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以及案例解析

合集下载

关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语境下的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关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语境下的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关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语境下的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引言医患关系构建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其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到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和治疗效果。

在医患交往中,医生和患者往往处在不同的地位和角色,交往中的一方常常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如何打破这种困局,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理应受到重视。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医患关系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指,交往的参与者在沟通时双方应该保持对话,对话过程中应该是真诚和公正的。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理性交往,一种是功利交往。

其中,理性交往主张保持对话过程的真诚和公正,而功利交往则是以自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目的。

在医患交往中,理性交往的方法适用于医生和患者之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彼此的需要和角色,并且需要确保在交往过程中,双方能够沟通和理解。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在医患关系构建中的应用医生的角色认知医生是医患交流中的主导者,医生需要认识到自己在这一角色中有着重要的责任,应该以真诚和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患者。

医生应该了解患者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疾病情况,并给予他们最好的治疗。

同时,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权利和意见,并让患者在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患者的角色认知患者在医患交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在交流中应当遵循真诚和公正的原则。

患者应该尊重医生的意见,听取医生的建议,同时也应该在治疗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医患关系中成功的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下,沟通需要真诚,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并对话的过程应该以公正和合理的方式进行。

医生和患者应该通过交流来了解彼此的需要和期望,并尽量保持一个和睦的气氛,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可以改进的建议,以建立起一种优良的医患关系。

让患者参与决策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强调医生和患者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杠杆力,包括决策权。

第四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第四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其三,具体来说,哈氏正是通过对韦伯的理 性的不同理解,指出人们通过理性沟通可能达成 协调行动,这是人类避免铁笼命运的途径和希望。
本次您浏览到是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第二节 哈贝马斯理论要点
2、沟通行动与有效性要求 在对韦伯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将行
动分为工具行动与沟通行动两类,如果说,工具 行动是一种非互动的、孤立的、独白式的、单方 面非社会性行动,那么,沟通行动则是对话式的、 互动的、双向的社会性行动。 沟通行动是两个以上的行动者,以语言为中 介,以相互沟通和理解,达成协调一致与共同合 作为目的的行动。最主要的沟通行动就是言语行 为,特别是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的有效辩论。
本次您浏览到是第四页,共三十三页。
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oettingen)
本次您浏览到是第五页,共三十三页。
哥廷根大学
哥廷根大学始建于1734年,是一所“没有校 门和围墙的大学”。世界法学重镇,更让哥廷根 成为世人瞩目的科学中心的是其自然科学,尤其 是数学。被称为“最重要的数学家”的高斯就于 18世纪任教于此并开创了哥廷根学派。此后,黎 曼、希尔伯特吸引大批数学家前往哥廷根,使哥 廷根数学学派进入全盛时期。20世纪初,哥廷根 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和麦加圣地。
本次您浏览到是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
第二节 哈贝马斯理论要点
当然,在生活中往往存在着很多对对方话语 的有效性质疑的情况(参见上例第二种情况及教 材P358)。一旦有质疑,双方有两种选择:
要么中断沟通,进行策略式行动,即单方 面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顾对方(这是工 具理性);
要么进行理性讨论,双方都要以更佳的论据 来说明自己是符合有效性要求的,以说服对方 (这是沟通理性)。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哈贝马斯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备受学术界。

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认为交往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

本文将从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

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交往,另一种是符号性交往。

工具性交往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以达成目的为出发点,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符号性交往则是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注重语言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追求的是理解和认同。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是交往的媒介,是人们互动和沟通的基础。

在交往中,人们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同时也通过语言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哈贝马斯强调,语言是交往的核心,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沟通。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是人们交往行为的基础。

交往理性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能够保证交往的公正和平等。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即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但它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主体间性。

因此,哈贝马斯主张通过交往行为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将主观性和主体间性引入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中。

交往行为理论为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在社会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在哲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在政治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政治冲突和分歧。

然而,交往行为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哈贝马斯过于强调语言在交往中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人们对非语言交往的忽视。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比较抽象,难以具体应用。

交往行为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在近二十年来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显学,其学说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是罕有比拟的。

其中最受争议的是他企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范理论来描述、分析和批判现代社会的结构。

“沟通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学说的中心概念,并是他用来支持其理论的普遍性的主要论旨。

一、语言本质与沟通理性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强调一种价值中立的生活态度,强调个人在一切价值问题抉择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事实上,在学术研究和日常事务里,都显示出价值问题到最后没有客观讨论的余地。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论的中心论点,是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类的控制。

哈贝马斯是企图以“沟通理性”代替现实狭义的“理性”概念。

他的讨论以批评“实证主义”做起点。

实证论是现代社会研究的主流学派,它有基本假设。

首先,实证论者以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研究的典范,认为事实陈述可以透过没有价值介入的纯感官的触觉而可以被客观验证。

其次,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观外在世界。

哈贝马斯对实证论的批评主要针对两点:“科学主义”和“科学政治观”。

“科学主义”认为所有知识的建构应该以自然科学的模式为典范。

“科学政治观”则认为科学知识可以客观地解决一切政治和道德上的问题。

这是实证主义的知识观。

其重点是强调知识应局限于具有客观验证基础的研究范围内,而价值和道德问题不能客观验证,因而也不是知识,只是代表个人的主观看法。

因此,要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哈贝马斯对实证论的批评可以还原为对:价值中立社会研究“的批评。

在批评实证论的同时,哈贝马斯试图从正面的角度以其“共识直理论”做基础,去抗衡实证主义的验证程序和相应直理论,并希望由此建构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基础”,来理解和批评现代社会结构。

首先,哈贝马斯指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前者是由相关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构成的,是不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验证的。

其次,根据哈贝马斯的共识直理论,任何对外在世界的了解都必然涉及了解者的演绎,共识是在参与讨论的人在没有外在和内在的压力和制约下进行讨论而达成的。

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及其局限性-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及其局限性-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及其局限性-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哈贝马斯希望通过共识的形成来实现社会的合理整合。

人们通常认为,在讨论共识的形成过程时,哈贝马斯提出了两个前提条件。

一个被称为理想沟通情境,另一个被称为沟通有效性要求。

所谓理想沟通情境,其内涵主要如下:( 一) 一种话语的所有潜在参与者均有同等参与话语论证的权利。

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表任何意见或对任何意见表示,可以提出疑问或反驳质疑。

( 二) 所有话语参与者都有同等权利作出解释、主张、建议和论证,并对话语的有效性规范提出质疑、提供理由或表示,任何方式的论证或批评都不应遭到压制。

( 三) 话语活动的参与者必须有同等的权利实施表达式话语行为,即表达他们的好恶、情感和愿望。

因为,只有个人陈述空间的相互契合以及行为关联中的情感互补,才能保证行为者和话语参与者面对自身采取真诚的态度,坦露自己的内心。

( 四) 每一个话语参与者作为行为人都必须有同等的权利实施调节性话语行为,即发出命令和拒绝命令,作出允许和禁止,作出承诺和拒绝承诺,自我辩护或要求别人作出自我辩护。

因为,只有行为期待的相互性才能排除某种片面要求的行为义务和规范判断,为平等的话语权利和这种权利的实际使用提供保证,解除现实强制,过渡到一个于经验和行动的话语交往领域。

①而在《什么是普遍语用学》一文中,哈贝马斯则将人们之间为有效实现沟通过程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表述如下: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行为时,必须满足若干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们可以被验证。

就他试图参与一个以理解为目标的过程而言,他不可避免要承担起满足下列确切地讲,正好是这些有效性要求的义务。

这些要求包括:1. 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 2. 提供( 给听者)某种东西去理解; 3. 由此使他自己成为可理解的;以及,4. 达到与另一个人的默契。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他对于现代社会学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一理论强调了交往对于社会生存的重要性,并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将在结合具体例子的同时,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主要强调了社会理性互动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理性互动能够使得人类社会达到稳定与和谐。

而社会理性互动需要建立在语言交往的基础上,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公共性、批判性和区分性。

例如,如果一个人与别人交往时需要表达清晰的意见,要求对方理解并回应该意见,这种语言交往就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和区分性的交往。

那么,什么是“公共性”?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是指交往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分享某个议题的理性内容。

例如,一个有关于科技文明的讨论需要建立在共同的背景知识和公共的经验之上,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理解这个议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同时,哈贝马斯也认为,批判性是交往理论的重要基石,它是指交往中的参与者必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才能确保交往合理和公正。

例如,在一个政治圈中,人们必须对于不同政治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确定哪种政治观点最符合公共利益和道德标准。

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介绍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1、语言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语言在交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语言交往的三种方式(交往、暴力和命令)来阐述语言的作用。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交往,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交流发表态度的信息,以便确定意义和意义关系。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暴力,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在别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命令,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命令和命令。

通过这样的分析,哈贝马斯强调了语言的交往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生存的重要性。

2、经验性知识和批判性理论哈贝马斯将两种知识定义为交往中的两种不同形式:经验性知识和批判性理论。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人际和谐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人际和谐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人际和谐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与人际和谐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Communication Behavior Theory)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基于正确的交往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建立在一定的交往行为原则上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比早期的理论更加抽象,在定义和区分人际交往行为时,更加强调客观性,高度关注通信者自身的行为,对其他人的行为仅仅加以以异化,降低其它人状态的影响,使之不影响彼此的感知。

1.1 哈贝马斯三大原则哈贝马斯提出三个原则——“直接协调”,“信任协调”和“无担保协调”,用它们可以界定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客观地检出造成和谐的性质、特征和必要的行为条件,其中的“直接协调”指的是通信者在解决问题时,是共同努力而卡尔佩洛卡特除外(Carl Patterson)。

“信任协调”是指交往双方双向地信任,希望对方能够按照他们与之有关之谈话的约定按时完成任务。

“无担保协调”意味着在沟通过程中,交往者双方都无法保证另一方具备的“特殊权利”的宽限期,因此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权力,不会滥用自己的特权。

1.2 哈贝马斯四大特征哈贝马斯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具有如下的四个特征:1)平衡——保持双方平衡,以免过度支配或被支配。

2)增明——通过相互尊重和相互发现,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改善彼此之间价值观不致有太大差异。

3)协约——双方要相互达成协议,确保以可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受到任何一方操纵。

4)自我觉醒——双方要强化自我约束,具有对另一方的尊重,不断的谨慎和审视,以把握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交往行为变化,防止不良言论和行为发生。

1.3 哈贝马斯的观点对当代的重要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除了帮助我们深刻剖析了人际关系的根源之外,还有应用价值,它可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对于当今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家庭关系以及组织行政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能够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形式,调整和改善人际交往的行为态度,更好的实现和谐的发展。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探析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探析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探析交往总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而这些人是由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所塑造的。

因此,对于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而言,社会对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交往行动理论》中,哈贝马斯从具有固定世界观的古老社会跨越到理性化的新时期再到经济和国家变得越来越重要、影响人们私人生活的当代。

哈贝马斯的著作显然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理论的影响,但他也与韦伯、米德、涂尔干、帕森斯和卢曼等其他思想流派和作家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哈贝马斯的某些前提(例如交流主要是为了达成共识,并且可以通过推理实现这种共识),看起来似乎有些不现实或至少是理想化的。

此外,该作品并不容易阅读。

那些没有被吓退的读者会在书中找到许多有趣的想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现代社会。

《交往行为理论》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根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主要作品。

在书中,他将传播理论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结合起来。

根据他的理论,如果一个演讲可以被检验和批评,它就被认为是合理的。

这项测试是在与他人互动时进行的。

演讲者为每一个演讲提出三个有效的命题作为前提:他的演讲是真实的,适合于某种情境,那就是他所想的。

受众必须决定是否接受这三种有效性陈述。

即使他只拒绝其中的一个,也意味着他拒绝整个演讲。

沟通的意义就是共识,共识必须通过推理来达成。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现代社会,直接交流的部分被媒体用金钱和权力取代。

它们越来越多地决定人们的私人生活,并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哈贝马斯用交往行动理论来处理许多其他社会学家的著作,如韦伯、卢卡奇、阿多诺、米德、涂尔干和帕森斯。

这本书是社会科学中讨论最多的著作之一。

人们以某种形式组成社区,也有某些共同的信念。

这些形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

生活世界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并展现了所有交往发生的背景。

古代社会有固定的世界观,是由神话和信仰塑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论提出 的背景
二 理论 概述
三 理论的
内容
四 案例 分析
一、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生产 力质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 、社会等诸多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变革。
“公共领域”于18世纪在西方社会开始出现,由于社会经济突飞 猛进的发展,工具理性越来越严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统治使“ 公共领域”逐渐衰落,人们的理性沟通受到了压制,科技理性和工 具理性压过了一切,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合法性危机,要化解这种 危机最根本的出路是用沟通理性重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充满危机 的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沟通行动理论。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6、互动与理解
哈贝马斯认为,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 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实际 上所表明的是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依赖于理性的讨论而不是受 制于外在的强制力。而理性的讨论也意味着行为主体之间可以 通过语言在生活世界的理想语言情景中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 中,人与人能够现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他的认识、想法和价 值观,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
在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视角下,人类生存是需要社会支持 网的,当个体与外界的有效沟通行动受阻,这时个体与他人的 交往就出现问题,脱离社会支持网而独立存在,个体的心理需 求没有得到满足和情绪不能到有效释放。此时,自杀者内心会 产生无助、孤独、空虚、怨愤等消极情绪,进而触发消极性极 端自杀行为。
背后深层的原因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4、生活世界的场域
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 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人们没 有人能够生活在场域外,结合一个人的生活场所,生活中的场域 包括在工作场域、消费场域、教育场域、家庭场域等等。人们在 一定程度上处于同一背景知识下,生活世界也为主体之间的沟通 交流设定了一定的規范和秩序以使其能够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然而在达成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 行沟通从而达成一致。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2、沟通理性
沟通行动的实施中,包含着一种相互的期望,即我为行动 付出努力,对言语的有效性提出要求,也期望对方为行动付 出同样的努力,对言语的有效性提出要求。当这种有效性要 求受到了质疑,则需要一个理性的讨论,双方各以更优的论 据来支持自己的有效性要求,论证自己的有效性要求的合理 性,驳斥对方的有效性要求,使沟通行动能继续进行下去。 不同于目的理性,这是一种具有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 是一种对话式的引领,是一种沟通的理性。
性格内向,相貌平平,
独来独往不合群,她受
到同学的异样眼光。
1
因为迟到和成绩不好 受老师的批评。
3
父母工作忙,没有给 予足够关心,考试失
利受到父亲的批评。 2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心
理自卑,因为自尊心没
有能获得学校的资助
4
从沟通行为理论来分析,女孩与亲人朋友缺乏有效沟通,即对于外 在的“客观世界”,小玲需要父母呵护、老师和朋友的关心来形成有力 的社会支持网。而对于内在“我的主观世界”来说,女孩父母所认为的 乖乖女只是他们的主观判断,其并不真正了解女孩精神上的空白。小玲 与他人交往的沟通,违反了沟通中的“真诚性”要求,因而没有达到有 效的沟通,让女孩与父母之间就有了一种距离感、陌生感,让她受到老 师、同学异样的眼光。小玲现存的客观社会与她所处的事实环境不相符, 这导致她与真实社会支持网脱离而感到凄凉,并以自我毁灭的方式离开 这个世界。
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长期以来,他逐步从方法论、 认识论、语言体系、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角度,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 沟通行动理论体系。
二、沟通行动的概念
沟通行动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行 动。沟通的目的是行动者为了协调相互的行动而进 行的,这种行动以语言为中介,通过相互沟通而达 到。沟通行动以语言为中介,因此要对语言进行分 析。
一、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提出的背景
2、学术背景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社会学传统、米德符 号互动理论、当代语言哲学以及批判理论的综合。哈贝马斯的所有作品都 是在与近代和当代著名学者的对话中展开。
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这本书中,他主要的对话人是马克思、韦伯、 迪尔凯姆、米德、卢卡奇等。他在进入学术领域后,便不断向各种不同的 思想提出挑战,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学术争论。值得重视的有:与波普尔 、伽达默尔的方法论之争;与福科的现代性之争;与亨利希的形而上学之 争;与罗尔斯的规范民主之争等。
哈贝马斯提出“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 行为时,必须满足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真 诚性’与‘可领会性’并假定他们可以被验证”。这些要求在 沟通行动中关联着“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
案例: 小玲就读在县里高中的重点班,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在班上的成绩属
于中上水平。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从不让父母 操心。小玲虽然相貌平平,平时独来独往,在班上只有一两个朋友,很 多同学都觉得她的行为有些怪。小玲的父母是建筑工人,经常外出工作 不能回家,小玲更多是和奶奶生活,小玲家就住在里学校不远,但平时 吃饭都在食堂和外面,很少回家吃,中午也是在教室一个人休息。一次 小玲上课迟了,老师觉得她最近的一次考试失利,是因为她最近学习态 度有些懒散,便批评了她一句,不久后小玲在清晨跳楼自杀了。
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我们才可以看到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才能 看到行动主体对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态度及表达。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5、语言的有效性要求
语言既是主体间沟通的媒介和手段,又是达成互动与理解的基础和前提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在沟通行动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了普遍语用学 ,语言在以下条件中能才能发挥比较好的效果 (1)可领会性:种表达是听者和说者都能理解的,是符合语法规范的。 (2)真实性:陈述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3)真诚性:言说者需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 (4)正当性:言者和听者都认为存在着这样-种公认的规范,而且都认同 。
哈 贝 马 斯 吸收前人关于语言分析的研究成果,提 出了自己的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的任务就是说 明言语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言 语有效性基础是什么,揭示沟通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的条件是什么。
三、沟通行动的内容
1 、 主体互动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强调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 关系,或者说,行动者从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是与他者联 系的双向的行动,而不是自己独白式的或只需考虑自身需要的 行动。他认为韦伯对行动类型的分类是狭隘的,韦伯忽视了具 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只关注行动者主体 的行动,而不顾及行动的另一方。典型的大量的社会行动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而,从单方面的主观意义来评 价行动的合理性,必然是狭隘的,不合理的。由此可见,主体之 间的互动是沟通中的3、理想的语言情景
沟通行动除了要求行动参与者有沟通资质,还需要理想的言语情 景。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言语情景是一种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 言语沟通。
达到理想语言情景理性讨论和沟通的条件:首先,在理想交谈的情 境下,参与讨论的机会是开放和平等的,讨论的内容是自由的。其次 ,讨论不会受到权力或者外界的扭曲,沟通是无强迫性,没有人会因 为外界的压力,而被迫说出不真的心,或者被迫保持沉默,也即有说 话的自由,也有不说话的自由。其三,参与沟通必须是一种开放和理 性的态度,必须尊重和承认其他参与沟通者,尤其是要以对方位置来 思考,尊重事实,从善如流,勇于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