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生观”“儿童观”的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儿童观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儿童观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而儿童观则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中的儿童观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下面,我将为大家归纳一下这个考点的重点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儿童观的定义与内涵1.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需求。
2.儿童是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环境和条件。
3.儿童是具有潜能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有无限的潜能,我们应该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4.儿童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二、儿童观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1.尊重儿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关注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2.关注儿童发展:我们要关注儿童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挖掘儿童潜能:我们要发现和挖掘儿童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4.因材施教:我们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
三、儿童观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考点1.儿童观的基本概念:考生需要掌握儿童观的定义、内涵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儿童权利:考生需要了解儿童的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等。
3.儿童发展特点:考生需要掌握儿童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儿童教育方法:考生需要了解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尊重儿童、关注儿童发展、挖掘儿童潜能、因材施教等。
5.儿童保护法规:考生需要熟悉我国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四、儿童观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发现小明在画画时总是把颜色涂得很乱,于是耐心指导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
综合素质—必背三观+答题模板

三观(教育观、学生观/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下基础)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指兴趣特长,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能否定他们的天赋,不能“一刀切”)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答题模板答:教师的行为是合理/错误的,践行/违背了我国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不只是注重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而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教育;材料中,XX老师......符合/违背了这一要求。
(2)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料中,XX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引导和教育/不能否定学生的天赋,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材料中,XX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4)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材料中,XX老师......符合/违背了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XX老师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引以为戒,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观/儿童观1.儿童是发展的人(1)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儿童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3)儿童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育启示:相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多鼓励2.儿童是独立的人(1)儿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2)儿童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3)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教育启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扬长避短3.儿童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儿童是学习的主体(2)儿童有自己的想法→教育启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引导➽答题模板答:该教师的行为是正确的/错误的,遵从了/违背了“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儿童观考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儿童观考点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儿童观考点,幼儿教师招聘笔试渐渐落下帷幕,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在招聘面试中,试讲或说课的过程是最重要的,但其他的细节问题也不容小觑。
今天幼儿教师考试网和大家分享一下儿童观这个考点。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1. 幼儿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幼儿幼儿是发展中的人是指幼儿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幼儿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幼儿不同于成人,正处于发展之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成长特点,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幼儿。
(1)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
幼儿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依据幼儿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幼儿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①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正常情况下,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②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③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
在学前期的不同时间内,幼儿的发展速度也不同。
幼儿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关键期和危机期是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幼儿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年龄段,称之为“关键期”。
如果在这个年龄段为幼儿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就很难弥补。
幼儿教育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知识:儿童观

幼儿教育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知识:儿童观儿童观所谓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认识、看法和观点。
主要包括俩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古今中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背景所产生的儿童观也是不同的。
常见的儿童观有以下几种:(一)社会本位的儿童观社会本位的儿童观是指仅以社会(或者国家群体)的利益为标准看待儿童的地位和价值的观点:把儿童看做是国和家的财富,家族延续和传承的工具,未来的劳动者和兵源。
也就是说,社会本位的儿童观仅仅把儿童看做国家的附属品,其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儿童是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的,不能享受任何权利,甚至基本的生存权也得不到保障。
例如:认为儿童是国家的财富和兵源,是国家繁衍的工具。
(二)个人本位的儿童观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使人们开始尊重个性,歌颂任性,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儿童逐渐被当成人来看待,并发现儿童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从而初步形成了个人本位的儿童观。
其主要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服务。
洛克的“白板”,卢梭的“自然论”,福禄贝尔“第一所幼儿园”,杜威“儿童的儿童中心教育”等都体现了这一观点。
例如:尊重儿童和儿童所有的各种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三)育人为本的儿童观1.育人为本的涵义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导思想。
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2.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幼儿健康成长(1)以幼儿发展为本,提高身体素质(2)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处于大脑开发,特别是语言、感知觉等发展的敏感期需要开展适宜的早期教育。
(3)一幼儿发展为本,促进人格健康发展3.优选保教活动方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1)以适当的教学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职前培训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
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儿童观

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儿童观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教师资格考试之幼儿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儿童观第二章儿童观考点归纳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育人为本"的含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的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3.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重点提示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它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从而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而提出了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同时,他们也强调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实践过程。
2.幼儿全面发展教育(1)幼儿全面发展的含义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
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
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
(2)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①体、智、德、美四育的意义A.体育在幼儿个体发展中,生命的健康存在是幼儿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章节考点速记学生观

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等高作中论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大体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取得的发展机缘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人的片面发展的大体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厂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械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机械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首先,机械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
其次,机械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因为机械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机械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非能充分地实现。
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部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需成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参考]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7ae1e0e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1.png)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参考]1.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 学生观的核心要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 教师观的核心要点:(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4.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点:(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5. 科学发明:(1)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2)东汉张仲景发明了饺子。
(3)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计。
(4)牛顿发明了发明反射式望远镜。
(5)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6)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病疫苗。
(7)诺贝尔发明了矽藻土炸药。
(8)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
(9)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灯泡。
(10)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11)卡罗瑟斯发明了尼龙(聚酰胺)。
6. 我国古代对喜事的称谓:(1)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
(2)把生下女孩子称为“弄瓦之喜”。
(3)女子出嫁之喜叫“于归之喜”。
(4)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叫“乔迁之喜”。
7. 文学常识:(1)“乐府双璧”: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2)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成果:①但丁(意大利)——《神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中“学生观”“儿童观”的知识点归纳
作者:刘珍珍来源:巨智教育
在《综合素质》笔试大纲中,对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考试内容模块和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
今天我们安徽巨智教育给大家归纳下《综合素质》(中小学)和《综合素质》(幼儿园)中在教学对象方面的不同要求。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具备的是“儿童观”,注重地是“育人为本”,而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具备的是“学生观”,注重地是“以人为本”。
在《综合素质》(中小学)笔试大纲中,教师主要了解的“学生观”主要有四个知识点:第一,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第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三,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第四,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综合素质》(幼儿园)笔试大纲中,教师主要了解的“儿童观”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第二,理解“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第三,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第四,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教育观和儿童观的考点主要有:
1.学生观的含义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2. 人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有均衡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
2.“以人为本”的性质和含义
(1)性质: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2)具体含义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4.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5.“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加油个性差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尊重与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的潜力。
6.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1)儿童是人
(2)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7.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的儿童观:
(1)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儿童作为精神实体,通过真实生活和秩序寻求自身的完美发展。
●儿童天生具有“吸引性心智”,“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能自己教育自己”。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为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
●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2)杜威的进步主义的儿童观
杜威的儿童中心观是以儿童为中心,即以儿童的本能及其活动为中心。
杜威对童年生活价值的确认丰富了儿童观的内涵,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儿童现实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注重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从1920年起,他以自己的儿子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从其出生开始,作了两年多的详细记录,以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踪影,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他认为儿童心理的七个基本特点是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
8“育人为本”的含义: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3)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4)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
(5)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9.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巨智教育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儿童观”“学生观”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在考试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同学们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