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换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

合集下载

供应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供应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供应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室护士是医院中承担对病人进行人身护理和日常生活照顾的专业人员。

由于工作特性的原因,室护士面临着一些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障自身的安全。

室护士需要处理一些尖锐物品如注射器、刀具等,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刺伤。

为了预防刺伤和感染,室护士要做好以下防护措施:1.佩戴防护手套:室护士在处理尖锐物品时一定要佩戴医用手套,确保手部的安全。

2.正确使用注射器和刀具:室护士在使用注射器和刀具时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确使用,避免误伤自己。

3.安全处理尖锐废物:室护士需要将使用过的尖锐物品放入专门的封闭容器中,并正确处置,避免刺伤其他人员。

室护士经常需要和卧床病人进行接触,可能接触到传染病菌或受到染病病人的威胁。

为了预防感染疾病,室护士要做好以下防护措施:1.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室护士在接触有传染风险的病人时要佩戴口罩和护目镜,防止病菌通过口鼻进入自己的身体。

2.正确使用消毒液和洗手液:室护士需要经常使用消毒液和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确保自身的手部清洁,避免病菌扩散。

3.隔离患者:对于有传染风险的病人,室护士需要将其隔离在专门的隔离病房中,避免接触到其他人员。

在室护士的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危险。

为了预防这些危险,室护士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2.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室护士需要在工作时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防止出现骨骼和肌肉问题。

3.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室护士要注意避免接触到化学药品和放射性物质,如有必要,应佩戴防护用具进行操作。

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刺伤和感染风险以及物理化学因素。

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室护士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意识。

医院管理部门也应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设施,为室护士提供更好的职业安全保障。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

如注射这个占护士工作量2/3的常规操作,护理人员如被刺伤则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因转运病人、给病人翻身可能导致护士腰背损伤;因身体长期固定于某一姿势可能导致手术室护士患颈椎病;因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使肿瘤科护士容易受到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的危害等。

一、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劳动保护1.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可引起远期毒性,即生殖系统毒性,表现为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以及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对高敏体质者,接触后可出现过敏反应。

2.护士吸收抗肿瘤药物途径护理人员在配制抗癌药物过程中,当打开粉剂安瓿及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药物逸出,通过裸露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

3.防护措施(1)医疗机构和相应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化疗药品防护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和设备,如手套、口罩、防护衣、抽排风设备等。

(2)严格细胞毒素药物的管理操作细胞毒素药物的人数应尽量减到最少;细菌毒素药物配置应集中化;运送距离应保持最短;在运输时应使用防碎和易清洗的容器;容器需清楚地标识以辨认它们的潜在危险;严格细胞毒素药物的操作区域规范;只允许经批准或受过培训的人员进入;该区只储存细胞毒素药物和工作设备;细胞毒素药物应分别储存在通风、安全的橱柜内;操作完细胞毒素药物和脱掉防护衣服后,员工应仔细彻底地洗手和洗脸。

(3)严格遵守接触抗癌药物操作规程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裤,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护垫;割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物降至瓶底,打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以防划破手套;打开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逸出;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并且要求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气后再拔针,不使药液排于空气中。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一、概述
•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 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如直接接触 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 房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健康因素, 如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放射线、 利器、电器设备等。护士应提高对自身职 业的防护意识,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 施,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 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 3.2.4 • 屏障防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高能量 射线来说防护屏蔽作用较小。用2cm左右的 铅制屏蔽,可使铱或铯的辐射量减少约9%, 但对放射源镭则远远不够。
• 3.2.5
• 对放射源污染的物品如器械、敷料以及病 人的排泄物、体液等的处理,应与有关部 门取得联系,一般来讲必须在去除放射性 污染后方能处理或重新使用,处理时应戴 双层手套以防手部污染。
• • • • •
3.2 防护措施 3.2.1 距离防护 最有效的减少射线的方法为增加距离。因此为带 有放射源的病人进行护理时,应注意保持一定的 距离。 • 3.2.2 • 时间防护 • 护士在护理带有放射源的病人时尽量缩短接触时 间,因此要求护士事先做好护理计划。
• 3.2.3 • 注射过程中应遵循放射性物质操作规程,尽 可能避免或减少放射性照射及污染;在抽取 及注射药液时,应确认注射针头与注射器安 装紧固,否则易引起药液溅出,造成放射性 污染;排出注射器内空气应在瓶内进行,以 避免污染别处。
三、总结 •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 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 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 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 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 • • • •
2 化学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2.1 危害 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因素危害主要来自抗肿瘤药和 消毒制剂。多数抗肿瘤药为细胞毒剂,对实验动 物具有毒性、致畸性、致突变和致癌性。接触抗 肿瘤药与自然流产、宫外孕及先天畸形等生殖损 伤有关,接触抗肿瘤药的护士外周血中淋巴细胞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增高。护士在使用化学消毒 剂时,有引起咽喉炎、职业性哮喘的危险。

医院门诊换药室职业安全防护浅议

医院门诊换药室职业安全防护浅议

医院门诊换药室职业安全防护浅议摘要:在医院的门诊部门的换药室,所具备的换药工作是针对外科患者普遍最为基础的一种医学操作技能,因此对于在换药这个步骤中,会与所接触到污染的器械物品、以及患者的伤口渗液、血液、脓液以及各种医疗化学成分有着非常直接的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在医院门诊换药室职业安全防护,是本文最主要的探究对象。

关键词:医院门诊;换药室;职业安全;防护1.医院门诊换药室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1.1血液型及特殊性感染在医院的门诊换药室,护士接触最多的病人就是急症性病人,这类病人在通常情况下进入医院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做HBV、HCV、HIV等血液型疾病的排查,因此当护士为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会因为病人的血液、脓液以及各种分泌物受到污染,形成一种相对危险的医疗接触。

同时换药室的护士职责范围内需要对多种类型的患者进行换药,包括慢性溃疡伤口、各种引流管引流口处、脓肿切开术等等病种的换药,因此护士在换药过程中所能接触的伤口包括破伤风、结核性开放伤口,在处理伤口时,具有非常大的可能传染性,一旦忽视没有足够的医疗护理的安全防护意识,在针对不同的患者在进行伤口处理时没有及时进行消毒隔离或者是个人防护,极有可能幡然到血液传播性疾病。

1.2换药室内的环境污染在医院,大部分都使用了空调来对室内进行一个适合病人和医疗工作者工作的适宜温度,在这种需要下,医院内的门窗就必须保持一个紧密关闭状态,使得室内的空气不能得到对流,而在医院的门诊换药室的就诊病患的人流量最多,同时换药室所就诊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开放性的带有感染的伤口病人,在这样一个密闭不流通的室内环境中,使得各种病原菌在空气中通过各种可能性的途径进行着无形的传播和扩散,如果医院没有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就会引发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1.3紫外线、臭氧及化学消毒剂的污染在门诊换药室的紫外线照射也很普遍。

紫外线照射,会直接对人的眼睛、皮肤造成伤害,如果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皮肤上,会导致皮肤发生皮炎或者过敏反应;紫外线照射到眼睛,会使人的眼睛发生紫外线光眼炎。

外科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外科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外科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摘要:本文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依据护理学原理,总结了门诊外科换药室的工作特点。

对外科门诊换药室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换药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对策护理行业的特殊工作环境,使得从事该项职业的从业人员常常受到各种危险,特别是工作在外科换药室的护士,外科门诊换药室是对患者进行手术、感染、外伤等伤口进行换药处理的地方。

在外科换药室工作的护士,在进行换药处置过程中经常会与患者的血液、伤口渗夜、脓液等接触,是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人群之一。

所以特别需要针对外科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防护进行研究,并找到相应防护对策。

一、外科门诊换药室的工作特点外科换药室作为外科工作的重要环节。

换药室护士在换药过程中进行清除创口的分泌、异物、坏死组织,消除不利于愈合的因素,对清洁创口的换药主要是观察创口肉芽组级织的生长情况和有无继发感染,按不同情况选择用药、引流或其他处理。

外科换药室是临床医疗实施的重要场所,它的科学管理程度对医疗质量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室内进出人员多;清洁与污染伤口的处理交错进行;血液、渗出液、污染创面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等,给管理带来了难度。

如何减少室内污染,找出其相关因素,加强管理与监控,预防感染及交叉感染,是临床工作不容忽略的问题。

二、外科门诊换药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一)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相关学者对医护从业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在实验室、医院、防疫站等从业人员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而护理从业人员位于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之首。

在职业暴露中,针刺伤是发生几率最高的。

所谓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的损失。

(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1、生物性因素换药室护士承担创伤的急性清创、缝合、脓肿的切开引流、各种引流管的更换及引流口换药,操作中不注意消毒隔离和自我防护,易发生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

护士岗位的危险因素与安全防护方法

护士岗位的危险因素与安全防护方法

护士岗位的危险因素与安全防护方法在医疗行业中,护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

护士岗位的危险因素包括:
1. 感染风险:护士在处理患者时可能会接触到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存在感染的风险。

2. 暴力威胁: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病情、情绪等原因对护士进行暴力威胁或攻击。

3. 受伤风险:护士在照顾患者时可能会需要搬动病人,操作医疗设备等,存在受伤的风险。

为了确保护士的工作安全,可以采取以下安全防护方法:
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减少感染风险。

2. 学习自我防卫技巧:掌握如何应对暴力威胁的技巧,保护自己的安全。

3. 健康体能:保持良好的体能和体格,减少受伤的风险。

4. 接受培训:定期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通过这些安全防护方法,可以帮助护士在工作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范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范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范措施摘要:职业危害指因职业原因暴露于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无论是门诊护士,还是病房护士,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为患者做各种护理工作,如配药、注射、输液、采血以及进行各种抢救,始终与患者密切接触。

护理人员面临多种危险因素,导致护理人员受到损伤,严重影响职业健康。

因此,了解危害因素,做好职业防护,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以上现状,对现阶段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因素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提升护理人员职业防范意识的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麻醉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很难避免接触到有着传染性特的血液、体液等,一旦防护措施不到位,那么护理人员被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不但会对自身身心健康产生危害,甚至还可能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进行疾病的二次传播,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大多是由于缺少相应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或者是在有制度的前提下未能充分依照规程操作而导致的,因此可以说,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形成因素与医院职业防护制度、护理人员个人防护意识薄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在与血源性疾病患者接触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意外情况,例如在替HIV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不小心刺破皮肤,或是患者分泌物、血液意外进入护理人员口鼻,这些都会造成职业危害。

护理工作突发事件多,护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大脑紧张,情绪压抑,得不到宣泄,极易导致身心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周身乏力、胃肠部不适、睡眠障碍、抑郁、血压升高、心悸等。

当急诊患者病情急重,患者本人或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或抢救工作中没有过多的解释时间,易引起争端,遭到辱骂,甚至受到殴打,使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损伤。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第一篇: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

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

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职业暴露的定义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

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

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换药室护士在工作中的健康危害因素,提高换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增加职业防护意识,以减少对换药室护士的伤害。

方法从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意外伤害等方面对职业危害进行论述,以引起换药室护士的重视。

结果增加了换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及自身保护意识,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结论换药室护士可通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

【关键词】门诊换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多年来对护理人员多强调奉献精神,自我防护意识没有摆到应有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缺乏。

门诊换药室护士承担着急诊外伤患者清创缝合、脓肿切开引流、拔甲、压疮换药等,不可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受到各种病菌以及化学消毒剂、紫外线、锐器等意外伤害,故门诊换药室护士自我防护十分重要。

本文就换药室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防护措施。

1职业危害
11生物性损害由于门诊换药室人员流动大,多为未明确有无传染病患者,护士在处置伤口时直接触创面,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血液、脓液、分泌物极易污染护士的手、工作服、面部、眼结膜等,另外处置过程中被刀、剪、针等锐器误伤,护士在防护工作不到位、自身抵抗力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特别以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主。

我国是乙肝、丙肝高发区,由于锐器损伤,很容易被乙肝、
丙肝、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一次性感染。

据资料统计,0004 ml污染hbc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18%[1]。

12化学性危害消毒灭菌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缓慢的,没有迅速表露的症状,容易被忽略,一些消毒剂有强烈刺激性,对皮肤、黏膜、呼吸道都会造成一定损害,如双氧水、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疼、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

13物理性损伤紫外线常用于室内空气消毒,照射时如防护不挡,可引起电光性皮炎,严重的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高浓度臭氧吸入可引起胸闷、肺水肿等。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损害的防护养成良好习惯,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皮肤破损,正确洗手,按照普通预防把所有患者按阳性对待,接触患者体液均要戴手套;进行各项操作时集中注意力,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手术刀片的按卸必须用持针器;术后处理锐器时,应格外小心,应放置利器盒中,锐器收集到容器3/4时关闭盒盖。

一旦刺伤皮肤,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压伤口,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水、流动水冲洗,擦干并用碘伏或酒精消毒,采取合理预防性治疗,换药室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严格操作规程,必要时带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把
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22化学性损害的防护加强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

换药室护士配置和使用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掌握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注意事项,浓度准确,盛消毒液的容器要加盖。

23物理性损害的防护紫外线开关应按在室外,最好安装电脑定时开关,自动控制消毒时间,严禁紫外线消毒时人员进入消毒区,减少对人体的伤害,紫外线灯管更换、测试时要戴防护眼镜。

用前,认真检查,如有破损、失效、不洁净不得使用。

3讨论
换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通过不同途径,学习、了解职业危害的相关信息和理论,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医务人员,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莉英.医护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2534.
[2]李建,姜青峰.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2.
[3]许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
[4]陈霞手术是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2010,34.
[5]唐捷,陈玲霞门诊换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20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