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

合集下载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轼卜算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表达了诗人对富贵和生活欢乐的思考和感叹。

下面是对该词的赏析:
首先,《苏轼卜算子》通过主人公卜算子的形象,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和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

卜算子是诗人所塑造的一位自由洒脱的形象,他以占卜的方式为生,不受社会规范和约束,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富贵和贫穷之间。

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在当时是颇具反叛意味的,也反映了苏轼对于封建社会束缚的不满。

其次,《苏轼卜算子》中的形象描写十分细腻而生动,使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

词中描写了卜算子吃喝玩乐的场景,给人一种放纵的感觉,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享乐的渴望。

这种奢靡的生活态度刻画了诗人对于浮华和财富的理解,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表达了批判和思考。

最后,《苏轼卜算子》在情感表达上极富诗意和韵味。

词中诗人以婉约柔美的笔触,表达了对富贵生活和封建礼教的疑问和忧虑。

这种对现实的态度和思考不同于其他词作中的豪放风格,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内心的细腻和深沉。

综上所述,《苏轼卜算子》通过细腻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苏轼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真实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卜算子》是一首以卜算为背景的感慨人生的诗词,堪称是苏轼创作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苏轼的《卜算子》进行赏析。

《卜算子》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哀怨之作,全诗情感深沉细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感慨。

全诗共分十四句,通过描绘一个古代女子从青春美貌到苍老衰败的过程,暗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社会环境。

整首诗以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

首节描写了女子的青春美貌,以古代的卜算为引子,“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揭示了女子才情出众,被誉为世间的佳人美少年。

接着,苏轼以“藕丝秋色笼轻霜,纤手斜飞抹残妆”描写了女子细腻而娴熟的化妆动作,展现了她的美丽和细腻的性格。

第二节开始揭示岁月流转的无情,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了女子已经年过而立,虽然仍有美貌,但不再是年轻时的模样。

苏轼通过描写女子的“浮萍脸上谁堪摘”以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暗示了女子渐渐被社会所遗弃,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掌控。

第三节描写了女子的老去和衰败,“楼高不见章台路,空翠湖烟杨柳堤”。

苏轼通过抒发女子尽管心有所愿,却因境遇和时间而受制于人的命运,突显了人生的无奈和无法预测的未来。

最后两句:“茫茫芳草连天无,唯有青青葱葱时。

”意味着人生无常,明暗交替便是生命的轮回。

《卜算子》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苏轼通过对女子命运的描绘,既射中了人们的内心,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手法、铿锵的音韵和深入人心的意境,使读者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结起来,苏轼的《卜算子》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

通过描绘女子从美貌到衰老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环境不公的思考。

整首诗结构完整,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语言精炼。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高中语文-《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子规啼。
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 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唱黄鸡。
料峭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1080 1080 1082 1082
《卜算子》 《西江月》 《念奴娇》 《定风波》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幽独凄清
启示: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 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其他材料: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
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
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 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 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 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 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 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 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 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 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 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 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 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 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凄凉北望。
冷。 浣溪沙
定风波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
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 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 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 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 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常州出,约卜算子篇第一首。

《卜算子》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其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卜算子》是他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词作,通过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下是对《卜算子》的赏析。

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直接点明了词人与唐婉之间的相隔之远,长江作为景点,延伸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地思念,但始终没有相见的机会。

这句话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表现出词人的忧伤之情。

第三句“共饮长江水”是对唐婉的寄托,词人期望能够与唐婉共同品味长江的美景,此处可看出词人对唐婉的挚爱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思念之情的不舍,他渴望能够停止思念,恨不得这份思念早日结束。

最后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是词人对唐婉的期望,词人希望唐婉能够与他心心相印,不辜负彼此的相思之情。

整首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深深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且动人。

通过词人对长江的描写,间接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以及思念之苦。

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执着追求。

【结语】苏轼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卜算子》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揭示了作者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独到洞察。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至今仍然被后人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轼卜算子赏析
摘要:
一、引言: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卜算子》
二、分析《卜算子》的文学价值
1.描绘了夏日景象的美丽
2.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三、探讨《卜算子》的艺术特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语言简练优美
四、结论:总结《卜算子》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引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歌赋,文章书画,样样精通,堪称文坛泰斗。

其中,《卜算子》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描绘了夏日景象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分析《卜算子》的文学价值】
《卜算子》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象的诗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生动地描绘了夏日的美丽景色,如“荷花香里度飘然,水波荡漾清江湾”,使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南水乡。

其次,诗词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
和渴望。

【探讨《卜算子》的艺术特点】
《卜算子》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比喻手法的运用是其一大特色。

例如,“荷花香里度飘然”中的“荷花香里度”就是用荷花的香气来比喻生活的美好。

其次,语言简练优美是《卜算子》的另一特点。

诗中用词简练,意境优美,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结论】
《卜算子》是苏轼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象、抒发对生活热爱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苏轼卜算子译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译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译文及赏析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文论等多个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成就。

其中,他的诗歌作品是他最为人所熟知和喜爱的作品之一。

今天我们将来欣赏苏轼的一首著名诗篇《卜算子》。

《卜算子》是苏轼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一首诗歌,全诗采用了长短句相间的句式,形式上非常规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卜算子》的译文。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苏轼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自身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进一步的赏析。

首先,苏轼通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一句,将自己与恋人的距离形象地描绘出来。

这里的长江被用作距离的象征,将两人之间的隔膜拉得格外明显。

随后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一句,更加强调了两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通过日复一日的思念,苏轼与恋人共同分享着同一条长江的美妙。

接下来,苏轼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了两个问题:“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这里的水和恨分别象征着长江的流动和相思之情的凄苦。

苏轼借问这两个问题,表达了对于相思之苦的无尽痛惜和无奈之情。

最后,苏轼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句,表达了对恋人的期望与希望。

他希望恋人能够与自己一样,用同样的真心对待这份相思之情,并且不辜负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意。

通过对《卜算子》的译文及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体贴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写尽了相思之苦与期盼,将读者带入到了诗人的心境之中。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其作品始终都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卜算子》作为他的一首代表作,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当时的读者,还是现代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苏轼的才情和情感的魅力。

总之,苏轼的《卜算子》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佳作。

通过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诗歌魅力,感受到他对于爱情的真挚追求。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
东坡词
学习目标
了解东坡词“新天下耳 目”“新”在何处。
达成途径
与北宋前期词比较
破阵子 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 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 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 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 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 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内容和风格方面,它们有何特点?
内容 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题材) 风格 以婉约为主流
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 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 认识总体偏低,大多仅把它当成 “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
读:东坡词
思:“新天下耳目”
“新”在何处?
先“知人”,后“论诗” ① 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 时变法骤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 合,自请外任。
想一想,说一说
与以“闲情”“离愁别恨 (离情别绪)”为主要内容的北 宋前期词比较,“新天下耳目” 的东坡词“新”在何处?
在苏轼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 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 “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 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 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
第一次在词中摄入农事桑麻的 泥土芳香,开辟了词的新区!
先“知人”,后“论 诗”10③79年,罹“乌台诗案”,历经
磨难后责授黄州。1080年,正月初一, 匆匆就道,二月抵贬所,初寓居定慧
院。
贬居黄州凡四年又二月,作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约五十首。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北宋】苏轼《卜算子》

【北宋】苏轼《卜算子》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70.【北宋】苏轼《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海月儿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孤鸿寂寞幽人月夜【诗词原文】《卜算子》北宋·苏轼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精华赏析】我想以这首《卜算子》作为经典个案,来分析一下苏轼词当中与众不同的仙气。

苏轼的“仙儿”首先体现在远离人群的静谧。

《卜算子》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的气氛:“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漏断”意思是计时的漏声已断,也就是夜已经很深了,白天喧嚣的人声也终于安静下来了,月亮渐渐地升了起来。

不过,因为是“缺月”,残缺的月亮升上树梢,仿佛是挂在了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这样的月色大概并不明亮,因此一弯残缺的月亮,反而更加显出夜色的幽暗。

缺月、疏桐、漏断、人静。

通常在这样的时间和氛围中,应该是人们安睡的时候了。

可是在全世界都沉睡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在失眠。

这个人,就是苏轼。

因此,苏轼的“仙气”其次就体现在享受孤独。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前面两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营造宁静的背景和氛围,接下来这两句就是主角的登场了。

可是接连登场的主角貌似有两个,一个是“幽人”,一个是“孤鸿”,那么,到底谁才是苏轼真正着力想要表现的主角呢?这首词有的版本还附加了一个小标题,题目就叫“孤鸿”。

可见,这首词的核心意象是“孤鸿”——一只孤孤单单的大雁。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大概就可以这样翻译了:这样寂静的夜,谁能见到在夜色中独自往来的“幽人”呢?可是再仔细定神一看,原来那并不是人,而是一只单飞的大雁,它高飞的身影显得那么遥远,隐在夜色中更加缥缈不定。

正是因为夜色幽暗,才会让人将孤鸿高飞映在地上的朦胧影子误认为是幽人往来的身影。

这样看来,真正的主角还是那只“孤鸿”。

或者说,主角本来就只有一个,就是孤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
教学目标
1、继续继续学习苏轼沉挚深永的艺术风格。

2、根据咏物词的特点,仔细体会本词包含的难言之痛。

3、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读完诗词,谈谈你对这首词最初的情感体验?
2.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尝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3.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你觉得哪些字最能打动你?这几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意境。

4.“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中的“幽人”,注释中有两种解释。

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5.有人认为写孤鸿就是写作者自己,你认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通过“孤鸿”传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6.“惊起却回头”,这只孤鸿为什么变得如此敏感?如果把这只“独往来”的孤鸿看作苏东坡的写照,那么又如何理解“惊起却回头”这句话?
7.“有恨无人省”,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诗人从孤鸿的回眸中能读懂什么?8.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9.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10.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对“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句有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两种看法,你赞成哪种?谈谈你的理解!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说:「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

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

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
11.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1)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

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

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

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2)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

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五、作业:
1.背诵《卜算子》。

2.根据苏轼的诗词,以“永恒与超载”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人生态度,班级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