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操作流程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

心电监护操作流程

一、操作程序:

1、物品准备:心电监护仪、心电、血压、血氧插件连接导线、电极片、配套血压袖带、血氧探

头。

2、监测前向患者说明监测的意义,以便消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合作。让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

位。

3、程序:接电源→开机→安装连接模块→安放电极→连接患者→选择患者类别(成人/小儿)→选

择导联→调整波幅→选择监护频带(自动/手动/起搏)→调节报警范围→调节报警音量→绑血压袖带→整理用物。

二、电极的安放:

五导线:1、右上(RA):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

2、右下(RL):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

3、中间(C):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4、左上(LA):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

5、左下(LL):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

三导线:黄色—正极红色—负极黑色—接地电极

综合Ⅰ导联:正极置于左锁骨中点下缘,负极在右锁骨中点下缘,地线置于右侧胸大肌下方。其波形类似标准Ⅰ导联,QRS波的振幅较小。

综合Ⅱ导联:正极置于左腋前线第4-6肋间,负极在右锁骨中点下缘,地线置于右侧胸大肌下方。心电图波形与V5导联相似,波幅较大。

综合Ⅲ导联:正极置于左锁骨中线肋弓下缘,负极置于左锁骨中线中点下部,地线置于右侧胸大肌下方。心电图波形似于标准Ⅲ导联。

三、监护电极常见故障:

1、肌电干扰:患者因紧张、寒冷引起的肌肉颤抖可造成肌电干扰,尤其当电极安放在胸壁肌肉较

多的部位时易出现。

2、基线漂移:可能原因为电极固定不良,患者活动或受呼吸的干扰。

3、严重的交流电干扰:常见原因为电极脱落、导线断裂、导电糊干涸及电热毯等机器的干扰等。

心电图特点为基线上出现有规律、每秒50-60次的纤细波形。

4、心电波形振幅低:可能为正负电极间距太近或两个电极之一正好放在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投影

区。

四、注意事项:

1、放置电极前,应清洁局部皮肤,必要时刮去体毛。避开电除颤及做常规心前区导联心电图的位

置。

2、注意患者的保暖,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监护时间超过72小时要更换电极位

置,防止皮肤损伤。

3、应选择最佳的监护导联放置部位,QRS波的振幅>0.5mv,以能触发心率计数。如有心房的电

活动,要选择P波清晰的导联,通常是Ⅱ导联。

4、监护仪上设有报警电路,监测时应正确设置上限及下限,当心率超过预设的警界线时,及时启

动报警系统。

5、若需分析ST段异常或更详细地观察心电图变化,应做常规导联的心电图。

6、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注意避免各种干扰所致的伪差。对躁动患者,应当固定好电极和导线,

避免电极脱落以及导线打折缠绕。

7、按不同年龄选择袖带的型号,按标准位置固定袖带,监测血压前,先选择好成人档或小儿档,

再将袖带内残余气体放干净,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