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1章1节民俗概述

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 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 过程。
3、民族性: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
4.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 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得固定 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和 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 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伍强年画---五子夺莲
世博会:“海宝骑虎”武强年画现场印“图
武强年画——《花开富贵》
1、贝贝——“鱼” 原型的福娃民俗 文化蕴涵
寓意: 人们某些美好愿望 的理想象征 辟邪消灾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 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
游戏竞技民俗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
是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 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阳朔西街
4.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 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 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的社会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 中的作用。
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文 化,以口头、风俗或物质的形式存在,以 民间传承(或者是口传,或者是模仿,或 者是表演)的方式传播。
北京四合院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1:概述

3、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 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 生活习惯。
• 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 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 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传承性 和变异性。
文化的分层
• 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层次差 别,既有上层文化,也有下层文化。 • 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 又叫做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 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 如古代人形容音乐时所用的“阳春白雪”与 “下里巴人”。 • 两层文化缺一不可,不能贬低、轻视、忽视民 俗文化。
Folklore
• 由两个萨克逊语词汇Folk和Lore合成, 于1846年为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 (W· Thoms)最早使用。 J·
• 一指“民俗”,意为“民众的知识”或 “民俗的智慧”;
• 二指“民俗学”,意为“关于民众知识 的科学”。
2、文化(Culture)
•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 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 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 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 • 国际文化人类学界的相关定义多达700 多种,其中较有影响大师级学者的定义 有140多种。
“文化”的多重含义
• 除自然科学外,“文化”主要在三个相对独 特的意义上被使用—— • 一是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 • 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 • 三是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
• 在日常谈话中,“文化”被认为是由 “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 实践”组成的,是一个描述“音乐、文 学、绘画和雕塑、戏剧、电影”的词语。
社会的民俗
• • • • • 家族、亲族的民俗 乡里社会的民俗 都市社会的民俗 个人生活仪式的习俗 婚姻的民俗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与丛书,以与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民俗概述

2.婚丧习俗 (1)汉族: 汉族婚礼,有许多繁文缛礼。整个过程有六个程序:提 亲→合婚(算卦、问卜)→相亲→定亲→迎亲→回门等。 尤其是迎娶时,新娘要“哭嫁”、坐花轿、拜天地、拜 高堂、夫妻对拜、喝交杯酒等。 (2)高山族: 高山族姑娘要对求婚者进行长期的考察,将初选中意者 (一般为4人)招至女方家劳动1年,以考察他们的劳动、 为人、健康状况等,最后从中选出一个作为新郎,尽量 使婚姻的基础打得牢固。 (3)傣族、彝族: 至今仍沿袭“抢亲”的习俗。但现在跟过去不同,都是 双方自愿、事先约定的。 (4)基督教徒: 在教堂举行,由牧师主持。
(4)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著名八大菜系之一。广 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种地方菜构 成。而三支地方菜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广州 菜是粤菜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味美色鲜、菜式 丰盛而赢得“食在广州”的美誉。
此外,还有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等四个菜 系,共同构成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
三.民俗的分类
六.民俗的社会功能
1.教化功能(教育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凝聚功能) 4.实用功能 5.娱乐功能
汉族
壮 族
彝 族
维吾尔族 朝 鲜 族
蒙 古 族
满 族
哈萨克族
回 族
高山族
俄 罗 斯 族
藏族
傣族
赛龙舟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傣族
泼水节
回族的开斋节
白族、彝族的火把节
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
1.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
(1)传统节日
a.春节;c.端午节;d.中秋节;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民俗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俗的重要性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的特点与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俗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分享心得。
第二章:民间信仰与宗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分类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特点与影响讲授法: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章:传统节日习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习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法: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章:民间艺术与技艺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
4.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与特点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特点和价值。
第一章民俗的概述

沿海服饰:开放宽敞型 内陆特征:封闭包裹型
社会观念
崇祖敬宗,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礼乐思想 忠孝思想 首先是维护发肤完整以尽孝道之义。 其次形成完备的丧祭服制度。
祈吉心理
财神
天花妈妈
体现某种政治观念 等级观念
谚语云:“衣分三色,食分五等 (1)颜色 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后,经过反复 更改,对服饰的颜色有了明确详尽的规定:一 二三品穿紫色,四品穿深绯,五品穿浅绯,六 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其 他不入品的杂役、士卒、庶人、商贾等只能穿 黑、白二色,从此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 青、黑、白构成的服饰颜色序列,成为了封建 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
云 南 十 八 怪 挂 件 食品 云 南 十 八 怪 茶 饼
第二节 民俗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 一、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
二、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 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 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唐代“神龙二年九月仪制令:诸一品以下, 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 银”。 据((大明会典))载“凡器皿,公侯一品 二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 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 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涂 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
((稗类钞· 宴会)条载:“若有多席,则 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以次推递。以一席 之坐次言之,则在左之最高一位为首座, 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 之下为四座。或两座相向陈设,则左席 之东向者,一、二位为首座二座,右席 之西向,一、二位为首座二座。”
第一讲 民俗概述

民俗的播布性 ——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传播方式: 1、民族迁徙 2、文化交融(如肯德基、麦当劳)
其一,民族迁徙。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 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 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入桂林,使入境旅游 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 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 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
其实,游览西街完全是一种体验——她浓 浓的乡村氛围中流淌着纯正的小资情调, 朴素的民风里包容着令人惊讶的国际元素, 阳朔人爱吃的糍粑与米粉、正宗的意大利 咖啡与西餐、古老的中国画、最前卫的休 闲风尚、国语、英文、法语、意大利语乃 至西班牙语……种种看似不可能的,全部 柔合在长度不足1000米的岭南小街里。
6、民俗是一种主要有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 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 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 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 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 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 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的观点)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 犁入土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鱼叉的构造,而是渔夫 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 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三是民俗为 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前苏联。)四是认为民俗 为传统文化 (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 之中。把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
中外民俗大题

中外民俗大题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课程单元设计
教案首页
第 1 单元第9周 2 学时单元标题:
模块一:民俗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
教学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力(技能)目标:
(1)能理解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能通过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2、难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法、讲授法、ppt演示法
教学材料及工具:无
教案正页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内容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10分钟)
播放红莓花儿开、康定情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观看我国旗袍图片;观看有趣的民谣,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15分钟)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2)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
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
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经济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四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民俗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
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
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这种模式性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
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这是极自然的。
(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一旦产生,得到社会的承认,就有很强的稳固性,约束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为人们所承袭。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
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人桂林,使人境旅游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使人口大量流动,使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西方民俗文化被借用到中国,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传人中国后,迅速被中国的大中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加入了中餐文化的内容。
民俗是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播布结合中发展的,因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的相互间的碰撞和吸收、涵化和发展。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民俗的相对稳定性。
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中国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其中有些民俗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完善和补充,一直传承到现在。
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元宵节的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吃粽子、中元节的放河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求寿、腊八节的吃腊八粥等,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
这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稳定特征。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
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自身调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民俗事象,大都是古代民俗变异传承的结果。
从这一意义上讲,变异是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上的地方特色。
标志着我国饮食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使祖国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使得中国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经过多年的开发,形成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3、民俗的社会功能(15分钟)
(1)民俗的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是社会集体成员之一,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民俗中。
(2)民俗的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记录;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
(3)民俗的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人类创造民俗,目的是为了享用它。
广大民众在生活中既有紧张的劳作,也有通过参与和欣赏民俗活动,以休息和放松,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的娱乐活动。
(4)民俗的审美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和民俗的审美功能是紧密相连的,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的审美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
4、民俗的形成(10分钟)
(1)经济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2)政治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
(3)宗教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汉族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靠行为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便形成汉族独特的节日民俗事象。
(4)地域原因
“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5、民俗与旅游(15分钟)
(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播道德观念的堕落
(三)技能训练
二、新课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民俗源于生活,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域的原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活动。
三、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