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三法
古诗文教学“三步品味法”

古诗文教学“三步品味法”“三步品味法”引导学生按照人们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结合“品味”审美心理开展古诗文教学,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外在形式和形象美。
古代文艺美学家认为,任何文艺作品,总是以某种隐喻或象征等艺术方式来表达作者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因此欣赏者只有首先接触作品的艺术方式,感知作品外观的形式美和艺术形象美,方能“观文”而“入情”,从而最终把握作品外观形式所蕴涵的情趣和韵味。
根据这一艺术接受活动规律,我们认为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视、听觉去感知诗作的外观形式(包括与诗作有关的一些外在因素,诸如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诗人身世生平等等)和诗作描绘的形象美。
具体做法是:(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的注释或有关史料,让学生首先感知诗人的身世际遇和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古代的诗歌大都“因物兴感”、“托物言志”、有感而发的,因此每一首诗无不打上诗人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的烙印。
诗人的身世际遇和时代背景与诗作的思想、内容相比而言,虽属一些外在的东西,但如果在课前预习时不让学生首先去感知、了解(因为单靠教师在讲课伊始时的简介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讲课中就很难让学生知道诗中蕴藏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诗作的精神实质,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很好。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为一代才子,苏轼缘何面对赤壁而大发其“思古之幽情”呢?这要从诗人的身世遭遇和时代环境中加以考察。
我们知道,苏轼从少年时代起就热衷于政治,并期盼有所建树,然而由于其政治主张与王安石相左,后因反对王安石某些变法而屡遭贬谪。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诗人因写诗讽刺新法,被陷下狱,百日之后被贬至贵州(今湖北贵冈)作团副使。
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两度游览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这首词,其时诗人已47岁,可功不成名不就,面对人生如此遭际,生性旷达的苏轼也不免痛苦凄惶。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本文将从几种方法的角度,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一:阅读鉴赏法阅读鉴赏法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妙之处,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方法二:背诵朗读法背诵朗读是巩固古诗词知识的重要方法。
通过背诵古诗词,学生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声音语调。
教师可以组织诵读比赛,让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方法三: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是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词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现实生活或其他知识的联系,来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通过与画作、音乐、自然景物等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方法四:创作手写法创作手写法是培养学生古诗词创作能力的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可以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的语言技巧和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素材,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并展示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为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好听的标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方法五:名句抄写法名句抄写法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字词功底和书写能力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中的名句,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通过书写古诗词的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用词技巧和语言特点。
同时,通过抄写的过程,学生还能够提高书写能力和书法表现力。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诗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三首》教法建议

《古诗三首》教法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以三首古诗为例的教法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授《古诗三首》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了解古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会运用注释、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重点应放在识字、朗读和初步理解诗意上,可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意,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则应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写作手法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配乐朗读等,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讲解法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诗句,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过于深奥和复杂。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或者让学生扮演古诗中的角色,亲身感受古诗的情境。
4、比较法将三首古诗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之处,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一年级孩子学习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一年级孩子学习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1)故事引入法
将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或者作者的经历,以简单生动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引起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教《静夜思》时,可以讲述李白在外漂泊时思念家乡的心情。
2)图像辅助法
利用图片、动画或者小视频来展示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
比如教《咏鹅》时,展示大白鹅在水中嬉戏的图片,帮助孩子直观感受。
3)朗诵吟唱法
带领孩子们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诗词,甚至可以配上简单的旋律吟唱,增强记忆和趣味性。
4)动作表演法
对于一些描述动作或场景的诗句,让孩子们通过动作表演来理解。
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可以让孩子们模仿鹅的动作和姿态。
5)游戏竞赛法
通过诗词接龙、诗词填空等小游戏,或者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6)联系生活法
引导孩子们将诗词中的情境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比如《悯农》,可以在吃饭时提醒孩子珍惜粮食。
7)重复记忆法
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古诗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8)亲子共读法
鼓励家长在家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9)趣味讲解法
用通俗易懂、充满童趣的语言讲解古诗词的意思,避免过于深奥的解释。
10)实地体验法
如果条件允许,带孩子们去诗词中提到的类似场景中感受,如春天去公园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古诗教学“三读”法

古诗教学“三读”法古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份量不算太重,但古诗教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诗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三读”(读通、读懂、读活)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通古诗教学,第一步是设法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心境下,读通诗句,初步获取美的享受。
1、激发兴趣。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古诗更是如此。
古诗短小,词语生僻,含义深奥,而且远离现代生活,学生难以理解,常常感到索然无味。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架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
激发兴趣方法很多,我除了用趣怪的设疑外,还用讲故事、放录像、猜谜语等方法。
2、了解诗意。
导入课题之后,接着便让学生了解诗意。
如教《游园不值》,我先引导学生释题,了解诗人情况。
我设疑提问:“既然作者游园遇不到主人,那诗还有什么值得写的呢?”经此一问,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
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渐渐地了解到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
诗人叶绍翁游园访友,主人不在,园门紧闭,这本是一件扫兴的事,可是由于作者细致观察,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春色,感到快慰,所以尽兴而归。
3、读通诗句。
教育名家叶圣陶说:“美文尤要美读。
”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初步获得美的享受。
每新教一首古诗,我必先示范朗读,此外,还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反复欣赏,了解大意,读通诗句。
如教《暮江吟》,我先播放一段笙的乐曲,接着配乐范读。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们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跟随着诗人,在夕阳斜照之时,漫步江边,观赏山光水色,留连忘返,直到寒露沾衣,月牙西挂,才踏上归途。
经过反复听读,学生终于兴致勃勃地读通了诗句,初步了解大意,为进一步深究探讨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古诗教学中,关键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理解词句,弄懂诗意。
1、拆词学句。
没有对语言因素的严密的科学的教学,艺术鉴赏就没有基础,无以依附。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古诗词、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国学瑰宝中的精华,学习书画受个人爱好、师资力量、地域学习环境等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学古诗词却无这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有一定的书本资料,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老师,学生们都可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学习一些古诗词,日久天长,积少成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便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孩子们的心中。
古诗词的园地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只占极小的部分,但由于学生们的年龄、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我和同事们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步学古诗词”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引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在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可先讲述一下“推敲”的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在遣词造句上特别下功夫,据说他在长安应试时,有一次在路上考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题李凝幽居》)的诗句,想改“推”为“敲”,正犹豫不决之时,不小心冲撞了文学家、大诗人,当时的文坛领袖,并为大官京兆尹韩愈的车骑,当时被仆从拿下,带到了韩愈面前,好在韩愈也是明理之人,问明原因后,思索半天,对贾岛说“敲字好“!贾岛遂改为“僧敲月下门”,这虽然是个传说,却很是说明了他专心苦吟的情况。
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讲一讲贾岛诗作的特点,可以说明这个诗人的诗多写景和送别怀旧之作,他的诗的风格是“清真僻苦”。
苏东坡曾经说过“郊寒岛瘦”,从而顺便讲一下诗人孟郊的事,捎带出孟郊的名作《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法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法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授古诗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一、启发学生情感反应首先,教师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反应,加深对古诗的体验。
可以启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即情感倾向,使学生感到情感催生,情感炽热或情感萧条。
做到这一点需要以下几个方面:1、读诗情景重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出古诗的场景和情境,捕捉古诗的韵味,为学生展开诗歌体验,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化的美丽世界之中。
例如,带领学生去比较公园中树林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登高》中大自然的风光,同时让学生逐渐萌生对其美好的情感。
2、全身心的朗读学生应该在全身心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情感表达。
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明确地把展示古诗的情感表达视为重头戏,帮助学生表现文字中所蕴涵的内在情感;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们的情感饱满,并且起到了把情感从文字中释放出来的作用。
3、学生情感化处理学生在教师或其他学生朗诵的同时也可以在智慧的思考和想象中去处理情感,因为古诗的内在情感是广泛、深邃和空灵的。
在(例如)《静夜思》中,学生可以想象诗人独处在月亮下散步的情景,感受夜间的寂静和安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夜色的美。
二、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分析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古诗中的词语分析,深入理解古诗的意蕴,感知其中的美感。
在词语分析时,教师可以选取思维游戏、特色阅读等问题,让学生找到词汇中潜藏的深层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解释、解读、赏析等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诗词,从而创造出更多妙语,使古诗的意蕴得到深入探究。
三、举例形式的展示举例可以通过讲故事、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地方风情等方式进行。
如若教古诗《春晓》,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太阳、玉兔、燕子等动物的生活常识,让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美好;对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水部张氏家族和袁宏道一帮团队的文化传奇来展示古诗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作者:王萍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0年第11期摘要:古诗词或通过写景抒情,或通过状物感怀,或通过写事说理。
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是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学习语言。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诵读、联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领学生读通、读懂、读化古诗词。
教师可安排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一是读通古诗词,想象画面;二是读懂古诗词,品味理解;三是读化古诗词,内化创造。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想象画面;品味理解;内化创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学习篇目。
古诗词精炼典雅的词句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依托;其对仗押韵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内涵丰富的情感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灵寄托。
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歌情感,积累优美词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依据古诗词的文本特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可分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读通古诗词,想象画面;第二步,读懂古诗词,品味理解;第三步,读化古诗,内化创造。
一、读通古诗词,想象画面,把握感情基调(一)读通诗句,初步感受情感基调教古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朗读、诵读、吟诵。
教师可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自读等方式使学生读出节奏韵律感,读出抑扬顿挫感,读出语调与情调。
在反复诵读中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领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二)依托物象,想象描绘诗词画面读通全文之后,找出诗词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词中的景物。
如有节奏地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找出其中描写的景和物,边读边想象并勾勒出诗词所描写的画面,对诗词形成整体感知。
有的诗句通过再造想象就可以还原其描绘的画面,有的诗句需要发挥联想想象,把诗词中作者想表达的心象还原为生活中的物象,填补其中的留白。
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故园无此声”,“故园是什么样的?故园的声音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幅优美、祥和、宁静、幸福的家园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三法
提要
古诗因其语言精炼跳跃,意蕴深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应注重整体感悟,体验情感,以中心字辐射全诗,以全景图贯穿全诗,以想象点激活全诗,如果过早强调抽象的“透彻领会”,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扼杀其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与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都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
但古诗没有让人一目了然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是以语言文字塑造意象,进而以意象传达情意。
而古今语言的差异,诗人生活阅历背景与学生思想感情的距离,给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一定难度。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清晰地表明,第一学段古诗教学应重在积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彻地领会。
第一学段共有古诗15首,其中第一册《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第二册《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第三册《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第四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以写景诗居多。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风格恬静淡雅,多用白描手法,简单质朴易于描摹。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经验具有整体性。
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从整体入手,紧扣关键字词,在诗画中走一个来回,巧妙利用句中的留白创设情境,开展想象说话训练,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体悟。
一、以中心字辐射全诗
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其中重要的字词堪称诗歌的眼睛,抓住这些字词,采用反复诵读体验的方法,感受和再现诗中描绘的形象,走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诗中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富有生活情趣。
诗中“客”既是一个生字,又是牵动全诗的灵魂。
教学这首诗时,紧扣“客”字展开,先出示日常家中来客的场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做客、客人等词有感性认识,并穿插识记“客”字。
再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诗中找到带有“客”的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个“客”是“客人”吗?请学生仔细读诗、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马上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发现诗人并不是客,他只是小时候离开了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口音没变。
那为什么别人以为他是“客”呢?学生再次回到诗歌中与文本对话。
就这样,课堂摈弃了逐字逐句理解诗意的传统模式,而是由点到面,牵一字动全诗,在依托文本,有的放矢的自主探究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全诗含义。
二、以全景图贯穿全诗
研究表明,对低幼儿童插图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儿童字词识别的困难,阅读技巧缺乏,插图可帮助儿童提取阅读需要的知识,整合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兴趣。
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一幅勾画精美的插图,这成了学生走近瑰丽古文化的金钥匙。
由画入诗,以画解诗,由诗及画,诗画一体,在诗与画间走一个来回。
1.入画
第一册《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语言浅显,音调流畅,颇有情趣。
要猜出谜底不难,要读背全诗不难,难的是了解画面景物及特点。
在这首注音诗的左侧描绘了一幅卷轴画卷,上面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潺潺流动的溪水,有迎风怒放的花朵,有在枝头吟唱的鸟儿。
上课伊始,请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开始是看到一处说一处,只要是完整的句子,我都给予鼓励,再请他们按照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等,把整幅图描述一下。
这样既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完整表达的能力,又为入诗做好准备。
2.入诗
在充分入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图文对应着学习,饶有兴致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一派鸟语花香的美景,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找找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学生找到“山、水、花、鸟”这四种景物,根据原有认知,自由说说这是的山,的水,的花,的鸟,学生从颜色、形状、状态
等方面进行填写。
诗中的这四种景物又分别有哪些特点呢?找到“有色、无声、还在、不惊”,在现实与画面的差异中,层层深入地推理出谜底。
三、以想象点激活全诗
古诗行文多含蓄、曲折,常弦外有音,运笔迂曲,思维的跳跃性大,相应的留白多。
教学时,如能把握诗体特点,以情为主线,以想象为基点,启发学生去寻觅,补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将使空白处见丰富,曲折中见深意。
1.把古诗读活。
第四册的《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命力。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先让学生想象小草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纷纷列举了被踩踏、被石压、被雨打风吹等,进而引申到小草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春风看到重生的小草又会说些什么?结合师生间的对读,情感逐步深化,在一系列的想象与引读回读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2.把古诗编活。
写景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创设想象点,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第四册《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语句简单直白,多数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的意思,但诗句所透射出的那份童真童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针对这样有画面感的诗句,可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入耳际,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
”为开头编编故事。
在孩童与蝴蝶的互动中,一个天真活泼、好奇好胜,最终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展现眼前。
3.把古诗演活。
基于语文实践的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角色扮演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它费时,容易造成表面热闹实际效果不佳的局面。
因此,角色扮演需讲究效益,指向明确,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
为更深刻地体会《回乡偶书》中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对重回家乡已物是人非的感慨,在理解诗意后,请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贺知章见到家乡的孩子们的情景。
想想小孩子会对贺知章说什么?贺知章又怎么回答?在表演中,出现了
一幕小插曲,一位演孩童的学生见到贺知章时,开口就问:“老人家,你怎么这么老啊?”她的本意是想表达诗人年老体弱还出现在街头,可没有掌握说话的技巧,闹笑话了。
此时教师的随机引导和纠正尤其重要,表演首先要立足文本,理解诗意,揣摩形象,把握语言。
其次要全员参与,采用“台上做表演,台下是导演”的方法,促进全员发展。
再次要着力突出目标,注重动态生成,如刚才的《回乡偶书》一例,表演之前可介绍诗人贺知章的生平经历,在表演时才能言之有物,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我以前怎么从来没见过你?”等问题,在演完诗人与孩童间的对话后,要追问诗人的心情感受,这样的表演才是有效的,才是为深化内容服务的。
古诗语言灵活跳跃,含蓄精辟,意趣无穷,教师要遵循低年级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挖掘古诗中的留白处,调动学生原有记忆,发挥想象去加深体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变古诗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由静止到动态,从而引领学生感受到古诗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