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
环境标准分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3、污染源类型;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1)大气污染物分类(2-0:29)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17、28)天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1)据产生类型: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2)按形状特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3)按排放方式:高架源、线源、面源4)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3)大气污染分类(P15/2-0:60)1)按污染物的性质: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洛杉矶光化学烟雾)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2)二次污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一、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定义- 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二、环境变量和环境质量指标2.1 环境变量- 温度- 湿度- 大气压- 降水量2.2 环境质量指标- 水质指标- 大气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指标- 声环境质量指标三、环境影响评价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3.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步骤-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分类-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和程序3.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监测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后的监测措施和控制措施四、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4.1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4.2 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体系和内容五、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方法5.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目的-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5.2 环境监测方法和步骤-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基本步骤和程序5.3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数据分析-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种类和使用-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六、环境规划和环境修复6.1 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环境规划的定义和特点-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6.2 环境修复的目的和方法- 环境修复的定义和目的- 环境修复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以上是关于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的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环境科学概论考点 新

环境科学概论考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名解)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基本特征1、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环境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环境中的各种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即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如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平原地区与高山地区等,其环境特性有明显的差异。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变动性指的是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环境的结构与状态在自然或人类行为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自身的调节功能减轻这些变化的影响。
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变动是绝对,稳定是相对的。
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环境的资源性指环境是一种资源,环境可提供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
环境既然是一种资源,它就应具有相应的价值。
最初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环境中的物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对环境的价值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人类大肆攫取自然资源,并引发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三、环境问题(名解)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环境问题的四个发展阶段(起止时间+表现特征):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只是天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当时“环境问题”,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盲目的乱采乱捕、滥用资源而造成的生活资料缺乏。
随后,人类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这在生产发展史上是一次大革命,人类改造环境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来,与此同时也发生相应的环境问题,但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环科资料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1.绪论1.环境的特性:①整体性②区域性③ 相对稳定性④滞后性⑤ 脆弱性;2.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寂静的春天》:1962年,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版的,被视为环境科学这一学科的开始,蕾切尔为环境科学的学科创始人。
4.环境科学的任务:①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③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④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控制人类—环境系统,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2.自然环境1.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直接影响:①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间接导致地面沉降②过度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引起湖泊消失、河流断流和河口湿地退化(2)间接影响:①修建大型水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平衡,带来移民问题;②河流渠道化带给水生生态系统灾难性的影响;③水体过度利用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物质循环的类型①水循环②气体型循环③沉积型循环④有毒有害物质循环3.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①水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连接的桥梁②水循环是优秀的物质“搬运工”4.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的循环,如磷、硫、钾等,他们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及人类活动等作用释放出来,又通过沉积进入地壳。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环境(书3)与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
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
)环境容量(书2)与环境承载力(书7)环境污染(书394)与环境自净(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或总量的降低过程。
)环境监测(定期、定点对环境组成、因子和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分布的变化及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
)与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拟建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排出的废气、废水、灰渣、噪声及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书面报告。
)COD(书321)、BOD (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TOD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与TOC (水体中总有机碳)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与环境要素(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水体(水的集合体)全球变化(它是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生在地球系统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酸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
)与氮沉降(大气中的氮元素以NHx(包括NH3、RNH2 和NH4+)和NOx的形式,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叫氮沉降)热污染(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环境科学概论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指与某一生命主体相联系,对生命主体的生存与开展产生作用,发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生命主体的存在空间,维持生命主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对该能量与物质产生的一切因素。
2、生物圈: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而全部生物群落的总集称为生物圈。
3、大气圈: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4、环境地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构造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开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称为可持续开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开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开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开展的核心是开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展经济和社会的开展。
开展是可持续开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开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开展才是真正的开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开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开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开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开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6、臭氧层:离地面20-30千米高的大气圈的同温层阻挡紫外线,底部有一个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小圆圈,厚度在正常压力下约8km.7、生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生态环境过渡带8、人体退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活动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生理过程,人类生理因素下降和XX水平下降的现象,简而言之,是指人的体质下降和XX退化,也称“人体退化病〞,其产生原因是环境污染9、全球变暖:指地球外表的大气、土壤、水体、植被、温度等年际间的缓慢上升的现象,其形成原因是温室效应。
环境学概论复习要点

名词:1 环境(保护法意义上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P22环境质量: 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P33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污染\噪声、热、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物理因素的污染5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在操作、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不当时会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带来重大威胁的废物7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几本需要,又不能超出行星(地球)的生物容许极限8“三同步、三统一”方针1983年12月,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9 清洁生产:无废工艺乃是这样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它能使所用的原料和能量在原料-生产-消费-二次原料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和综合的利用,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
10 环境经济学研究主题决策与其所处环境质量相互影响的学科,主体包括个人、厂商、政府和国际组织;环境质量是指环境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11 活性污泥法将空气连续鼓入曝气池的废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中能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能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且微生物将不断增殖12 生物膜法将废水连续通过固体填料(碎石、炉渣或塑料蜂窝等),在填料上大量繁殖微生物,从而形成生物膜,能吸附并分解废水中的有机质13 生物转盘一种好氧处理污水的生物反应器,由水槽和一组圆盘构成,圆盘下部浸没在水中,圆盘上部暴露在空气中,圆盘表面生长有生物群落,转动的转盘周而复始地吸附和生物氧化有机污染物,使污水得到净化。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及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及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新农作物品种,调整产业结构等
二、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含量减少 1%,地面紫外线增加 2%~3% 危害 —人体健康-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呼吸道疾病增加
可破坏蛋白质与 DNA 结构,引发皮肤癌 可使眼睛受损,白内障发病率增高 — 陆生生态系统-植物质量下降,农作物抗病能力下降,产量下降 —影响水生生态系统-水面附近生物减少,影响繁殖力下降,幼体发育不全. —城市空气和建筑材料-光化学烟雾,加速建筑物、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高 分子材料分解老化,变质,变硬变脆,缩短寿命。 大气结构-辐射收支变化,气候变化
自然污染源: 风化和溶解的矿石产生天然矿毒水污染水体,如昭通牙齿的斑釉病 火山和风的作用 河口地区,海水以咸潮侵入河流、湖泊 水生生物遗体
人为污染源:废水、废气、废渣、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水体污染物 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 , 可以将水污染分成化学性污染、物理
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 化学性污染 酸碱、重金属 、需氧性有机物、营养物质、有机毒物 物理性污染 悬浮物、 热 、放射性 、 生物性污染 致病菌及病毒的污染
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
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圈:
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 圈. 大气圈结构:
均质层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非均质层中又分: 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 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 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 污染 。
七、能源、资源短缺 八、森林锐减 九、垃圾成灾 十、有毒化学品污染
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公众环境意识不高 人口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 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特征: 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 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 5-6 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 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 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 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 集中分布、 生态环境集中分布、 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四、淡水资源危机、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 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 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部分 组成。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生态环境的破坏 2、掠夺式地利用生物资源 3、 环境污染 4、物种的引入 5、人口增长 6、全球气候变化
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或自身调解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作 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现象。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 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发生不良变化, 从而影响 水的有效利用 , 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水体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现象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 场所。
天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风沙、土壤尘;森林植物释放;海 浪飞沫。
2、人为污染源发生的类型: 1.工业污染源 2. 生活污染源 3. 交通污染源 4. 农业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飘尘、降尘、烟雾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二 氧化硫、硫化氢等)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 大公害 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 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 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 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和沉降等物理作用使浓度逐渐降低的过程。其作用机理是:可沉性固体经沉降逐 渐沉至水底形成污泥;悬浮物、胶体和污染因混合稀释浓度降低。
只能降低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不能减少总量。取决于水体的物理条件。有 可能形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1)稀释与扩散;(2)沉淀
2. 水体的生化自净(化学净化) 3. 水体中细菌的衰亡(生物净化): 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 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 , 这就是 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可使污染物的总量降低,使水体得到真正的净化 生化自净作用需要消耗氧 , 所消耗的氧如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 生化自净过程 就要停止 , 水体水质就要恶化。 生化自净过程实际上包括了氧的消耗和氧的补充 ( 恢复 ) 两方面的作用。
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严重影响人的健康 造成水生态系统破坏 加剧缺水状况 对农作物的危害 水污染类型: 需氧型污染 毒物型污染 富营养型污染 感官型污染
水体自净作用: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 , 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 力 , 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
表现: 1. 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物理净化):是指水体中污染物经稀释、扩散
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 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化学能量的运载工具,又是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进 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没有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会自由散失,不 能沿着食物链转移,不能满足有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生命会停止。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指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成部分内部之间的信息流动和反馈过。 信息流是双向运行的,既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又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 反馈。
象,叫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 CO2 等多种温室气体。
——人口激增,城市化发展
——植被破坏引起了对 CO2 吸收量的减少。
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和
岛国的发展和生存带来影响;造成温度带变化,进而导致气压、风和降水的变化,
第五章 水污染及其控制 水圈: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 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 互作用 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 不断取用天然水体中的 水 , 经过使用 , 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 , 但绝大部分却变成生活污水和生产废 水排放 , 重新进人天然水体。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 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
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 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 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 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十大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
6.森林资源锐减
2.臭氧层破坏
7.土地荒漠化
3.酸雨
8.物种加速灭绝
4.淡水资源危机
9.垃圾成灾
5.能源短缺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一、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随着大气中 CO2 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促使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
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
生态系统的组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物种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在数量方面的态系统中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得以进行。(食物链、食物网)
(3)空间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
六、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