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句赏析之一四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唐诗三百首】玉阶怨李白_翻译注释赏析

【唐诗三百首】玉阶怨?李白_翻译注释赏析【作品简介】《玉阶怨》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
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
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推荐阅读:《李白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玉阶怨》作者: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解】①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玉阶:玉石砌的台阶。
②罗袜:丝织的袜子。
③却下:放下。
④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韵译】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翻译】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
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评析】这是一首宫怨诗。
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还在痴痴等待。
后两句写寒气袭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
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
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有幽邃深远之美。
李白的这首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
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
玉阶怨-古诗-赏析

玉阶怨-古诗-赏析⑴玉阶怨:乐府古题,是专写“宫怨”的曲题。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
⑵罗袜:丝织的袜子。
⑶却下:回房放下。
却:还。
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⑷“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玲珑:透明貌。
玲珑,一作“聆胧”。
聆胧:月光也。
⑸水精:即水晶。
【赏析】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
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
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
月无言,人也无言。
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
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
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
“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
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
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
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
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
“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
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
“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
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
李白《玉阶怨》译文注释

李白《玉阶怨》译文注释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玉阶怨唐代: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一作水精)译文及注释译文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
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注释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放下。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注释⑴玉阶怨:乐府古题,是专写“宫怨”的曲题。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
⑵罗袜:丝织的袜子。
⑶却下:回房放下。
却:还。
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⑷“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玲珑:透明貌。
玲珑,一作“聆胧”。
聆胧:月光也。
⑸水精:即水晶。
赏析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
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
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
月无言,人也无言。
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
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
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
“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
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
王维《秋夜曲》原文及赏析

王维《秋夜曲》原文及赏析王维所作的《秋夜曲》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秋夜曲》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秋夜曲唐代: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译文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罗衣已显单薄却懒得更换别的衣裳。
更深夜阑还在殷勤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归。
注释秋夜曲: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
桂魄:即月亮。
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赏析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少妇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
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
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
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银筝夜久殷勤弄”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
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
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
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出自唐代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一作水精)1全文赏析李白的这首宫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
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
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幺事物可以伴人。
月无言,人也无言。
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
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
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
“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
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
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
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
《玉阶怨》李白拼音古诗翻译及注释赏析

《玉阶怨》李白拼音读音参考yùjiēshēng bái lù, yèjiǔqīn luówà.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quèxiàshuǐjīng lián, líng lóng wàng qiūyu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shuǐjīng yīzuòshuǐjīng nbsp(水晶一作水精)《玉阶怨》李白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
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注释①罗袜:丝织的袜子。
②却下:放下。
翻译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注释⑴《玉阶怨》李白古诗:乐府古题,是专写“宫怨”的曲题。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
⑵罗袜:丝织的袜子。
⑶却下:回房放下。
却:还。
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⑷“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玲珑:透明貌。
玲珑,一作“聆胧”。
聆胧:月光也。
⑸水精:即水晶。
《玉阶怨》李白古诗赏析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
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
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
月无言,人也无言。
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
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
玉阶怨原文,注释,赏析

玉阶怨原文,注释,赏析玉阶怨原文,注释,赏析玉阶怨唐朝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一作水精)翻译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
注释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一作水精)却下:回房放下。
却:还。
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玲珑:透明貌。
玲珑,一作“聆胧”。
聆胧:月光也。
水精:即水晶。
赏析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
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首两句是说,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
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以至冰冷的露水浸湿了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三国魏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的意境。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末两句是说,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內,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
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亦无言。
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是一味的望月。
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
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仇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
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
本已夜深了,怨也深了,无可奈何而入室。
玉阶怨诗歌赏析

玉阶怨诗歌赏析导读:【诗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出处】唐·李白《玉阶怨》【译注】玉石砌成的台阶上,挂满了露珠。
长时间地在夜里伫立,露水打湿了脚上的袜子。
诗句写夜景。
“侵”字写出夜露之大,“玉阶”、“罗袜”写出女主人公住宅之豪华,生活之奢侈。
而一“久”字便托出物质生活丰富的宫女,因长久幽居深宫,故精神空虚,只得久久站在玉阶上苦思冥想。
此情诗中虽未言及,却饱溶于字里行间。
注:玉阶,用玉铺成的台阶。
罗袜,用丝绸缝织的袜子。
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鉴赏李白的著名诗作《玉阶怨》,这里拟从“意境”的角度来分析这首小诗。
因为,《玉阶怨》是一首感情细腻委婉,风格含蓄隽永,意境深邃幽美的杰作佳构。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特别重视的一个美学范畴。
“意境”一词的出现,始于中唐。
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首先把先秦以来“立象尽意”(《易传》)、“言不尽意”(庄子)、“意象”(陆机)、“神韵”(钟嵘)等理论中“意”与“境”(“象”)两个概念熔铸成一个新的美学范畴。
在长期的发展中,“意境”的内涵不断丰富,至清代王国维,遂成为古典诗歌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
王国维认为,境界(即意境)是指“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人间词话》)这也只是描述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定义。
根据前人的论述,意境是指诗歌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画相融相汇而达到的一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这里的“意”是蕴含在图画中的,这里的“境”是含蓄着深“意”的。
“意境”不是“意”与“境”简单的相加,其内涵要丰富得多。
它强调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一致、交融相生。
而情必至真至诚,景必至美至谐,意必至正至深,境必至朴至善。
有意境,则景能动人心弦,情能感人肺腑;有意境,则虚体(情)实体(物)、虚笔实笔皆妙;有意境,则有含蓄隽永、馀味不尽之致;“有境界即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所以,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四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是李白《玉阶怨》中的句子。
全诗如下: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是一首宫怨诗。
这首诗写了一位女子寂寞和惆怅的心情。
女主人公秋夜无言独上西楼,露水浓重,浸透了她的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远方的人儿。
夜半寒气袭人,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她隔着水晶帘依然在凝望着天边的一轮秋月。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中的“玲玲”一方面指水晶帘的玲玲,一方面是月色玲珑。
这种似虚似实的情致衬托出在这个凄苦无眠的夜晚女子幽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