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
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
现代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对“人”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君”和“官”而言的。
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名词,是与物相对应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的有类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
可见“人”的内涵和外延都达到和超过了“民”,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以民为本”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
但“民本”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
尽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没有走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
今天,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
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关注民生,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

浅谈历史上民本思想与当今以人为本思想摘要: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和发展,内容十分丰富。
但是随着时代、社会发展,民本思想显现了它的局限性,特别到了近代,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取代了古代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历史地位价值目标内涵科学发展观正文:当今时代,民本思想与人本理念的内涵颇易混淆,人们对以民为本(民本)与以人为本(人本)这两个概念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
“民本”与“人本”这一对概念有明显的区别,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而“人本”理念是相对于“神本”而言的,最初属于哲学范畴,之后人本观念逐渐被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管理等领域。
人本观念萌芽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时期“人就代替了自然而变成了思辩的中心”。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民本思想,对人的价值、地位等做过一定论述。
但是,从实质上看,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民本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本质看,它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有根本区别。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丰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重民”、“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
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
民本思想中强调的“民”,只能是臣民和子民,在实践中不町能有人民的影子。
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要求党员干部自觉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官本位”意识决裂,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统筹兼顾各种具体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作者:赵颖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赵颖(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3)摘要:“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建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6) 03- 0115- 03科学发展观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
有些人对其核心以人为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
另外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没有从阶级的角度对公民进行描述和区分,所以主张以民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有少数人甚至使用以无产阶级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对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
因此?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提出的,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就必须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中去解读。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正确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分析。
“以人为本”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与物和自然相对应的人”:其中的本”,就是根本”。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其对应的是以上帝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原本的含义是说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将会被人的地位所取代,君主专制的政治将会被公民权利和民主政治所取代。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初是针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世纪神权统治所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来w .5K 3近阶段,学校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通过学校几次集体学习和自己撰写学习体会,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些初步的认识。
其中科学发展观中提出在社会发展中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会颇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了WTO,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民主思想,社会价值观等伴随着经济活动深入到中国各地和各个领域。
就连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也增加了篇幅,介绍西方的人文主义和政治经济制度等。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民主进程会加快,社会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但是,在我们学习发展观时,部分人把“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混为一谈,特别是党员干部。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看上去差不多,本质是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
但它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主体的立足点不同或站的立场不同。
以人为本是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主动者与被动者是一体的,是人人都要以人为本。
而以民为本是站在管理者(统治者)的立场上,面对被管理者(被统治者)所说的,是把人分为两类人群,以民为本是在表述“官”和“民”的关系,民和官当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以人为本是表述人与人平等的关系。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我们就不难发现,以民为本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说的。
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这种提法很不错,而西方社会提倡的是为公共服务。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东西方在管理社会上的差距,这也是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不同所带来的,。
中国人在管理社会部门、企业时,常常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心理总认为自己能当管理者一定是比他们什么都强,学而优则仕。
他们嘴上说的是”以民为本”,行动上却是把百姓当成管理的对象,有点过去的“愚民政策”,把百姓当成愚民。
看看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当官的在为谁说话(江宁房产局局长长的事),当官在为谁牟利(跳舞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从躲猫猫事件到钓鱼事件,再到南京的徐宝宝事件,事件本身是错误的,可怕的是政府用错误的方式来掩盖错误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我们追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到那儿去了。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
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
现代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对“人”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君”和“官”而言的。
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名词,是与物相对应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的有类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
可见“人”的内涵和外延都达到和超过了“民”,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以民为本”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
但“民本”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
尽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没有走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
今天,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
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关注民生,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精选文档】

毛概作业在科学发展观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人本主义是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主要主张:其一,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其二,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人人平等;其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还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他们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首先,三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存在一定的时代。
其次,三者都是为相应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各自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
再次,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梯次性发展,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关注人, 把人当作目的, 而决不仅仅当作手段。
因此, 要把人当人看人, 尊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都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区别: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政治原则, 它要求全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作为道德原则, 它要求人们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作为社会原则,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是支撑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三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显著的区别。
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强调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认为人的利益应该是最优先的、最核心的。
以人为本的理论,突出的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让人有利可图,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也不能以忽视人的需求为代价。
人本主义,是以人的自觉和主体性思想为主旨,强调人的创造力,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
它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认为人应该获得最大的尊重,根据自身的意愿参与社会发展。
它强调人对自己的命运要自主、自力更生,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发挥出来,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民本主义,以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核心,强调以民众为主体,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位置,认为政府服务于民众,民众应当对政府的运作负责,并有权利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使民众的意志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民本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商、多元,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减少阶级差距,调动民众积极性,使社会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与进步的重要想法和行动方案。
要充分利用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实现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平等参与、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刘先江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罗芬芬学号;201221801001
一、“人”与“民”的概念及两者的比较
“人”在字典里的含义很广,最基本的就是指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同时,“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因为种种需求仍然保持着许许多多的一般动物的行为。
而社会属性主要指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在文化人类史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相互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也因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
在奴隶时代,奴隶主将驯服的战俘刺瞎左眼并强迫其劳动使之成为奴隶,这种瞎了左眼的奴隶便称为“民”。
古代“民”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
现在,“民”一般意义上被定义为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相对于“人”来说,是一个较狭隘的概念。
通过上面对“人”和“民”两个基本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人”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由一个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有机统一。
相对于“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所有的“民”都可以称之为“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都可以被定义为“人”。
“民”是一个有着等级的概念的字,它与“君”、“臣”、“人”相对,并没有包括了所有的“人”。
而今的社会,从一个大的方面讲,均是由独立、自由的“人”构成的。
“民”并不能构成一个社会的全部。
二、“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指以全体人的利益为根本,即要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利益,每一个个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
“以民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因为“民”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群体,所以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而且,更需要关注的是,即使“民”的数量占了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也不能保证统治者就会完全的保护“民”的利益,因为两者本身就是一对对立的概念。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两者看似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人为本”体现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体现。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认识事物的尺度”,将人们研究的核心问题由大自然转向了人类。
西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提出了“人本”思想,此后,随着欧洲大革命、欧洲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便逐渐产生了,一直到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仍然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
之后,儒、法、道、墨诸子百家都遵循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文化、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不容忽视的是,“以民为本”的理念与我国几千年“君臣”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
三、“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联系与区别
我国现在科学发展观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与古代的“以民为本”在文化上有历史性的联系,在关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关心和保障人的权益等方面,有一定的同一性,两者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两者更多的体现在它们的区别上。
从本质上讲,“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实现思想的道路和方法,即立论的基本前提
和重大原则上有本质的不同。
纵观历史,历代的“以民为本”的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
而“以人为本”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讨论的,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通过个人的发展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两者的根本出发点就不同。
以上的区别是很多学者及绝大多数人的观点,笔者也是赞同的。
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以民为本”追求的是最基础的物质上的满足,首先要解决的生存问题,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几乎是没有的,即使是有精神追求,那也是极少数的“君”、“臣”等统治者的群体所享有的特权,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体,“人民”群众忙于生计,哪有闲情来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
“以人为本”则不同,“以人为本”不仅仅要不断满足和丰富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更加关注每个人在教育、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即不单单像“以民为本”那样只追求物质层面,上层建筑的一些东西是“以人为本”更为在意的。
“以民为本”中的民基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他们的意识是由统治者的意志主宰的,很少有自由主体意志的发挥,而且一般情况下受到一些道德的约束比较多。
“以人为本”中的人主体意识强,可以自由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一般受到法律规则约束。
四、“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在我国的体现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也简单的提及到,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以民为本”的理念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与我国封建等级中“君”、“臣”和“民”的对立关系是相对应的。
“以民为本”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面对被统治者所说的,是把人分为两类人群,“以民为本”是在表述“官”和“民”的关系,“民”和“官”当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以人为本”是表述人与人平等的关系。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我们就不难发现,以民为本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说的。
近几年来,我国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有他的合理之处。
我国目前整体的经济水平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在大部分地区在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不仅如此,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人民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更多的追求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相应的,随着人民各方面知识的提高,人民的主体意识潜意识的也在增长,主体能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人为本”可以说在我国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有一些地方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而且,我国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注定了在解放“人”的思想这一层面要走更为艰难的一条路。
这也就容易导致一些具体的措施看起来是“以人为本”,其本质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以民为本”。
我国既然已经大胆得提出来“以人为本”,就说明我国正在朝着这方面努力发展,我们要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