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篇一: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语气助词,常常用于表示疑问、询问、质疑等语气。
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谁”、“什么”、“哪里”、“怎么”、“为什么”、“吗”、“呢”、“吧”、“是不是”等等。
这些语气词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增强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例如,当作者在文章中使用“谁”来询问某个人物时,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疑惑和关注;当作者使用“哪里”来询问某个地方时,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不确定和探索欲;当作者使用“怎么”来询问某种情况或做法时,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困惑和不满等等。
除了用于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之外,还有一些语气词还可以用于表示其他情绪或情感,例如感叹、鼓励、讽刺、批评等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语气词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文体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运用。
除了语气词之外,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可以用于表示疑问或质疑,例如“么”、“得了”、“了”等。
这些语法结构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疑问或质疑,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总之,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语气助词,其使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绪。
在语言表达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体特点,灵活地使用各种语气词和语法结构,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篇二:标题: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正文: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What?"、"How?"、"Why?"、"Do you know?"、"How come?"等等。
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表示疑惑、不满、好奇等情绪,常用于对话、文章、演讲等语言环境中。
"What?"是最常用的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之一,通常用于询问对方所说的具体内容或事件。
例如,“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或者“你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How?"也常用于表示疑问,用于询问对方的方法和技巧。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xx 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语气词_精品文档

语气词引言:在汉语中,语气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所带有的情感色彩和语调。
语气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起着丰富语言表达、增强交际效果的作用。
它们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可以传递说话者的情感、態度、意见等信息,从而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效果。
一、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语气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示语气的词语。
它可以描述说话者的情感,通过音调、重音和停顿等方式传递更具体的信息。
根据语气词的功能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肯定语气词:肯定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者的确认、同意、承认等情感。
例如:“是”,“对”,“行”,“好”。
2. 否定语气词:否定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者的否定、不同意、拒绝等情感。
例如:“不”,“没”,“非”,“无”。
3. 疑问语气词:疑问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者的疑惑、询问、不确定等情感。
例如:“吗”,“呢”,“怎么样”,“难道”。
4. 感叹语气词:感叹语气词用于表示说话者的惊讶、赞叹、满足等情感。
例如:“啊”,“哟”,“好啊”,“太棒了”。
二、语气词的使用方法1. 强调情感:语气词可以用于强调说话者的情感色彩,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真的吗?”、“太好了!”、“真棒!”2. 表达态度: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意见,帮助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例如:“不可能吧!”、“真讨厌!”、“我觉得应该这样。
”3. 修饰语义:语气词可以用于修饰语义,使语言更加准确和精确。
例如:“完全不同”、“一定要”、“真希望”。
4. 互动效果:语气词可以用于增强沟通的互动效果,使交流更加融洽和友好。
例如:“谢谢啦!”、“好吧,我明白了”。
三、语气词的使用注意事项1. 根据语境使用:语气词的使用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情境来决定,避免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
2. 注重语音语调:语气词在语音语调上有一定的要求,它们的发音要有适当的节奏、音调和语气强度。
3. 考虑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着对语气词使用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以免产生误解或冒犯对方。
句子语气词有哪些词性类型

句子语气词有哪些词性类型语气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语词汇,它能够准确地表达说话人说话的语气。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语气词的分类及其使用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从语气词的词性类型入手,探讨汉语中的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词性类型语气词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词性,它是由句子中的单个词、词组或句子组成的。
根据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词性类型:1. 副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位于句子的句末或句子的前面,它们的作用是表示说话人的语气。
例如:“真的吗?”、“当然呀!”、“嘿嘿,我知道了。
”。
2. 助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作为词语或句子的后缀或缀语,用于表示情感或语气的转移。
例如:“了”、“吧”、“着”、“啦”。
3. 感叹词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通常位于句子的句首或句尾,它们的作用是强调某种情感或语气。
例如:“啊!”、“哇!”、“哦!”、“嗨!”等。
4. 词组类语气词。
这类语气词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通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语气。
例如:“好像”、“似乎”、“其实”、“毕竟”、“大概”等。
二、语气词的作用语气词在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感叹、惊奇、疑问、肯定等多种语气。
下面将分几个方面分析语气词的作用。
1. 强调语气。
语气词能够加强说话人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不会吧!”、“太好了!”。
2. 修辞语气。
语气词能够修饰句子的语气,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观点。
例如:“其实我们都很累了。
”、“大概你不懂吧。
”。
3. 情感语气。
语气词能够表现说话人的情感,如愤怒、惊奇、疑惑等。
例如:“不可能吧!”、“真的吗?”。
4. 肯定语气。
语气词能够表达说话人的认可或同意。
例如:“好的”、“当然是这样的”、“没错”。
三、语气词的使用方法语气词的使用有很多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方法。
1. 直接放在句子中。
例如:“好的!”、“哦!”、“对啊!”等。
2. 作为修饰语放在说明句中。
例如:“其实”,“大概”等。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文言文语气助词

3.业根,死期至矣!(《聊斋志异·促织》)——惹祸的东西,该死了!
4.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我们这些人现在就要被 他俘虏了!
如:
5.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 战》)——如果这样(曹操败后北还),那么荆州和东吴的势力增强,天 下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
语气词分类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 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
(一)陈述语气
1.也
“也”表示陈述语气,有句尾 和句中两种位置。
用在句尾,有以下三种情况: ,用在判断句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有时和“是……的”相当。
如: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就是杀了我,(宋国)也是不会停止防守的。
4.耳、尔
“耳、尔”用法相同:
一、表示限止语气,和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相当。如: 1.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说:“普通人发怒,只不过摘了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荆州之民附操者,偪(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一时迫于武力威胁而已。
“诸”是合音词。在介词部分说过“诸”是“之于”的合音,“诸”还可以是“之乎”的合音。“之于” 的合音用在句中,“之乎”的合音用在句尾。句尾“诸”等于一个代词“之”加一个语气词“乎”。如: 7.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晋公子重耳有三件与众不同的事,上天或许将立他(为君)吧?“诸”=代词“之”+语气词“乎”:“之” 代晋公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乎”表示猜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
如: 1.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汉语语气词

汉语语气词语气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语,在表达情感、态度和语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使语句更加生动有趣,在交流中增加情感色彩和表达意图。
本文将通过介绍常用的语气词,并提供相关示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气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表示肯定或加强的语气词。
例如,"确实"、"真的"、"实在"等词语常用于表示事实肯定或加强说话人的观点。
比如:1. 这本书确实很有趣。
2. 你真的很聪明!3. 他的表演实在太出色了!这些语气词加强了句子的表达力,使得说话人对事实或观点更加坚定,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赞扬或肯定的意味。
其次,还有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语气词。
比如,"难道"、"究竟"、"难怪"等词语常用于表达疑问、追问或表示对某事情感到惊讶。
例如:1. 你们难道都不知道吗?2. 究竟是谁做的呢?3. 他怎么能这么难怪?这些语气词在对话和表达中,使得句子更具有探究或质疑的意味,展示了说话人对事实或情况的不确定和好奇。
此外,还有表示感叹或赞叹的语气词。
比如,"太"、"真是"、"够"等词语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感叹或赞叹之情。
例如:1. 这个消息太令人震惊了!2. 你真是太聪明了!3. 这个成绩够出色的!以上这些语气词赋予了句子强烈的情感色彩,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并且可以用来表达赞叹、感叹或惊奇。
最后,还有表示命令、劝告或建议的语气词。
比如,"必须"、"应该"、"要"等词语常用于表示对某事情的强烈要求或劝告。
例如:1. 你必须按时完成作业。
2. 我们应该关心身边的人。
3. 这个问题你要好好考虑一下。
这些语气词使得句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表达出说话人对于某事情的要求、建议或劝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类数量较少、几乎可以全部列举、一般不再增加的词类。
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可以查找到的语气词不足一百个,仅八十多个;且迄今为止,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数量比较固定,新出现的语气词极少。
因此,我们认为语气词是一个封闭词类。
作为封闭词类,语气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其大多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这也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表现出细微的差异。
并且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
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使用又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确的形式依据,使得语气词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但由于语气词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学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总难取得共识。
不过由于语气词绝对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词类;这就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
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一.选择题材的理由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特有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无疑,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
然而,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语气词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其原因是语气词的意义过于空灵,即使与同为虚词的其它词类相比其语法意义的难以捉摸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由于上述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
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三.研究对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语气词,尤其是这些典型的语气词"了、吧、呢"四.研究任务第一:研究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第二:研究语气词"了、吧、呢"第三: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时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办法。
五.研究范围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对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研究。
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本文研究的范围较小,研究时间较短。
六.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文包括三章: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1.语气词的定义语气词是语气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先给出语气的定义齐沪扬先生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育出版社)这样定义::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命题的主观意识。
从语义上看,语气是对句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或是说话人表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评价等,或是与命题有关的情感。
语气词的定义:贾娇燕女士在«实用汉语语法»(安徽教育出版社)这样定义:语气词是放在句子里表示一定语气的虚词。
常用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表1)3. 语气词的语音研究首先,根据音节中是否有辅音声母,可以分为辅音语气词和元音语气词。
所谓的辅音语气词是指音节中有辅音声母的语气词,如“了、的、吗、呢、来着、罢了”等等。
元音语气词是指音节中只有元音的语气词,如“啊、哇、呀”等。
其次,根据构成音节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音节语气词、双音节语气词和多音节语气词。
单音节的有“啊、吗、吧、了、呢、的、呀、哪”等,其中元音语气词都是单音节语气词。
双音节的有“来着、罢了、而已、不成”等。
多音节的有“就是了”等。
把这两方面按纵向和横向的标准结合起来,可以将语气词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语音联系呈现出来,这样也使得语气词的分类更加细致和科学。
(表2)另外,语气词在语音上存在着一个特点,就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语音变化,即语流音变。
可以依据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即合音与变音。
合音是指语气词连用后,后一个语气词如果是元音开头的,通常是两个语气词融合成一个音节,写成一个字,这是语气词内部合音,属于语流音变中的弱化或脱落。
例如:了啊(le a)✦啦(la)、了哟(le yo) ✦喽 (lou)、了哦(le o) ✦啰(luo)、(ba ou) ✦啵(bo)、嚜啊(hei a) ✦嘛(ma)、呢啊(ne a) ✦哪(na)。
而变音则是由语气词所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最典型的是“啊”的变音。
下面重点来分析一下“啊”的变音。
“啊”是元音开头的,特别容易受前一音节的影响而产生变读,这是语音同化或异化的结果。
反映到书面上,就可能改变字形。
其中同化是指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高元音i、u、ü,鼻辅音n、ng和舌间元音-i[ ]时,“啊”(a)的前边增加一个和前一音节末尾音素的舌位或发音部位相同的音素,并与“啊”构成一个音节,目的是使语流连贯,过渡和谐、自然。
+)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ü时,“啊”前边加i,读作ya[iA],汉字可写作“呀”。
例如:(1)上街买米(啊)呀?✦(2)听歌曲啊(呀)?✦+)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u(包括ao[au]、iao[iau])时,“啊”前边加u,读作wa[uA],汉字可写作“哇”。
例如:(1)别哭啊(哇)!✦(2)真好啊(哇)!✦+)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n时,“啊”前边加n,读作na[nA],汉字可写作“哪”。
如:(1)快看啊(哪)!✦(2)真甜啊(哪)!✦+)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ng时,“啊”前边加ng,读作nga[N A],汉字仍写作“啊”。
如(1)不行啊!✦+)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 ]时,“啊”前边加浊音z,读作za[z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1) 你在写字啊?✦(2) 别推辞啊!✦b.异化是指在“啊”(a)和前一音节末尾音素a、o(ao、iao除外)、e之间插入高元音i,与“啊”(a)构成一个齐齿呼音节,使“啊”的发音和前一音节的尾音有明显区别,从而使语流中音节分明。
用汉字书写时,可写作“呀”。
例如:(1) 你找他啊(呀)?✦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及不同写法,可以用图表3表示如下:4. 语气词的作用研究4.1.表达语气和口气我们平时说话,每一句都会带有一定的语气,如果没有语气,也就不成句子了。
语气词是众多语气表达手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
同时,语气又不同于口气。
语气只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祁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种;口气则是指句子中思想感情色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
所以说,语气词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帮助表达语气的同时表达口气。
4.1.1.句中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并不表示句子的语气类型,多用来表示舒缓、委婉或延宕、迟疑的口气。
例如:(1) 你不知道山上零食比城里还多,鸟啦,蛇啦,蛤蟆啦,蜗牛啦...(2) 错误么,谁也免不了,改了就好。
4.1.2.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可以帮助语调来表达语气,它粘附在整个句子之后,对前面的句子起着赋予一定语气的作用。
但句末语气词更重要的作用是表达口气,包括增添和消减口气。
a.增添口气。
主要有这样几类:+)“的、啦、喽”主要是增添肯定、确认的口气。
例如:(1) 要干好这项工作,不懂外语是不行的。
(2) 他早就走啦。
(3) 那样做当然更好喽。
+)“嘛、嚜、呗”主要增添显然、显而易见的口气。
例如:(1) 不用客气,我们是朋友嘛。
(2) 越有钱就越有钱嚜。
(3) 不懂,就好好学习呗。
+)“哟、喽、咧、呕、哩”主要增添舒缓的提醒的口气。
例如:(1) 你好偏心哟。
(2) 七点钟了,要起床喽。
(3) 要开车了,不能走远咧。
+)“呢”能增添不容置疑或深究的口气。
例如:(1) 你可能不知道他也有苦衷呢。
+)“着哪”增添夸张的口气。
例如:(1) 他胆子可大着哪。
以上这些句子,不用语气词时,由于词语、句式、句类和语调等的作用,本身就可以表达一定的语气,一旦使用了相应的语气词,相关的口气就进一步凸显了出来。
b.消减口气。
主要有:+)“罢了、而已、就是了”具有消减庄重口气的作用。
例如:(1) 她并非天才,只是比别人勤奋罢了。
(2) 这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3) 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就是了。
这几个语气词不用的话,口气显得认真、重视;用了就显得随便多了。
+)“吧、不、啵、呗、了”用在是非问句的末尾,起消减疑惑口气的作用。
例如:(1) 大雨就要来了吧?(2) 你同意这个意见不?(3) 你看这样行啵?上面语气词都带有不确定的语气,如果不用这些语气词,句子的疑问度就比较高;用了之后,句子的疑问度就明显的降低了。
4.2.预示停顿停顿是语句之间的一种间歇。
停顿可以是语法上的需要,也可以是语义表达上的需要,当然更主要的是说话时需要换气,一种生理上的需要。
在心理停顿中出现的语气词只有预示停顿的作用,强调下文的作用是靠停顿来实现的。
因为心理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个词语而有意安排的停顿,往往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而定。
4.2.1.句中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具有预示停顿的作用,这是其主要作用。
语气词用在句中预示停顿,但停顿的时间长短不同,视具体情况而定;往往是较短的,时间长度通常只是句末停顿的一半,最长不会超过一般句中停顿的时间,最短不会短过普通两个音节间停顿的时间。
这些语气词的出现,预示着后面将要出现也较短的停顿;但句中语气词本身并不表示停顿,停顿在口语中表现为有声语言的停歇,书面中的停顿用逗号来表示。
我们经常看到书面语中,句中语气词后面跟有逗号。
例如:(1) 进来啊,多冷(2) 这个人啊,总是乐呵呵的,不知道什么叫发愁。
4.2.2.句末语气词从书面表现形式看,句末语气词的前面是一个表示各种命题的句子,句末语气词的后面是表示不同停顿和语气的标点符号。
句末语气词预示的停顿时间最长,可以把问号、感叹号、句号放在其后。
通过考察,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六个语气词都能位于句末。
处于句号前面的主要是“的”和“了”,处于问号和感叹号前面的主要是“吗、吧、啊”,而“呢”则是游移于句号与非句号之间,但主要是用在非陈述句形式的句子中。
例如:(1) 天生应吃的苦也要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