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近年来,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备受关注。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可以引发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紧密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两者关联的因素。
一、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联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长期血压升高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降低心肌供血,最终引发冠心病。
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出数倍,这说明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联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使得脑血管受到损害,动脉壁发生结构异常,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同时,高血压还会导致动脉壁逐渐硬化,血栓堵塞血管,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高度重视控制血压,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三、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关联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之一。
高血压引起心脏负荷加重,使心肌细胞发生肥大,丧失弹性,逐渐降低了心脏的收缩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因此及早控制和管理高血压对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高血压与动脉瘤的关联高血压是动脉瘤的重要诱因之一。
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局部扩张和膨胀,严重时可能会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异常,使动脉更易于发生破裂和出血,因此高血压患者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对预防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容易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以及动脉瘤的发生。
因此,合理控制和管理高血压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患上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定期检测血压、积极应对高血压,合理用药以及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健康问题。
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压会损害动脉壁,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从而导致冠心病和中风等严重后果。
2. 高血脂:高浓度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心脑血管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胆固醇积聚在动脉内壁上时,会形成斑块并逐渐堵塞动脉,导致供氧不足和缺乏弹性。
3. 吸烟与饮酒:吸烟和饮酒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尼古丁和有害物质会损伤动脉内壁,使血管收缩,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过度饮酒也会导致高血压和高血脂。
4.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运动可以保持健康体重、提高心肺功能,并促进新陈代谢。
5. 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是指体内尿酸排泄障碍,造成尿酸堆积在关节和组织中。
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并与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紧密相连。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是治愈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通过控制和改变危险因素,人们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注意控制摄入盐、油和胆固醇等对心脑血管健康不利的物质。
适量运动,并避免长时间久坐,促进代谢和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
2. 戒烟和限制饮酒:吸烟者应该尽早戒烟,因为吸烟是导致心脑血管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嗜酒者则要适当限制酒精摄入量,过度饮酒会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并增加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 控制体重和保持适当体形: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锻炼来维持适宜的体重。
肥胖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血压、血脂水平和血糖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问题,采取控制措施,并尽早治疗任何异常。
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810000摘要: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增加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高血压也是卒中和外周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脑病是由血压升高所致,大多数患者以缺血性中风为主,而非缺血性中风中约80%为出血性中风,主要由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引起。
高血压脑病患者常有脑动脉硬化和脑供血不足,而血管病变又会加重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降压治疗是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对于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的患者,除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外,尚应适当进行血管扩张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以及降压、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脑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并发脑血管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针对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治疗策略。
除了降压药物外,还可以考虑使用血管扩张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并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来降低血压、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
这些治疗手段的应用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关键作用。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180/110 mmHg即应给予降压治疗。
降压药物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和贝尼地平等。
钙通道阻滞剂可引起血管痉挛,降低脑灌注压,对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降压药物还有β受体阻滞剂、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
小剂量的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降压治疗应以患者耐受为前提,如有条件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调整药物剂量。
高血压患者在临床用药时应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如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头痛、心悸、心律失常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1.1降血压药物选择在药物选择方面,硝苯地平(如硝苯地平控释片)和氨氯地平(如氨氯地平缓释片)可作为脑卒中患者降压治疗的首选药物,但这类药物对卒中的预防作用有限,不建议用于高血压合并卒中患者。
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

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高血压可以引发许多并发症,其中包括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一组由于脑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动脉壁改变或脑循环障碍等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
1. 高血压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大多数缺血性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高血压引起了动脉壁损伤和炎症反应,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具体而言,高血压引起了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内皮生成因子的释放,诱导了单核细胞在动脉壁内聚集并逐渐转化为巨噬细胞,最终形成斑块。
此外,高血压还导致了线粒体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加剧了斑块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 高血压与脑微循环损伤的关系高血压不仅影响大动脉,还会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损害了脑微循环。
高血压引起的动态性脑灌注调节紊乱,使得脑灌注自身调节功能下降。
此外,由于高血压引起了细胞间基质增生和基底膜增厚,导致了小动脉病变和缺氧情况加重。
这些变化会导致微循环阻力升高,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3. 高血压诱发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紊乱炎症反应在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可以介导内皮细胞的损伤、巨噬细胞活化、溶酶体释放等,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加重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斑块形成。
4. 高血压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高血压时,氧化应激引起了线粒体功能异常和DNA损伤,这些都是脑血管病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可以直接或间接损伤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神经元等结构。
此外,高血压还影响线粒体产能、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工作,加速了线粒体功能下降,从而使得脑组织易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5. 高血压与凝血系统异常在高血压患者中,凝血系统也存在异常改变。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医学研究的重要发现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医学研究的重要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在内的多种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死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医学研究对于揭示其风险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重要的发现在这一领域中被做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其中一些重要的发现。
首先,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高血压是指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情况。
它会导致血管受损、动脉硬化、血凝块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高血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高血脂指的是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
这些脂质物质在动脉壁中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通过医学研究,我们得知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性极高。
此外,糖尿病也被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的异常升高,容易导致血管损伤,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此外,吸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戒烟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益,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风险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肥胖、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
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量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医学研究揭示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紧密关联。
通过更好地了解这些风险因素,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病34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病3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本文就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
方法:选择我院在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34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诊疗期间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
结果:本组的34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显效14例(41.17%)、有效12例(35.29%)、死亡8例(23.52%)。
结论:脑出血是髙血压合并症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该加强对心衰,脑卒中,心梗等并发症的预防力度,对保障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并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58—02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心肾的损害,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其中脑出血是髙血压合并症中的主要死亡原因。
因其对老年人危险性极大,故早期预防和及时救治十分重要。
针对这种情,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院在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收治的34例合并急性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发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
患者在接受临床诊断期间,安排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眼底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项目的检查结果,确诊34例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合并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34例患者在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关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主要参考资料。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吗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现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高血压被定义为收缩压(高压)≥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毫米汞柱。
高血压本身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但它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
高血压通过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硬化,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会加速动脉壁的损伤,导致脂肪和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这会减少血液流动,增加心脏负担。
2. 心脏负荷增加:高血压会增加心脏泵血的阻力,长期这样会导致心脏肌肉肥厚,心脏功能逐渐减弱,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3. 脑卒中风险增加: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它可以导致脑血管破裂,引发出血性脑卒中,或者因为血管堵塞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4. 肾脏损伤:高血压还可能损害肾脏的血管,影响肾脏的过滤功能,长期高血压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病。
因此,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治疗高血压通常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减少盐的摄入、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以及药物治疗。
通过有效的血压控制,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总之,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为了维护健康,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医疗干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各地广大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高血脂、体重过重、吸烟等许多因素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人们对这些危险因素的认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变得迫在眉睫。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高血压和其危害高血压被公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1. 高盐饮食与高血压过量的钠摄入是促使体内钠潴留并引起水肿和增加循环容量,从而导致高血压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国际上很多专家均建议每天人体的摄入盐量不超过6克。
2. 不良饮食习惯与高血压过多的脂肪食品、高糖食物和低纤维饮食都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因此,合理膳食结构,少摄入动物性脂肪和糖分,并适当增加纤维素摄入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3. 高血压管理和预防保持健康体重、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限制酒精摄入以及减少咖啡因和胆固醇等物质的摄入都是维护心脑血管健康、预防高血压的有效策略。
二、高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中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升高是造成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 饮食与高血脂均衡的饮食对预防高血脂十分重要。
限制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度增加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类、亚麻籽油等,有助于调节血脂水平。
2. 吸烟与高血脂吸烟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从动脉壁内渗透到动脉壁外,并促进氧化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因此,戒烟对降低高血脂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 高血脂管理与预防积极管理已经出现的高血脂是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高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并提升HDL胆固醇水平。
同时,进行体育锻炼、减肥以及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控制高血脂的必要手段。
三、体重过重与心脑血管疾病肥胖不仅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影响心肌功能和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压对卒中的预防预防作用
预后
试验
事件
例数
P
所有卒中
7
1577
15527
0.76(0.63-0.92)
0.005
致死性卒中
7
329
15527
0.76(0.56-1.03)
0.08
非致死性卒中
7பைடு நூலகம்
1268
25527
0.79(0.65-0.95)
0.01
P, . 2003;34:2741
每年绝对危险度下降 1.3%(2) 0.2%() 2.7%(2) 0.2%() 1.5%()
??
, . 2004;35:205
脑血管病降压治疗的特殊性
特殊情况 急性期(发病1周内)
重度脑血管狭窄
▪ 其他情况同一般高血压指南
脑梗死急性期常见血压升高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 20%
80%
升高 正常
血压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高血压(4):不溶栓病人的处理
▪ 观察除非其他终末器官受累,即主动脉夹层、急性心梗、肺水肿、高血压脑病。 ▪ 治疗卒中其他症状,如头痛、疼痛、躁动、恶心、呕吐。 ▪ 治疗其他急性并发症,如低氧、高颅压、癫痫和低血糖。 ▪ 10-20, ,>1-2分钟。每10分钟可重复或加倍(最大剂量300). ▪ 尼卡地平,开始5,以后每5分钟增加2.5,直至理想状态,最大剂量15。 ▪ 目的是血压降低10-15%。 ▪ 硝普钠0.5μ ,连续监测血压。 ▪ 目的是血压降低10-15%。
降低血压的益处
卒中发生率 心肌梗死 心衰
7
平均降低百分率 35–40% 20–25% 50%
降压药物及一级预防
DBP >115mmHg DBP 115 mmHg DBP 90-110 mmHg
29
•5年
52
118
. 2002;33:862
卒中二级预防策略
二级预防策略
相对危险减少%
绝对危险减少%
危险因素(3):可能危险因素
高血压对脑循环的影响
1.
高血压导致血管肥厚和重朔,这些增生反应改变血管顺应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2.
高血压改变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的能力,导致全身及脑部血管收缩张力增加
3.
高血压改变脑循环自动调节,使调节曲线右移
C, . 2004;35:38
高血压导致脑血管病的机制 1. 腔内压的增加导致脑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扩张。 2. 内皮细胞的应力增加导致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或多灶脑水肿。 3. 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的作用引起引起局部血栓形成和缺血。 4. 纤维样坏死引起局部狭窄和闭塞,进而导致腔隙性梗塞。 5. 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变性增加出血的机会。 6.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抗血小板治疗
13
1.0
10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44
3.8
26
房颤使用华发令
67
8.0
12
培哚普利治疗
28
2.2
45
. 2003;2125
治疗 阿斯匹林 氯吡格雷 阿斯匹林+缓释潘生丁 普伐他汀 培哚普利+利尿剂
合计
卒中二级预防的花费
每年费用$ 4 1518 1502 1628 542 84 3684
. 2003;2125
卒中二级预防 1. 血压:研究显示不管起始血压,使用可以减少5年卒中28% 2. 吸烟:同一级预防 3. 房颤:同一级预防 4. 糖尿病:同一级预防 5. 胆固醇:目前没有证据;遵循一级预防 6.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超过70%,考虑内膜剥脱术;狭窄50-69%,在少部选择病例考虑手术
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
()
脑灌注压() 脑血管阻力()
平均动脉压()-平均静脉压() =
脑血管阻力()
平均动脉压()-平均颅内压() =
脑血管阻力()
8L
R=K·
r2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效应
CBF
60
125
250
脑组织对血流的依赖性
缺血
血流减少
血流正常
0
8100
20100
40
高血压(5):溶栓前的处理
〉185 或〉110
▪ 10-20, ,>1-2分钟。 ▪ 可重复一次或硝酸甘油膏1-2英寸。 ▪ 如果血压降不到理想水平(≤ 185或≤ 110),不能使用
低血压
▪ 低血压的原因包括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由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排出量不足。 ▪ 扩容、纠正心律失常,无效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血压
死亡率
血压升高的自然转归
120
100
80
60
4-10天下降
40
大约60%恢复正常
20
0
0
2
4
6
8
10
12
40%
60%
▪ 卒中的应急。 ▪ 膀胱充盈。 ▪ 疼痛。 ▪ 既往高血压。 ▪ 低氧的生理反应。 ▪ 高颅压。
高血压(1):原因
人群危险度 40% 35% 30% 20% 0
相对危险度 4.0 3.0 2.0 1.4 1.0
治疗减少 38%
, . 2001;32:280
危险因素 年龄 男性 高血压
大量饮酒
高血压及脑出血
高血压 3.77(2.58-5.51)
, . 2003;34:2060
卒中一级预防 1. 血压:血压降至<130/85 2. 吸烟:禁烟5年后危险性明显下降 3. 房颤:增加卒中危险6倍,随年龄增加而发病增多,检查甲状腺功能和 4. 糖尿病:澳大利亚糖尿病协会建议:空腹血糖<6;随机血糖4-8;1c<7% 5. 胆固醇:治疗同冠心病 6. 颈动脉狭窄:常规听诊,如果有杂音或做超声检查
高血压(2):矛盾
降压的好处 减轻脑水肿。 减少出血转换。 预防进一步血管损害。 预防卒中复发。
降压的坏处 减少缺血灌注,扩大梗死面积。
▪ 高血压脑病。 ▪ 主动脉夹层。 ▪ 急性肾衰。 ▪ 急性肺水肿。 ▪ 急性心梗。
高血压(3):积极降压情况
<220 或<120 >220 或>120 >140
60
梗死阈
半暗带阈
▪ 年龄 ▪ 种族 ▪ 性别 ▪ 家族史
危险因素(1):不可改变的
▪ 高血压 ▪ 吸烟 ▪ 糖尿病 ▪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 镰状细胞病 ▪ 血脂异常 ▪ 心房纤颤
危险因素(2):可以改变的
▪ 肥胖 ▪ 体力活动少 ▪ 过度饮酒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高凝状态 ▪ 激素替代治疗 ▪ 口服替代治疗
. & & 1999;26:563-565
冠心病
血管病
卒中
血压对卒中危险的影响
4 3.5
3 2.5
2 1.5
1 0.5
0 123/76
136/84
148/91
, . 2003;16:81
162/99
175/105
高血压及缺血性卒中
年龄组 50 60 70 80 90
发生率 20% 30% 40% 55%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