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高血压与脑血管畸形导致脑出血的区别诊断与治疗

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 对以上两种病的诊断与治疗及预防加 以论述 。
1 病例 资料
本组资料取 自于我们医院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 脑 出血患者病例 , 其 中男3例 , 2例 。 龄 在 l ~7周 岁 。 8 女 2 年 2 O 平均 年龄 4 .岁 。 6 名患者 中 66 这 o 有3例入院时已经昏迷, 9 大小便失禁, 不能自理, 2 有l例人院时冲志尚清晰, 能 回答 医生提 出的 问题 , 不能行走 , 但 头疼痛 不能 自控 。 医生检查 及脑C 经 T
采用独立的诊断病名 , 对进一步研究本病更为有利。
32 本 病 的病 理 特征本病 有 明显 的病 理组 织学特 征 : . ①在粘膜 固有 层 或粘膜 下层 有真 陆淋 巴滤 泡形 成, 淋 巴滤泡 的 中心 , 在 组织 细胞 内有“ 多 色 体” ②有增 生 浸润 的炎症 细胞 , 要为 淋 巴细胞 , 。 主 还有数 量 不等的 浆细 胞 、 酸 L白细胞及 中性 多形核 白细胞 。 外 , 现毛细血 管增生 、 张 , 嗜 生 此 还表 扩 炎症 周 围的结 缔组织 有修复现 象 。 们 同意本病为某 种抗原刺 激物 引起 的 我
程 度不 等, 的病例 可见上 皮与增 生浸润 的细胞之 间存在 无炎症 的结缔 较轻 组 织 带。 缔组 织在 炎症 细胞 密集 的部 位表现 水肿 或玻璃 佯变性 , 结 在炎症 周 围胶 原纤 维成 束 , 复现 象。 有修 上 皮 隋况 :O 71 列中上 皮增生 1例 , 萎缩4 l 生及萎 缩并 存1例 , l f, e增 7 二者
形性头痛并做 了血管照影术后确诊的, 如果没经验诊断错误的话 , 那么很 可 能会导 致 患者 出现脑 出血 后才 对其做 出判 断 , 那样后 果 会不堪 设想 。 对 于 2多例 进行 保守 治疗 的患 者也都 是将 其诊 断为 因高血 压导 致 的头痛情 0 况下 , 才对其 做下一 步治疗 的 , 由于诊 断正确 治疗及 时 , 以这部 分患者 治 所 疗 效果 较理想 , 隋没有 进 一 病 步发展 。 对于 脑血管 畸形患者 , 介入治疗 较 行
高血压_百度百科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 m H g 和(或)舒张压≥90m m H 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 m H 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
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从而作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指导诊断与治疗。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摘要: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至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
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已经向全国推广使用,其中包括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建议。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该“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发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2014年末,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一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参考文献截至2014年12月。
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至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
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已经向全国推广使用,其中包括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建议。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该“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发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2014年末,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一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参考文献截至2014年12月。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病和各型心脏病而言,是当今人类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
包括高血压、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传染病得到有效地控制,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及肿瘤等病的死因顺位前移,构成疾病的前三位死亡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及死亡率也高,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经济损失。
研究资料表明:每千人中有5-10名存活下来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3/4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
美国1981年估计,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或致残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4亿美元。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目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主要致死的是脑卒中和冠心病,而高血压是两者的基础。
我国目前正进行的心、脑血管病人群防群治工作中,也以此“三病”为重点。
1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
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明显增高。
上海普查7209人发现,冠心病组高血压发病率为56.66%,而无冠心病组仅为12.7%。
(2)高脂血症:是国内外研究最多而且比较肯定的公认的危险因素;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
血清胆固醇浓度与引起冠心病有关。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为5。
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年龄越早,今后发生冠心病的机会也越多。
(3)超重和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肥胖常伴有高血压、糖耐量减低、LDL升高和HDL降低等不利因素。
(4)糖尿病与糖耐量减低: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机会较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高1倍。
(5)行为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高脂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是正常活动量者的1.5-2.4倍,且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呈等级相关。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和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和预防措施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或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这些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和预防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情况。
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家族遗传、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等。
其中,饮食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病因。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饮食习惯不规律,喜欢吃高盐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都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因此,预防高血压的关键在于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适量的运动。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常见病因,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
冠心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其中,吸烟是一个重要的病因。
吸烟不仅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还会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因此,戒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除了高血压和冠心病,中风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因。
中风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的一种疾病。
中风的病因复杂,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高血压会导致脑部血管病变,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因此,控制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
例如,定期体检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因素,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都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作者:张明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随着老年性高血压发生率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得到大幅度增加。
老年性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治疗时,需预防心力衰竭,避免发生脑血管意外。
而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常合并糖尿病,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
由于老年患者肝脏和肾脏功能降低,会减少血容量,抑制交感神经敏感性,合并糖尿病后会增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为了预防老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加强管理力度,以此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3-03-271-01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进入到中老年之后,伴随着心脑血管的疾病变得越来越高发,对中老年群体产生了较大的生活影响,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疾病。
而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是复杂多样化的,既有先天的遗传所造成的,也有因为后天的很多不良生活习所惯造成的。
本文主要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阐述。
1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1 身体机能的下降当人们到45岁之后,身体的技能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些是无法避免的。
这种身体机能的不断下降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1.2 先天的遗传由于很多的基本是存在于基因之内的,会随着家族的传承而传承下去。
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长期研究中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也是会通过基因而遗传给下一代的。
如,家族的长辈都有这类的疾病,那么下一代的子孙在进入中年或者老年之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远远的高于常人。
1.3 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来说,上述的前两种触发因素可以说都不是可控的,首先遗传肯定对于目前的医疗科技来说是不可控的,而年龄的增长更是无法控制的,而对于第三种的触发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来说,是我们完全可以进行控制和避免的。
高血压与心身健康关系的前瞻性追踪研究

高血压与心身健康关系的前瞻性追踪研究高血压是目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正在不断增加,这对心脑血管系统和整体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血压对心身健康的关系,许多前瞻性追踪研究已经展开。
1.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高血压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一项长达多年的追踪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降低血压水平,人们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 高血压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心脑血管系统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老年认知功能衰退和痴呆症的预测指标之一。
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群的追踪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在认知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病变、脑缺氧以及炎症反应等机制与认知能力下降相关。
因此,保持血压稳定对于维护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3. 高血压与精神健康的关系除了心脑血管系统外,高血压还与精神健康密切相关。
一项针对成年人的追踪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压力大,工作和生活质量下降,这可能是影响精神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控制血压、调节情绪对于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
4. 高血压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熬夜等,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一项长达多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
戒烟、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和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等措施对于控制高血压非常重要。
5. 高血压的干预和管理基于前瞻性追踪研究的结果,控制高血压对于心身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针对高血压的干预和管理可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降压药物的使用,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高血压对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高血压对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对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本次研究中,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研究对象主要有:单纯糖尿病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主要是无高血压及糖尿病人群。
随访研究对象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或死亡,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因素。
结果糖尿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糖尿病人群;高血压;心脑血管;影响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多,糖尿病、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
高血压、糖尿病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者并存时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进一步增加。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如胰岛素抵抗,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就综合分析高血压对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收集。
设计流行病学调查表,制定统一的填表指南。
将调查表预先交予个人填写,体检当日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采取面对面的方式逐项核实确保准确无误。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生活习惯,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家族、吸烟史,饮酒习惯,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及质量,受教育情况以及职业,家庭收入,工作环境等一般情况。
2、人体测量。
身高、体质量采用经校正的体质量秤,受试者脱鞋、脱帽,穿轻便单衣,身高精确到1mm,体质量精确到0.1Kg。
腹围用软尺在脐上1cm处,吸气末时直接接触皮肤测量,血压测量:受试对象测量血压前半小时内禁止吸烟或饮茶、咖啡,背靠静坐15分钟。
采用经校正的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右侧肱动脉血压。
3、生化指标测定。
受试者于体检当日抽取空腹肘静脉血5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检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高血压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发生总事件、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均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关于《高血压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据报道,美国高血压病患者脑梗塞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3倍。
日本是世界上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高血压病人患脑血管病者是正常人的13 .1倍。
在我国有人报道,80%的脑血管病人与高血压有关,其中86%的脑出血和71%的脑梗塞都有高血压病史,而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同时研究中还发现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对脑血管病的危险性都很大。
收缩压>19.4kpa(1 50mmHg)者,发生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性,是收缩压≤19.4kpa的28.8倍,而舒张压>12.0kpa(90mmHg)者,是舒张压≤12.0kpa的19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的机制,主要是加速脑动脉硬化引起的。
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管壁发生病变,管腔狭窄,内膜增厚,当脑血管管腔进一步狭窄或闭塞时,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血栓形成。
高血压还可引起小动脉壁透明样变,纤维素样坏死,进而形成微小动脉瘤。
当血压骤升时,可使这种已经变硬脆弱的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出血。
有效地控制血压,可明显的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而降压药钙拮抗剂,有扩张脑血管、保护脑细胞、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且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可根据情况选用,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