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体制:以纽约市为例
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体制:以纽约市为例

主题:“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体制:以纽约市为例”主讲嘉宾:高新军(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时间:2009年9月5日(周六) 15:00-17:00地点:中国政法大学(蓟门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腾讯评论主持人:杨子云主持人: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央编译局的研究员高新军老师,高老师要为我们讲的是“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以纽约为例”。
一看到这个标题,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雅各布斯的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纽约这个城市可以说集中了我们建筑文明的丑恶和美好。
进入纽约的地铁,你会发现它的地铁黑暗而窄小,但当你想起它是建筑于100多年以前,就会觉得很了不起。
在纽约的下曼哈顿地区,即华尔街一带,满眼都是高楼,让人窒息;但是在格林威治村,住宿楼和街区花园交错,很适合居住和生活,我所想到的,和高老师今天要讲的不一样,高老师要讲的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有请高老师。
高新军:谢谢大家!应该说,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是我长久以来研究的一个课题。
我最早关注地方政府的治理,是从国内开始的。
随着我在国内研究发展以后,从1997年开始,十多年前我开始关注美国的地方治理问题。
正好,我也有这么几次机会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后来又不断有机会到美国做实地的调查。
这样,我他的城市管理与监督有一些看法。
这次讲美国大城市管理与监督是以纽约市为案例,实际上它牵扯到美国的历史和现实。
所以,有很多的情况和我们国家一比,就是说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城市的管理权力是高度集中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大多数以自治的形式出现的。
如果说在美国也有这么一个权力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他们是怎么管理的,他们是怎么监督的,可能对我们来说有一些借鉴。
我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五方面的问题。
一、纽约市实行的是“强市长”的管理模式。
二、纽约市市政管理的制度创新。
三、美国大城市的公共预算改革创造了民主、公正、透明的地方政府,“预算民主”成为了规范政府行为的突破口。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2007-12-03 18:40:08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的地域界线,向周边扩展,将其周围地区纳入了城市化的轨道,两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1910年,美国将这类由中心城市和与其有较高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邻近社区组成的区域定义为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在此后美国近10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大都市区,其中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大都市区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对于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大都市区化现象,我们在这次赴美学习考察期间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通过借鉴他山之石,能对我省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特别是城镇密集地区跨行政区域的协调管理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界定标准 1910年,美国首次提出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概念时,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1 0万人口能上能下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以内的地区,或者虽超过10英里但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到150人/平方英里以上的地区。
1949年,美国联邦预算局为在195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大都市区统计标准,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5万或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及拥有75%以上非农业劳动力的郊县。
并将这种统计区正式定名为“标准大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 rea,简称SMSA)。
在这个新定义中,中心城市的标准由原来的10万人口降为5万,而且其郊县以整个县为单位。
后来对大都市区定义的修订都在此基础上进行,或者对大都市区概念的进一步细分,或者对大都市区界定标准的适当调整,既基本上保持了概念的连续性,又较好地反映出大都市区发展的客观状况。
80年代初,对大都市区界定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若该区域总人口达到或超过10万,并且有5万人口以上居住在人口普查局划定的城市化区域中,即使没有中心城市,也可划为大都市区。
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

●沈 山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对长三角区域管制的借鉴 [内容提要] 本文循着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以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都市区的管制策略为例,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的六种基本管制模式。
论述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和区域问题以及整合发展现状,借鉴美国都市区的管制经验,提出长三角都市区的区域管制基本策略。
[关键词] 美国大都市区 长三角 区域管制 管制模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区域和城市的作用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从工业革命以来,先后经历了城市革命(18、19世纪)、大都市区革命(以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大规模的郊区化拓展为主体),到20世纪90年代则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区域革命时代①。
同时,城市也经历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历程。
区域和城市被看作是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国家竞争的主要场所单元、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走向一体化的全球经济迫切需要诸多功能性的城市网络去支配其空间经济运行和增长,不同程度、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城市联盟”或“区域联盟”全面崛起。
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发改委启动“长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作为试点,标志着“长三角洲都市区”成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和“全球城市区域”。
协调并管制好大都市区域成为实施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与核心任务。
因此,总结美国的大都市区的管制模式,对于我国目前基于行 收稿日期:2005108118 作者简介: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221116。
政区域的城市管理、缺乏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的区域管制模式借鉴意义十分明显,尤其是对于已经作为“国家发展增长极核”的跨越沪、苏、浙的长三角洲大都市区的来说,更为重要。
美国的大都市区管制的基本模式1.管制思潮与美国大都市区管制发展历程管制(G overnance),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可以说它和“政府”一样古老,原意是治理的方式、引导或领导的行为,后被政府(G overnment)取代而停止使用。
纽约市市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设置要点

市长权力的制约
任期限制 纽约市市长任期为三年,且不得 超过三届。 议会制约 议会有权利批准或否决市长的任 何决定。同时,议会的决议也需要得到市长 签字批准。 媒体舆论制约 媒体在美国被公认为三权之 外的第四大权力,对市长声誉有着重大影响。
市政府构成
市政厅 负责城市规划,公共卫生, 文娱康乐活动,维护环境及保障居民 的生活水平。 职能相当于我国的民政局。
市政厅
市政府构成
市议会 市议会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行
使立法、议决、人事任免权、城市预算权、以及监 督行政权。 纽约市下面有51个选区,每个选区产生一名议员, 组成纽约市议会。 曼哈顿区10名,有42个街道; 布鲁克林区16名,有80个街道; 布朗克斯区8名,有74个街道; 皇后区14名,有87个街道;斯坦顿岛区3名,有56 个街道。 斯坦顿岛区3名,有56个街道。
纽约市市政管理体制和 政府机构设置
纽约市五大行政区
纽约市下面有51个选区,每个选区产生一名 议员,组成纽约市议会。 曼哈顿区10名,有42个街道; 布鲁克林区16名,有80个街道; 布朗克斯区8名,有74个街道; 皇后区14名,有87个街道;斯坦顿岛区3名, 有56个街道。
曼哈顿 Manhattan
布鲁克林Brooklyn
布朗克斯Bronx
皇后Queens
斯坦顿岛Staten Island
美国三大市政体制:
1.委员会制 (20世纪20年代后由于体制缺陷被基本 放弃) 2.市长暨议会制 (Mayor-Council) 3.城市经理制 (Council-Manager)
STRONG MAYOR-COUNCIL INSTITUTE | RANK CITY POPULATION SYSTEM M-C C-M
美国的大都市区管治模式及其经验借鉴_以洛杉矶_华盛顿_路易斯维尔为例

国外规划研究P l a n n i n g S t u d y O v e r s e a s86【提要】1920年代美国进入了城市郊区化阶段,城郊联系日益密切,城郊矛盾也日益突出,实行大都市区管治迫在眉睫。
进入1950年代后期的十年,大都市区管治十分盛行,但在随后的数十年,大都市区管治一度陷入停顿状态。
进入199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大都市区管治又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从洛杉矶、华盛顿、路易斯维尔三个大都市区的个例来看,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大都市区管治;洛杉矶;华盛顿;路易斯维尔;经验借鉴AMERICAN M ETROPOLITAN O 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WITH LOS ANGELES, WASHING-TON AND LOUISVILLE AS CASES SONG Yingchang ABSTRACT: Th is study finds that in 1920s,America got into the stage of sub-urbaniz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entral city and suburban dis-tricts became more vigorous and the conflict more intensified. It is urgent to take metropolitan man-agement into effect. In the later 1950s,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came into a fashion. Nevertheless,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slowed down. In 1990s, in-fluenced by integration of global economy,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revived. It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Los Angeles, Washington and Louisville metropolitan regions.KEYWORDS: metrop olitan go vern an ce;Lo s Angeles;Washington;Louisville;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1 美国大都市区管治出现的时代背景1840-1920年,美国的城市化以向心集聚为主,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受阻,多数对周围地域实行兼并(annexation)。
美国纽约大都市区治理: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的城市化、城市治理与经济发展 步调一致。根据保罗·诺克斯等人的研究, 1875年是美国开始受工业资本主义影响、 城市化发展进入工业城市化时期的一个节 点,这也是美国传统城镇之间关系发生显 著变革的起点[4]。因此,以此为分界点,试 图对大规模工业化以前纽约大都市区的治 理格局进行探索,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大规模工业化尚未影响美洲大陆的 17世纪,欧洲首批殖民者就开始在北美大
表1 纽约大都市区的两种统计单元范围界定
统计单元
区域范围
面积(km2) 人口(万人)
纽约州的 12个县(纽约市的5个行政区——布鲁克林、
大都市统计 皇后区、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史坦顿岛,长岛的两个县 区(MSA) 和哈德逊河下游的五 Urban Insight, No. 2, 2021
图1 纽约大都市区空间示意图
陆建立了许多殖民型前哨贸易站点,纽约最 初就是1624年由荷兰殖民者在哈德逊河口 建立的一个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皮毛贸 易定居点。1664年英国获得荷兰殖民地新阿 姆斯特丹后,正式将其改称纽约,并建立了 12个县,包括隶属于现今纽约的5个区:纽 约县(曼哈顿)、金斯县(布鲁克林)、布 朗克斯县(布朗克斯)、里士满县(史坦顿 岛)和皇后县(皇后区),纽约开始成为殖 民地的首府城镇。
17405
2030
13个县,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1个县,总共26个县
联合统计区 其中还包括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和宾夕法尼亚州 (CSA) 的另外10个县
34490
2370
资料来源:https:///wiki/New_York_metropolitan_area.
美国市议会经理制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制约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我们认为当前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推进以建设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这方面发达国家有着许多成熟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学习他国的经验,可以使我们改革少走弯路。
下面我们介绍美国基层民主政治的一个案例——加州里弗塞德市市政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一、里弗赛德市议会——经理制的模式——美国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案例里弗塞德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个拥有25万人口的中小城市。
1953年该市根据新的城市宪章引进了议会——经理制。
在这一体制下,议会制订城市法律和大政方针,市经理则行使城市日常行政管理权。
美国这一城市管理体制产生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城市斯汤顿市任命了一位总经理来指导该市的工作,成为这一体制的发端。
当时这一体制就被人们欢呼为“市政改革的最新号角”。
目前美国大约有2500个城市实行这一体制,加州最为普及,其98%的城市都实行这一体制。
里弗赛德市政府结构、产生及各自职责。
里弗赛德市议会——经理制模式的政府架构由下表可以看出:市议会和市长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市经理则是由市议会任命的日常事务管理人员,他(或她)直接领导市各行政部门。
里弗赛德市政府议会、市长和市经理的产生及职责:(一)市议会、市议会由各个选区4年交叉任期选举产生的7个成员组成。
每个议员分别从具有3万多人口的选区中直接选举产生。
那7个议员并不是同时换届的,这是为了保持议会成员的相对稳定性。
作为立法机构,市议会制定法律并且确定管理城市许多活动的政策。
议会接受来自市长、市经理、各种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以及公众对特定立法的建议。
每一次立法都要听取和考虑来自市民和组织的评论。
议会通过年度预算并批准预算中的每一项资金支出。
公共工程的规划和计划书由市议会批准。
市议会任命市经理、市律师、市书记员以及市民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的各成员。
国外超大城市治理经验述评

国外超大城市治理经验述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国外一些超大城市的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纽约市的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纽约市是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其治理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多元共生”。
纽约市政府注重民生,不断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例如推出“311”热线服务,方便市民咨询和反映问题。
同时,纽约市政府也积极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例如推出“纽约市科技创新计划”,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入驻纽约市,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此外,纽约市政府也注重多元共生,推动不同文化、不同社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其次,东京的治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
东京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之一,其治理经验可以概括为“高效精细、环保可持续、安全有序”。
东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在垃圾分类、交通管理等方面做得非常细致,确保城市的高效运转。
同时,东京市政府也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例如推广低碳出行、建设绿色建筑等,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此外,东京市政府也注重安全有序,例如加强治安管理、推动应急管理等,确保城市的安全稳定。
最后,伦敦的治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
伦敦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其治理经验可以概括为“开放包容、创新发展、文化多元”。
伦敦市政府注重开放包容,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和企业入驻伦敦,促进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伦敦市政府也积极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例如推出“伦敦科技城计划”,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入驻伦敦,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此外,伦敦市政府也注重文化多元,推动不同文化、不同社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综上所述,国外一些超大城市的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城市注重民生、创新发展、环保可持续、安全有序、开放包容、文化多元等方面,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当然,每个城市的情况都不同,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的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理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体制:以纽约市为例”主讲嘉宾:高新军(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时间:2009年9月5日(周六) 15:00-17:00地点:中国政法大学(蓟门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腾讯评论主持人:杨子云主持人: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央编译局的研究员高新军老师,高老师要为我们讲的是“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以纽约为例”。
一看到这个标题,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雅各布斯的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纽约这个城市可以说集中了我们建筑文明的丑恶和美好。
进入纽约的地铁,你会发现它的地铁黑暗而窄小,但当你想起它是建筑于100多年以前,就会觉得很了不起。
在纽约的下曼哈顿地区,即华尔街一带,满眼都是高楼,让人窒息;但是在格林威治村,住宿楼和街区花园交错,很适合居住和生活,我所想到的,和高老师今天要讲的不一样,高老师要讲的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有请高老师。
高新军:谢谢大家!应该说,美国大城市的管理与监督,是我长久以来研究的一个课题。
我最早关注地方政府的治理,是从国内开始的。
随着我在国内研究发展以后,从1997年开始,十多年前我开始关注美国的地方治理问题。
正好,我也有这么几次机会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后来又不断有机会到美国做实地的调查。
这样,我他的城市管理与监督有一些看法。
这次讲美国大城市管理与监督是以纽约市为案例,实际上它牵扯到美国的历史和现实。
所以,有很多的情况和我们国家一比,就是说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城市的管理权力是高度集中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大多数以自治的形式出现的。
如果说在美国也有这么一个权力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他们是怎么管理的,他们是怎么监督的,可能对我们来说有一些借鉴。
我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五方面的问题。
一、纽约市实行的是“强市长”的管理模式。
二、纽约市市政管理的制度创新。
三、美国大城市的公共预算改革创造了民主、公正、透明的地方政府,“预算民主”成为了规范政府行为的突破口。
四、代表大城市各阶层利益的民间组织,既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也为民众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了活动平台。
五、美国传媒的“掘粪”传统,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了社会的监督力量一,纽约市实行的是“强市长”型的管理美国实行的是三级政府体制: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
所以,在地方一级,差异是巨大的。
我们既可以看到像纽约这样的特大城市的地方政府,也可以看到只有几千居民的地方政府。
所以,在“地方议会”式管理模式下,这就产生了“强市长”型政府和“弱市长”型政府。
所谓强弱区分,我给大家罗列了几条差别:第一个差别是在城市的规模上,“强市长”模式的城市人口规模一般都在几百万之上,比如纽约市。
二是体现在市长的权力上。
市长由市民直选产生,权力来源于选民的授予,市长一般是职业的政治家,在这个城市里拥有与美国总统在全国一样的权力,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的模式。
美国历史上,从特大城市的市长,进而当上州长,后又当上美国总统的政治家也已经不是一个、两个。
20世纪的老罗斯福总统就是这样“政治上进步的”。
三是城市财政资金的运作上。
在这些大城市,市财政运作的资金动辄就是几十亿或者上百亿美元,其在一个地区、州、甚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纽约市显然是符合强市长型的特征的。
2007年统计的纽约市人口810万,它下属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皇后、斯坦顿岛5个大区。
这个区,英文叫Borough。
这个词是从英国翻译过来的。
除了大区以外,现在还有59个社区。
人口从3.5万到20万不等。
有街道339个。
纽约市具有市、区、社区、街道四级治理机构,这和波士顿等其他城市的自治型管理不太一样。
它2008年财政收入大概是624.3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约等于4276亿元人民币。
就是他的财政收入至少跟北京市差距不太大的。
但是,北京市人口比较多,北京是1300万。
(PPT图表)这张图是纽约市2004年到2008年的财政收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纽约本市的收入,主要是房产税、消费税和本地的所得税。
第二部分是纽约州对纽约市的转移支付,尤其对教育的转移支付。
我们看到相当多的转移支付,占到纽约本市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了。
然后就是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这一块比较少。
纽约市下面有51个选区,每个选区产生一名议员,组成纽约市议会。
其中:曼哈顿区10名,有42个街道;布鲁克林区16名,有80个街道;布朗克斯区8名,有74个街道;皇后区14名,有87个街道;斯坦顿岛区3名,有56个街道。
每一个选区都设有选区理事会,由50名代表组成。
这个代表有特点,是没有工资的,任期两年,这个是老百姓选出来的。
每年改选一半,可以连选连任,所有的纽约市市议员都是纽约市社区理事会的当然成员。
纽约市政府的组织形式市政府是怎么组织的?市政府在市一级有三个政府的不同部门:市政府、市议会、民事、刑事法庭。
在市政府下有三名管理者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市长、公众利益倡导人和审计长。
这个公众利益倡导人我们不太熟悉,他大概相当于我们的信访局长。
这个职位非常的有意思,而且是他们的一种制度创新,不是原有就有的,是到1993年才创立这个职位。
美国的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地搞制度创新,他存在着问题就做改革。
下面还设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市长下面的市行政管理机构,有一大套行政班子,各个部门都有。
公众利益倡导人下面有41个人组成的办公部门。
这些人干什么,专门收集老百姓的意见、抱怨、建议。
这些人都是全日制的工作人员。
审计长下面有700个工作人员,专门搞审计。
再下面五大区,每个区一个区长,他们的年薪我都列了,大区区长年薪为16万美元,这个资料是2008年资料。
2006年纽约市长就是22.5万美元一年。
当然,现任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博格比较有意思,他不要薪水,每年只拿1美金的薪水,这一美金是表示责任的担当。
59个社区,每个社区理事会人数最多50名,直接选举,没有报酬。
比如我是一个大学的老师,也一是这个社区的理事,我主要的收入是大学的工资,对社区的工作是义务工作。
比如我每个月抽出一点时间或者晚上时间,或者休息的时间为社区工作。
各个社区下面还有行政管理机构,这个行政管理机构是有工资的,聘任的是全日制工作人员。
市议员的年薪,也是11.25万美元一年。
这是2008年的数字,以前没有这么高。
我估计2009年可能要降低了,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下面的街道,每个街道实行自治式管理。
对于市长权力的制约对于位高权重的市长当然是有制约的。
首先是任期制的制约,特大城市的市长一般任期三年。
这个是美国地方政府的一个特点,就是地方政府的议员,还有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任期都不是太长,没有超过四年的,一般是三年,还有的一、两年。
任期短主要是方便民众对官员的监督,每次任期到了以后就是进行选举,一次选举就是一次民意测验。
而且,还有任期届数的规定。
纽约市最近修改了市长的任期法律,将市长最多只能任期2届,改为可以任期3届。
像目前这位布隆博格市长已经连任三次了。
第二是市议会的制约,市长的任何决定,议会都有权力批准或否决。
同样,议会的决策也需要得到市长的签字同意。
因此,市长要想在任期内有所作为,必须与议会合作,搞好关系。
不然的话,他推行的任何政策,都会在议会内遇到阻力,严重时会使市长一个任期内无所作为。
第三,就是媒体和舆论的制约。
媒体在美国被认为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它的参与提高了政治的透明度,可以使一个名声不太好的市长时来运转,也可以使市长的执政丑闻传遍天下。
例如,朱利亚尼市长。
在9·11之前,他因为家庭变故,当时名声很不好,可是在9·11期间处理得当,媒体对他赞扬有嘉。
所以,他名声很快又好起来了。
弱市长管理我再讲讲弱市长型管理。
实际上弱市长在美国大量存在,而且我们国内报道了很多弱市长案例。
比如说某市市长自己是一个图书管理员,平常他干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一个星期抽两个半天处理市政府的业务。
有的市长还是高中生,平时还要上学。
这就是弱市长。
这种市长,他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决策的权力都在当地的议会手里,或者理事会手里。
这样的市长也没有工资,只是拿补贴,他也不是职业政治家,他只是个象征性的,虽然他也是直接选举出来。
所以,我们大量的在美国碰到的是这样的市长,是礼仪性的、荣誉性的、象征性的职业。
不能说他在市政管理中间起不到作用,但是作用有限,也没有工资。
从这个角度来说,像纽约这样实行强市长集权式管理的特大城市是个例外。
邻近的波士顿就是另外一种管理模式。
二,纽约市市政管理的制度创新纽约的腐败历史纽约市曾经腐败丛生,由此也最先催生了对权力制约机制的制度创新。
纽约这样的实行“强市长-议会”式管理的特大城市,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一方面带来的是决策效率的提高,可以综合协调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产生大量腐败的危险性。
因此,合理设计权力的制衡机制便非常重要。
我们一般讲到西方国家,讲到权力制衡的时候一是多党制,一个是三权分立,还有就是议会民主。
实际上这些东西对权力应该说有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在联邦和州都是通用的。
我在纽约市搞调查的时候,我就发现纽约除了这三个通用模式之外,还有它自己独特的制度创新。
在讲这个制度创新之前,我讲一下纽约的腐败历史。
纽约市历史上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腐败案,“塔麦勒社会”被成为“钱票交易机器”是其一。
创建于1797年的“塔麦勒社会”,原来是一个爱国的慈善组织,主要通过帮助欧洲移民在纽约找工作、找住处,甚至解决美国公民身份等方式,来换取他们在投票时对杰佛逊和民主共和党提名的政治家的支持。
1830年“塔麦勒社会”把总部设在了纽约市的西十四街的一幢楼里,从此“塔麦勒社会”被人们改称为“塔麦勒会堂”。
从1846年开始“塔麦勒会堂”被爱尔兰移民领袖所控制,成为美国民主党纽约市的大本营。
他们通过控制纽约的市政资源,用政府的工作机会来换取选票、政府的合同换取贿赂的方法,明目张胆地实行“权钱交易”,被称为“塔麦勒机器”(Tammany Machine)。
这些“塔麦勒会堂”的大佬们被人们称为“老板”,他们每个人也通过这种途径以自肥。
从1854年开始,直到1934年,这些人控制了纽约市政府近80年之久,直到1930年代“大萧条”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才被终结。
1930年纽约市长詹姆斯·沃克尔被检察官指控与“塔麦勒会堂”的老板们相互勾结,受贿100万美元。
但是最后法庭认定证据不足,他没有被判刑,只是被罢了官。
沃克尔当市长时,纽约市的一些恶警经常通过抓妓女,要她们交罚款后再放她们走的方法来生财。
后来发展到连无辜妇女也抓,强迫她们交钱才放人,不然就控告她们是妓女。
这些妇女刚刚从欧洲移民来美国,人地两生,语言不通,只好白白被这些恶警敲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