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六法论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六法论”是他的美学理论,是后世工笔绘画中的重要参考。
现代工笔绘画中,谢阿九的“六法论”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法谢阿九在“六法论”中主张要“不出其规矩,不欺其形势”,即在构图中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自然的形势。
现代工笔绘画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谢阿九的构图观念,通过巧妙运用对称、重心、平衡等原理,使构图具有和谐、美感和适宜性,达到画面的平衡和完美。
二、造型法谢阿九提出的“造型法”,即在绘画中要注重物象基础、形式规格和笔法语言的协调。
现代工笔画家在创作中,通过反复描摹、优选造型、细致表现、精心揣摩,让画中的人物、物品、景象等形象更加逼真、立体、具有感染力。
同时,要注重笔法的语言特征,将线条与色彩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加生动、自然的造型形式。
三、色彩法谢阿九提出的“色彩法”,主张颜色“浑然天成,中不杂外”,即在色彩运用上要“自然”,不要过多地作弄和变化颜色,而是在自然的颜色之中,通过微妙的渐变和色调的处理,表现出画面的层次和韵律感。
现代工笔画家在运用色彩上,也注重色调、阴影、自然渲染等手法,让色彩更加完美地表现出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四、气韵法谢阿九在“六法论”中提出的“气韵法”,主张要在画面中直抵肺腑的去表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使画面具有感染力、协调性和统一性。
现代工笔画家在创作中,也注重在画面中表达作品的主题,通过构思、绘制、修饰等多方面手法,使画面具有生动、活泼、清晰、整体的气氛和韵律感。
五、意境法谢阿九提出的“意境法”,是指画家要以良好的品质和情感来塑造画面的意境,使作品具备感染力和深意。
现代工笔画家在表现意境方面,通过意象、色彩、形式和笔法等手法的处理,创造出有深度、层次、感染力和韵律感的艺术效果。
六、技法法谢阿九提出的“技法法”主张技法要精湛、工整、细腻,不偏离自然。
现代工笔绘画家在技法上,追求精雕细琢、刻苦至精的精神,注重各种细节和细节表现,以使作品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谢赫之六法

谢赫六法谢赫,是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
他能画时装的妇女。
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
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
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
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
“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
“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
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
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
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
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
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
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史观点加以澄清。
谢赫的“六法论”之重要,乃在于他作了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
虽然“六法”之间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的关系没有完全明确起来,然而由于反映了绘画艺术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完整的认识,而此认识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对象内在性质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笔墨是表现对象的手段。
《古画品录》的大部分文字是谢赫评论曹不兴以及他同时代的二十七个画家的作品。
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
谢赫原文和古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
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是中国画界的一位杰出人物,其“六法论”被公认为是中国画的基本法则之一。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谢赫的“六法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画家们提供了一种完整的绘画思路和技巧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一、“墨、线、点、饰、色、气”六法是现代工笔绘画的基本法则在工笔绘画中,墨、线、点、饰、色、气六法是画家必须掌握的基本构图要素。
墨是画面的基础,它可以用来表现形态、造型、质感和空间。
线则是画面的灵魂,它可以用来表现形态和造型的变化和流动,同时也可以细节和纹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是画面的点缀,它可以用来表现画面的氛围和情感,实现重点突出,还可以构成整体的节奏感和动感。
饰则是画面的装饰,它可以通过几何形式、图案、纹样等方式表现各种元素,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色是画面的色彩,它对于工笔画来说极为重要,正确处理色彩关系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现实性。
气则是画面的气氛,它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气氛和气息,决定了画面的整体格调和气质。
二、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谢赫“六法论”提出的时间虽然非常久远,但是其思想和方法依然具有现代化的意义。
现代工笔画家不应该把谢赫“六法论”仅仅看作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方法,而应该看作是一种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发展和创新的方法。
因此,现代工笔画家应该在谢赫“六法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绘画更加生动、新颖和有趣。
三、合理运用“六法论”中的墨、线、点、饰、色、气,实现作品的表现力现代工笔画家的目的是通过墨、线、点、饰、色、气等手法,创造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并且使作品更加丰富有趣。
因此,工笔画家应该灵活运用谢赫“六法论”中的墨、线、点、饰、色、气等要素,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组合和调整,使作品表现更加艺术化和现实化。
四、借鉴“六法论”的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现代工笔画家在借鉴谢赫“六法论”的同时,也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
谢赫六法名词解释

谢赫六法名词解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讲的绘画六法。
这里是概括了唐代孙位、张彦远、唐玄度三家对于书画所见略同之处,后人也称为“六法论”。
其实,就是指谢赫提出的六种绘画的方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这里说的“气”是什么?“韵”又是什么?作者认为“气”是一种内在精神,要画者全身心投入到对所描绘的客观物象的感受中去,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韵”是一种美的体现,有了气韵,绘画才能有生命力,艺术才能打动人。
谢赫以为“气”就是气势、气魄。
气不仅仅指绘画时表现出来的大小、长短、粗细、强弱、虚实等方面的差别,而且包含着画家本人的气质、气度、学养,以及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等。
气还不是单纯的“霸悍之气”,它应该是壮美的,是生动的。
《宣和画谱》称黄筌的画“多得山川英气”,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话都说明,艺术作品中包含的那种“气韵生动”的意蕴,主要取决于画家自身的修养。
文字不过是载体,画家借助于这个载体,把内在的情感抒发出来,让人们从中体会到美感。
作为一个画家,除了画出“骨法用笔”,还要加上“气韵生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作画先做人的道理。
谢赫以为“气”就是气势、气魄。
气不仅仅指绘画时表现出来的大小、长短、粗细、强弱、虚实等方面的差别,而且包含着画家本人的气质、气度、学养,以及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等。
气还不是单纯的“霸悍之气”,它应该是壮美的,是生动的。
《宣和画谱》称黄筌的画“多得山川英气”,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话都说明,艺术作品中包含的那种“气韵生动”的意蕴,主要取决于画家自身的修养。
文字不过是载体,画家借助于这个载体,把内在的情感抒发出来,让人们从中体会到美感。
作为一个画家,除了画出“骨法用笔”,还要加上“气韵生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作画先做人的道理。
浅谈“六法”绘画理论

在 “六 法 ”绘 画 理 论 中 ,每 一 项 内 容 都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 是 不 能 或缺的一个整体。如 气 韵 生 动 ,笔者认为它是“六法”理论中的 核 心部分,是所有绘画者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剩下的五项内 容 都 是 围 绕 这 一 中 心 内 容 展 开 的 具 体 描 述 。“六 法 ”使 矮 画 更 加 传神 、生动。
理论研究
A R T EDUCATION RESEARCH
浅谈“六法,,绘 画理论□ Nhomakorabea小琴摘 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许多杰出的画家。在南 北 朝 时 期 ,美术理论家和画家谢赫提出了“六法”绘画理 论 。所谓“六法”,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对中国画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 为中国画的批判提供了标准。该文分析“六法”提出的社会、文化背景,探 讨 “六法”的内容及其内涵,加深对“六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了 解 ,以期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的 变 化 ,随 类 赋 彩 的 内 涵 发 生 了 重 大 转 变 ,色 彩 应 用 的 重 要 性 逐 渐 被 笔 墨 取 代 ,这也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重大缺失。我国的 传统绘画呈现了单 一 化 的 发 展 倾 向 ,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受到了 极大的阻碍和限制。
5. 经营位置 绘画 创 作 的 构 图 、布局和章法在绘画创作中极为关键。一 幅 画 里 的 事 物 的 安 排 并 不 是 随 心 随 性 的 ,需 要 画 家 在 提 笔 之 前 加以酝酿,力求达到最佳的画面布局。 6. 传移模写 学 习 绘画创作的重要方法,主要 体 现 在 两 方 面 :一 方 面 ,画 家 需 要 对 前 人 作 品 加 以 临 摹 ,掌 握 技 术 手 法 ,并在此基 础上 加以 创 新 ;另 一 方 面 ,画家需要融入自然,在不断的写生中提升自我 的 素 养 和 技 巧 ,并 将 其 灵 活 运 用 在 后 期 的 艺 术 创 作 中 ,提升自身 的 整 体 素 质 ,最 终 在 绘 画 上 有 所 突 破 。
六法论

论色彩教学与“六法论”之关系一、气韵生动与色调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贯通于其它五法之中,是1000年来我国绘画创作与绘画批评的重要准则。
优秀的绘画作品通过用笔、用墨、赋彩等手段制造气氛,渲染意境,给人以耐人寻味的和谐美感。
“气韵”的根本在于“气”,它是一幅作品的内在生命之源,它是作者由心而发,主动性在有形有质之物上的体现,它是物质的,又是精神;而“韵”是一种物象存在形式的和谐相应。
我们这里把“气韵生动”与“色调”建立关联,只因色调也是以和谐为第一要义,和则生气。
在色彩作品中色彩相互协调,在差异中寻求视觉效果的一致。
色调的产生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反映,又是主观分析思考,归纳概括的精神产物。
通过对所画物体的色彩倾向与背景衬布及环境进行分析,归纳后确定其色调,从这一层而看,“气韵生动”与“色调”两者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志体现。
一幅作品的完成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的转换,是一次对物体的再认识过程。
色调的分类是多样的,以色彩倾向分类为暖色调和冷色调;以色相分类为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等;以纯度分类为纯色调、灰色调等;以明度分类为高长调、低短调、中长调等等;以对比度分类为强对比调、中对比调、弱对比调。
同一作品也许有多种色调类型的匹配,它们之间并无优劣之分。
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它并不在意所要表现的对象:偏角山水、山野幽林、萝卜青菜、杂花异草都可以成为作者抒发情怀的对象,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意境,从而完成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统一,从孤立到和谐相应。
因此,“气韵生动”与色调都是各自画种的灵魂所在,是首要遵循的法则。
二、骨法用笔与塑造骨法用笔是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骨法用笔”的重点在“骨”字,它源于中国人物画,要求用笔的走势按照人物的骨胳方式来运用,而现在骨法用笔以运用于中国画的各科当中,我之所以把骨法用笔与色彩塑造联系在一起,是希望广大学生能以“骨法”(物象的结体法则)为依据,凭借用笔来塑造体积,“以色代墨”挑动出物象的实体感。
中国画中所提的“六法”是指什么?是由谁提出来的?

中国画中所提的“六法”是指什么?是由谁提出来的?中国画中所提的“六法”是指什么?是由谁提出来的?“六法”是由南齐谢赫提出来的,向为历代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推重,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比较科学和有系统的绘画创作、绘画批评的准则,其内容如下:(1)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是千年来我国绘画创作与绘画批评的重要准则。
优秀的绘画作品,必须塑造出动人的形象,有巧妙的结构、用笔、用墨和赋彩。
一副画具备这一切,会给人以总的印象,也就是在内容意境、形象塑造以及构图、色彩等方面,给人以又完整又具体的感受。
谢赫提出来的“气韵生动”正是指这种感受。
感受的深度,决定于作品对于生活美的揭示深度以及形象创造的完美性。
“气韵生动”是形与神在画面上的统一,这个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2)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
是运用线描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
”(3)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是关于形象塑造的问题。
所谓“应物”不仅是追求对象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认识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精神。
描写时,如果只是“象形”而不应物,是不对的。
唐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立意便是中发心源。
”故“应物”不是单纯照着对象画,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之上表现好对象的精神实质。
(4)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关于设色的问题。
“类”即“万物之类”,这里所指的类,是绘画对象所呈现出来的特性、状貌以及颜色的类别。
对于色彩的表现,中国画是很别致的,讲究物体的固有色,然后随物象之类,在形象特征上赋以概括性的色彩表现。
(5)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是绘画的布局章法问题,即绘画的构图、构成。
所谓绘画中的“位置”,应该有所“经营”。
“经营”二字,含义甚深,要根据对象的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
因此在绘画表现上经营位置十分重要,谢赫提出此“法”,正是总结了中国绘画在构图上的表现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依次为:
①“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绘画于生命的活力。
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④“随类赋彩”,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指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
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