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四格论
读《唐代名画录》中的神、妙、能、逸

读《唐代名画录》中的神、妙、能、逸作者:唐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5期摘要:对于“神”、“妙”“能”三品的内涵他没有明确解释,唯对“逸品”解释颇详,他言“逸品”,“格外有不拘常法”,一是,逸品画的作者均为“性多疏野”,“落托不拘检”,即有独立人格的高人逸士;二是,逸品画的创作不拘常法,即不受既成法则的约束。
可见,朱景玄所谓的逸品是指超越既定的画法和程式,“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率性而为。
关键词:神妙能逸画品朱景玄的《唐代名画录》是以张怀瓘的《画断》为依据以“神”、“妙”、“能”三品品评画家,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
此外还增加“不拘常法”的逸品而不分等次。
《唐代名画录》共评价唐代画家一百二十四人,记述他们的生平和所擅之画,评其技艺成就。
书中将画家所擅分为人物、禽兽、山水、楼阁、屋木等门类。
其中品评标准力求写实。
朱景玄在他的《唐代名画录》中,首次提出了“四格”的新标准。
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
以谢赫“六法”论画之好坏,后又出现了张怀瓘的《画断》,以身。
妙。
能来比较画之优劣。
而《唐代名画录》则是继承了张怀瓘的神、妙、能,又增加了逸品,被称为四格,使神妙、能、逸四格俱全。
逸正式作为画之逸品出现于画论之中,影响了后代诸多理论家。
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将画品分“神”,“妙”,“能”,“逸”,其神、妙、能三品又划分为三等即九等。
神、妙、能是可以分作品之优劣的,而逸在此并无优劣,换言之,它的出现是有别于前三品的,是尚未成体系的新事物。
朱景玄在序中认为“画者以人物具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
”应是其划分标准之一,作者将吴道子列为神品第一人,认为吴道子“穷丹青之妙”,由此可知吴道子绘画技法的高超。
“画殿内五龙,其鳞甲飞动,每天欲雨,即生烟雾。
”再见其所画事物之传神。
文中记述吴道子“凡画人物、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节一。
”可以看出吴道子在绘画上是一全才。
中国画论习题1

中国画论习题一、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解衣般礴”论出自()。
A.《韩非子》B.《庄子》C.《左转》D.《淮南子》2.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B.以形写神C.存形莫善于画D.迁想妙得3.“君形”及“谨毛失貌”出自( )。
A.《韩非子》B.《庄子》C.《左传》D.《淮南子》4.“君形”指绘画首先要(),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A.外观B.注重整体C.形似D.神似5.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A.畅神B.似与不似C.心师造化D.“解衣般礴”6.“使民知神奸”论出自()A.《韩非子》B.《庄子》C.《左传》D.《淮南子》7. ()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左传》B.《史记》C.《庄子》D.《淮南子》8.《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 )A.最早的品评说B.最早的功能说C.最早的技法说D.较早的功能说9.韩非属于战国时代的()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韩非子》B.《庄子》C.《左传》D.《论语》二、填空题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此段话出自____________,这是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的问题。
2.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
3.孔子的“绘事后素”论中的“素”指的是先有____色的底子,后有画。
4. __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完整版)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名词讲解:1、郡望:(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本质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侧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宽泛的社会心理。
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
2、封禅: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好多,但以封禅最为浩大,是封建社会鹤立鸡群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周边的小山上祭地,较为出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册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获取天下今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吻合天意,吻合正统。
3、禅宗:禅宗的本意是思想修养,静虑放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
传入中国今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系统和修行系统,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所以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谱系以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相同侧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朴实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研究成就高出祖先,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灿烂,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1)在版本鉴其余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看法。
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出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订和说明;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
吻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所有的二十四节气。
其详细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相同的地址,因其地址不相同,其所反响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相同。
祖先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
如立春、小满等。
少儿绘画:中国画词汇有哪些?

【导语】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少⼉绘画,欢迎⼤家阅读! 《范畴论》 道、理、⼼、性、意、思、想、灵、兴、⽓、韵、奇、⾻、格、真、逸、妙、象、虚实、疏密、⽣熟、繁简、纵横、质华、⾃然、奇正、偏正、刚柔、⿊⽩、动静、藏露、参差、中外、开合、有⽆、阴阳、⼲湿、浓淡、主宾、肥瘦、枯润、⾊墨、⽼嫩、粗细、性情、呼应、远近、明暗、厚薄、隐显、⽅圆、雅俗、意境、酝酿、⼼印、意象 《功能论》 功能论、使民知神*、绘事后素、依仁游艺、明镜察形、成教化,助⼈伦、穷神变,测幽微、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兴废之诫、聘远之别、⼼存懿迹,默匠仪形、识万世礼乐、迁善远罪、存乎鉴戒、⽂之极、⾮画为真道、五⾊令⼈⽬盲、畅神、作画在摄情、含道映物、披图按牒,效异《⼭海》、澄怀味象、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学不为⼈,⾃娱⽽已、观者悦情、林泉之⼼、怡悦性情、启⼈⾼志,发⼈浩⽓、格⾼思逸、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存形莫善于画、万类由⼼、望者息⼼,览者动⾊、以补世道、铸⿍象物、独诣、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内可乐志,外可养⾝、笔墨当随时代、图之缣素、千秋遐想、⽜头阿旁 《形神论》 传神论、形似、神似、取神、写形、传神、传形、神⾻、神采、神⽓、神明、神韵、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形具神⽣、写⼼传神、传形写影、以神写形、以形写形、以形媚道、遗貌取神、传神肖貌、形真⽽圆,神和⽽全、君形、运思神会、神思专⼀、画思⼊神、造理⼊神、贱形贵神、论画以形似,见与⼉童邻、形易神难、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取形⽤势、凝神遐想、神超理得、谨⽑失貌、画龙点睛、常形常理、不求形似求⽣韵、古画画意不画形、形模为先、以形作画,以画写形、神⼯独运、神⾏⽓中、神味机趣、神会⼼谋、神有少乖,竟⾮其⼈、神与万物交、机神初到、舍形悦影、移神定质、忘形得意、以形似为末节、神兴俱成、神澄⽓定、神⾻俱全、⼀⽜百形、⼈不厌拙,只贵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境实、画以摹形、舍形不能求意 《意境论》 境、境界、真境、神境、化境、妙境、画境、实境、虚境、境与性会、因⼼造境、境界已熟、荒寒之境、景、情景、春题、夏题、秋题、冬题、对景造意、对景写情、深景真意、景少意长、景愈藏,境界愈⼤、景愈露,境界愈⼩、景外意、情景⼊妙、以情造景、得意、画意、⽴意、写意、新意、意趣、意似、意态、意外妙、意造境⽣、以意为主、以意运法、以意寻意、意到笔不到、⽆画处皆成妙境、萧条澹泊,难画之意、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居笔先,妙在画外、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意⾜不求颜⾊似、意匠惨澹经营中、意在笔先,直追所见、意在笔先,⽓在笔后、师其意⽽不师其迹、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必极⼯⽽后能写意、为象、物象、取象形器、取之象外、得意忘象、随⼼写象、神游象外,意到环中、事绝⾔象、度物象⽽取其真、画禅、凡画有三次第 《⽓韵论》 ⽓象、⽓⾻、⽓格、⽓魄、⽓势、⽓⼒、⽓貌、⽓概、⽓韵、⽓味、⽓候、⽓⾊、⽓度、⽓机、⽓胜、意⽓、灵⽓、⽣⽓、⾻⽓、奇⽓、秀⽓、壮⽓、真⽓、习⽓、霸⽓、稚⽓、俗⽓、村⽓、爽⽓、喜⽓、怒⽓、养⽓、⼠⽓、笔⽓、墨⽓、理⽓、⿊⽓、衰⽓、⽕⽓、嫩⽓、惰⽓、昏⽓、元⽓、清⽓、静⽓、富贵⽓、书卷⽓、丈夫⽓、脂粉⽓、廊庙⽓、台阁⽓、蔬笋⽓、⼭林⽓、作家⽓、尘俗⽓、卷轴⽓、脚汗⽓、不平之⽓、劲逸之⽓、氤氲之⽓、苍莽之⽓、雄犷之⽓、纵横之⽓、⽓正迹⾼、⽓正神完、⽓质俱胜、⽓脉贯通、⽓韵⾮师、⽓韵本乎游⼼、情韵、体韵、风韵、观韵、乏韵、⽣韵、伤韵、⾻韵、格韵、韵雅、韵胜、韵度、韵致 《品评论》 品、六法、⽓韵⽣动、⾻法⽤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品、三品、三格、三趣、四品、神品、妙品、逸品、能品、奇品、巧品、四格、逸格、神格、妙格、能格、五等、七候、⼋格、⼗⼆品、⼆⼗四画品、神妙、⾼古、苍润、沉雄、冲和、淡逸、朴拙、超脱、奇辟、淋漓、荒寒、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谨、隽爽、空灵、韶秀、疏体、密体、肖品、⼋种笔意、简古、奇幻、苍⽼、雄厚、清逸、味外味、精利润媚、秀⾻清像、刘⽒六要、李⽒六要、荆⽒六要、⼼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形,备仪不俗、删拔⼤要,凝想形物、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低晕淡,品物浅深、上格、卑格、正格、变格、正传正派、画有三到、画有四宜、⼭⽔有五美、平淡天真、神、⾻、⾁、不⽴⼀格,不留⼀格、画有五雅、作画⼗四要、六长、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狂怪求理、⽆墨求染、平画求长、画家四要、画花卉⼋法、品格取韵、理趣、天趣 《修养论》 ⽴品、⼈品与画品、⼈品既⾼,⽓韵不得不⾼、书画清⾼,⾸重⼈品、品学兼长、⽬饱前代奇迹、画⾄⽂⼈⽽后能变、由博返约、⼈品不⾼,⽤墨⽆法、落笔⽆尘俗之⽓、绘事必须多读书、绘事清事韵事、读书养⽓、读书明理、读万卷书,⾏万⾥路、⽴⾝画外,存⼼画中、学画当先修⾝、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画家三昧、画才、四传、四知、胸中丘壑、胸中逸⽓、胸次洒脱、胸涤尘埃、胸中盘郁、胸有炉锤、⽴万象于胸怀、修养⼼性、饱游饫看、师古⼈之⼼、尊古卑今、不局⼀家,兼收并览、烟云供养、⾃⽴门户、求格之⾼,其道有四、处处是法、处处有我、画前养兴、腕底烟霞、斋戒疏瀹,⽅始援毫、存雅去俗、登楼去梯 《避忌论》(36条) 不患不了、⼆病、⽤笔三病、⽤笔四忌、唯俗病、妄⽣圭⾓、绘宗⼗⼆忌、布置迫塞、远近不分、⼭⽆⽓脉、⽔⽆源流、境⽆险夷、路⽆出⼊、⽯⽌⼀⾯、树少四枝、⼈物伛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点染⽆法、邪、甜、俗、赖、作画三忌、画有四病、四穷、画有五忌、画有五俗、画忌六⽓、六不可、画有七忌、⼭⽔有五恶、⼭⽔⽤笔最忌平匀、画柳三病、画⽵六病、作画⼗四忌、作画忌名利之见、⽤笔之⿁关、画虎类⽝ 《笔法论》 起讫、颤笔、接笔、减笔、繁笔、捻笔、⼲笔、湿笔、渴笔、醉笔、笔踪、逸笔草草、笔笔相搭⽽⽣、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笔法精妙、笔法细润、笔法超妙、笔法磊落、笔⼒雄健、笔迹圆劲、笔意清润、笔如流⽔、信笔涂抹、笔意超动、树如屈铁,⼭如画沙、⼀波三折、勾绰纵掣、笔有四势、笔⾻墨⾁、⽤笔刚柔、意到笔随、笔墨、有笔有墨、有墨⽆笔、有笔⽆墨、⽆笔⽆墨、笔⼒能扛⿍、笔精墨妙、笔简意⾜、⽤笔四要、⽤笔五法、笔使巧拙、笔要巧拙互⽤、拙中有巧、⽣拙、⼯拙、巧拙、⼀笔即见凹凸、初学⽤笔,规矩为先、画⽆笔痕、散笔之法、遇圆成圆,遇⽅成⽅、轻重疾徐、神采⽣于⽤笔、下笔风⾬快、⽴意归乎⽤笔、笔墨情景、笔墨性情、笔墨相⽣、⽓韵由笔墨⽽⽣、⽤笔宜活、⽤笔要变、皴法、点皴、线皴、⾯皴 《墨法论》 ⾼墨犹绿,下墨犹赪、⽔墨为上、墨分五⾊、五墨、五彩、六彩、⽔晕墨章、墨法妙于⽤⽔、墨不碍⾊,⾊不碍墨、⾊中有⾊,墨中有墨、墨中有⾊,⾊中有墨、以⾊助墨光,以墨显⾊彩、惜墨如⾦、死墨、活墨、嫩墨、⽼墨、正墨、副墨、墨痕圆绽、墨浮于笔、墨为我⽤,我为墨⽤、墨猪、泼墨、破墨、积墨、宿墨、亮墨、七墨、七法齐备、调墨染翰、落墨、⽔法、五墨齐备、墨点冲破彩⾊、彩⾊渗破墨⾊、点苔法、画缋之事,杂五⾊、以⾊貌⾊、以墨为主,以⾊为辅、以⾊运⽔,以⽔运⾊、以⽔融⾊,以⾊融⽔、浓淡相间,燥湿并⾏、以浓衬淡,以淡衬浓、浓淡得宜、浓淡相间、肥瘠各称,妍淡曲尽 《章法论》 章法、当千仞之⾼,体百⾥之迥、⼭⽴宾主、三远、六远、⾼远、深远、平远、阔远、幽远、迷远、以⼤观⼩、每看每异、步步移、⾯⾯看、腹稿、三不朽、九朽⼀罢、布局、构图、剪裁、布景、布置⽓象、位置求⽣新、整中乱,乱中整、置陈布势、章法如作⽂开合、起结、朝揖、⽣发收拾、不难为繁,难于⽤减、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增之不得,减之不能、密不通风,疏可⾛马、空⽩即画、画中之⽩、章法位置,灵⽓往来、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布置、取势活法、起势、得势、失势、夺势、⼤势、龙脉、知⽩守⿊、计⽩当⿊、三⼤、⽔⼝、云⽓、烟岚、三叠、两段、分疆、层次井然、虚实得宜、虚实相⽣、繁简之道,在境与笔、画眼、⼭之⼤体、⽔之活体、局法、舍取、实处易、虚处难 《创作论》 ⼼师造化、画松万本,⽅如其真、⽃⽜夹尾、⾝即⼭川⽽取之、师于物,未若师诸⼼、遍历⼴观、探囊得物、到处云⼭是我师、模写记之、万物为师,⽣机为运、解⾐般礴、迁想妙得、应⽬会⼼、类之成巧、外师造化,中得⼼源、⾝与⽵化、不知我为草⾍,草⾍为我、吾师⼼,⼼师⽬,⽬师华⼭、精思天蒙、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之⽵、眼中之⽵、⼿中之⽵、胸有成⽵、胸⽆成⽵、画到⽣时是熟时、得⼼应⼿、⼊细通灵、乘兴遣画、画凡三变、画有四难、似与不似、不似之似、画⽆定法,物有常理、从规矩⼊,从规矩出、真马为师、以真为师、本真性情、⾃成⼀家始逼真、画⿁魅易⽝马难、写⼼惟难、⼀画、⽆不肖即⽆肖、与古⼈敌乃成名家、写⽣必须博物、具古以化、⾃有我法、借古开今、⽆法⽽法,乃为⾄法、合作、⾃有我在、古⼈为宾我为主、有法必有化、以⽆法⽣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熟视默识、画到天机流露处、平中求奇、⼼清⽓清、学⼀半,撇⼀半、各有灵苗各⾃探、学不师古,如夜⾏⽆⽕、画闻与画见、临画不如看画、凡画须要临,临多⾃然晓、各写其本来⾯⽬、摹古须有我、物物相需、画⼭⽔之可居、表现⾃我、画适吾意、学吾者⽣,似吾者死、远思即合、情⼭活⽔、画夺造化、⼤胆落笔,细⼼收拾、画须熟中⽣、不齐⽽齐,齐⽽不齐、画中有龙蛇、上法古⼈、拟⽽不同、三思、画贵乎思、胸备万物、味外取味、造化⼊笔端,笔端夺造化、兔起鹘落、形容出造化,想象成天地、⼼敏⼿运、运思、凝神静思、⽤志不分,乃凝于神、以⽬⼊⼼,以⼿出⼼、画贵古质,尤贵新颖、画以天地为师、变化在⼼,造化在⼿、粗服乱头、落笔成像,不预构思、登临探索,遇物兴怀、⼼游⽬想、画⽵难画风⽵哭、萧郎下笔独逼真、韩幹画⾁不画⾻、败墙张素、作画贵有古意、真似画,画似真、观画易,作画难 《诗书画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律、诗为有声画,画为⽆声诗、诗是⽆形画,画是有形诗、画诗⾮合辙、画即诗中意,诗亦画⾥禅、诗画相表⾥、诗画相⽣、拈诗作画,景宜随时、⼿挥五弦易,⽬送归鸿难、野⽔⽆⼈渡,孤⾈尽⽇横、乱⼭藏古寺、蝴蝶梦中家万⾥、⾃古词⼈是画师、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题画诗、字画根本、书画同源、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画与书通,书与画通、画透书中,书透画中、画题、三绝、书画之妙,当以神会、画即书理,书即画法、书画异名⽽同体、⼊画、⽯如飞⽩⽊如籀、书画并进,以饰双观 画派、画风 西晋画圣、六朝三杰、隋代三⼤家、北齐画圣、曹⾐出⽔、吴带当风、薛家鹤样、曹家样、吴家样、吴装、张家样、周家样、画家四祖、佛画之祖、⼆李画派、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黄画体、黄筌画派、徐熙画派、关家⼭⽔、燕家景致、龙眠⽩描、减笔画风、北⽅⼭⽔画派、南⽅⼭⽔画派、⽶家墨戏、⽶派、南宋四家、夏半边、马⼀⾓、写⽣赵昌、崔⽣丹墨、湖州⽵派、杨派墨梅、元代四家、写⽵之圣、逸然画派、明四家、浙派、江夏派、吴门画派、吴派、院派、松江画派、华亭派、苏松派、云间派、武林派、姑熟派、嘉兴派、休宁三逸、画中九友、画中⼗哲、禁中三绝、妍丽派、写意派、钩花点叶派、墨⽵派、南陈北崔、波⾂派、南北宗、停云派、清初四僧、⾦陵⼋家、扬州⼋怪、娄东派、虞⼭派、四王、清初六⼤家、清末三⼤家、松壶派、常州派、恽派、南⽥派、毗陵派、武进派、新安派、江西派、黄⼭派、京江派、丹徒派、岭南派、⼆⽯、⼆溪、新安四⼤家、海阳四家、海上画派、后海派、写⽣正派、缪派、鸳湖派、指头画派、改派、费派、三任、四任、晚清画苑第⼀家、⼩四王、后四王、罗家梅派、⼗洲派、⽼莲派、折中派、龙眠派 画诀 画体之诀、两字诀、画花卉总诀、画枝诀、画花诀、画叶诀、画蕊蒂诀、梅传⼝诀、梅之有象诀、⼀丁、⼆体、三点、四向、五出、六枝、七须、⼋结、九变、⼗种、画梅三⼗六病诀、画梅总论诀、梅有四字诀、写梅⼗⼆要、画梅⼋忌诀、画梅枝⼲诀、画梅宜忌诀、画梅四贵、画兰四⾔、画兰五⾔、画墨⽵总歌、画⽵竿诀、画⽵点节诀、画⽵安枝诀、画⽵叶诀、写雪⽵诀、画⽵忌廿⼋病诀、画菊诀、画菊花诀、画菊枝诀、画菊根诀、画菊叶诀、画菊诸忌诀、画草⾍诀、画蛱蝶诀、画螳螂诀、画百⾍诀、画鱼诀、画翎⽑诀、画鸟全诀、画宿鸟诀、画鸟嘴尾长短诀、看画诀、图画歌、六字诀、观画诀、画⼭⽔歌、画宫室歌、画桥梁歌、写真古诀、写像秘诀、传神起⼿诀、画⼈物诀、画肖像总诀、画⼈物⽤笔层次诀、⽴七坐五蹲三、三停五部、三庭五配三匀、天三地四、三光定准、天庭地阁、盘三跪四、三⽩法、三准归⼀、五岳、开脸、画⼈三要、九宜六易、⼈物采绘诀、⼈物⾐纹⽤笔诀、传神以远取神诀、点睛取神诀、笑容部位不同诀、取笑诀、⽓⾊诀、⼼法歌、画天庭诀、画地阁诀、画⿐准诀、画两颧诀、画眼光诀、画海⼝诀、画⽿诀、画眉诀、画发诀、画须诀、画⾯⾊诀、提神要诀、三停九似、⼗⽇画⼀⽔五⽇画⼀⽯、作画⼗字诀、三等妙诀、⽯分三⾯,树分四⾯、三辨、四视、三知、四⽓、四梁、⼋柱、⼗病五嫌、将⽆项,⼥⽆肩、⽂胸武肚、画树难画柳、近有远⽆、丈⼭尺树,⼨马分⼈、三拳⼀肘、⼗⿅九回头、红间黄,秋叶堕、红间黄,喜煞娘、烘天青,泼地绿、软靠硬,⾊不楞、⿊靠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粉青绿,⼈品细、要想俏,带点孝、要想精,加点青、富道释、穷判官,辉煌耀眼是神仙、活⾍鱼,死蔬果,天宫⽟阙是宫室、彩⾛兽,墨⽵兰,朱⿊⼆⾊画蝠判、⽂相软,武相硬、断国孝,三蓝墨、⾦⼈物,⽟花卉,模糊不尽是⼭⽔、闭嘴龙,开⼝猫,翻⾝狮⼦转颈⽜、配⾊歌、⼥红、妇黄、寡青、⽼褐、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颜料歌、四时⼭⾊诀、四时⽔⾊诀、四时天⾊诀、头像采绘法 画著 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记、论画、述画记、画⼭⽔序、叙画、古画品录、⼭⽔松⽯格、续画品、后画录、贞观公私画史、画品拾遗、续画品录、画断、丹青引、⼭⽔论、⼭⽔诀、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笔法记、⼭⽔赋、⼭⽔诀、画龙辑议、益州名画录、五代名画补遗、东坡题跋、图画歌、梦溪笔谈、图画见闻志、德隅斋画品、圣朝名画评、林泉⾼致、⼭⾕题跋、后⼭谈丛、画史、⼴川画跋、宣和画谱、⼭⽔纯全集、⽯门题跋、画⼭⽔诀、北⼭⽂集、翁牖闲评、画继、扪虱新语、洞天清录、江湖长翁集、鹤林⽟露、云烟过眼录、藏⼀话腴、梅花喜神谱、画继补遗、⽵谱、画鉴、绘宗⼗⼆忌、写⼭⽔诀、写像秘诀、图绘宝鉴、华⼭图序、新增格古要论、⾦川⽟屑集、绘事指蒙、皇明书画史、书画传习录、四友斋画论、莆⽥集、中麓画品、升庵画品、艺苑卮⾔、钤⼭堂书画记、画引、王⽒画苑、画苑补益、弇州题跋、画说、画笺、珊瑚⽊难、赵⽒铁珊瑚、寓意编、吴郡丹青志、庚⼦销夏记、味⽔轩⽇记、清河书画舫、真迹⽇录、南阳名画表、画旨、画禅室随笔、妮古录、郁冈斋笔麈、⽵嫩画媵、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书画史、绘事微⾔、画史会要、宝绘录、郁⽒书画题跋记、孙⽒书画钞、天形道貌、宝纶堂集、画旨、梅谱、画禅、绘妙、燕闲清赏笺、⼴东新语、鲁⽒墨君题语、珊瑚、⽆声诗史、画麈、⽯涛画语录、龚安节先⽣画诀、赖古堂书画跋、西庐画跋、论画绝句、画筌、画筌评、⾬窗漫笔、麓台题画稿、读画录、明画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墨井画跋、绘事备考、平⽣壮观、江村销夏录、清晖画跋、染⾹庵跋、芥⼦园画传、佩⽂斋书画谱、⼤观录、天下有⼭堂画艺、绘事发微、国朝画征录、东庄论画、墨缘汇观、传神秘要、指头画说、⽯渠宝笈、浦⼭论画、冬⼼画跋、板桥题画、南宋院画录、海虞画苑略、吴越所见书画录、书画说铃、画梅题记、画学⼼法问答、⼭⽔画式、墨梅⼈名录、西圃题画诗、芥⾈学画编、⽯渠随笔、绘事雕⾍、绘事琐⾔、过云庐画论、⼭静居画论、越画见闻、⽟台画史、国朝画识、写真秘诀、⼭南论画、养素居画学钩深、⼆⼗四画品、国朝院画录、溪⼭卧游录、⼩蓬莱阁画鉴、⽯村画诀、画筌析览、画耕偶录、似⼭⽵谱、草⼼楼读画集、⼩松园阁书画跋、书画所见录、墨余琐录、闽中书画录、练⽔画征录、历代题画诗、青霞馆论画绝句、学画杂论、频罗庵画跋、画谭、⾟丑销夏记、读画纪闻、画说、南宗抉秘、松壶画忆、梦幻居画学简明、墨林今话、桐阴论画、醉苏斋画诀、南⽥画跋、扬州画苑录、习苦斋画絮、颐园论画、书画鉴影、观画百咏、退庵⾦⽯书画跋、过云楼书画记、四铜⿎斋论画集刻、瓯钵罗室书画过⽬考、历代画史汇传、⽆益有益斋论画诗、虚斋名画录、美术丛书、海上墨林、⼋旗画录、寒松阁谈艺琐录、毗陵画征录、书画书录解题、岭南画征略、春觉斋论画。
中国画论复习考点

2012中国画论考点多选题:总有一道题是ABCDE;检查时留意●时代论着归纳:1.下列绘画着作;属于魏晋南北朝的有:真题A叙画B图绘宝鉴C论画D南田画跋E画山水序●宗炳画山水序●谢赫古画品录●王微叙画●姚最续画品●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2.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唐代的有:真题A叙画B贞观公私画录C唐朝名画录D南田画跋E历代名画记●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3.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宋代的有:真题A林泉高致B山水纯全集C画史D画筌E广川画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林泉高致●米芾画史●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韩拙山水纯全集●董逌广川画跋附注:考题中只有广川画跋是宋代的;考题提到的其它画跋都是清代的..●邓椿画继●赵希鹄洞天清禄集4.下列绘画着作;属于元代的有:●夏文彦图绘宝鉴●李衎竹谱详录●黄公望写山水决●汤垕画鉴●王绎写像秘决●饶自然绘宗十二忌5.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明代的有:太多;略;请自行归纳教材目录..王履华山图序、王绂书画传习录6.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清代的有:真题A广川画跋B传神秘要C苦瓜和尚画语录D艺概E指头画说●人物或着作观点:1.下列绘画理论;属于孔子提出来的有真题A“绘事后素”B 以形写神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而君子..”D“恶紫夺朱”E“迁想妙得”●绘事后素●“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兴观群怨—艺术的作用:通过观察事物表达情感●“仁智之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恶紫夺朱——艺术作用:人伦、身份、地位确认●周明堂画对艺术作用的观点的论述:教化2.下列绘画理论;属于庄子提出来的有注意与老子、淮南子进行区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解衣般礴●形色名声不足得情●形形之不形●真者;精诚之至●得意忘言3.下列绘画着作;属于顾恺之的有:人称“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4.下列绘画观点;属于宗炳画山水序的有:●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畅神5.下列绘画着作;属于沈括的有:●书画之妙;当以神会●徐黄之异可能考简答题:黄荃富贵;徐熙野逸●董、巨画笔宜远观●以大观小之法●景在天就;不类人为6.下列绘画理论;属于苏轼提出来的有真题A“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B“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C“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D“自然为上品之上”E“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传神要得意思所在●观画取其意气所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胸有成竹”7.下列绘画观点;属于董逌广川画跋的有附注:考题中只有广川画跋是宋代的;考题提到的其它画跋都是清代的..●一牛百形;形不重出●列子御风而不应有待●画无真山活水●天机出于积好●以塑如画;以画如塑论吴道子8.下列绘画观点;属于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的有●书画其实一事●读书行路方可下笔●米南宫作墨戏9.下列绘画理论;哪几点赵孟頫提出来的提出来的真题A“作画贵有古意”B“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C“须知书画本来同”D“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E“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作画贵有古意●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须知书画本来同10.下列以书法笔法画竹的观点;哪些是柯久思的真题柯久思画竹的具体用笔A“写枝似卧龙”B“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C“写叶用八分法”D“枝用草书法”E“写竹还应八法通”●画竹当以书法为之●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八分:一种隶书;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11.下列绘画理论;哪几点是倪瓒提出来的真题A“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B“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C“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D“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E“只留清气满乾坤”●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PS. 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杨维桢·元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元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黄公望·元12.王世贞提出山水画“五变”说;除“大小李一变”;其它四变是:真题A 荆关董巨又一变B 李成、范宽又一变C 赵孟頫、钱选又一变D 刘李马夏又一变E 大痴、黄鹤又一变●大小李一变唐;荆关董巨又一变五代;李成、范宽又一变北宋;刘李马夏又一变南宋;大痴、黄鹤又一变元..13.下列绘画着作;属于董其昌的有:真题A南宗抉秘 B画旨 C石村画诀 D容台集E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14.被董其昌“南北宗”说中划定为“北宗”的画家有:真题A 巨然B 李思训C 马远D 米芾E 赵伯驹●李思训、李昭道唐●赵干、赵伯驹、赵伯骕北宋●马远、夏圭、刘松年、李唐南宋15.被董其昌“南北宗”说中划定为“南宗”的画家有:●王维唐●荆、关、董、巨——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五代●李成、范宽北宋●米芾、米友仁北宋●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沈周、文徵明明代16.下列绘画理论;是石涛提出来有:真题A“笔墨当随时代”B“法无定相;气概成章”C“不似之似似之”D“我自用我法”E“凡作画须有书卷气方佳”●搜尽奇峰打草稿●法无定相;气概成章●不似之似似之●我自用我法●笔墨当随当代●黄山是我师17.下列绘画理论;哪几点是郑燮郑板桥提出来的真题A“学一半撇一半”B“学画所以养性情”C“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D“画以慰天下之劳人”E“师其意不在迹象间”●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衙斋卧听箫箫竹●书画互通其关纽●极工而后能写意●画以慰天下之劳人●师其意不在迹象间18.下列绘画理论;哪几点是属于张庚国朝画征录的●浙派的过失:硬、板、秃、拙●文敏赵孟頫妙在食古而化●利玛窦论中西绘画之别●秘戏图考●花鸟有三派:钩染、没骨、写意●色不可废●气韵以发于无意为上●用墨须不带烟火食气●用笔不出古法我手●画与性情相通PS:画史米芾·北宋画继邓椿·南宋画鉴汤垕·元“观画六法”画笺屠隆·明画筌笪重光·清画旨、画眼董其昌·明“南北宗”论观点归类:1.周礼的观点:ABCDE2.谢赫古画品录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模写..3.汤垕画鉴的观画“六法”:气韵、笔意、骨法、位置、傅染、形似..因为元代重视书法用笔;提倡以书法用笔入画..形似的地位逐渐降低..元代盛行水墨画;色彩的地位也下降了..4.荆浩;“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5.荆浩;“笔有四势”:筋、肉、骨、气..6.宋郭熙林泉高致;“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背详细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即为论述中国山水画透视的问题;高远表现仰视的崇山峻岭;一般竖构图;平远表现平坦的地理形势;一般是手卷;横向展开;深远表示峰峦叠嶂;山势重叠数层..7.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三远”:阔远、迷远、幽远..此三远都属于“平远”范畴;因气候不同而有所区别8.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三远”:平远、阔远、高远..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9.郭熙林泉高致;“三病”:板、刻、结..10.黄公望: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11.王世贞山水画“五变”:大小李一变唐;荆关董巨又一变五代;李成、范宽又一变北宋;刘李马夏又一变南宋;大痴、黄鹤又一变元..12.饶自然;绘宗十二忌:一布置迫塞;二远近不分;三山无气脉;四水无源流;五境无夷险;六路无出入;七石止一面;八树少四枝;九人物伛音雨偻;十楼阁错杂;十一滃淡失宜;十二点染无法..曾经出过简单题真题13.龚贤“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14.张庚总结“浙派”的过失:硬、板、秃、拙..●简答题;惜字如金;按点给分..1.顾恺之有哪些绘画理论着作其代表性的画论观点是什么2.谢赫六法..答四六二十四个字..不用展开..3.荆浩;笔有四势:筋、肉、骨、气..答题需展开..4.简述荆浩的画学理论着作、体例及主要画论观点..对答式文体5.郭若虚“论曹吴体法”..6.简述苏轼的主要绘画理论思想..先答第1段苏轼简介..7.简述大小米米芾、米友仁;首先答第1段简介..8.简述宣和画谱的主要内容;首先答第1段简介..9.汤垕画鉴的观画六法与谢赫六法;对比..10.简述郭熙“三远”、韩拙“三远”、黄公望“三远”的具体内容11.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于其画论中认为山水画布境方式有三种;即所谓的“山有三远”;请具体写出其内容并作简要说明..真题答: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就是说在山水画中;布境方式有三种:从山下仰望山上这种布境方式称之为高远;从山前画到山后这种布境方式称为深远;从近山望至远山;这种山水画的布境方式称为平远..12.简述董其昌“南北宗”论的观点..13.董其昌有那些代表性的绘画理论着作14.简述张庚“花鸟有三派”国朝画征录观点钩染、没骨、写意..答题需展开..●论述题..越多字越好;绝对不要有空白..答案参考每章前面的综述..1.魏晋南北朝在画论上的贡献、观点、影响..2.唐宋画论是如何来论述人品与画品之间关系的..3.分析评价刘道醇“六要”、“六长”..●六要者:一气韵兼力;二格制俱老;三变异合理;四彩绘有泽;五去来自然;六师学舍短..●六长者:一粗卤求笔;二僻涩求才;三细巧求力;四狂怪求理;五无墨求染;六平画求长..4.试分析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和特点..5.试论述元代以书入画与元代文人画理论的发展关系..6.为什么说赵孟頫作为宋元之际的着名文人与画家;其绘画理论处于一种承先启后的状态7.试述明清绘画的基本特征..8.试述明清有关流派的艺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各类选择题单项为主考点:在书画理论作者和他的代表作之间要建立起牢固的印象..1.中国文艺理论的开山祖是“诗言志”;出现在尚书里..2分2.孔子的艺术观点..必考;最大考多选;多数是单选..3.庄子的艺术观点;必考;最大考多选;多数是单选..4.崔瑗草书势;单选..5.蔡邕;欲书先散怀抱..6.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单选..7.王弼;“四象形则大象畅”、“立象以尽意;重画以尽情”;周易略例;与何晏等同开玄学;清谈之风;世称“正始之音”..与庄子区别8.陆机文赋;“存形莫善于画”;2分9.顾恺之的艺术观点;必考;单选、多选;最大考简答;论述涉及;不会做专论..“三绝”;着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10.僧肇;“有与无”、“虚无与万象”与庄子区别11.谢赫“六法”;着作古画品录;在谢赫看来;六法皆备的人物是:第一品“五人”;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冒..谢赫必考..单选、多选;最大考简答;论述涉及..12.王维;谁被董其昌称为文人画之宗祖13.张璪;“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姚最续画品;“心师造化”..14.白居易;提出以六义为本;强调“歌诗合为事而作”;绘画中主张“以真为师”;选择..1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必考;最早的中国绘画史专着..单选、多选、简答、论述都可涉及..16.荆浩;“六要”;考后面三要..气、韵、思、景、笔、墨..笔有四势:筋肉骨气..17.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神妙能逸四品..18.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逸神妙能四格..19.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圣朝名画评;“六要”、“六长”;神妙能三品..20.沈括梦溪笔谈;沈括的观点;可考多选..最大考简答;简述徐黄之异..“黄家富贵;徐熙野逸”..2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三远”;论徐黄体异..22.黄庭坚;苏黄指黄庭坚;“胸中有数百卷书”、“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画山水以入空虚无人之境”;单选..23.郭熙林泉高致;重点24.大小米;米芾、米友仁父子;简述对大小米的认识..25.苏轼;重点;必考单选、多选;简答;论述都可涉及;可能考大题..26.简答题;简述宣和画谱;先答前面的第一自然段;然后答标题..“王维之画不必以画拘”出自27.董逌;广川画跋的作者..单选28.罗大经鹤林玉露;“虫我为一”出自谁的言论单选29.陈造江湖长翁集;“镜中写影;呆若木偶”;出自谁;什么书单选30.钱选;力倡画中“士气”;出自谁的言论单选31.张退公;画苑补益的作者是32.赵孟頫;重要;必考33.王冕;“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谁34.柯久思;“画竹当以书法为之”..35.杨维桢;“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36.倪瓒;画以自娱..37.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第一忌是什么38.王绎;写像秘诀;元代39.王履;华山图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40.王绂;书画传习录;画当自抒性灵;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41.文徵明;作家士气咸备..42.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43.王世贞;艺苑卮言44.屠龙;画笺45.董其昌;必考必考;单选、多选;简答;论述都可涉及;可能考大题..46.李日华;“胸中实有;吐出便是”..47.袁宏道;公安派创始人..“法不法以为法”48.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49.蓝瑛;浙派殿军..第四名50.沈颢;画尘;“简笔以取味外之味”、“世人遇世人画则赏”51.李式玉;“飘飘数笔;不减千乘万骑”52.谢肇制;五杂俎53.王时敏;西庐画跋;“书画之道;以时代为盛衰”54.傅山霜红龛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55.龚贤;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56.笪重光;画筌57.朱耷;八大山人;“法法不宗而成”、“一峰还写宋山河”58.恽格;恽寿平;南田画跋;“常州派”画家..59.石涛;重要;必考;多项可以考着作、观点;可以考到大题..苦瓜和尚画语录、大涤子题画诗跋60.芥子园画谱;王氏三兄弟61.唐岱;绘事发微62.金农;冬心先生集63.郑燮;可考单选、多选64.查礼;画梅题记;“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作画须有书卷气”65.方薰;山静居66.高秉;指头画说67.黄钺;二十四画品68.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条理脉络乃作画之要”..五雅高雅、典雅、隽雅、和雅、大雅69.王学浩;山南论画;作画第一论笔墨70.邵梅臣;画耕偶录;“画中须有我”71.华琳;南宗抉秘;“三远之妙在于推”72.张式;画谭;“从古人入;从造物出”。
浅析中国画中的“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121耿云云在中国画中关于形似和神似的问题,是绘画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辩论。
在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出现之前就有《淮南子》中的君形提出,到北宋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至近代齐白石也提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形似与神似的辩论所涉及的范围越加广泛。
一、形似的概述形似本意是指形式、外观相似。
顾名思义,在中国画中形似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外在特征。
战国荀况就有“形具而神生”之说,意思是说形象的特征都具备了,那么这个形象的神也就有了。
而形似属于形的基本范畴,所以重要性也显而易见。
到了南朝时候,谢赫在六法中明确提出应物象形,这里的象形指的就是形似,是指画家在描绘社会生活或描述自然景物的时候,必须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貌,可以取舍、想象、夸张,但不可以臆想,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交代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也提出关于形似的独特论辩,就是“有形”和“无形”二病,在他认为有形之病是“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等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涂改”,意思是有的画家在绘画创作的时候没有注意时节的变化或是画面透视的不合理,而他认为的无形之病是“气韵俱灭,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拙格,不可删修”,这就涉及神似、形似及笔墨各个方面。
关于形似的阐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中也具体提过和用笔的关系,他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里的形似是通过用笔来作为表现手段的。
二、神似的概述与形似相对称,神似本意是指神态或神情相似,指主客观相统一,由事物的表象到意象的深化。
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质”。
关于神似的最早的明确提出者是顾恺之,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以及“以形写神论”,这里的传神就是神似。
他是对我们绘画理论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也正是在他思想高度的基础上,南朝谢赫才能在后来提出“六法”,而同时位居首位的毋庸置疑就是气韵生动,因为他就是继承了顾恺之的核心思想传神,也就是神似。
四品

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张志 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 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 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 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 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 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 “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 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 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 泛五湖,渔为乐。
峄山刻石
在李嗣真之后, 唐代书画理论家张怀瓘著《书 断》《画断》,都是以‚神品、妙品、能品‛ 品评书画,并未列‚逸品‛,被李嗣真评为 ‚逸品‛ 的书法家则被列入‚ 神品‛之中。 只有到了朱景玄作《唐朝名画录》,才又在 ‚神、妙、能‛三品之外,复列‚逸品‛。但 他不是将‚逸品‛放在‚神、妙、能‛ 三品之 首,而是放在三品之外‚以表其优劣‛。其所 记‚逸品‛画,一是画家为人超逸,二是画法 超逸,皆不流俗。
‚四品‛排序了解中国美学
何为‚四品‛?
古人将中国绘画作品分为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 逸品。 逸品境界最高,能品最低 古人云;画分四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以逸品上,为绘 画的‘格调’历来是中国画画品的特殊要求逸品崇尚意境 , 神 品注重学养 , 妙品追求灵气 , 能品讲究趣味。 能品谓之:形象生动,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把握准确,此 品可供临摹学习。 妙品谓之:笔墨精妙,技法娴熟、是得心应手的有法之 法,此品亦可临摹学习。 神品谓之:刻画事物的精神本质达到了至高境界,此品 也还可作为范本临摹学习。 逸品谓之: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即 ‚画到生时是熟时‛的一种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手 偶得‛的结果,逸品是无法使人楷模的。
综上所述,‚逸品‛的审美特征到了北宋黄休 复时期,才真正被揭示出来,且作为艺术最高 标准的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宋代另一位书画理 论家邓椿在《画继》中说:‚自昔鉴赏家分品 有三:曰神、曰妙、曰能。独唐朱景真(玄) 撰《唐贤画录》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黄 休复作《益州名画记》,乃以逸为称,而神妙 能次之,景真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 愚’,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休 复首推之当也。‛他充分肯定了黄休复对确立 ‚逸品‛地位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霍去病墓石雕看中国古代意象造型观念的自觉

从霍去病墓石雕看中国古代意象造型观念的自觉霍去病墓石雕从事实上印证了中国传统意象造型艺术的自觉观念早已有之。
从该作品的时代背景、造型形式、陈列方式、哲学观念等方面的考察说明,写实主义手法在中国古代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标签:霍去病墓石雕意象造型残缺美艺术自觉中国写实主义雕塑在秦代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至汉趋向简洁刚健,唐宋以来又复归写实;中间唐昭陵六骏浮雕小起波澜,至宋开始石雕萎靡,绘画勃兴。
这一脉线索实际上显示了一种雕刻艺术的生态演变的兴衰过程。
汉代石刻在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史上发生了一次自觉的意象造型观念的回归,这与汉朝帝国承继秦朝雄霸天下的胆魄和国力、休养生息的生产政策、绥边和亲的外交策略等特定经济政治背景密不可分,所谓汉并天下、汉唐气象正是言此。
其中,霍去病墓前石雕所显示的独特意象造型功不可没,当是代表大汉气象的汉朝石刻艺术的精华所在。
众所周知,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继商周之后的第二个高峰,由于秦一统和汉扩张,故而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融合性和多元性三个特点。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秦汉雕刻也反映出了这种变化——先期秦以写实主义为主流,后来汉融汇夏商周上古时期意象造型因素,以及周边其他民族的造型特色,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沉雄博大的意境。
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秦汉这一历史转折时期造型艺术的这种演变过程。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青年军事将领,曾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被授予骠骑将军,大司马,封冠军侯,曾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语,24岁时暴亡,陪葬茂陵。
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陵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十几件大型圆雕石刻。
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格作品
丘文播作品
能格作品
滕昌祐作品
能格作品
姜道隐作品 禅 月 大 师 作 品
总结
四格的变化发展见证了中国绘画审美品 味的变化,给予中国画的发展,风格, 特点上以重大影响。从形,技法,传神 精细程度到以神写形,具有跨时代的意 义。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从逸、神、 妙、能四格来论定画家。为后来文人画 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在由此品画 理论的前提下,推动了之后写意画的发 展。
制作过程
通过网络 课本 以及图书馆相关资料等各类途径.了解四格, 收集文字,图片,PPT背景图案格式
整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分类,与四格一一对应 排版安排。组员讨论
PPT制作 文字 排版处理
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
能格代表人物
黄修复将二十七人分为能格上中下三品 能格上品十五人 品嶤 竹虔 周行通 孔嵩 石恪 杜措 杜 弘义 杜子瓖 杜敬安 蒲延昌 赵才 程承辩 丘文播 阮惟德 杨元真 能格中品五人 陈若愚 张景思 麻居礼 僧楚安 滕昌佑 能格下品七人 姜道隐 禅月大师 张询 宋艺 李寿仪 僧令宗 丘文晓
妙格相关人物
黄修复将二十八人定为妙格,其中又分上、中、下三品。 妙格上品七人 陈皓 彭坚 张腾 赵温奇 赵德齐 卢楞伽 张素卿 妙格中品十人 辛澄 李洪度 左全 张南本 高道兴 房从真 赵德玄 常粲 常重胤 黄筌 妙格下品十一人 李升 张玄 杜齯龟 刁光胤 蒲师训 赵忠义 黄居宝 黄居寀 李文才 阮知诲 张玫
神格作品
赵公祐,范琼二人 作品多以佛像为主 其中以范琼最为喜 爱 范琼善画人物、佛 像、天王、罗汉、 鬼神。 与陈皓、彭坚三人 同手于诸寺图画佛 像
三、妙格
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 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 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黄修复 “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比喻技艺纯熟, 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投刃于解牛”是说梁 惠王的厨师熟悉牛的情况,掌握剖牛的规律, 因此用刀非常自如。“运斤于斫鼻”指鼻端污 染一点石灰,薄如绳翼,郢匠运斤成风,斫去 灰污而毫不伤鼻。
相关作品
孙位高逸图
二丶神格
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天机迥高,思与神合。 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 飞,故目之曰神格尔。 “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指两个传说:“开厨 已走”传说顾恺之曾将一橱心爱的画封存于桓 玄那里,桓玄把画偷走,封条如故,顾恺之见 了只得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 仙。“拔壁而飞”,传说梁张僧繇在金陵安乐 寺壁画四条龙,不点睛,说点了睛龙就会飞走, 人们不信,他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马上雷电破 壁,二龙离壁飞去。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逸格相关代表人物——孙位
黄休复只列孙位一人列为逸格,其中的 部分描述是:“光启年,应天寺无智禅 师请画《山石》两堵……鹰犬之类,皆 三五笔而成。弓弦斧柄之属,并掇笔而 描,如从绳而正矣……松石墨竹,笔精 墨妙,雄壮气象,莫可记述。” “三五笔而成”即是“笔简”,“如从 绳而正”即是“形具”,“并掇笔而描” 即是“得之自然”。
一丶逸格
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逸品列 于三品之上。这反映了唐以来绘画艺术发展 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两宋乃至以后 艺术发展的新特点。为文人书画开辟了新途 迳。他说: 逸格: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 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 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意义:为士大夫文人写意画立论张目,由此 推动了写意画的发展Fra bibliotek妙格作品
元夏文彦《图 绘宝鉴》中曰: “笔墨超绝, 传染得宜,意 趣有余者,谓 之妙品。
赵温奇作品
妙格作品
张 素 卿 作 品
四丶能格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得其似而不 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清.松年《颐园论画》:“画工笔墨专工 精细,处处到家,此谓之能品。”
黄修复;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
神格相关代表人物
黄修复在神格提到一人,名叫赵公祐 原文如下: 公祐者,长安人也。攻画人物,尤善佛像、天王、 鬼神 …… 公祐天资神用,笔夺化权,应变无涯,罔 象莫测,名高当代,时无等伦。数仞之墙,用笔最 尚,风神骨气,惟公祐得之,六法全矣。 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 附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此外神格二人另一人名为范琼
四格 中国画审美品味的起源发展变化
13级美术师范班 制作成员:粟磊,马迎春, 喻亮,赵春明
`
首先什么是四格? 中国绘画术语 “能格”:能够准确的反应对象的特征 。 “妙格”:笔精墨妙。技法纯熟。 “神格”:善于传神。 “逸格”:不拘常法。
四格的起源变化历史脉络
品评书画艺术的三个等级,即神品、妙品、能 品。 唐代张怀瓘《书断》评历代书法家,立神、妙、 能三品, 源于南朝梁庾肩吾《书品》的上、中、下三等 (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为九例) 唐人李嗣真评书,他在南朝梁庾肩 九品评书之后于《书后品》加一 逸品,冠于九品之上 张怀瓘在《画断》中以神、妙、能 评画,在此基础上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 于神、妙、能三品之外加一逸品,并未明确其 品位——北宋黄休复以逸格评画,并冠于神、 妙、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