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之一,具有灵活多变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
一、对称构图中国画中对称构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称构图是指画面分成左右或上下的两个部分,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平衡感和整齐感。
对称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呈现方式非常多样,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轴对称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
在设计上,对称构图也经常用于表现正式、庄重的主题,比如宫廷画和宗教画等。
二、平衡构图中国画中的平衡构图是指画面在视觉上的重心达到平衡。
在不使用对称构图的情况下,画家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来达到平衡构图的效果。
平衡构图更多地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技巧。
在平衡构图中,画面的重心不一定要在画面的中心,有时候画家会故意将重心放在画面的某个角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同时又能够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三、前后构图中国画中的前后构图是指画面的前景和后景之间的关系。
在前景中,画家可以加入一些细节,以提高画面的真实感和丰富性;而后景则可以体现画面的深度感和空间感。
在前后构图的设计中,画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线条和颜色,突出前景的重点,同时让画面的后景更柔和、更模糊,以突出前景。
四、透视构图透视构图是一种可以让画面呈现出三维感的构图方式。
在透视构图中,画家需要在画面中添加一些特殊的线条,以营造出真实感和深度感。
透视构图的设计非常考验画家的技巧和审美能力,需要画家能够准确捕捉到物体的形状和轮廓,同时也需要画家在处理细节时有较高的敏锐性。
五、无中构图无中构图是指画面没有中心点或中轴线的构图方式。
在无中构图中,画家需要将画面各个部分的元素平均分配,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无中构图在中国画中不常见,但是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比如抽象画、现代主义等领域中很常见。
六、虚实构图虚实构图是指画面中虚与实的关系。
在虚实构图中,画家可以运用虚线、空间的拉长和短缩等手法,以达到画面虚实的平衡感。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物画在表现方式、造型风格和审美观念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主要从造型的演变角度来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绘画的人物造型风格古代中国绘画的人物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在唐代,人物画继承了隋代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代的人物画造型注重线条的运用,形式简洁明快,着重塑造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神韵气息。
宋代的人物画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情感,画面更加注重意境的凝重和唯美。
元代的人物画形象更加豪放,笔墨更具有运动感和生机,形象的塑造更为饱满。
明清时期,人物画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人物造型更趋向写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细致入微。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在古代,人物画的造型主要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表现,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审美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画的造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和中国绘画艺术的吸收,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逐渐向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简练: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条简练、流畅,不拘泥于细节,注重形象的整体感和神韵气息。
2. 笔墨运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运用非常讲究,注重墨色的层次和变化,追求意境的凝重和唯美。
3. 真实写实:中国传统人物画在写实表现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塑造人物形象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立体感。
4. 意境表现:中国传统人物画在表现意境方面有独到之处,注重画面的意境氛围和审美情感的渗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享受。
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对今后的绘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传统,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和审美情感的渗透,传承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也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的创新理念和表现方式,开阔绘画思路,拓展绘画创作的领域。
中国传统绘艺术的审美观念与技法

中国传统绘艺术的审美观念与技法中国传统绘艺术是一门深受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影响的艺术形式。
在审美观念和技法方面,中国传统绘艺术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绘艺术的审美观念和技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绘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绘艺术的审美观念强调“神似”和“气韵”。
其核心理念是“神韵妙合”,即追求作品的灵动与生动,让观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神秘与美妙。
首先,中国传统绘艺术注重“神似”。
这一观念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物的准确观察和表现能力。
通过对物象的准确再现,传统绘艺术可以精准表达对象的外貌和形态特征。
其次,中国传统绘艺术强调“气韵”。
气韵是一种包括色调、线条和造型在内的艺术风格和情调的独特感觉。
传统绘艺术通过巧妙运用线条和色调来表达对象的气息和神韵,展现东方审美特征。
此外,中国传统绘艺术注重意境的表达。
传统绘艺术家注重捕捉对象的精神内涵以及揭示自然和人物间的情感联系。
艺术家通过绘画的手法和艺术构思,巧妙的将意境融入作品中,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中国传统绘艺术的技法中国传统绘艺术的技法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水墨画、工笔画和写意画。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
水墨画运用水墨、纸张和毛笔等工具,通过简约的线条和富有表现力的墨色,表达出作品的神韵之美。
水墨画强调用墨色表现事物的灵动和气韵,注重留白和虚实结合,给观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工笔画是另一种中国传统绘艺术的技法。
工笔画精细入微,细致描绘物象的细节和纹理。
工笔画通过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准确表达对象的形态和质感,注重写实与细腻表现。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艺术中的另一种技法,更强调笔墨的流畅和意境的抒发。
写意画通过简洁而概括的线条、用墨来表达对象的形态和神韵,并注重作品中形神兼备,以及虚实结合。
三、中国传统绘艺术的现代发展中国传统绘艺术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艺术家们在保留传统审美观念和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创新思维。
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

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一、线条表现线条是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其表现力丰富,可以描绘出各种形态和质感。
在传统国画中,线条的运用要求流畅自然,有力度感,同时要注重线条的变化和节奏感。
通过线条的粗细、浓淡、快慢等变化,表现出物象的形态、质感和神韵。
二、墨色变化墨色是国画中最为重要的色彩元素,通过控制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等变化,表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传统国画注重墨色的运用,要求墨分五色,即通过不同的墨色变化表现出物象的色彩和明暗关系。
同时,墨色的运用也要与线条相结合,形成和谐的画面效果。
三、构图经营构图是国画中组织画面元素的重要手段,要求通过对画面布局、主次、虚实等关系的处理,营造出有层次感、空间感和动态感的画面效果。
传统国画注重构图的经营,要求在画面中合理安排物象的位置和大小,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美感。
四、写意精神写意是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出物象的神韵和意境。
传统国画注重写意的表现,要求在画面中追求形神兼备的效果,通过对物象的概括和提炼,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和气质。
五、形态夸张形态夸张是国画中表现物象特点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对物象形态的夸张和变形,强调其特征和美感。
传统国画注重形态夸张的表现,要求在画面中根据物象的特点和画家的审美观点进行夸张和变形,使画面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六、意象表现意象表现是国画中表现物象意境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笔墨的概括和提炼,表现出物象的意象和内涵。
传统国画注重意象的表现,要求在画面中追求言外之意、境外之境的效果,使画面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七、设色技巧设色是国画中表现画面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和控制,表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传统国画注重设色的技巧,要求在画面中根据物象的特点和画家的审美观点进行设色和处理,使画面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绘画的造型观念

中国绘画的造型观念“形神同体”通过我对中国画的了解,我觉得中国绘画的造型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又接近又相互背离,这也是中国给画传统造型的美学方向。
中国的绘画历史背景源远流长,中国的绘画的思想变化和艺术本身对现实、对主观和对客观关系的观念的变化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唐代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绘画历史发展到高峰期时主要是以人物画为代表。
中国的绘画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同时也融入的外来的新思想,着名的画家也是在这个时期大量涌现出来的,不论是从绘画理论还是给画作品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顶峰时期。
在唐代人物画是绘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中国画的成就集中的体现在造型上的高度水平,在中国画的中线条和颜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难以突破的地步,以线条的造型为主体,以写实为基本手段即使是要夸张变形也要以写实为主,这样的观念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规律。
中国绘画造型观念带有很强烈的主体意识中国绘画和西方油画的区别在于,中国绘画对比西方油画在造型观念上没有西方油画的面面俱到。
但是这一点也是中国绘画造型观念的长处,强调应该强调的,舍去可以舍去的。
但是中国画的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出现物极必反,这样一种新的形式美也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中国绘画的传统观念是“形神同体”。
“以形写神”,着名的晋代画家顾恺之曾经说过这句话:"以神写形,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
”中国的画家在给画时是一次次的反反复复的观察,去认真的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然后去领会事物本身的神韵,做到“成竹在胸,胸罗万象.胸有丘整”,中国的绘画从传统观念角度来说是“传神”;以外形的描写来达到传神的表现是中国绘画的目的,中国的绘画强调的是传神,以传神作为中国哙画的最高目标。
中国的给画主张:“只要形似,神似在其中。
”中国检画中的“神”是指神的,神态,画人物画时中国检画讲的是人的神态表情和性格、精神气质,随便植物和助物没有人的那种喜感哀乐,但是中国的检画家都把它们当成人来画,给这些没有生金的东西献予灵魂和生命。
浅谈水墨人物画的造型意识

2022/03对人物画而言,造型是无法回避之事。
一幅人物画的好坏在于对人物“型”的理解与把握。
往往优秀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造型意识”。
人物画中“形”与“型”的转换也是从“形”到“神”的传达。
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来看,每个时代对人物画的造型意识有着独特的理解与审美趋向。
如唐朝以肥为美,丰腴便成了唐代的风尚,从而所绘的人物也透露着雍容华贵之姿。
然而也有来自个人审美趣味的偏向,使其具有一定的程式性。
无论人物画如何发展和变化,总的来说,审美造型观念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偏理性的写实造型观,另一类则是偏感性的意象造型观。
由于对绘画本体的认识不同,所以二者所最终形成的画面效果也有所区别。
但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理性认识是我们认识物象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换而言之,当我们在面对一个物象时我们首先应该是以客观理性思考和观察,只有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观察物象,才有可能准确地认识它。
当我们在面对一位模特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全方位的理性地去观察与认识对象,了解其人物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例如眼睛是内双还是外双、鼻梁是高是低、嘴唇是厚是薄等。
这些基本的特征需要我们理性又精准地去观察,无需画蛇添足。
以写实造型为代表的画家如蒋兆和、王子武、吴宪生等,他们的画作以严谨的理性造型,再现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在理性的状态下作画也并非易事,过分地理性描摹物象会使画面显得呆板。
所以“度”的把握也尤为重要,它是画面成功的关键。
当我们已从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与观察后,需要我们再次认识事物时要摆脱原有的认知(理性认识)。
如果说理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那么感性认识可以说是认识的升华,一件好的艺术品必须经过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层面。
在理性认识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它是一个无需过多思考的环节,因为所观察的事物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
反之,感性认识是随着“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偶发性,恰恰因为其存在这种属性,才使得我们所呈现的绘画作品更具有表现性。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文化的珍品之一,源远流长,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到的美学魅力。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造型观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观念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造型观念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是一种综合性的观念,包括形象魅力、结构水平、空间造型、动态感受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突出的是形象魅力和结构水平,这两个方面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重要的造型观念。
1、形象魅力。
形象魅力指的是一幅画的主要表现形象所具有的吸引力,它是造型观念中最基本的部分。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形象魅力常常表现为形象的性格特征、气质特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些特点通过造型手法得以表现,从而引起观者的感情共鸣,使得画面更加富有魅力。
2、结构水平。
结构水平指的是绘画作品中线条和色彩的组织结构,它是造型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结构水平通过阴阳对比、大小对比、明暗对比等手法之间的组合实现。
这种结构水平使得绘画作品的整体构成更加和谐,具有一定的设计感,能够让观者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
二、造型观念的表现手法在表现造型观念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注重通过图像的技巧和表现形式来实现。
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包括线条质感、笔触特点、色彩魅力和墨色设计等。
1、线条质感。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使用非常重要。
线条要具有一定的质感,反映出物体的纹理和质感特点。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的力度和光线及方向的变化等手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纹理,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写实并且艺术化。
2、笔触特点。
笔触特点是不同画家和不同学派之间的风格差异,也是造型观念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笔触特点通过画师的笔法、线条的细腻程度、水墨的浓淡变化等来表现。
笔触的多样性、细腻和变化,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3、色彩魅力。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非常丰富,往往通过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在表现色彩魅力时,画家往往通过颜色的运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与表现

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与表现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与表现方式。
在中国古代,绘画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强调“神似”,即通过笔墨的表现力去捕捉事物的精神和本质。
这种审美观念与西方绘画的“逼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画家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的营造,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境界。
他们通过构图、线条、色彩和墨韵的运用,以及留白和虚实的对比,来表现事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
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画家的笔墨勾勒出广袤的山川河流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山水画追求的是“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画家通过构图和笔墨的运用,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人物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以人物为主题,通过画家的笔墨描绘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人物画注重形神兼备,既要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又要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代画家通过线条和墨韵的运用,以及面部表情和姿态的描绘,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花鸟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又一重要流派,它以花卉和鸟类为主题,通过画家的笔墨描绘出花鸟的形态和生动。
花鸟画追求的是“形神兼备、色彩鲜艳”,画家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墨韵,以及丰富的色彩运用,将花鸟的美丽和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中国古代绘画还有其他一些流派,如仕女画、竹石画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方式,但它们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共同特点,即追求“神似”和“气韵生动”。
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与表现方式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独特表现,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感的表达,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美的独特理解。
中国古代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的表达,它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作者:班乐尔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不仅在技能和笔法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在美感和意境上也非常值得品味。
本文简要研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观念,希望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造型的影响来挖掘其在现代社会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新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观念
一、中国传统绘画概述
中国的传统绘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起源上来看,与象形文字同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作,经过漆器画、铜器画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绘画——帛画,以《御龙图》为代表的丝织品绘画,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上的基础。
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我国绘画融入了包括佛教艺术在内的许多外来文化,在宗教艺术繁荣的同时,产生了山水、花鸟等主题形式。
隋唐到两宋时期,宗教画逐步衰落,人物、花鸟、山水画成为绘画主流,直到元明清时代,水墨山水、花鸟人物等绘画在手法、造型和意境上日趋成熟,并成为了中国画的代表,影响至今。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造型的影响
从我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艺术来看,其发展沿革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相契合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比如在汉晋时期,佛教文化成为我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时期的绘画造型也多吸取了印度和西域绘画的特点,注重线条与色彩的运用,追求精细写实。
到了宋代,佛教势衰,文人和官僚群体成为主要的艺术创作者,因此在选材上逐步偏向于山水花鸟,而在绘画造型上则融入了道家和儒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阴阳相合。
以常州派、米派为代表的画家群体开始寻求格调雅致和清新的画风,造型上通过水墨点染代替了精工细作。
明清时代,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在江南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人物画发展迅速,与山水画共同成为国画的经典题材,仇英的著名画作《汉宫春晓图》就通过虚实结合、点线面综合运用的人物画手法,巧妙绘制了多个人物的形貌与神态。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淡雅意境、追求自然和谐和中庸的文化思想,对传统绘画造型的观念起到了关键的启发作用。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1.意境造型
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观念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儒、释、道等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绘画追求在表达视觉感官的同时引导人们的意象思维。
“意在笔先”的思想使得许多绘画作品脱离了
绘画技法的限制,用笔简略,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上表达出画家的思想境界与审美趣味。
比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就完全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山峰江水和树木,画作并没有对景物造型做出任何细致的描绘,而以雨雾之间的自然色调和留白体现出朦胧的意境。
同样,南宋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简单的构图和线条抓住诗人李白的动作瞬间,在细枝末节上处理的非常简单,却以寥寥几笔勾画出韵味十足的人物造型,描绘出独具魅力的神韵。
2.笔法造型
中国传统绘画对笔法有很严格的要求,虽然在画作中有许多看似简单的造型,但是在笔法运用上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首先,由于中国传统绘画对背景的描绘并不重视,重传神不重写实,因此需要在造型方面需要更多的运用线条,从而将造型与背景进行区分,例如在纹理绘制过程中就多采用“皴法”,在人物造型中多用“衣褶”。
其次,中国传统绘画是书画同源的,因此对于许多文人画家来说,绘画造型与文字书法是相通的,通过充分利用毛笔的特点来调节绘画的节奏变化,可以使绘画造型更加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3.情趣造型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是充满哲学韵味的,讲求以小见大和以大观小,即便是风景山水和花鸟画作也要借景借物抒情,表明画家的志趣。
因此绘画造型往往能够反映出画家的情趣与追求。
例如明清之际朱耸的《荷石水禽图》,通过神情奇特和体貌特别的小动物形象塑造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也使观赏者能够结合作者的经历感受到其绘画的理念和苦涩的美感。
清代郑板桥的《兰竹图》更是用修长挺立的造型同时描绘了兰花和竹子两种代表知识分子风骨的植物,其中的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4.程式造型
在中国传统绘画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历代画家通过经验的传授与技法的研发,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范式造型法。
例如在山水画中,画家们在表现风景的过程中总结了山石树木的造型方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与我国古代的诗词一样,不同的流派在造型技法上有一定的韵律与规格,成为了流派间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
比如传统绘画的造型包括勾、染、皴、擦、点等多种手法,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写意形象。
南齐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更是历代画家遵循的造型教科书。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比较完整的总结了绘画形象的塑造规律。
四、中国传统绘画造型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以水墨为主的传统绘画,在造型上强调自然,虚实相生,气韵生动,展现了独特的美学原理,能够给人以较强烈的代入感和更加持久的观赏价值。
对于现代艺术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理念能够丰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展现东方文化的美感,使得中国的文化符号能够更加广
泛的获得传播与推广。
使视觉技术更多的参与到艺术创作中的现代,中国传统绘画造型理念更能够推动现代绘画和艺术创作向自然的回归。
五、结语
艺术的发展是有传承的,中国传统绘画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衰落,反而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能够在中国几千年绘画智慧的指引下在现代社会展现更高的时代精神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邠.想象的空间——中国画留白之诠释[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6(05)
[2]李安源.虚静与旷放——中国画“逸品”图式探微[J].齐鲁艺苑.2015(01)
[3]张红宇.宋代绘画的"写实"画风研究——以北宋的宫廷花鸟画为例[J].美术大观.2014(01)
[4]袁牧.从“凹凸花”看中国花鸟画所受的外来影响[J].装饰.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