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完美--论“视觉文化”中的“仿像”

合集下载

视觉文化——精选推荐

视觉文化——精选推荐

视觉文化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①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

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

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③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凡视力所及之物,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要求着视觉快感。

④人的视觉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的欲望不断攀升,导致了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视觉技术的变革还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出现和传统观念的深刻变革。

3.视觉范式的历史演变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画家心中有某种“图式”制约画家视觉范式(名词解释):范式也就是一整套关于特定科学理论的概念、命题、方法、价值等。

视觉范式,亦即特定时代人们的“看的方式”。

①从不可见性到可见性启蒙;真理就是“开启”与“去蔽”(海德格尔)②从相似性到自指性图像符号与显示的关系从相似性关系到非相似关系的转变③从重内容到重形式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会激起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他写道“有意识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

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

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

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

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

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

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

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

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

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

摹仿者,在他那里就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

按照他的哲学观念,惟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摹仿自然的艺术则是得到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以是微不足道的。

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而后两种世界都是感性的,都不能独立存在,惟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

论亚里士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

论亚里士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

论亚⾥⼠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论亚⾥⼠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报告⼈:周宇摘要:要:《诗学》中,亚⾥⼠多德认为摹仿是艺术的本质。

在对摹仿的媒介、对象、⽅式以及摹仿的不同层次的区分下,亚⾥⼠多德认为诗⼈作为摹仿者可以通过创造的⽅式直接摹仿现实⽣活。

同时诗⽐历史更加真实,这在于“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这种“真实”并不是⽇常意义上“逼真”、“酷似”的再现式的真实,⽽是充满了假定性的艺术真实关键词:关键词:摹仿;《诗学》;艺术真实;假定性摹仿说是亚⾥⼠多德美学思想中重要的⼀部分,但摹仿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

古希腊爱利亚派克塞诺芬尼认为⼈按照⾃⼰的模样塑造神的形象,这可以被认为是摹仿说的雏形。

赫拉克利特强调和谐,⽽艺术则因摹仿⾃然⽽和谐。

德谟克利特也持艺术摹仿⾃然的观点,他提出了摹仿活动中⼈作为摹仿的主体的“学习”的作⽤,但这种摹仿仍然是简单的、机械的摹仿。

苏格拉底把摹仿的对象从“⾃然”扩⼤到“所见之物”,他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他还认为艺术要摹仿美的性格、⼈的⼼理情绪,表现⼈的精神特质。

柏拉图极⼤地发展了摹仿说,摹仿在他那⾥成为了理念的摹仿,艺术家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式世界,作为摹本的摹本,艺术作品与真理,即理式世界隔了“三层”,是不真实的。

亚⾥⼠多德正是在前⼈关于摹仿的讨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摹仿说。

⼀、作为创造的摹仿在希腊语中,“摹仿”(mimêsis)来源于“拟剧、表演”(mimos),它具有转化、蒙骗,摹仿⼈或动物的表情、动作、声⾳等义。

[]汉语中,“摹”在《说⽂解字》⾥被解释成“規也”,《说⽂解字注》:“規者、有法度也”,⽽“仿”则被训为“相似”——摹仿即在⼀定的法度下使之相似。

可见摹仿⼀词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照着样⼦做,⽽且在古希腊那⾥,其最初便具专指表演上的摹仿。

亚⾥⼠多德⽤⽤“整⼀性”来解释戏剧情节的摹仿,这实际上是对摹仿作“相似”、“求真”意义上的阐发。

《阿凡达》原画设定集(THE ART OF AVATAR)精美概念设计欣赏

《阿凡达》原画设定集(THE ART OF AVATAR)精美概念设计欣赏

《阿凡达》原画设定集(THE ART OF AVATAR)精美概念设计欣赏(上)近年3D电影虽然大行其道,但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却为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

《阿凡达》是好莱坞最重要的一部电影,无论在技术还是画面上,都将史无前例。

詹姆斯·卡梅隆曾在1997年以《泰坦尼克》创下获颁11项奥斯卡奖以及所有影音产品席卷全球35亿美金的历史纪录。

他的每一部作品,总是以开拓者精神撼动业界也吸引无数的影迷,以耳目一新的创作掀起高关注度的话题。

《阿凡达》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新的生命体验,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雪藏已久的想象力重新被唤醒,儿时那纯净的梦重新出现,这是英雄的史诗,是一曲悲壮的歌咏。

《阿凡达》故事的精彩不言而喻,整个特效也让人叹为观止,但画面的唯美和真诚更让人深深感动。

男女主人公驾驭神兽的场景,和无边无底的飘渺仙境,传达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气势恢宏,波澜壮阔,飘渺仙境,人间奇缘,这是《阿凡达》基本的情怀和意境。

人人皆感叹和好奇于《阿凡达》画面的精致和细腻,此文将讲解这些完美画面的锻造过程。

《阿凡达》在公映之前推出了一本名为《天神下凡美术设计图集》(The Art of Avatar)的书,荟萃了众多才华横溢的美术设计师为这部影片绘制的心血之作。

电影作为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对画面表现的要求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美术设计如今已经成了非常关键的一环,甚至在影片还没有开拍之前,美术设计师们已经用手上的画笔描绘出了要呈现的人物与场景的具体样貌,而这些艺术家独具匠心的设计草图也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供人欣赏。

《阿凡达》这部作品对导演来说意义非凡,一方面此作可谓是其心血之作,经过了14年的酝酿,耗资5亿美元,历时四年拍制;另一方面是他所要讲述的是一段华丽壮观的传奇,制作这样一部影片本身也是一次宏大的冒险行动,其结果很可能对未来的整个电影工业走向带来更为长远的影响。

纯净的蓝色毫无疑问是《阿凡达》的主色调,许多场景甚至主人公的肤色都是这种让冷静的同时又略显伤感的色彩,这也许正是詹姆斯想要通过影片传递的一种悲悯情怀,那种人与自然相生相依的境界也正是现代人所缺失而又从心底里向往的。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

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

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

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

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

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

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

《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

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

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视觉文化最终版

视觉文化最终版

一填空1 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吾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2 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明确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

3、视觉技术的三大发明及对应三种文化历史形态镜子------模仿的视觉文化相机------复制的视觉文化电脑------虚拟的视觉文化4、在波德里亚看来,构成虚拟文化最为重要的就是模拟和仿像5、从传播媒介来分:口头文化,视觉文化,从地位角度来分:主导文化,新兴文化,衰微文化从传播学角度看,人类传播技术经历三个阶段:口传媒介文化阶段,印刷媒介文化阶段,电子媒介文化阶段6、叙事蒙太奇的四种:线性蒙太奇,倒叙蒙太奇,交替蒙太奇,平行蒙太奇7、当代电影的奇观可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面奇观8、艺术史家夏皮罗认为,艺术史的历史分期有三种主要类型:①政治朝代型:例子有,加洛林王朝的,奥拓王朝,都铎王朝②文化型:中世纪、哥特式、文艺复兴③美学型:罗马式、古典的,风格主义、巴洛克9、符号虚拟论的“宗师”————波德里亚10、言,象,意的关系一直是古典哲学的经典命题11、霍尔区分的观众的三种解码类型:主导性解码协调性解码对抗性解码12、历史叙事的三种类型:①宏观的历史叙事②中观的历史叙事③微观的历史叙事13、1939年,福克斯·托伯特发明了照相机14 麦克卢汉说媒介乃是人的延伸。

15科学的革命是范式的变革一样,视觉文化的演变也就是看范式的嬗变。

视觉文化是就是视觉范式的演变史,亦即福柯所说的认知型的发展史。

16英国美学家克里夫贝尔在对艺术特性惊醒考察时发现,导致艺术独立于其他人类活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

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

美理性 , 就要避免低俗 , 向崇高 , 趋 体现出十分鲜 明审美现

视觉文化 , 逐步被 以光 、 声 、 等为传 播媒介 的机械 复 电、 色
4 一 4
制的仿像所代替 , 型视觉 文化 的到来使人们进入视 觉生 新
存 的时代成为不争 的事实 。对此 , 国著名思想家海德 格 德
尔就 曾预言性指 出“ 世界成 为图像 ” 。
18 9 2.
艺整体结构 中的一个 环节 、 一个侧面 、 一个 阶段 的界定 , 而 缺乏整体性和框架性 的宏 观把握 。审美 化 的研 究模 式 同
样也具有这个特 点。
[] 5 马龙潜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进 程 的回顾 和反
思[ ] 李志宏 , A. 金永兵 . 站在新 的历史起 点上 [ ] 长春 : c. 时
代性之表达 。

形象 以及各种人造符号等主宰着人们 的生 活 , 人们在享受
各种视觉盛宴的 同时 , 也在某种程度上迷失 了自我。在后 现代语境 中, 视觉艺 术要做到 正确引导 大众 , 提升人 们审
图像 盛世 : 后现代 语境 下视 觉文化 之转 向
随着科学技术 日新 月异 的更新 与发展 , 以印刷 、 书写 为媒介 , 以绘 画、 塑为表现形态 , 雕 以再现与表现为特征的
化 人的心灵。
颇 。杜夫海纳就曾总结说 , 科学 的研究方法应该具 有多学 科、 跨学科 和超学科三个特点 ; 伽达默尔也认 为 , 文艺研究
“ 它表达 了进行理解 的人必须要有卓越的宽广视界。获得 这个视界 , 这总是意 味着 , 我们 学会 了超出 近在咫尺 的东 西去观看 , 但这不是为 了避而不见 这种东 西 , 是为 了在 而

图像转向

图像转向

图像转向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闫玉刚译1993年,马丁·杰出版了他的富有影响力的著作《低垂的眼睛:20世纪法国思想中对视觉的诋毁》。

在这本书中,马丁·杰对20世纪法国哲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指出,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很多法国哲学(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即使不全是偶像破坏的,也是明显地反视觉的(anti-ocular)——当然,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是一个例外,它有时甚至被称为“视觉本体论”。

它以这种方式对此前欧洲历史上的从特土良基督教思想家开始的语言论转向作出回应。

在早期,土特良等基督教的理论捍卫者必须反对当时遍及希腊和罗马的对景观的崇拜和迷狂。

为了反对这些,土特良等人对其反面进行了强调,即,强调来自于基督教的犹太根源的偶像攻击和对雕塑形象的禁止。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对文字重要性的强调,这一点在新教理论及其后来实践的中不断重复。

因此,在欧洲早期思想和20世纪法国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

尽管也可以说上个世纪法国哲学对视觉形象的诋毁并不新鲜,它不过是早期理论实践的一种延续——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这些对欧洲思想史和过去两个世纪的文化的考察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这并没有回答为什么最近我们需要重新运用一种偶像破坏实践的问题。

由于20世纪法国哲学在当前的哲学、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等相关的理论探讨中仍然是主要的参照,这种再运用就变得更为必要。

对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比如,马歇尔·杜尚将其作品认定为“反视觉的”,以此强调它们的反视觉和反形象的特征。

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的言词,因为,如果人们有机会参观并不常见的杜尚全部作品展的时候,他就会奇怪地注意到——至少我在威尼斯格拉西府邸参观杜尚作品时是这样,杜尚的一生所创造的作品实际上是非常之少的。

一间大厅里就足以储藏杜尚的所有作品,然而,它们的物质存在较之于它们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及其艺术上的美感和文化上的影响来说变得不重要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认为只有20世纪法国哲学才是反视觉的:马丁·海德格尔也是如此,特别是在1938年的《世界图像时代》一文中,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笛卡尔和后笛卡尔思想,都将世界转化为一种“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完美的完美!!!!论"视觉文化#中的"仿像#!!赵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当代的视觉文化起源于照相术的发明(1839年),从此艺术作品超越了客观现实,对现实中的细节毫无保留地暴露,人类生存全面"视觉化"。

在鲍德里亚(Je n-- ./0122 0/)看来,由于影像生产能力的加强,影像密度的加大、审美的泛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实在"与"类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

他认为,是屏幕和影像犯下了"最完美的罪行"。

这样,想象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变得难以区分。

至此,流动的视觉艺术并非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反叛,从而造成了"日常现实的大崩溃"。

图像跳离现实的约束,自由地飞翔在"重现"的空间,书写出比现实更为广阔的历史话语。

关键词:视觉文化;图像;仿像中图分类号:3406文献标识码:5一、物我两忘:"实在"与"影像"的界限消弭按照福柯的理论,图像话语模式经历了三次主要的转变:符号模拟、符号表征和符号仿像。

符号模拟阶段,符号是现实的真实反映,视觉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与所表现对象间的相似关系,遵循"符合论"原则。

符号表征阶段,话语的所指6能指二元结构显现,遵循"生产性"原则。

符号仿像阶段,符号自身的意义凸现出来,符号比符号所反映的内容更重要,被称为"仿像"或"类像"(718.2 90 或718.2 90.8)。

当代的"仿像"是与现实毫无关系的复制,它采取了比现实更真实的形式,也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现实"(:;<e00e 2)。

今天,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由影像构成的人为的、符号的虚拟世界中,不仅现实与影像消弭了界限,甚至符号和影像也逐渐失去了模仿的对象。

在古典话语里,图像自身的价值被图像所摹写的对象遮蔽,而在当代话语里,图像符号自身的价值凸现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的现实与影像成为可能,就如鲍德里亚所说的"没有原本的复本"。

所谓"仿像"成了无根柢的漂浮,表现取代了再现。

拿绘画作例,如果说现实主义的绘画和摄影还是偏重于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与再现,那么现代主义则突出表现本身,表现的东西也许在现实中根本无从寻找,不过是幻想的虚无。

毕加索的肖像画多是表现人物的正面像和侧面像的抽象组合,艺术失去了模仿对象,这在传统的透视法中是绝不能实现的。

影视艺术更是制造了逼真的现场感,震撼人心的灾难片不过是在小水潭里的一次模型演习,所谓战争片完全借助电脑技术的制作和拼接。

就连视真实性为生命的新闻报道,也不敢公然宣言其为"目击新闻",因为荧屏前方的观众永远不可能到达新闻现场,因为"那些被认为最无文学性的'现场直播'或'新闻报道'也是设计编排的结果,它有作者意图、材料剪接、叙事习规、修辞虚构和表演"。

①"仿像"---是这个时代至高无上的神。

虚拟将对我们影响至深。

曾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来到美术馆的地下室,看完美术展览之后喝咖啡,咖啡桌旁边坐了一个老太太,结果竟然发现她是个假人, !本文属于四川大学"98=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不完美的完美121再仔细一看,老太太太像了,只不过不会动而已。

于是他走到大街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幻觉:他生活的世界是假的,他看到的人是假的,那个假人才是真的。

假的比真的似乎更值得相信。

现代视觉文化这种似真似幻的特点,模糊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线,这是现代视觉神话。

美术史学家休斯说的好:"我们与祖辈不同,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我们自己制造的世界里。

"②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说谎者对自己也撒了谎,逐渐相信自己的谎言是真实的。

难怪费尔巴哈会喋喋不休地抱怨:"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

是的,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

"③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不是一个"虚拟的现实",而是一个虚拟的"非现实"(irreality)。

二、复制的"阴谋"鲍德里亚曾用地图和地域的关系来比喻摹本与原本。

原则上是先有地域再有地图,地图是对地域的摹写。

相对应,先有现实才有对现实的摹写。

但是现代影像技术已经创造了没有现实的摹本,影像被自身逻辑预先决定了,成为"没有地域的地图"。

复制使"真实的谎言"成为可能,"在一个技术崇拜的时代,复制成为这个世界的最大胆的谋划。

"④本杰明宣称我们已经进入了"机械复制时代"。

视觉文化大规模的复制使传统的"高雅艺术"的款式逐渐消失,复制品之间毫无区别,摹本代替了原本,进而失去意义,其唯一性不在,复制品之间互相复制,看不出任何艺术家个人的印记,艺术品成了"类像",图像只是对虚幻的再现,变成没有原本的摹本,甚至"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地方"。

⑤"视觉符号"的能指不断被消耗,剩下一个空洞的"无我"现实,其背后没有隐藏一个巨大的所指,符号是自我相关的、自我指涉的、自我封闭的,视觉符号的清晰性和准确性突出了,而思想和意义模糊了。

视像技术介入影视制作现场,从而导致安德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的解体,颠覆了以影像为基础的真实性概念,视像这一被"真实"统治的"帝国"逐渐褪去它原有的美学风格,传统影像美学根基由此轰然崩溃。

如杰姆逊所言,"后现代"的核心是"仿像"的大规模复制。

"这些极度真实的艺术品对现实是有一定影响的","在后现代里,形象也是有着同样的非真实化的效果。

尽管它被忠实地复制出现实,但也正是在这种复制中,形象被现实抽掉,非真实化了"。

⑥这是一个消费和泛美的时代,美学和日常生活的界限消弭,我们就这样被文本和类像所包围,虚幻的形象幽灵般地逼近我们。

三、蕴藉在电视艺术中的"仿像化"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性的艺术形式,是表现当下视觉文化"仿像化"特征最为典型的代表。

-心理"效应不同,电视的特征恰恰在于"窗口(window)"意义。

正与电影画面的"幻象"的"视觉--如美国评论家里拉分析的那样:"它(按:指电视)是家具的一部分,它侵入家庭和生活,它影响思想并改变习惯,几乎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生活中人的一部分……它给我们的起居室增添了一扇窗户,你只要按一下电钮,就能接受整个世界。

"⑦电视这个由摄影技术、视频发射与接受新技术联姻而形成的传播媒体,在更为宽广和灵活的时空范围内,更充分地满足观众非在场却又镜像式在场交流的欲望和需求。

(一)对现实的"再现"还是"重建"?电视提供给观众一种亲眼目睹的快感,它将各种信息和图像呈送于人们面前:伊拉克的热战、"非典"的恐慌、"世界杯"的狂热、"神六"的飞天、明星的现场访谈……人们习惯于在瞬间捕捉信息,轻松收看,这种零碎的、流动的信息和图像被拼贴、聚集在一起,组成我们每日观看的电视节目。

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传媒就是信息",媒体将"现实"改装、处理成所谓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媒介传递的现实不是历史的见证,而是虚拟的、被操纵的审美结果。

"窗口"传递的信息是经过"包装"的非生活"原生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电视"再现"了现实,不如说电视"建构"了现实。

它按照观众的欣赏习惯、122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审美旨趣和视觉期待设计拍摄,拍摄的结果是完全符合观众的欣赏需求的,这需要对现实材料进行有目的的截取、选择、编辑,有时还要拼贴和制造。

艺术化处理的结果必将是改变现实的本真面貌。

日本学者藤竹晓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摄像机并没有描绘出社会的"真实姿态","在电视机的前面人们表现出最适合于电视拍摄的姿态,采取了与没有摄像机时不同的行动。

但是,看电视的人会认为这正是那个人的本来姿态。

视听者所见到的是电视所拍摄的他或她。

"⑧捷克总统哈维尔在谈到他如何被电视导演塑造成为一个电视明星时,不无惊叹地说:"我不能不震惊于电视导演和编辑怎样摆布我;震惊于我的公众形象怎样更多地依赖于他们而不是依赖于我自己;震惊于在电视上得体地微笑或选择一条合适的领带是多么重要;震惊于电视怎样强迫我以调侃、口号或恰到好处的尖刻,来尽量贫乏地表达我的思想;震惊于我的电视形象可以多么轻易地被弄得与我的真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⑨也就是说,无论谁被安排在摄像机面前接受拍摄的时候,都要按照电视拍摄的规则行为和言语,这是电视拍摄的"游戏规则"。

这说明,摄像机只截取现实中可以成为电视画面的那一部分,而这些画面似乎"意识"到将被搬上屏幕,所以"故意"做出容易被拍摄的样子进行"演出",这种"演出"将现实改编成适合拍摄的情形并对现实形成影响。

电视不在意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张力,致力于将"现实"表面的"形象"去真实化,变成无现实的指涉、无所指的能指、无深度模式的"拟像"。

电视是反场景的(obscene),是超现实的。

(二)日常生活的大崩溃电视以看似真实的事件代替事实本身,所谓真实的"视觉盛宴"不过是对现实的一次虚幻的设计和制作。

对琐碎、平庸、世俗、日常化现实"再现"的电视,实则是对现实的"建构"和"制造",依靠特技制造的"真实的谎言"和镜头组合的"弥天大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