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视觉文化是指通过人类眼睛所能感知到的各种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艺术、设计、影像、媒体等多个领域,通过视觉表达和交流,传递人文思想、审美观念和社会观念。

视觉文化研究则是对这些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视觉文化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和解读视觉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视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视觉分析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了解到不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直接感知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视觉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视觉文化研究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艺术作品、设计作品、影像作品、媒体作品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他们也可以研究不同设计作品的功能和表达手法,从而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影像和媒体作品,了解到不同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影响和影响。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视觉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同时,它也为我们创作和传播视觉作品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研究是对通过人类眼睛所能感知到的各种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视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

是 德 国思 想 家 本 雅 明 , 他认 为机 械 复制 时
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 巨大变革 , 传统 的审
美 景 观 已经 衰 退 , 而 代 之 的是 一 种 “ 取 震
惊” 效果 , 渗透 了其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 洞 见。在此之后两年 ,海 德格尔提 出 了 “ 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 , 他指出 : 世界图
形 态 的转 变 和 形 成 , 标 志 着新 传 播 理 : 也
种媒介。 1  ̄ 9世纪 8 0年代起 , 视觉文化概
念 在 西 方 学术 界逐 渐 被 普遍 接 受 。
的拓展和形成。 此文章将视觉文化传播j 研究学结合起来研究 , 开拓 了视觉文化{ 究的新视野 , 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l 大门。@ 0 4年 5月 2 20 9日复旦大学视:
报 》, 0 7( 2 0 1)
日报 》 为例 , 其在抗战时期在重庆的宣传
就 有 一 定 的公 众 支 持 力 度 。 开辟 的 《 他 读
参考 文 献 ① 展 江 , 哈 贝 马斯 的 《 “ 共领 域” 公
④唐 小兵 ,( ( 现代 中国报刊的 涌现
知 识 分 子 自 我 形 象 的 变 迁 》, tf ht

《 电影美学 》 中预 言, 随着电影的出现 , “
种 新 的视 觉 文 化 将 取 代 印刷 文化 。 进 ” 步 对 视 觉 文化 研 究 起 重 要 推 动 作 用 的

面面 , 对人们 的价值 观 、 道德 观及 社会 观
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对 于何为视觉文化 , 却始终没有 明确的定论 。 米尔佐夫认 为视 觉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 , 是后现代文化 中
术、 电视 电影 、 报纸广告到诸如科学 、 法律 和医学领域里的视觉 资料等 。 这些 与媒介

视觉文化:跨学科研究视觉与文化

视觉文化:跨学科研究视觉与文化

视觉文化:跨学科研究视觉与文化
视觉文化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以视觉为核心,通过艺术史、人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式研究世界及其关系。

它涵盖了一切视觉手段,包括广告、景观、建筑、照片、电影、绘画、服饰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觉文化元素。

视觉文化研究是视觉研究与文化学研究的结合。

视觉研究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性和综合能力,能够吸取现有的领域和思想方法,用更新的方法、不同角度更明确地阐释研究对象。

视觉文化研究不仅强调视觉性本身的重要性,而且反对将文化简化为文本“阅读”的过程,同时建立起文本性与视觉性、表演性、听觉、触觉等等多种艺术感知的对话。

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是多样的,且不断发展和变化。

它与新艺术史的出现密切相关,尤其是关注日益兴起的当代影像艺术。

视觉文化研究融合了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的成果,不再回避阶级、性别和种族的问题,重视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关注再现、差异和权利。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凸显了视觉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化实践本身的重要性。

总结来说,视觉文化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和视角的研究领域,其目标是理解和解释我们如何通过视觉方式理解和感知世界,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塑造我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

视觉文化的跨学科研究

视觉文化的跨学科研究

视觉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电影、电视到广告、网络,视觉元素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而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也逐渐从单一学科的视角拓展到了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艺术、传媒、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图像的制作、传播和接收变得越来越便捷,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信息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

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比如,广告中的图像往往通过精心设计来传递某种产品的优势和品牌形象,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艺术学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作品作为视觉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批判。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和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观念和审美标准。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注重写实和透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和理性的追求;而现代主义艺术则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强调主观表达和形式创新,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传媒学则关注视觉信息的传播和受众的接受。

在大众传媒时代,视觉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通过图像和视频来传递新闻、娱乐和广告等内容。

传媒学研究视觉信息的制作、编辑和传播策略,以及受众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和反应。

比如,研究发现,在新闻报道中,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往往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传递和误解。

社会学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

社会结构、阶级、性别、种族等因素都会影响视觉文化的产生和传播。

例如,在时尚领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和审美标准,这反映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在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呈现往往受到性别观念的影响,可能存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01103026罗岗-视觉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01103026罗岗-视觉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视觉文化研究(Visual Cultural Stydies)一、课程目的、任务: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形象(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图片、画像、建筑、雕塑、动漫画片、电脑图像……)包围的世界中,“视觉”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文化”,它深刻地制约了人们理解、想象生活、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视觉文化研究”汇集了当代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看的方法”、“日常生活”、“身体与空间”、“种族、认同与主体性”和“性别与观看的政治”等多个个方面,每个方面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同一个问题,力图显示出视觉文化研究的多样性和现实性。

作为一项跨学科和方法论上交叉的领域的探究,视觉文化研究为我们把某些讨论从一些学科框架下解脱出来提供了可能性。

视觉领域乃是种种文化意义得以建构的竞技场,对它的研究为我们重写文化提供了极为广泛的机会。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导论何谓视觉文化?第一节何谓“视觉”?第二节何谓“视觉形象”?第三节何谓“视觉文化研究”?第二章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第一节看的方法第二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以摄影为例第三节作为机器的电视第三章权力的眼睛第一节作为原型的“环形敞视监狱”第二节形象的修辞学第三节迷人的法西斯第四章身体与空间第一节镜中女人第二节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第三节街道的形象第四节网络空间第五章种族、认同与主体性第一节他者的问题:刻板印象和殖民话语第二节多元文化论争中的视觉思想第三节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的激情第六章性别与凝视的政治第一节移动和虚拟的凝视: 流浪汉/流浪女第二节现代性和女性气质的空间第三节女性、艺术和权力第七章结语:视觉文化、历史记忆和中国经验第一节从“幻灯片事件”说起第二节视觉文化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以课堂讲授为基本环节,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命题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手段,以巩固、扩充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视觉艺术、视觉传播、视觉媒体等多个方面。

在当代社会中,视觉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视觉形象的传播和呈现,我们能够了解并理解世界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能够通过视觉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社会现象,促进文化交流和认同。

视觉文化研究旨在分析和理解视觉形象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视觉形象的语境、符号和意义,以及他们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视觉艺术、传媒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地理解和解读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视觉艺术的研究。

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视觉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风格,同时也能够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和文化信息。

视觉传媒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在当代社会中,视觉媒体成为了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视觉传媒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不同传媒平台上的视觉表达方式、符号和意义,进而理解其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

在广告中,通过对色彩、构图、图像等视觉元素的运用,广告商可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商品的销售。

对视觉传媒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媒体信息和广告宣传。

视觉文化研究还关注视觉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和认同。

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视觉符号和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化中视觉形象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理解视觉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作用和挑战。

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等视觉形象的跨国传播,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

加强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共生发展。

视觉文化研究与艺术史

视觉文化研究与艺术史

作为一个新的学科 ,视觉文化研 究涵盖 的内容 呢也不尽 相 同 。根据 已有 的著作来看 , 大致包括三个方 向 一 、当代跨 国大众媒体 , 二 、对
在艺术史家的眼里 , 视觉文化没有 历史感 , 理论上故弄玄虚 , 研究对象 太通俗 , 内容太庸俗 , 风格太混杂 , 文化太多元 , 政治太投机 。口

于 年共
大 量的观 念 、经 验 和 意 义 。视觉 文 化研究反对这种偏见 , 强调视觉性 本身 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 , 视觉文
义研 究方法 的政 治 说教 , 更 倾 向于 同编辑 的 《视觉 文化 》 冷二
本雅 明拟 。
。 和 罗兰 · 年 , 博金斯

, 出版
巴Hale Waihona Puke 一。那种偏重于视 的 《在 不 同的空间 视觉文化中的
福尔马林液


卜旧

研 究的最新 成 果 , 不再 回避 阶级 、 边 , 而是建立起 文木性 与视觉性 、 化 甚至可 以被 吞成是视 觉 占据 了文 性 别和 种族 的 问题 。这 种新 的研究 表 方胜 、听觉 、触觉等等 多种 艺术 化研 究 。视 觉 研 究 不 同于 人文 学 科
方法重视普通 的 、日常生活 中的大 感知 的对话 。同时 , 视觉文化学 者 中 以文本 为主 的研 究方 式 , 具有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外艺坛
卜每一扭一一
踢 每 户一卜 达米 ·赫斯特 活人心 目中的死亡之不可能性 》
老虎鳖 、玻璃 、钢
文化扩充 了传统 的艺术史 、文学和 与 旧学科之 间的冲突 , 尤其是与艺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

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

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

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

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

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

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

《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

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

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
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

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

对视觉文化的
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
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
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
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
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
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
(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
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
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
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
了人类生存的可能。

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
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
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
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
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
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
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
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

再加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
社会,“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代表着“眼球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视觉上的直白、刺
激以及冲击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因此,视觉
文化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市场价值而产生。

二、视觉文化的表征
(一)日常生活性
显而易见,视觉化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像化以及影
像化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大众能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和传播,这也就是视觉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以及契合性。

通过影视、摄影等方式
我们能够去探索整个世界,无论是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美食小吃,还是自然的
奇观景象、历史的文化积淀等等,现在的世界就像一幅画,这能让我们对整个世
界有更真实、更全面的把握,在这个方面,视觉文化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另一
方面,视觉文化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普遍形式,各种奇观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综
艺节目、相亲节目、短视频、手游等等,都是通过视觉上的直接感观获得心理上的娱乐体验。

可以说,视觉文化已经重塑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图像的表达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体现。

(二)图像霸权性
当今时代,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人为的符号化已经成为普遍的文化景观。

图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要目标,各种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被围困在视觉图像中,而这种富裕的视觉刺激则加深了人们对图像的依赖以及重视性,从而出现“图像霸权”现象。

图像的霸权地位,也从侧面反应了文字所处的尴尬地位,文字沦为了图像的配角和附庸。

无论是“图配文”的流行,还是现在各种文学作品被翻拍为电影电视剧,甚至是出版图书中图片占比大于文字,这些都是文字边缘化的体现,人们已经从呆板的文字阅读转向为了视觉快感式的图像阅读。

(三)消费倾向性
当前大众的日常消费不再仅限于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种物质性的消费已经被精神性的消费所取代,即当图像成为符号时,人们对图像符号的崇拜体现了对符号价值的追求,这也是图像拜物教的一个重要体现。

消费文化背景下,这种图像符号的消费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分层,不同的图像符号可以使人们展示不同的社会身份,在图像符号消费中,符号价值表达的是财富、权力等象征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场合,人们往往通过一些特别的图像标志自己的不同身份,比如穿着、配饰等等,这些品牌符号中包含了一种炫耀式消费,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表明视觉形象具有了大众商品的属性,而大众商品被赋予视觉化的意义,商品的符号价值得到了强化,并逐渐成为人们建构身份认同的新的中介。

三、视觉文化走向
在这个视觉文化社会,在各种各样的图像包围中,我们的视觉对象越来越复杂多样,但在这种视觉刺激富裕甚至是过剩的年代,视觉形象的过度生产和消费特征越来越明显,因为大众对消费图像化的偏向,各种刻意的人为创造的图像爆炸式的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图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被大量复制传播,而这种同质化的形象被消费者大量消费,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视觉上的疲劳,越是多的人造形象,就越会让人们感到视觉要求上的匮乏和空虚。

另一方面,在图像的大量传播过程中,那些低级庸俗甚至是消极的图像成为了漏网之鱼,对大众造成思想围困和精神污染,这也是视觉化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消极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视觉文化的走向就变得至关重要。

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基于大众的视觉需求,而无论是形象的过度生产还是图像的消极传播,这都要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规则来做修正,要正确理解大众对于图像的偏好,大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在此基础上,就是要加强对图像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力度,做好对视觉文化的监督和引导,并根据视觉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视觉文化传播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同时,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使其能够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能够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及受众的个性心理诉求相结合,从而让视觉文化更好地走向大众,发挥其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霞.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03).
[2]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
(05).
[3]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4]张雷.视觉文化的形成和审美特性的阐释.曲阜师范大学.2006(04).
[5]林峰.视觉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困境与超越.云南社会科学.2017(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