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doc
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杂交玉米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生于1930年,是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玉米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和稻田生态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袁隆平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的兴趣由此而来。
他在南京农业大学研究了植物学,并于1953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的同时,袁隆平开始专注于农作物的育种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他希望通过交配不同品种的水稻,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些新品种的产量较传统的水稻品种高出两倍以上,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袁隆平的成就被誉为“绿色革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袁隆平不仅在水稻育种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也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了高产、抗病虫害的优质杂交玉米品种,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为他赢得了众多国内外的荣誉和奖项。
他被授予了许多科学院和农业机构的院士称号,也获得了诸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和“国际农业科学奖”等国际性的荣誉。
袁隆平的故事是一个激励人心的典范。
他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世界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参考资料:。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7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7篇袁隆平是中国闻名的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宏大事迹会始终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盼望大家喜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篇1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
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
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成名成家的袁隆平似乎仍旧喜爱拘束随便的生活。
他间或出差逛街,看到廉价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
有次到香港中文高校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
他之后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
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
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特地嘉奖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
他常常跟人说起他以前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谈天乘凉。
刚开头,四周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觉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
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其次个抱负: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拘束,是个幸福的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物事迹篇2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了袁隆平爷爷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艰辛历程故事,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一一叙述吧!首先,袁隆平爷爷一班级时一次去郊游,老师带他到一个农场去参观,当袁隆平爷爷观察处处都是芳香的花草和一串串艳丽的果实时,就立志要去学农。
从那时开头,袁隆平爷爷就刻苦学习,高中毕业后,袁隆平爷爷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来改名为西南农学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精选篇1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
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
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
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
”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
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
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个人事迹精选篇2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
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袁隆平爷爷的故事(精选5篇)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为转变中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你是否在查找“袁隆平爷爷的故事”?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袁隆平爷爷的故事篇1“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平91岁离开。
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
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久牢记。
杰出贡献转变世界。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敬重和爱戴的科学家。
他是杂交水稻讨论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胜利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他创造了“三系”杂交籼稻,胜利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
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讨论、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平安、农业科学进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一粒种子转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
袁隆平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高校生,饱受困难和挫折。
无论什么状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
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
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许多怀疑、失败、挫折。
他始终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始终激励着很多科学家参加嬉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始终激励着青年同学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仰慕。
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
他很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由于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
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牢记投身科学讨论的激情与幻想,始终牢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
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
生活中,他既不追赶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宝看成是负担,曾由于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旧选择一般的车子下试验田。
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

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袁隆平励志故事(精选)袁隆平,祖籍湖南省归阳县,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也是农业科学家。
他以其对农业发展的卓越贡献而崇高赞誉,被尊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一、儿时种下科学的种子袁隆平生于1929年,家境贫寒。
然而,即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依然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会在家中的小田地里摸索植物的生长规律,尝试各种不同的种植方法。
袁隆平就读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那里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
但袁隆平并没有被限制住。
他在图书馆借了很多有关植物学和农业科学的书籍,阅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他告诉自己,有一天他一定要改变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让大家不再挨饿。
二、砥砺前行:从植物育种到杂交水稻袁隆平曾在北京的农业大学学习,后来到了美国田纳西州的田纳西大学深造,主攻植物育种学。
他不断对植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希望能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1956年,他回到了祖国,并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旅。
他尝试用不同的水稻进行杂交,希望能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品种。
然而,一次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告诉自己:"只要心中坚持,终究能找到成功的方法"。
终于,在1964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验,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个高产、抗倒伏的杂交水稻品种。
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袁隆平也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三、不断创新:摘取水稻之外的果实袁隆平的突破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意识到,如果仅仅满足于提高水稻产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培育出更为优质的水稻品种。
于是,他开始尝试其他水稻之外的植物,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基因。
袁隆平开始试验莲藕、芙蓉和荷花等植物,希望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好的杂交基因。
经过不断的实验和筛选,他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系列杂交品种,它们在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发扬传统,造福农民成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袁隆平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果。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袁隆平的励志故事1: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_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_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
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
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人物事迹【9篇】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人物事迹【9篇】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人物事迹篇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
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
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了全球60%人口的粮食问题,袁隆平的贡献前所未有,“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
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历经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的身上永远流淌着家国天下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所以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攀登着超级杂交水稻的高峰。
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和挫折。
他一直保持着埋头苦干、不怕吃苦的基本科研技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的那句“科研怎么可能不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的科学家去角逐科学。
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的情操受到尊重。
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做一个踏实的人。
他拒绝了许多来自国外的高薪工作,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在中国。
在他的名气之下,不忘初心的他一直记得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梦想,以及对杂交水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
待遇,他很人性化,永远心存感激,杂交水稻给党和人民的功劳。
在生活中,他既不追求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财富当成负担。
有一次,因为看过几次豪车上的新闻,他还是选择了普通车试驾。
“如果总想乐在其中,怎么会想着做科研呢?”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
人走了,精神永存。
袁隆平杰出的一生,就像他最喜爱的种子一样,深深地埋藏在后人的心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
种子好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草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奋斗,未来大有可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
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
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20xx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
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开放的科研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
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
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
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
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
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
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热?吭?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自在随意的老头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
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
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
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
"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
"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
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
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2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xx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
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
20xx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