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教案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__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释词语的dictionary。

3.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送别诗。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原文。

相关的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典音乐或朗读音频。

6.3 网络资源:在线诗词数据库和电子书籍。

有关《黄鹤楼送别》的讨论区和学术文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2. 诗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教学活动:1. 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

2. 介绍诗词《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白。

3. 引导学生阅读诗词,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词《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 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黄鹤楼”、“长江天际流”等。

2. 探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如别离之情、友情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哲理,如人生离别、友谊珍贵等。

第三章:诗词创作与欣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词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2. 欣赏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仿写或创作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2.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交流。

3. 引导学生在欣赏诗词时关注其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文化传承与拓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文人墨客的登楼赋诗等。

2. 介绍诗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价值。

3.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拓展活动,如参观黄鹤楼、参加诗词比赛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加深对诗词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诗歌解析的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讲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黄鹤楼送别》的特点和亮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习课文的1-2节的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初感两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初步感受“文包诗”的课文特点、理解课文的方法是诗文结合才能明白古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朋友将要远行时,你会怎么做呢?(板书:送别)是的,我们应该去送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黄鹤楼)同学们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呢?(课文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后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 鹤 楼 送 别教案

黄 鹤 楼 送 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的诗句。

(2)能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中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

(2)诗句中意象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及其注释。

(2)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练习题和测试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原文。

(2)了解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2)简要介绍李白和友人的关系,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黄鹤楼送别》原文。

(2)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字和意象。

3. 讨论与感悟:(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创作。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诗句来表达情感。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李白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句和写短文的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控制等。

2. 学生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应用和拓展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送别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查学,小结学法。配音《春江花月夜》
解释题意:请同学们说说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年。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有“天下绝景”的美称,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驻足停留,李白就曾在这里送别了好友孟浩然,(板书课题:送别)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要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剧名-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背景的设计
分组活动,每组七至八人。(李白、孟浩然的扮演者,背景设计人员两三人,剧务一人,正负导演两人。)(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背景设计)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李白和孟浩然话别饯行这一场景。
2、引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意,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配音《春江花月夜》2、歌曲《长亭送别》3、教学挂图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旁注
第一课时
一、自学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暂时唯见满饮触动
依然伫立凝视惜别孤帆脍炙人口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人们折柳相送,把酒言别,在长亭、在古道、在渡口,在黄鹤楼。随机理解“饯行”。
二、导学,讨论学习形式。
“借文学诗”之形式:(1)学生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轻声读课文,把诗和文对照着读,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句子变一变就可以解释第一、二句诗,文中哪些句子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三、四句诗?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四人一组,小组交流学习所得和所疑。
3、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这么长时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表演情境,指导理解“伫立”“凝视”“孤帆”的意思。师板书:天各一方——行。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2、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
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4、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读……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练写生字词。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再安慰安慰李白。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学生谈从这段话别中知道了什么样,体会到什么?师结合学生回对孟浩然的敬仰、难舍,以及他们永世不绝的深情厚谊。生板书:永世不绝。师板书:——话。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后安慰起自己的好兄弟。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精读课文,通过文、诗对照阅读,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