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数一单元电子教案doc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教材简析: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本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2)使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获得发展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并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本单元训练难点:(1)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
(2)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总课时: 7课时分课时: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乘除法混合运算第3课时: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第4课时: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第5课时: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第6课时:关于0的运算第7课时:第一单元复习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位置与方向的确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位置的相对性和空间运动等内容,包括4个例题,即,例1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例2是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3是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4是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掌握的八个方向的基础上学习此内容的,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导向:(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滨海湾小学集体备课
电
子
教
案
第一单元(共计 6 课时)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教师:牟善富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滨海湾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滨海湾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主备人:
主备人:
滨海湾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从这张图片中你可以找到哪些信息?
船的种类收费标准:大船限乘人数6人30元小船4人20
文字信息:有32人出去游玩。
需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
探究解决方案
)比较那种船的租金更便宜。
人乘坐需要24元,每人应付:24÷4=6(元)
人乘坐需要30元,每人应付:30÷6=5(元)
滨海湾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新版)新⼈教版《四则运算》本课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第1课时 / 共14课时教学⽬标及设置依据1、通过观察⽐较,进⼀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的⽐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
3、运⽤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度备课课后反思教学过程:(⼀)导⼊新授加法和减法是⼀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探索发现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出⽰教材P2 例1主题图⼀列⽕车从西宁经过格尔⽊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 814km,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怎样计算?你能⽤线段图表⽰表⽰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独⽴思考后独⽴列式:814+1142=1956(千⽶)并展⽰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P3 例1(2)(3)学⽣独⽴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说为什么⽤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要求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多少千⽶,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个加数,求另⼀个加数,做减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_全册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同时注意针对自学检测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订正。
达标训练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1、学生练习做出示的达标训练题1、2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1、2题千千300达标训练1、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2、从终点出发向( )方向走( )米到2,再向( )方向走( )米到1,再向( )走( )米回到起点。
3、四个人一组,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
1、 学生练习做出示的达标训练题1、2、3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1、2、3题”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回想这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一部分最容易出错?(学生发言,师总结)。
出示复习提纲:(一)看图填空。
以学校为观测点:①邮局在学校北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②书店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③图书馆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④电影院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二)根据要求画一画。
1、某勘探队在A城南偏西50°方向上约60千米处发现稀有金属矿。
请你在平面图上确定金属矿的位置。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本单元学习内容。
2、学生总结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3、学生练习做课件出示的复习提纲拓展训练1、看一看、填一填。
以灯塔为观察点A岛在偏的方向上,距离是千米;B岛在偏的方向上,距离是千米。
2、用心选一选。
(1)北偏西30°,还可以说成()。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电子教案四

2,填一填:一个数加上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 );
一个数与0相乘,都得( );0除以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
4,(列综合式子解决)一台彩电售价6500元,小红目前有5600元存款,如果从现在起她每个月存90元,她要几个月才能买上彩电【提高练习】
板书设计
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教学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思路
(1)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2)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
(一)基础训练
【口算】100+0=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3,课本P15
【拓展练习】
1,课本P15练习二
2,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整理.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直接写出得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面积”的概念与作用。
2.掌握“平方米”的计量方法。
3.能够简单计算物体的面积,并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面积的概念及计量方法掌握。
2.将面积的概念、计量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1. 面积的概念活动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一张彩纸和一张纸巾,比较两者的大小以及数量。
•引导学生发现两张纸巾的大小相等,但是颜色不同;两张彩纸的颜色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定义:用来描述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物理量叫做“面积”。
•自主学习:老师将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放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感性认识各种形状的面积大小差异。
活动2•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中各种场景中的面积差异,例如百货商场、家庭厨房、学校操场等。
•通过将物品按照尺寸分类,让学生学习“平方米”、“平方分米”等计量单位的概念。
2. 面积的计量方法活动1•学生观察一张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纸板,老师引导学生探究纸板的面积大小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确定单位“平方米”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安排学生进行类似情境的游戏,深入理解“平方米”。
活动2•老师让学生围观范围,估计教室的面积并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角度和图形对计量面积的影响,并简要了解长、宽、周长和直角等基本概念。
3. 面积的应用活动1•老师让学生观察一台钢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钢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让学生推算钢琴的面积。
•根据推算结果,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钢琴制作的材料和工艺的问题。
活动2•在生活环境中,老师通过分类、整理,让学生了解不同面积大小的对象,并能总结出造成面积大小的原因。
•在实际生活中询问学生面积计算的简便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准确性。
总结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入手,初步掌握了面积的概念、计量方法和简单应用。
在后续教学中,我们将帮助学生补充细节知识,深入了解面积计算中的关键点,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课题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1—1)
计划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分析
1.主题图。提供数据-引导观察-提出问题-引出例1。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出例1。
2.例1。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教材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列综合算式。
3.例2及“做一做”。要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两种解法·明确“照这样计算”的意思。重点是引导学生总结运算顺序(1)教学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2)在例1、例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在往右顺序计算。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如何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
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
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位置与方向(一)4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第2、第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第2题。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四则运算》导学案学习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内交流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自学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怎样列式计算呢?思考:72-44表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
如果用综合式子表示呢?想一想在这题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自学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1)怎样列式计算呢?(2)参考书本第5页的方法,与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并思考:第一种方法987÷3×6,先算什么?再算什么?987÷3算出了几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再乘6就算出了什么人数?第二种方法6÷3×987,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除以3是什么意思?再乘以987就算出了什么人数?理解、讨论“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提示: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3)通过预习以上两题,你能发现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往按顺序计算。
小组讨论:“只有”是什么意思?“或者”呢?3、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三、展示互动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1、书上第5页做一做。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一件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元?3、大生用小棒拜了8个六边形。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五、评价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导学案学习内容:P6例3(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学会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学会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1)怎样列式计算呢?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参考书本第6页的方法,填空:方法一中:24÷2是的价钱,是半价,前两个24是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方法二中:24×2是和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3)思考、讨论: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通过做这道题,你发现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三、展示互动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1、书上第7页做一做。
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⑴2×9÷ 3 ⑵36 - 6× 5 ⑶56÷7×52 +9 -3 36÷6×5 56+7×5()()()2、星期天,6名学生去参观卡通画展,共付门票30元,每人乘车用2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练习一1、5、6。
五、评价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导学案学习内容:P6例3(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学会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学会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学习过程:二、情境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1)怎样列式计算呢?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参考书本第6页的方法,填空:方法一中:24÷2是的价钱,是半价,前两个24是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方法二中:24×2是和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3)思考、讨论: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通过做这道题,你发现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三、展示互动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1、书上第7页做一做。
2、练习一1、5、6。
五、评价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导学案学习内容:P10例4(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填空:(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往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
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若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完成不了的题目先空着,待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互动时共同解决。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1)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呢?独立完成。
(2)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3)怎样列成一个算式呢?试一试(4)小组交流后填空:270÷30-180÷30这个算式中,270÷30算出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30这个算式中,算出比多出游的人数,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5)思考、讨论: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里面的。
三、展示互动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1、书上第11页做一做妈妈用100元钱,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54元,又给她买了一副手套6元,还剩多少元?(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
2、练习二1、算一算,比一比。
3、练习二2、计算下面各题。
五、评价小结。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你的表现怎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导学案学习内容:P10例4(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填空:(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往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
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若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完成不了的题目先空着,待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互动时共同解决。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1)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呢?独立完成。
(2)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3)怎样列成一个算式呢?试一试(4)小组交流后填空:270÷30-180÷30这个算式中,270÷30算出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30这个算式中,算出比多出游的人数,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5)思考、讨论: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里面的。
三、展示互动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1、书上第11页做一做妈妈用100元钱,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54元,又给她买了一副手套6元,还剩多少元?(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
2、练习二1、算一算,比一比。
3、练习二2、计算下面各题。
五、评价小结。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你的表现怎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0的运算》导学案学习内容:P13例6(0的运算)学习目标:学会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快速口算出示:(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 (7)0÷76= (8)235+0=(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为什么?讲明自己的理由。
三、展示互动四、反馈练习(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在小组交流)练习二P15—168—13五、评价小结。
位置与方向(一)》导学案学习内容:P18例1及练习三1—2题(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确定位置和标明位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养成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学习重、难点: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准确判断方向。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要是你去公圆玩,迷路了可以问叔叔阿姨;还可以看地图,识别方向,也就是说从图上找到每个目的的位置与方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方向与位置。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了解公园定向运动图(P17页主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