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5篇)优秀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述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教学目标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透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透过朗读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教学设计: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
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述、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资料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潜力。
学习重点: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1.吟咏、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2.正确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理解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活动:一、导入毛主席有一首词叫《沁园春雪》(课前板书课题),意境开阔,大气磅礴,蒋介石看到以后十分生气,在国民党内外征集诗词,并要求他的御用文人们日夜埋头写作,要写出一首词在气势和意境上超过毛泽东,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如愿。
那么,《沁园春雪》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这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沁园春雪》是他的代表作。
《沁园春雪》教案(13篇)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案1【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一)情景导入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二)背景介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5篇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5篇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学习词的相关学问,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留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解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敞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决的信念,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2)体会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宏大包理想,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任和喜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忙或老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深化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预备:教学ppt、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给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掩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
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观赏学习这“宏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1一、导学目标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
(难点)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一)基本知识学习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二)重难点突破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5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5篇《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g过程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诗词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3、朗诵诗歌。
过程和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深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伙伴的交流,对诗歌语言、内容和形象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想象,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教学难点: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雪》2、学生准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朗诵诗歌教学过程:教学预设教学调整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是可爱的小编首席为家人们找到的7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教师补充:诗歌特点: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⑴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⑴富有想象。
⑴语言精练。
⑴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⑴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⑴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⑴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⑴“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⑴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⑴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⑴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⑴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⑴师生研讨:⑴分几层、层意。
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⑴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⑴顾炎武:⑴陆游:⑴范仲淹:⑴含“雪”字的成语。
⑴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附:板书设计:总写之景意境壮阔热爱上阕:写景具体实景动静结合江山多娇祖国想象之景艳丽多姿山河过渡:承上启下歌颂下阕:论史评古:短语文治英雄折腰风流论今:风流人物人物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20篇)《沁园春雪》篇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结合自己摘抄的描写雪景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体会意境。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词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词的意境和音律。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1、让学生说出上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答后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
3、补充讲解:“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并提问:“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
1、回答问题:有“封、飘、望、失、舞、驰、比、看”等,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
2、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分析词语的用法。
“失”描绘出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舞”和“驰”运用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2、初步了解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初步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作为领袖
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熟练的朗读
2、初步了解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享和著名诗人柳亚子评价
《沁园春.雪》的文字
三、简介作者、背景、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投影)
2、教师范读,初步感受词的雄奇
3、简介背景(投影)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四、精读词作,学习上阙内容,学习朗读
1、学习上阙的结构
(1)、品读前三句,了解这三句在上阙中的作用
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阙的结构特点
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欣赏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前者静态,后者动态(4)、分的部分由哪一个词引领?管辖的句子
由“望”引领,管辖句子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5)、为什么后面不是“望”的内容?
“须”是等到的意思,说明不是“望”的内容(6)、学生齐读,注意结构特点
总分处停顿长一点,两层分隔处停顿久一点
2、赏析诗词写作手法及朗读
(1)、总写部分写法,意境特点,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读出这个特点?
互文的修辞,动静结合
特点:壮阔雄奇
体现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千里”“万里”处延长,并读重音。
(2)、欣赏“望”的内容,
注意意境特点,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并朗读出意境特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出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凛的世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
朗读时“莽莽”要延长,“惟”、“顿”重读。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奔腾壮阔的奇景,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
朗读时语速要渐快。
“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朗度时“比”要读重音,声调可以提高。
(3)、欣赏日出雪景
此处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意境特点,朗度应注意哪些
此处为虚写,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一幅壮丽妩媚的晴雪之景,朗读时注意“看”重读并停顿稍长一点,“分外”重读,“妖娆”延长,读出回味无穷之感。
3、领悟情感
(1)、“望”所领起的景物远非目力能及,对此怎样理解
A、此处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气势何等豪迈,寓于浪漫主义。
B、诗人胸怀祖国,祖国的山山水水皆在心中,爱国之强烈,溢于言表。
(2)、“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怎么理解化静为动和拟人。
与其说“山舞”、“原驰”,不如说诗人的心在动,看到祖国大好河山,想到祖国遭到日本鬼子的凌辱,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并感受到中国红军力量不断壮大,激发了诗人的斗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扭转乾坤,改变中国屈辱局面,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又是何等的自信,对祖国何等的深情。
朗读时注意满怀深情,情绪饱满。
五、总结
本词采用总分结构,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绘了祖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诗人豪迈情怀,我们不仅要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更要学习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及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