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3.3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必修一教案.详案.强者无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统地被迫于1912年宣布退位,人民推翻清王朝的愿望得以实现。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最终落到了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的手中,中国人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不愁吃穿、种田不纳粮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完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也没有实现这一革命愿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54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板书】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师: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即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革命,首先他们的共同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但是他们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在领导阶级上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一个是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以及三民主义,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上,就民主主义革命为的是实现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道路。
新课: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板书】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背景: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③政治基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④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⑤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学生中心:北京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主力:工人中心:上海(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4)影响: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④为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英美曾许诺个战争胜利后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对待,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
【说课稿】《新民主主义革命》说课稿

《新民主主义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选用的的教材为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背景⑴教材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的内容,在本单元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是中国由被侵略被压迫向独立自主的转折,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重要过渡。
本课共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个子目来阐述的。
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本课上承本专题第一、二课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专题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
从教材特点来看,线索清晰,但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
从教学容量上看,本节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的历史,这对老师和学生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⑵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隆昌二中13班学生①从知识基础来看,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四单元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第五单元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且已经在本单元的前两课学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应该说对本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初中知识遗忘较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又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因此不能对她们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抱太大的希望;②从能力基础来看,他们思维活跃,有表现欲,但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易接受形象事物,不易理解抽象事物。
专题三 第3课

专题三第3课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考试内容考核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 (2)红军长征及其意义b (3)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b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c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背景(1)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误区警示]工农武装割据,不是军阀割据,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政权,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
军阀割据是封建军事政权,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表。
[思维点拨]遵义会议集中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既从军事、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全面抗战的胜利:1937~1945 年,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解放战争的胜利(1)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2)战略反攻:1947 年6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 年9 月至1949 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4)渡江战役:1949 年4 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标志: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意义:①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关键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有:两党的性质(两党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由矛盾斗争到分裂的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共28张PPT)

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 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 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 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 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武装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内涵建立根据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国家 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 ③极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 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最核心
★思想武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革命纲领: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等因素
(2)长征时间:
●中央红军:1934.10---1935.10 ●全国红军:1934.10---1936.10
(3)长征意义:① ②……
(4)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① ②……
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二)全民族抗战 (1937--1945) (三)人民解放战争 (1946--1949)
1、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略) 2、三年解放战争: (1)第一年(46.6—47.6):防御,粉碎国民党进攻 (2)第二年(47.6—48.8):反攻, (标志……?) (3)第三年(48.秋开始):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国民党拥有经济、军事绝对优势,为何迅速败亡?
,
潇一镰工 湘带刀农 直不斧革 进停头命 。留。,
,
毛 泽 东
·
月表现: 秋 收
(时、人、意义)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38)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 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 ———毛泽东 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 想一想: 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 碑文中的“三十年以来”指的是什么战争?
教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权,必须坚持革命武装!农民是主力军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材料一:
“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 作。”——《Leabharlann 央局给鄂区的信》1926.9.27
材料二:
“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政上 事。”——《中央给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的信》 1926.11.9
大革命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 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军队 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
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 革命军的旗号,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北伐并取得巨大成功,动摇了北洋军 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 革命运动走向失败。
人民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运动的先锋-学生;
最能反映五 四运动的性 质的口号 (反帝反封 建)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运动中心-北京
第二阶段:6月5日后,
运动的主力-工人阶级;
运动的中心-上海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易错提醒:五四运动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没有取得彻底胜 利,因为并没有收回山东的主权,提出的口号也没有完全实现, 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 ①五四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 基础。 ③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想一想:这三十年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处在哪一个革命历史阶段?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 的?
内容
第一课时
考试内容 (1)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2)中国共产党成立 (3)国民革命
精讲点拨
第一课时 反“围剿”斗争:从1930年到1933年,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前四次“围剿”。
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因)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 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 (1)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专题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合作不是偶然的,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 内部条件造成的。 ——宋庆龄
(一)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 (1)中共: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使中共认识到需要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1-1923.2) “头可断,工不可上”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 会委员长林祥谦英勇就义
概况:中心—北京;先锋—学生; 斗争形式—罢课
一、伟大的开端——五四运动(1919)
(二)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 概况:中心—北京;先锋—学生;斗争形式—罢课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章宗祥,曾任驻日公使, 陆宗舆参与签订“二十一 曹汝霖,亲日派,参与同日
多次出卖国家主权,向 条”等卖国条约和向日本 本谈判“二十一条”和多次
2、阶级基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 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
民的思想解放
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4、国际环境:俄国十月 革命的胜利
取消“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
5、导火线:巴黎和会, 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中国外交失败
(二)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
1、画面上有“太阳”标记 的骷髅脑袋象征哪个国家?
日本
2、它口中衔着“山东”、 “青岛”代表什么意思?
代表日本要吞并山东、 青岛
3、画面上中国的“国民” 正用绳索套着“山东”、 “青岛”奋力往外拉,不让 日寇吞下肚去,这指什么事 件?
五四运动
一、伟大的开端——五四运动(1919)
(一)原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课件(共68张PPT)

对内:政治上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经济上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对外:大量举借外债;出卖国家主权。 总之,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致使阶级矛盾尖锐。
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3:1912年-1918年,民族资本主义投资额达1.4亿元;新 注册的工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76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土地革命
(四):“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内容:① 武装斗争;② 土地革命;③ 根据地建设。
1、土地革命: (1)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影响: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 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 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 于色”。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国内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际
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1: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 哭哭啼啼,真凄凄惨惨; 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杀杀砍砍, 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材料2: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以 中国的银行、矿山、税收、国库券、期货等为担保。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概况:
① 时间: 1927年8月1日 ② 领导: 朱德来贺叶挺
③ 结果: 起义成功,后期北伐失 败,兵分两路。
3、影响:
①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一大已提出过)。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课型:新课制作:~~ 审核:~~~ 使用时间:第十一周【目标要求】课标要求(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共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理解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明白中共二大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掌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讨国共合作对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归纳大革命失败的教训(3)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4)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5)掌握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6)掌握解放战争的军事进程,探究国共两党军队一胜一败的历史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1)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3)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五四”精神;(2)了解共产党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
【自主学习】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919年)(1)导火线:①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第一阶段:以学生运动主力,口号是“②,斗争形式是罢课,运动以北京为中心;第二阶段:③成为运动的主力,以罢工为斗争形式,运动的中心转移到。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④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⑤的革命运动。
(6)意义:标志着中国⑥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标志:中共一大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
会议内容: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2)民主革命纲领到底制定时间:1922年中共“二大”的召开。
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⑦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1.第一次国共合作(1)合作原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2)合作方式:①合作。
(3)标志:1924年国民党“②”的召开。
2.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支持下,连克武昌、九江、南昌,直捣南京、上海,取得巨大成功。
3.失败(1)标志:蒋介石发动③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2)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党犯了④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历史意义:(1)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⑤。
(2)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南昌起义:打响了①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开展②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毛泽东起义后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③革命根据地,点燃了“④”的星星之火。
2.实践(1)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
(2)1931年,江西⑤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战略转移(1)原因:根本原因:王明“⑥”倾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内容:会议结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⑦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⑧地运用⑨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胜利结束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⑩会师。
(4)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批干部。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伟大胜利1.抗日战争的胜利(1)取胜的保证: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①战线。
(2)意义: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2.人民解放战争(1)爆发:②年夏,全面内战爆发。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③”的论断。
(2)战略反攻:④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⑤,揭开战略⑥的序幕。
(3)战略决战: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发起辽沈、淮海、⑦三大战役。
(4)解放南京:⑧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标志:1949年10月1日的⑨的成立。
(2)意义:结束了中国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3)经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⑩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重难点探究】【探究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影响(1)背景:国际: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国内: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独裁、混战。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一个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庞大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的宣传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影响: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②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③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
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例题】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B.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C.新文化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D.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觉醒【变式演练1】五四运动中提出了“废除二十一条”、“同胞协力,挽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这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精神 C.科学精神 D.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探究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着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五四运动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新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例题】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变式演练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基本特征是()①它是新的革命性质即社会主义革命性质②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③它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④它有新的革命方法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斗争⑤它有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探究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④国际援助: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2)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的一个伟大事件,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主要体现在:①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②中国革命有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③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④中国革命了新的前途——社会主义。
⑤中国革命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⑥中国革命力量开始建立革命联盟——国共合作。
【例题】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B.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帮助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变式演练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因为()A.中国共产党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B.中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中共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国情D.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共产国际帮助【探究4】什么叫“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就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
具体说来: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进行有效地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得到农民的支持,革命根据地就得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因失去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