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物布局
耕作学——精选推荐

耕作学耕作学第⼀章引论部分⼀、填空题1、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以为中⼼,为基础。
2、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臵、熟制与种植⽅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是与相适应的以提⾼⼟地⽣产⼒为中⼼的⼀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分供求平衡,以及等。
4、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2个⽅⾯:即功能和功能。
5、与单项技术不同,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往往带有较强的,,和。
6、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标是:,,和。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8、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分密切的关系。
它是,有很强的,但也包含着⼀定宏观布局的软科学内容。
⼆、选择题1、耕作制度包括的2⼤部分:A.种植制度B.旱作农业C.养地制度D.农牧结合2、下列哪⼀个不属于种植制度范畴:A.作物布局B.熟制C.平衡施肥D.种植⽅式3、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体现在:A.减少投⼊B.技术指导C.宏观调控与决策D.⾼产优质4、下⾯哪项不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A.⽣产程序机械化B.⽣产技术科学化C.农业主体知识化D.作物管理⼯业化5、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体系有:A.多熟种植B.节⽔农业C.营养管理D.农制改⾰三、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2、种植制度3、养地制度4、农作制度四、简答题1、耕作制度在农业⽣产中的功能。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哪些?五、论述题1、耕作制度的含义?包括哪两⼤部分内容?2、简述为什么要建⽴合理的耕作制度?3、论述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5、请提出当前耕作制度研究中你认为急需要解决的⼏个重⼤问题,并阐述你的理由,分析可能解决的途径。
6、试分析改⾰开放以来我国粮⾷⽣产的态势,并综合论述我国是否能⾃⼰解决16亿⼈⼝的吃饭问题?第⼆章作物布局⼀、填空题1、作物布局是指⼀个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臵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和等,配臵是指作物在区域或⽥地上的分布,即解决、与的问题。
最新农作物的布局教学讲义ppt

• 1. 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
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 2. 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 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 • (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6cm.
• 课后反思:
• 本节教学主要围绕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展开,通过学生实践进而提出问题,形
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用“你能发现什么?你能 想到什么?”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语句来激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对 比、归纳,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理解和加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增强了创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衔接。
定全等吗?
•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 如图,在△ABC和△DEF中,
AB DE BEABCDEF. BC EF
• 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其中一
边对角。如:两条边分别为2.5cm、3.5cm. 长度为2.5cm的边所对的角为40°,所画的 三角形与同伴画的全等吗?
(2) 生态适应性 是指在一定地区
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 适应的程度。
(3) 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3. 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
(1)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 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3)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作物配置的确定 (5)可行性鉴定 (6)生产资料的确保
4、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的形状的框架不能活动?
• (一)课本P140习题5.8 1、2
• 1. 准备几根硬纸条
作物布局.

–口粮(2695-2809大卡/人日,植物性来源占 89-84%,口粮占70-56%) –油料(6-9公斤/人年) –蛋白质(78.1-86.1克/人日,植物性来源 74-63%) –糖(9-12公斤/人年) –蔬菜(125-150公斤/人年) –瓜果(50-100公斤/人年)
耕作学
–一般作物50-70%
耕作学
第三章
作 物 布 局
• 1.2.2.符合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
–影响到:产量、品质、稳产性 –温度 –光照 –水分 –土壤 –生物 –风 –地形地貌
耕作学
第三章
作 物 布 局
1.2.3.市场需求
农产品供求关系函数
耕作学
第三章
作 物 布 局
农产品的正反馈波动
耕作学
第三章
作 物 布 局
• 社会需求的实现(国家需求是补充) • 负反馈
– 产品增多,价格降低,需求增多、生产减少,产品减少;
– 产品减少,价格升高,需求减少、生产增多,产品增多
• 奢侈产品从众需求
– 需求开始增长慢、逐步加快,迅速加快,刺激生产
• 必须产品刚性需求
– 产品少、价格高、害怕缺货购买需求增加,价格更高, 产品相对更少; – 产品多、价格低、不怕缺货购买需求减少,价格更低、 产品相对更多
• 通过布局方案规范个体行为,保证整体结构,协调 生产和保护、产量和效益、当前和长远,实现总体 功能和目标。
耕作学
第三章
作 物 布 局
• 2)区域农业布局的中心环节
•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初级生产,环境保证)
• 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基本生存资料的供给, 农村稳定和发展农民安心的基石)
• 作物布局提供其它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资 源、劳力、资金) • 作物生产提供非农产业的原料(必须足量、优 质、及时、持久) • 宏观农业区划的基础,资源环境区划、发展规 划的核心
第二章_蔬菜栽培的技术基础

3. 菜田土壤生态 系统
水、肥、气、热、土壤微生物协调 稳定;土质稳定;PH适宜,杂草少等。
4. 提高菜园土壤 沙质土改良:大量施用有机肥,河泥,塘泥,与豆科轮作
肥力和土壤改 良
瘠薄粘重土壤改良:施用有机肥,与深根性作物轮作等
低洼盐碱土壤改良:铺沙盖草;密植;有机肥;地面覆
盖;轮作等。
三、菜田的耕作
1. 菜田选择应考虑 的主要因素
2. 菜田的规划
菜田布局 土壤耕作
1. 菜田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产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对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状况
菜田的内外环境条件
菜田 选择规划
2. 菜田的规划
菜田 选择规划
规划内容
• 菜田分区、分块 • 规划道路和农田防护林带 • 规划排灌系统 • 规划供电系统 • 规划设施布局 • 规划堆肥场地 • 规划采后包装保鲜车间 • 规划办公及其它附属设施 • 规划批发市场
甜瓜
5
2-3
胡萝卜
5-6
2-3
菜豆
3
1-2
莴苣
5
2-3
豇豆
5
1-2
洋葱
2
1
豌豆
3
1-2
韭菜
2
1
蚕豆
3
2
大葱
1-2
1
扁豆
3
2
2. 种 子 质 量
发芽过程:
➢种子的吸水:
种皮软化开裂,胚与胚乳吸胀;
一
增强透气性,利于胚细胞呼吸;活化酶
、
种 子 和
➢影响种子吸水量和吸水速度的因素: 种皮结构
播
营养物质
种
种
作物布局计划书

作物布局计划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作物布局计划的基本框架和指导。
作物布局是指在农田中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和顺序,以优化土地利用和增加农产品产量。
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农民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目标作物布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以下几点:•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避免作物连作障碍和病虫害的发生,并减少土壤养分的衰竭;•平衡不同作物之间的供需关系,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方法与步骤作物布局计划的制定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土地评估首先需进行农田的土地评估,了解土壤的类型、性质、肥力状况等。
通过土壤测试和分析,农民可以得知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pH值、水分含量等信息,为后续的作物选择和布局提供依据。
3.2 作物需求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经验,对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分析。
考虑价格、市场前景、种植技术等因素,确定优先种植的作物品种。
同时,还需要考虑轮作作物和休闲作植物等因素,以保持土地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3.3 作物轮作设计轮作是一种通过改变作物的种植顺序来减少连作障碍和病虫害的发生的方法。
合理的轮作设计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根据作物的需求、生长周期和土壤要求,制定轮作方案。
3.4 作物间作设计间作是指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同时种植两个或多个作物。
通过作物间作,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产出。
根据作物的相互关系、生长周期和需求,制定作物间作方案。
3.5 作物间距和密度设定作物间距和密度的设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根据作物的类型和种植方式,确定合理的作物间距和密度。
如需参考,可以查阅农业科技中心的推荐指南。
3.6 验证和调整制定计划后,应及时进行验证。
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信息,对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
确保作物布局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结论作物布局计划的制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一环。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第一章 第二节 农作物布局(教案)《农作物生产技术》(高教版第二版)同步课堂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引出主题
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及田间配置所做的安排。农作物布局的范围大小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大到对国家、省、地区或县的区域进行布局,也可以小到对一个农场或农户的地块进行布局;在时间上,可以是长达5年、10年或20年的安排,也可以短到一年或一个生产季节的安排。
2.分发学习任务书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展示学习目标
1.提前预习内容
2.接收并查看本节课堂任务书
3.查看并记住本节任务的学习目标
1、让同学们提起兴趣,对学习内容参与度更深。
2.下发和展示任务,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学习课堂知识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例如,一些主要农作物特定时期的需求如下。
1.食物2020年,我国人均消费口粮135 kg,蔬菜140 kg,水果60 kg,食用植物油12 kg,豆类13kg,肉类29kg,蛋类16 kg,奶类36kg,水产品18 kg。
2.饲料2020年,我国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46亿t,其中肉类产量7748万t,禽蛋产量3468万t,牛奶产量3440万t。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达2.53亿t,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
生产单位来说,农作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以免增加农作物生产的风险。
(四)确定合理的农作物配置
在确定农作物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本地区或本单位农作物生产的总体目标和规模。例如,考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以及粮食作物中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
3.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的一般性的程序
(一)对区域农产品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
包括自给性的需要和商品性的需要两方面, 包括自给性的需要和商品性的需要两方面, 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加工、 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加工、贮藏 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 (四)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 的选择
• 划分适宜区一般采用主导因素法,选择对作物的生 划分适宜区一般采用主导因素法, 长发育过程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长发育过程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喜温作 物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喜湿作物以水分为主要因素。 物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喜湿作物以水分为主要因素。 或将两个或三个因素叠合, 或将两个或三个因素叠合,或用模糊数学等方法综 合考虑几个因素后确定界限。 合考虑几个因素后确定界限。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一般性的程序
• (六)作物组成的确定 • 主要包括:
• • • • • 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重 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春夏收作物> 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 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原则
1、满足社会需求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自给性的需求、 自给性的需求、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国家或地方政府从全局出发提出的农产品需求。 国家或地方政府从全局出发提出的农产品需求。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原则
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
作物布局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29
9
三、符合可持续发展
在作物布局时要考虑合理利用和保护 资源,用养结合。
2020/2/29
10
四、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经济效益)
• 1)比较效益 – 粮食为基准,传统为基准,历年为基准, 周边为基准
• 2)效益风险 – 气候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
信、服)等
2020/2/29
4
1.2.作物布局意义
合理的作物布局可发挥如下作用:
• (一)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劳作的目的就是满足需求
• (二)、合理利用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三)、满足国内及国际市场 • (四)、有利于农民就业
2020/2/29
5
1 . 3.作物布局的原则
• 种高产的? • 种来钱的?
用途 主要木本油料之一,其种仁含油高达70%,油桐油是油漆、 印刷等最好原料。根、叶、花、采均可入药,有消肿杀虫之功效。
耕作学
第二章 作物布局
第二章
作物布局
1
耕作学
第二章 作物布局
主要内容 §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2.作物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3.作物布局设计 §4.我国的作物布局
2020/2/29
2
• §1.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1作物布局的含义
•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宏观、 总体、管理概念)
耕作学 第三章 作 物 布 局
2.1.1. C3、C4作物
➢ 玉米、高粱、甘蔗等。约占世界栽培作物面积的
30%,其中一半是玉米,其次,是高粱与甘蔗。这些作物分布在
辐射量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光饱和高,光合效率
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水分利用率高,不适合弱光 下生长、低温下生长)
➢麦类、薯类、稻、棉、甜菜等。约占世界栽培
84%,口粮占70-56%)
– 油料(6-9公斤/人年)
– 蛋白质(78.1-86.1克/人日,植物性来源74-
63%)
– 糖(9-12公斤/人年)
– 蔬菜(125-150公斤/人年)
2–020瓜/2/29果(50-100公斤/人年)
7
• 2)动物性食物(畜牧需要)
– 2695-2809大卡/人日,动物性占30-44%
温凉型
•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 • 适宜温度:20-28度, ≥10℃积温:1800-2800度
大豆要求温度与玉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 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大豆。
温暖型
• 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田箐、黄麻、蓖麻、 苎麻等。温度过低生长慢,生殖生长受阻。
• 适宜温度:25-30度,积温:2300-4000度
1700~2000
1400~1600
马铃薯
1600~1800
喜 早稻(移栽) 1700~1800
温 中稻(移栽) 2300~2500
作 晚稻(移栽) 2000~2300
物
玉米
2000~2200
甘薯(扦插) 1800~2100
大豆
2000~2200
中熟品种
1700~ 1900 2000~ 2200 1600~ 1800 1800~ 2000 1800~ 1900 2500~ 2700 2300~ 2500 2200~ 2800 2500~ 3000 2200~
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 配置:是指作物的区域分布(宏观、粗略)或田地
上(微观、精细)的分布。
3
• 作物布局要回答:
– 种什么? 冬小麦 冬油菜 春玉米 单季稻 夏玉米 蔬菜地
– 种多少? 27
28
282ຫໍສະໝຸດ 1020– 种哪里?
水田 作物配置 (20万亩)
旱地 作物配置 (40万亩)
喜凉耐寒型 喜凉耐霜型
喜凉作物在布局中的主要作用: 一是作为无霜期较短的北方和南方山区的主栽作物, 二是作为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冬季复种或填闲作物。
喜凉耐寒型
黑麦、冬小麦、冬大麦、青稞(裸大麦)。分布在最北。 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冬季可耐-18-20℃的低温。
喜凉耐霜型
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胡萝卜、芥菜、芜菁、 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燕麦、亚麻、荞麦、马 铃薯、蚕豆以及箭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等。
2020/2/29
13
耕作学 第三章 作 物 布 局
§2.作物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 自然生态条件(基础) 社会经济条件
作物生态适应性(Crop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是指在某一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与当地 实际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的程度。
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分布起重要作用的自然因素主要有: – 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生物、地形地貌
作物面积的70%。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以温带居多(如麦
类),热带、亚热带地区也有(如水稻、花生等)。这些作物 的特点是光饱和点低,光合效率相对较C4作物低,C O2补偿点高(50ppm),在中低温条件下往往表现 出比C4作物更好、有更广的适应性
各种作物高产的纯产量、作物生产率、光能利用率
(日本,村田吉男,1975)
– 饲料(鸡蛋1:3,猪肉1:5,平均约1:5含口粮麸糠)
• 3)种子
– 2-3%
• 4)工业生产
– 50-100公斤/人年(25公斤/人年,85年)
• 5)燃料
– 秸秆、薪材(500公斤/人年,传统农村)
– 一般作物50-70%
2020/2/29
8
二、符合生态条件
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 影响到:产量、品质、稳产性
耐热型
高梁、烟草、花生、苜蓿等 可耐35度以上的高温
花生壳忍耐40℃高温,烟草的适宜温度为22℃左右,
但可以忍耐35-37 ℃的高温。苜蓿耐旱力较强,但在
灌溉条件下也可以耐高温
26
2020/2/29
几种主要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类别
喜 凉 作 物
作物名称 蚕豆、豌豆
冬小麦
油菜(移栽)
早熟品种 1500~1700
冬小麦 22万亩 冬油菜 16
冬小麦 5万亩 冬油菜 12万
万亩
亩
春玉米 10万亩 夏玉米 28
秧田 3万亩 单季稻 20万
万亩
亩
秋菜 8万亩 蔬菜地 2万
亩
►作物结构、作物布局、生产结构异同
– 作物结构(种类、比例)
– 作物布局(种类、比例、位置)
生产结构(农、林、牧、渔、服务业,工、建、商、运,
13
250
8.7
160
8.3
113
0.88
7.5
203
17
不同作物日平均净光合效率比较(mgco2/dm2/h)(见柱形图)
T(度) I0(104lx) 玉米 高粱 水稻 大豆 甘薯 6/30 26.3 9.5 23.7 19.0 14.8 10.0 -8/4 27.3 4.4 27.1 25.0 13.7 18.2 8.9 8/20 29.1 6.6 30.4 21.2 13.5 14.8 15.0 7/25 33.1 5.0 19.5 22.5 11.9 12.9 9.6 7/23 37.6 7.4 18.6 21.4 14.0 8.3 10.1
生育盛期适宜生长发育温度为 15—20℃ 左右,12一 18℃能正常生长,生物学最低温度(也即适于生长的起点温 度)为2—8℃,不怕霜,可耐短期一5~一8℃低温。
喜温作物
生长发育盛期适温为20—30℃, 需≥10℃积温2 000—3 000℃, 不耐霜。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温凉型 温暖型 耐热型
耕作学 第三章 作 物 布 局
2.1.作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性
从全球的范围看,光的分布决定了热量 分布,因而间接地对作物分布起重要作用。 从较小范围来看(如一个国家、一个省),光 对作物分布的直接影响就不如热量与水分显 著,但仍有一定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C3作物与C4作物 – 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 – 短日照作物与长日照作物
4500—5300 5300—6500 6500—8000
14-15
17
20
0-4
4—10
10—15
-l0
-5—1
-l — -2
>8000 >25
15—20 2—5
亚热带作物一般要求平均温度15℃以上,冬季的极端 最低温往往是它们向北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这些作物绝 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8种: 茶、油茶、柑桔、油桐、马尾松、杉木、楠竹和甘蔗。
茶
年平均温度15℃以上, 极端最低温度一8一一14℃, 降水量1 000mm。喜酸性土壤, 分布在秦岭、桐柏山以南。
油 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油茶是山茶科中的常绿灌木或小 乔木,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也是 江南低山区最重要的食用油料树种, 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油茶的适 应性较强,耐贫瘠,抗干旱,生长快, 寿命长,优质高产,遍布长江流域以 南各省,是改造红壤的先锋树种。它 的叶厚革质,树皮光滑,能起防火作 用,是营造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
2020/2/29
20
2020/2/29
21
2.2.作物对温度的生态适应性
≥10℃积温、 ≥0℃积温、无霜期、界限温度等
喜凉作物 喜温作物 亚热带作物
喜凉作物
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一般需 ≥10℃积温1 500—2 200℃,有的只需900—1 000℃。 一生长盛期适温为15—20℃。
作物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