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布局

合集下载

3.作物布局

3.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的一般性的程序
• (七)划分作物的种植区划或配置 • 在确定了作物的结构后, 在确定了作物的结构后,要进一步地将作
物配置到各种类型不同的土地上去,即拟定种 物配置到各种类型不同的土地上去, 植区划,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 植区划,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尽可能 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在同一种植区, 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在同一种植区,划出 作物现状分布图和计划分布图。 作物现状分布图和计划分布图。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原则
(4) 多样性与专一性 多样性的优点有: 多样性的优点有: 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在自给性经济下, 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在自给性经济下,可以 保障供给; 保障供给; 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多样化的资源条件, 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多样化的资源条件,有助于全 年均匀地使用劳动力; 年均匀地使用劳动力; 可以增加生产和收入的稳定性减少风险。 可以增加生产和收入的稳定性减少风险。 多样性的不利的方面主要是: 多样性的不利的方面主要是: 商品率低,面面俱到,难以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 商品率低,面面俱到,难以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原则
(2) 作物搭配效果原理(机会成本,影 子价格)
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作物的搭配问 但此法是在影响作物的其它因素(除面积外) 题,但此法是在影响作物的其它因素(除面积外) 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 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往往与实际有一定的 差距。 差距。用线性规划方法则是将各作物置于整体条 件的关联之中, 件的关联之中,并将各作物的搭配作了量上的确 所以更接近实际和实用。 定,所以更接近实际和实用。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一般性的程序

第四章作物种植制度

第四章作物种植制度

二、复种的条件
1.热量条件
是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在安排复种时,根据多年的热量条件,计算各季 作物从种(栽)到收的积温值,并统计其保证率,参照 上下茬作物组合对积温的要求,再加上下茬作物收种 期间的农耗积温100~150℃,便可判断当地是否具备 复种的热量条件。
热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10℃积温小于3000℃为一年一熟, 如山西北部;≥10℃积温3000~3600℃时,为一年 一熟或二年三熟,部分平川地区可麦后复种短日期 的小杂粮、小杂豆,如山西省中部;≥10℃积温为 3600~5000℃可实行两熟,如我省的晋南盆地等地 区。
第四章 作物种植制度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作物种植制度 1、概念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 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它包括作物布局, 复种休闲,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的制定, 必须符合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和 优势。从单个作物的栽培到一个地区种植制 度的制定,再到一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整 体优化,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和知识 集成过程。
也可根据年均气温来判断某地的熟制:8℃以下 为一年一熟区,8~12℃为两年三熟或套作二熟区, 12~16℃可以一年两熟,16~18℃以上可一年三熟。
2 水分条件
小于600mm为一熟区,600~800mm为一熟或 兼两熟区,800~1000mm为两熟区,大于1000mm 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
降雨的季节性分布也有影响,降雨过分集中,旱 季时间过长,不利于复种。
在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发 展水利灌溉,是扩大复种的重要保证。
集约化:使成为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泛指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提

作物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

作物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

天地物
天时、地力、人和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
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农户) 作物组成(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指作物的种类、品种、 面积及所占比例等
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块 上的分布
作物布局既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饲料作物布局),也可指具 体作物或品种的布局,在多熟制地区,还包括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作物布局
4、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因土因地种植 3、适应生产条件,缓和资源矛盾 4、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5、农林牧相结合,实现农业全面发展
作物布局
5、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
可行性鉴定和论证
选择适宜的 作物品种
确立主导作物不同品种种植面积 比例是作物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作物布局为前提的农作物种植区划是各种单项区划和专业区划的主体。同时作物布局还是制定农业发 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各种农业规划的重要依据。
4、作物布局是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体系的需要
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做好作物布局,利于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 优质农产品的数量和比重,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选择确定适宜的 作物种类和面积
确立作物种类(即种什么作物) 是作物布局的难点和关键。
查明生产环境条件 确立作物生态适宜区
包括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包括作物产品的自给性需求 与商品性需求。
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
作物布局
2、作物布局在生产中的意义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

耕作学:第3章 作物布局

耕作学:第3章 作物布局

作物 大豆 高粱 北方稻(直播) 北方稻(移栽) 棉花 甘薯 花生 烟草 中稻(移栽) 早稻(移栽) 晚稻(移栽)
积温(℃) 2000-2800 2400-3000 2300-4000 1800-2500 3500-4000 2200-4000 2400-3400 3200-3600 2300-2800 1700-1900 2000-2700
一.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二.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三. 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四. 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第2节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一.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1. C4作物和C3作物的分布 C3作物 C4作物
第1章 绪论
第2节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第1章 绪论
一.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2. 耐荫作物与喜光作物 耐荫作物的光饱和点和CO2补偿点较低,喜光作物则相反。 大田作物绝大部分是喜光作物,但喜光程度有差别。
1. 热 带 亚 热带 作物
(2)亚 热 带作 物 要求年平均温度1℃5 以上,中国亚热带作物绝大部分分布在 秦岭淮河以南。主要作物包括茶、油茶、柑桔、油桐、马尾 松、杉木、楠竹和甘蔗。
亚热带作物适应的主要环境条件
(2) 亚热带作物
(3) 热带作物
第1章 绪论
第2节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二.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作物结构
作物布局
作物配置
第1节 作物布局概念及设计原则
第1章 绪论
二. 作物布局的设计原则
1.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原则
根据社会需求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确定相应的作物种类、 品种和种植面积。
第1节 作物布局概念及设计原则
第1章 绪论
二. 作物布局的设计原则
2.作物生态适应性原则 作物生态适应性: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以及自然

农业知识

农业知识

一、名词解释1、作物布局: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2、复种: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4、连作:也称重茬,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5、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6、净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其特点是作物单一,群体结构简单,生育期比较一致,便于统一种植、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7、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8、混作:也称为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9、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0、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实际上立体种植是间、混、套作的总称。

11、整地: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的最基础的环节。

12、基本耕作:指人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3、表土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人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地,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4、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15、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6、播种方式:播种方式是指作物种子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状况17、穴播:是按一定的行株距开穴播种,又称点播。

18、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
随着生产的发展,一般是高产作物(如玉米、水稻)、细粮(水稻、 小麦)等比重增加,相对低产的作物(如大豆、谷子)则下降。但要善于 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
四、结构调整
(二)结构的稳定性与层次

在一定的条件下,作物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是由当
地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人类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所决定的。

作物结构的稳定性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和多年经验的积累,它有
利于作物与资源环境的相一致,因而提供高产优质的产品,有利于
专业化、区域化,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条件(水利、肥料、种子、技术、劳力)以
及需求(人口、市场、价格等)的变化,结构总是在基本稳定的基础
上不断发展变化的。

实践证明:对种植业的结构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是一项投入少、
见效快的发展路子。
……
1、需求原则
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和 动力,人类对农产品的需要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1)自给性的需求 2)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3 )国家的战略性需求 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必须首先要对农产品的需要进行 全面的预测和分析,使作物的布局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各方面的需要。
根据我国的国情,一般的来说:
6、作物组成确定的方法和过程
(1)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2) 粮食作物与经济或饲料的比例 (3)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4)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需要量大, 生态适应性好的作物 (5)禾谷类与豆类的比列
8、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需要 (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 (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 (4)肥料、土地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 (5)加工储藏,市场、交通的可行性 (6)科技,农民素质是否 可行 (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

第二章作物布局

第二章作物布局

五、作物布局的方法步骤
(一)生产目标确定
明确目标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 经济目标、比如平均亩产值或每亩净收入指标值。 产品目标、比如是生产小麦还是大麦或油菜或蔬菜? 市场目标、比如是当地还是外埠销售?是零售还是批发? 其他目标要求,比如要考虑土地接受废弃物总量是多少?
(二)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调查包括价格及变化、市场产品质 量情况、市场销售数量及变化、顾客情况等。
(六)作物布局方案综合评估及决策
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2. 环境生态效益评估 3. 技术可行性评估 4. 风险性评估 5. 综合评估 6. 方案的实践检验和总结
六、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Procedure
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2、查清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3、分析作物生态适应性
• 作物布局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协调 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好饲料作物和加工原料作物的比
例;另一方面,种植业中作物的结构和配置要能够吸纳、 消化养殖业和加工业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
四、作物布局的内容
1、作物种类布局
作物种类布局主要是指不同作物类型之间的结构与配置, 具体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之间以及粮食作 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内部具体作物的比例与配置。
三、作物布局的原则
Principles of designing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1、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
作物布局首先必须满足社会生存、发展、稳定、安全的崇高公益 性需求。这种需求主要包括: 生产者自身消费需要、市场对农产品 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代表全社会利益提出的对农产品的需求。
1. 作物布局与农业经营 作物布局对于建立稳定的现代综合农业生产经营 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作物布局不仅直接决定种植业的格局和主要内容, 而且可以通过饲料作物的布局直接影响到养殖业结构和效益。

农作学第四章作物布局.ppt

农作学第四章作物布局.ppt
30 — 25~28 25~28
营养生长期
最低
适宜
18~20
25~30
15
25~30
10
25~28
10
25~28
10 0~3 3~5
最低
10~12 10~12 15~16
15 15 12~15 10~12
20~30
5~10 5~20
灌浆期
适宜
20~25 20~25 20~25 20~30 20~25
三、作物布局的设计
8. 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 (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 (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 (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 (5)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 (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可行性; (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需求
需求 自给性 商品性
食饲燃 国 市 物料料 家 场
自然资源与环境 光热水地土灾 照量分貌壤害
生态适应性
作物布局
结配 构置
经济与科技因素 生劳价市成政科 产力格场本策学 资 料
效益 生产条件&经济发展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农业生产 动力与目的
需求
各类作物组合所需的积温(≥10℃)
作物组合
小麦—谷糜 小麦/玉米 小麦—玉米 小麦—大豆 小麦—水稻 小麦—棉花 小麦—甘薯 稻—稻 绿肥—稻—稻 油菜(大麦)—稻—稻 小麦—稻—稻 甘薯—稻—稻
适宜分布区的积温(℃)
≥10℃
≥0℃
3000~3300 3600~4400 4100~4500 4100~4500 4200~5000 4400~5500 4200~4500 4900~5200 4900~5200 5100~5400 5300~5700 7000~75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均农产品消费量(2004年 表3-1 我国人均农产品消费量(2004年) 口粮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78.2 219.3 肉类 29.2 19.2 蛋 10.4 4.6 奶 18.8 2.0 水产品 12.5 4.5 单位: 单位:公斤 食粮总 283.6 317.0 水果 56.5 11.9 蔬菜 122.3 106.6 植物油 9.3 5.3
(三)资源环境调查分析 1. 自然资源环境 ①热量资源 ②水资源 ③光照条件 ④土壤资源条件 ⑤植被环境 ⑥自然灾害
2.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人口及劳力数量、质量、流动情况等; ①人口及劳力数量、质量、流动情况等; ②经济状况 ③市场情况 ④农业产业化状况 ⑤区位优势 ⑥政策情况 ⑦科技投入水平
(四)生产的技术可操作原则 进行作物布局设计,还要看作物所涉及的有关技术在当地是否成熟? 进行作物布局设计,还要看作物所涉及的有关技术在当地是否成熟? 该技术是否已被农技人员和农民所掌握? 该技术是否已被农技人员和农民所掌握? 当地是否具有相应的基础设施? 当地是否具有相应的基础设施?
图3-1 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3.作物布局与农业区划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重要依据和组成 作物布局与农业区划 部分,搞好作物布局, 部分,搞好作物布局,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农业区划并实现区域农 业有效的管理与调控。 业有效的管理与调控。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原则
作物布局首先必须满足社会生存、发展、稳定、 作物布局首先必须满足社会生存、发展、稳定、安全的崇高公益性 需求。这种需求主要包括: 生产者自身消费需要、 需求。这种需求主要包括: 生产者自身消费需要、市场对农产品 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代表全社会利益提出的对农产品的需求, 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代表全社会利益提出的对农产品的需求,
(三)熟制布局 熟制布局就是不同的熟制(种植模式)的比例及空间配置。 熟制布局就是不同的熟制(种植模式)的比例及空间配置。 就是不同的熟制 在熟制布局中,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熟制布局中,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为了提高作物生产效益, 一是为了提高作物生产效益,有时往往根据主要作物优质生产的 要求,抓住决定其优质的主要矛盾来安排作物的播种时间。 要求,抓住决定其优质的主要矛盾来安排作物的播种时间。 二是要注意生态条件的地域分异及作物生态适应型的可塑性, 二是要注意生态条件的地域分异及作物生态适应型的可塑性,因 地制宜地调整作物大田生长期,开展返季节作物生产, 地制宜地调整作物大田生长期,开展返季节作物生产,错开农产品 的上市时间,调节市场供求余缺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的上市时间,调节市场供求余缺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作物生态适宜性、生产适宜性分析 作物生态适宜性、
根据生产目标、市场、 根据生产目标、市场、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可以初步确定的拟安排种植的作物。 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可以初步确定的拟安排种植的作物。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状况以及作物生产发挥最佳效益所需要 的社会环境条件要求进行相互间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 的社会环境条件要求进行相互间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 生态最适宜区 生态适宜区 生态次适宜区 生态不适宜区
二、作物布局的方法步骤
(一)生产目标确定 明确目标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 明确目标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 经济目标、比如平均亩产值或每亩净收入指标值。 经济目标、比如平均亩产值或每亩净收入指标值。 产品目标、比如是生产小麦还是大麦或油菜或蔬菜? 产品目标、比如是生产小麦还是大麦或油菜或蔬菜? 市场目标、比如是当地还是外埠销售?是零售还是批发? 市场目标、比如是当地还是外埠销售?是零售还是批发? 其他目标要求,比如要考虑土地接受废弃物总量是多少? 其他目标要求,比如要考虑土地接受废弃物总量是多少?
(四)秧田布局 通过育苗移栽, 通过育苗移栽,不仅可以节省大 田生长季节,促进复种多熟。 田生长季节,促进复种多熟。 在秧田布局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 问题: 问题: •一是秧田的空间布局即具体田 一是秧田的空间布局即具体田 块的确定; 块的确定; •二是秧田的面积的确定。 二是秧田的面积的确定。 二是秧田的面积的确定
第二节
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方法
一、作物布局的内容 二、作物布局的方法步骤
一、作物布局的内容
(一)作物种类布局 作物种类布局主要是指不同作物类型之间的结构与配置, 作物种类布局主要是指不同作物类型之间的结构与配置,具体指粮 主要是指不同作物类型之间的结构与配置 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之间以及粮食作物、 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之间以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 作物内部具体作物的比例与配置。 作物内部具体作物的比例与配置。 (二)品种布局 品种布局是指同一作物的不同类型品种之间的结构和配置。 品种布局是指同一作物的不同类型品种之间的结构和配置。 是指同一作物的不同类型品种之间的结构和配置
结构: 结构: 作物种类 品种 面积或比例
配置: 配置: 作物的田块分布(微观、精细) 作物的田块分布(微观、精细) 作物的区域分布(宏观、粗略) 作物的区域分布(宏观、粗略)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1. 作物布局与农业经营 作物布局对于建立稳定的现代综合农业 生产经营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生产经营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作物布局不仅直接决定种植业的 格局和主要内容, 格局和主要内容,而且可以通过饲料作物的布局直接影响到养 殖业结构和效益。 殖业结构和效益。 2.作物布局与农业布局 作物布局与农业布局 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基础。 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基础。
659.09 375.69 246.74
366.38 166.34 168.35
561.20 311.59 217.52
1138.71 545.59 543.42
1.根据比较效益优化作物整体结构 根据比较效益优化作物整体结构 2.根据区位优势特点加强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在作物生产的最适 根据区位优势特点加强区域化、专业化布局, 根据区位优势特点加强区域化 宜区和适宜区,通常作物的产量高、品质优、投入少、经济效益好, 宜区和适宜区,通常作物的产量高、品质优、投入少、经济效益好, 而在不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就很难获得这样好的效果。 而在不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就很难获得这样好的效果。 3. 围绕种养加和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发挥种植业基础作用。 围绕种养加和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发挥种植业基础作用。 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作物布局,实现持续高效。 4. 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作物布局,实现持续高效。
(六)作物布局方案综合评估及决策 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2. 环境生态效益评估 3. 技术可行性评估 4. 风险性评估 5. 综合评估 6. 方案的实践检验和总结
第三节 作物布局区划和我国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区划的意义 二、我国的作物布局 三、中国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
一、作物布局区划的意义
1. 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和潜力,只有按照科学的作物布局区划, 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和潜力,只有按照科学的作物布局区划, 因地制宜地把农作物安排到最合适的地区,才能充分发挥各地资 因地制宜地把农作物安排到最合适的地区, 源优势和潜力。 源优势和潜力。 2. 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产业化,通过科学的作物布局区划可以 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产业化, 指导各地把主要作物相对集中于最适宜和适宜区域。 指导各地把主要作物相对集中于最适宜和适宜区域。 3. 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产品竞争力,进行科学的作物 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产品竞争力, 布局区划。 布局区划。 4. 加快主产区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科学的作物布局区划。 加快主产区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科学的作物布局区划。
(五)布局结构本身的生态合理性原则
1. 作物结构和配置内部用地与养地关系的协调 例如,对于水土流失地区和田块,应多配置密植作物, 例如,对于水土流失地区和田块,应多配置密植作物,发挥其水 土保持作用,而切忌甘薯、棉花、 土保持作用,而切忌甘薯、棉花、甘蔗等中耕作物过多的配 置,以免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 以免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 2. 作物布局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协调 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好饲料作物和加工原料作物的比例; 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好饲料作物和加工原料作物的比例; 另一方面,种植业中作物的结构和配置要能够吸纳、 另一方面,种植业中作物的结构和配置要能够吸纳、消化养殖业 和加工业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 和加工业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
作物布局
第一局区划和我国作物布局
第一节
作物布局概念及设计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与意义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与意义
(一)作物布局基本概念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 单位的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 单位的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
二、我国的作物布局
我国的作物结构,素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 我国的作物结构,素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园 艺作物很少。 艺作物很少。 20世纪初期 粮食与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占88% 世纪初期, 88%, 在20世纪初期,粮食与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占88%,油料 9%,棉花占2.7% 2.7%。 占9%,棉花占2.7%。 20世纪中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占87.8%,经济作物占 20世纪中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占87.8%, 世纪中期 87.8% 8.8%,其他作物(蔬菜、瓜果、绿肥、饲料)只占3.4%。 8.8%,其他作物(蔬菜、瓜果、绿肥、饲料)只占3.4%。 3.4% 2003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占65.2%,油料占9.8%, 2003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占65.2%,油料占9.8%,棉花 年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中 65.2% 9.8% 3.4%,蔬菜、瓜果占13.3% 粮食总产也下降到4307亿公斤, 13.3%, 4307亿公斤 占3.4%,蔬菜、瓜果占13.3%,粮食总产也下降到4307亿公斤,为 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 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 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4年由于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支持粮食生产, 2004年由于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支持粮食生产,粮食作物比重上升 年由于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支持粮食生产 66.2%。 到6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