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节奏训练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

小学音乐课如何训练节奏

内容摘要:我们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在,它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的源泉,每一首乐曲中都有它的存在,它与旋律是不可分隔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在小学音乐课中,节奏的训练不可忽视,为了达到掌握节奏的目的,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循序渐进的进行节奏训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深感到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

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看图识节奏

首先在黑板用不同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充满好奇,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方块儿里有一个字,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

用问答的形式,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兴趣非常的浓厚。

二、象声词模仿节奏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黑板上写出几条节奏,让学生用“da”的形式读,或者是用手拍一拍。如:2/4××︳××︳×—‖其形式比较枯燥,学da da︳da da︱da—‖学生兴趣不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那么,怎样将这些乏味的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呢?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基本节奏型与读法:

⑴×× | ××|| 读作:咚咚咚咚(模仿心跳声)

⑵××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⑶×××读作:哒哒哒(模仿马蹄声)

⑷×××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⑸××××读作:沙沙沙沙(模仿下小雨的声音)

⑹××· | ××·|| 读作:嘀嘀嘀嘀(模仿汽车喇叭的声音)

⑺×·×读作:知·了(模仿知了鸣叫的声音)

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所以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多次反复练习后,难的、复杂的节奏对他们来说就一点也不难了。渐渐的我发现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了。

二、儿歌法

把难记的基础乐理编成儿歌,让学生容易接受。首先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学生,都应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能认识几个最基本的音符单位。几个常用的时值由长到短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接着再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音乐妈妈真粗心,

取个名字调了包。

又给大家添麻烦,

请你一定记清楚,

四分音符唱一拍,

别看八比四要大,

八分音符唱半拍。

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又如,用于区分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时,用了这样一首儿歌: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加个圆点要记清楚,

四分音符加圆点,

等于一拍加半拍。

八分音符加圆点,

等于半拍加半半拍。

当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化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并熟记于心时,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新鲜与好奇心主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再是被动。

四、划拍法,适合于中高年级。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一般认为是四年级。因此,在低段熟练掌握基本节奏后,可以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及其运用。

节奏练习时,可用“哒”字来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为了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我采用过渡的方法,先用低年级的读法读两遍,以后发展到用“哒”,让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方法后,再直接用“哒”读节奏。例如:

⑴××│××××│××│×─‖

走走嘀嗒嘀嗒走走慢走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⑵×·×│×·×│××××│× 0‖

知了知了嘀嗒嘀嗒走空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种方法节拍感比较强,在音乐课中也是常用的方法。

五、用打击乐器创作节奏

用打击乐器按节奏伴奏时,在教师出示节奏时,学生早被乐器吸引了,兴致当然很高。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乐器,会正确演奏乐器,了解乐器的演奏特点。然后发挥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创作想象力,用各种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进行伴奏。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根据节奏型进行合奏,或给小乐曲配上伴奏,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六、创编节奏

在学生熟悉节奏的基础上,采用打击乐器或动作进行大胆地创编节奏,在这一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应放手,积极鼓励学生以个性的参与去创造节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能通过合作、讨论、大胆地进行尝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不仅要表扬积极参与创编的学生,也要鼓励那些胆小,能力较弱的学生,发掘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而且对节奏掌握的也很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把内容繁多的音乐知识归纳为简炼的内容,把高深的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语言,用“活动的教学”调动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各种活动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在乐于学的高昂情绪中学好节奏,打好节奏基础。

总之,学习节奏是小学唱歌、舞蹈、视唱、器乐、欣赏等诸多学科的支柱,学生学习节奏时,只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学生的潜力也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在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只有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样式和开拓新的教学领域,才能享受到创造带来的无穷乐趣。

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

发布时间:2014-03-15 来源:毕业论文网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中,音乐感觉的培养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学生节奏感的训练。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我们现在从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归纳出以下几种节奏练习方法:

一、语言节奏练习。我们可以通过民谣、诗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比如最简单的《静夜思》,可以加上自创的节奏朗诵,这样学生感觉非常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很新奇,也必然会很感兴趣。可以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二、声势练习。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可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三、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于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第一组跺脚:××︱××︱

第二组拍腿:0××︱0× ×︱

第三组拍手:××× ×︱××× ×︱

四、轮说节奏练习。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进行轮说,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节奏记忆能力,同时可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变奏节奏练习。同一首歌曲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苏教版7年级上册中的歌曲《我们一起来》,节奏欢快,可试用不同的节奏型为之伴奏,更加体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感染了。

1、拍手× ×︱× ×︱

2、拍手加敲桌× ×︱× ×︱

3、跺脚× ×︱× 0︱× ×︱× 0︱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种节奏练习的方法,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在音乐课堂如何对小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日期:2011-11-21]来源:作者:张立华[字体:大中小] 一、什么是节奏?

节奏本身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具有时间感音乐节奏。音乐节奏是指音乐中声音强弱、长短的配合、对比、反衬、联系等千变万化而有序的组织形式。在音乐中,一个音可能是许多拍,一拍之中也可以使许多个音,这就使节奏与节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各种节奏。音乐课要注重音乐实践,节奏训练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老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小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小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节奏训练对小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作用

德国当代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由此可见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一)节奏训练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乐感。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小学生掌握准确的节奏和恰当的速度,才能更加深入生动的表达音乐,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很重要。当我们看现场演唱的时候,当歌手唱到歌曲的高潮动情处,台下的观众就会情不自禁的随之拍手舞之蹈之,真情实感发自内心的流露出来。小学生在听到一首歌曲或乐曲时,当情感产生共鸣时,也会情不自禁的拍手。音乐节奏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人们在生活中的多种行为动作(如走路、劳动、舞蹈、划船等等)所特有的节奏韵律,在乐曲中往往有所反映,例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船歌等。当小学生听到这些乐曲时,就应用引导的方式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如练习进行曲时,引导他们联想解放军的队列行进;练习摇篮曲时,让他们做拍洋娃娃睡觉的动作等等,这样他们就能够较快地掌握住乐曲的音乐形象,更好地表达音乐当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

(二)节奏训练能够培养小学生音乐记忆力

音乐记忆力是指个体对音乐形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能力。例如在听记简单的节奏时,小学生首先感知的是声音,然后根据音符时值的长短,把听到的节奏准确的记录下来,再对听到的节奏进行回忆比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节奏训练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当小学生听到他所喜欢的音乐时,就会跟着一起哼唱,即使唱不好也会投入很高的热情。也会自然地对音乐作出最初的、最直接的表情反应,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有趣的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我国的儿童喜欢头部左右摇晃,澳大利亚的儿童喜欢上下晃动。因此,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对音乐的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奥尔夫主张八种节奏打法:双手拍掌、双手拍腿、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

腿、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跺左脚、跺右脚。小学生在课上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台前展示、分组合作等方式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四)节奏训练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张。音乐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音乐由节奏、旋律、和声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其中,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基础和动机,音乐通过节奏来呈现它的生命与存在。节奏的训练可以促进左脑的发育。对小学生左右脑的平衡发育起到作用。最终对小学生创造意识的产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任何可以发出声响的物质都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载体,教学中将语言和动作结合起来进行节奏训练。

培养小学生节奏感,激发其自主创造即兴节奏的兴趣。如:进行节奏填空练习,老师写出未完成的节奏,小学生即兴为空缺的小节填充节奏。小学生用即兴的音符边读边拍出节奏等等,运用一些生动多变的教学形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们就完成了节奏训练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会主动进行一些即兴创作,他们的乐感和创造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发展并不断进步。

(五)节奏训练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唱歌曲之前将零散在乐曲中的节奏进行系统化训练,把简单的节奏趣味化、复杂的节奏直观化。节奏训练的特点是:明快、活泼、有趣,我们可以将枯燥的节奏运用在多样化的节奏训练中,转变训练方式。变成学生或师生之间拍拍手、跺跺脚的练习形式。这样可以激发不同程度的小学生都能有兴趣的积极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通过趣味多样的节奏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节奏训练的方法步骤:

(一)建立恒拍意识

在视唱的过程中建立恒拍意识很重要。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在音乐活动中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均匀地敲出每一个拍点

音乐的速度与音乐的形象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在歌谱中也会经常发现一些速度标记,如中速、中速稍快、快速等等。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采用中速,不要太快或者太慢。学生先是和着老师的速度拍击,然后听着音乐拍击,这时难度肯定要加大,因为每首歌曲音乐音乐情绪的不同,音乐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刚开始老师可以带着小学生一起做,小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之后,老师可以带1-2小节,之后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走恒拍

学生听着音乐按照歌曲节拍原地踏步。这个教学活动一举两得,一是可以让小学生进一步的熟悉歌曲,又训练了小学生走恒拍的能力。稳定的恒拍及音乐节拍感是音乐节奏感急用速度表新音乐的能力的基础。

学生用手拍恒拍或者用脚走恒拍都要求小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并努力控制自己的速度,以便合上音乐中的拍子。

(二)识读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骨骼,是读谱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读、写、说、运用。识读节奏要让小学生认识、记牢音符的形状、名称、实际时值及实际音响效果,要能在唱歌、视唱、听音、创编、演奏中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对小学生节奏训练时不能着急,从简到难,循序渐进,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

1.识读节奏从简单入手

常用的节奏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只有简单的节奏练好了,复杂的节奏就容易了。最简单的节奏是一拍一音,即四分音符的节奏。一拍一音的具体训练方法是手敲拍子的同时读“da”字。”“da”字要和敲击拍子同时发出,不能有先后早晚,这就是一拍

的开始。收拍的同时一刹那“da”字结束。谱例:

做练习时因为是两个小节,很短,要求小学生一口气唱完,中间不要唤起。用耳朵倾听,拍子拍的是否均匀,前后两个半拍是否均匀。拍手时指尖向上,要严肃,拍得整齐,班或组速度保持一致,不要随意。刚开始一定要严格要求,这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小学生在做节奏训练时不仅要听清自己的节奏,还要关注他人,学会聆听与合作。开始用中速练习,基本掌握之后就可用快速或者再慢的速度练习。

练习完一拍一音的四分音符,就可以练习均等的一拍两音,即八分音符的节奏,也就是前半拍一个音后半拍一个音。这也是2:1基本关系的具体体现。谱例:

练习方法及过程同前一拍一音。

一拍两音练好之后,就可以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编排不同的节奏进行训

练。

谱例:

小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刚开始可能会把一拍两音的节奏读成一拍一音的节奏,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认真听范读认真看谱例。在节奏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让小学生养成认真看谱例的好习惯,因为有些小学生一是随意性强,不看谱例瞎读,再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使看着黑板也可能出现错误,需要老师指读。

小学生在练习一拍两音即二分音符的时候也容易出现错误:一是读的两拍的时值不足,可能就读一拍的时值或者一拍半的时值。二是不匀速,第二拍拍得早,总想着够两拍就行了。

2.设计多种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小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小学生在读节奏的时候,总是反复的“dadadada”时间长了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视觉听觉疲惫。这时教师就要设计多种音乐教学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1)制作节奏卡片,编排节奏。每次可以让一个组的学生到前面来编排节奏,每个学生手持不同的节奏,变换站队顺序,就可以出现不同的节奏,台下的学生来读节奏。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节奏卡片用磁铁贴到黑板上,找某个学生随意打乱顺序就出现了新的节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原来自己也可以编排节奏。

(2)在节奏训练的读上下功夫。小学生总是“dadadada”肯定厌烦,教师可以根

据音符时值的长短编写“走跑”的。谱例:

教师还可以根据每小节的强弱拍编写谱例:

“ti”代表强拍,“ta”代表弱拍,这样小学生一看就知道每个小节第一拍是强拍,每拍的前半拍是强拍。

教师还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某一首歌曲的一个乐句进行节奏训练,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新鲜感,还可以降低学习新歌的难度,又能熟悉歌词,帮助学生记忆歌词。谱例:

或者小学生老师自编歌词,谱例:

小学生可以替换不同的歌词,比如小蝴蝶、小青蛙、小花狗等等,并且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这样小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3)小学生动笔写一写做一做。《中小学音乐课标》中提出:鼓励音乐创造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小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小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可能大家都认为音乐课唱一唱听一听动一动就可以了,适当的时候动笔写一写小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采用的方式方法供大家借鉴。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在会读节奏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做接龙游戏,一条节奏,先让小学生数一数多少小节多少拍,然后老师读其中的某个小节,小学生读其他的小节,或者分组接龙都可以。中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空出1-2小节的节奏,让小学生填写。谱例:

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太简单了,小学生肯定都会。实际上小学生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提示老师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每个小学生的答案都检查一遍。小学生做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是不写拍号,二是不写终止线(一定要强调终止线的写法)三是抄写谱例错误,四是填写的答案不正确。老师提示方法:一是抄写谱例完整正确,二是认真看清楚拍号,三是最后一小节要有结束感。具有结束感的节奏老师可以带着小学生总结一下,如:X X、X ——、X 0等节奏。高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尝试着听记2小节的节奏,记住一定要从简单节奏入手,小学生听记熟练之后再听记难一点的节奏。

四、结论:

以上是我对小小学生节奏训练的的一点粗浅认识,我利用各种方式对恒拍、识读节奏、设计多种音乐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让小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提高了小学生对音乐的音乐感知力、音乐表现力、音乐记忆力和创作能力,对我的音乐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当然在我的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希望更多的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小学音乐课节奏的训练

小学音乐课节奏的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严重前提。 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没趣,学生大凡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 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喜悦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看图识节奏 首先在黑板用例外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填塞奇怪,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方块儿里有一个字,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用问答的形式,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兴趣非常的深刻。 二、象声词模仿节奏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黑板上写出几条节奏,让学生用“da”的形式读,或者是用手拍一拍。如:××︳××︳×—‖其形式比较没趣,学dada︳dada︱da—‖学生兴趣不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那么,怎样将这些没趣的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呢?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例外的节奏用例外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

小学音乐课中节奏的教学

小学音乐课中节奏的教学 一首儿童歌曲由歌词和旋律结合而成。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被称为旋律的骨骼。疏与密的节奏对比,给旋律带来了动力和生机,所以音乐课中节奏的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 节奏的学习并不是十分复杂,可以将其大体分为四个步骤: 一。专门学习基本节奏以及由几种基本节奏组合而成的节奏小组基本节奏主要包括:×、&s;×、×-、×·×、×·×、××·、××·、××××、⌒ 3⌒×××、×××、×××。这十一种节奏最开始可以由老师范唱或示范打击的方式直接教授给学生,由于难度上的差异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可以将他们渗透到不同的年级分别重点教学。 第二个环节是节奏组合。老师可以将其中1—3种基本节奏自由组合成演唱曲目中最常见的2—4个小节,作为课堂扩充练习。如果第一环节完成得不错的话,相信第二个环节应该不会

太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往往会在学习节奏组合中不自觉地在两个基本节奏之间插入休止符,从而影响每小节的实际节拍。这一点老师要特别注意。 二。在游戏中巩固基本节奏以及节奏组合音乐是诉诸情感的表演艺术,单纯的教授节奏学生往往不会有多大兴趣。但如果将其融入各种游戏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还能轻轻松松完成教学任务。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识卡,将基本节奏写在卡上,老师可以任意挑选出一张卡片,让学生识记。也可以结合动物叫声。 ×× ×× │ ××如小鸟 叽叽 叽叽

叽叽×× ‖ × × │ × × ‖叽叽 老山羊:

咩 咩 咩 咩 还可以让儿歌与节奏组合,如:× × │ ×× × │ ×× ×× │ × — ‖身

穿 小黑 袄 尾巴 象剪 刀 只要你肯开动脑筋,单是卡片就可以作出很多文章。 三。在歌曲中学会运用在歌曲教学中,节奏的学习不能单纯只为节奏本身,需要同特定的唱名相结合。而最好的结合方式莫过于亲自在乐器上演奏。一个学生可以用二胡演奏出一定节奏的旋律,另一个学生则可以用电子琴。不管乐器是什么,演奏的总是同样的内容。 四。在创作中熟练掌握节奏音乐这门艺术是不能缺少创作的,

简谱节奏型训练

简谱节奏型训练 节奏训练 二拉子节奏 fflxxlxxx[xxxx| X 斗X X -|| ②X)LX I X 12 X I X X X I XJ( X :|| ③X_X X | X K X X | X 兰X X 务X | X X X X X :|| ④X X I K I X I X X X 冬X K X :|| ⑤X X * | X X X I 0 X XX I 0 —X:11 ⑥X X X X X , X XX X X | X X | x_x X *j| ⑦xj< xxx ;冬X冬X I 0 X 0 X | X 0 X :[| ⑧X X X X I X X XX X| X X | X O X :ll ⑨x XX I X X ? I X X^XX | 0 X x -|| ⑩X_X XXX I XJ< XXX,0 X X X X I X X X X X -|| 三拍子节奏 ?X X X I x - X I X X X X ] X 0 0 *|| ②X X X X I XXX I X X X X X I XXX -|| ③X^X I XXXX I XX^LX I X^XX^I ④X X X X X : 0 X X I X 0 X I XXX -|| ⑤X X X X I X X X X I X X X X I X X X X :|| 简谱节奏型训练

⑥X XXX | X - X X | X X X X X X | X X X :|| ⑦X X X X X X " X X I X 0 X 3/8拍节奏 ? X x X I x Q I 址I X, 0 X I X2 X I X 0:|| ?x X X X I X ■I X 生―I X X X I X X X X X X I 耳0:|| ?X X I X 冬X jC X I X X I XXX I X K X 0 :|| 四柏子节奏 ?x X x_x X I X XJ< X - X I X X 0 X :|| ②X X X X | X X X 0 X X I X ?兰X 0 X X :|| ③XXX X K X X I X 0 X X X X | X > X X X X ;|| ④X X X X X I XX X 0 X X I x x_x X X X X :|| ⑤X - X X X X [ X X D X X XX | 0 X 0 X 0 X X -|| ⑥x E_X XX 0 呂X X I X X X仝X X | X X X X X X X :|| ⑦X X X X X冬X I X - X X X X I X?兰X —X X X K X :|| ⑧XO_X)QCOJ(| xx-x x_x x x x -|| ⑨X X 巻X OXX I OX 0X0 XX | x x X X X X 0 X X -|| ⑩0_X OXX X X XXX I )G X XXX X X : OJ( X X X X X X :||

新版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培训课件.doc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旋律就不能存在,音乐也就无法表达,所以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训练,尤其是从低年级最基础的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借鉴了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经验,对低年级基础节奏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小时侯熟知的词句进行节奏训练 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本色和你就含有生动、丰富而又美妙的节奏。儿歌、诗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对儿歌、诗歌中学生熟悉的词句的朗读来进行节奏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增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力。 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另外,还可以边朗诵边用声势伴奏: 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拍手:0 ××—|0 ××—| 0 ××—| 0 ××—|| 跺脚:×0 0 0|×0 0 0|×0 0 0|×0 0 0||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儿歌、诗歌中进行节奏训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了学习节奏的困难,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 律动教学是“动”的艺术,是通过身体各种韵律动作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简单的身体运动或启发儿童设计生活中熟悉的动作,伴随着音乐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如教学律动《愉快的梦》时,让学生手拉手、背靠背、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曳,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再创作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小碎步、波浪手等),对学生进行舒展、轻盈的三拍子韵律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奥尔夫的声势教学如拍手、点头、耸肩、跺脚等动作,随音乐的节奏变化进行即兴表演。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又能启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合表现力。 三、运用自制乐器进行节奏训练。 运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想象力、表现力,也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作欲望。 在平时可以发动学生利用各种废旧的材料自制打击乐器。用易拉罐装上碎石子制成沙球,用啤酒瓶盖做成串铃,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制成具有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等,这样,学生对节奏训练的兴趣就高涨了。如在唱熟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学生边唱边拍节拍;一部分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第三部分学生自己创编动作进行即兴表演。 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了感受音

音乐中节奏的训练方法

音乐中节奏的训练方法 【摘要】:在节奏的训练中,多数人往往只重视节奏组合或节奏乐句的机械练习而忽略了节奏感的练习及使用科学训练方法的重要性,训练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无进展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训练的状态和效果。本文主要从节奏型、节奏感的练习入手,对在节奏训练中带入体态律动的优越性做了说明,并对节奏训练的具体方法做了一些自我观点的阐述。希望对提高训练者节奏的感知、理解、创作和表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旋律的骨架,它在音乐中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音乐中时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变化中。人们常常把它比作音乐的呼吸和脉搏,它让音乐更有生命力,是音乐发展的力量源泉。而多数人往往只重视对旋律的训练而忽略了节奏的训练,忽视了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缺乏对节奏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因此节奏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节奏的训练加以阐述。 一、节奏型的练习 音乐旋律以音响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组织起来进行交替与变化。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在不同长短音符的组织与变化中得以体现,旋律的艺术表现力往往以特有的节奏型来增强,合理、规律的节奏型组合能促成美妙动听的音乐。 音乐中的节奏虽然形态多种多样,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并不复杂。只要认真思考,用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基本节奏开始学习,循序渐进,细心体会,要掌握好其他复杂的节奏并不是难事。 在一首曲子中,节奏的组合常常会有一些典型的意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组合,就是节奏型。音乐中常见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带休止型等。不同的节奏型则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如切分型能使节拍的强弱规律改变,使音乐变得有较强的起伏感。带休止型具有轻快、活泼的作用等等。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节奏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节奏教学 艺术形式,节奏训练是动态的课堂表现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实行节奏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5分钟左右多种多样的节奏训练,并使之游戏化、趣味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即兴创编的水平和反应水平。 1、寓节奏训练于语言之中 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能够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教学生们按节奏朗读,也可让学生们背自己熟悉的古诗,按3/4、2/4的节奏读出来。这样的练习,节奏明快,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3/4、2/4的基本节奏。 2、寓节奏训练于身体的动作之中 在音乐中让孩子们把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让孩子在动作中发挥想像,通过孩子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实行节奏训练。做“走过去,跑回来”游戏:让学生用八个一拍“走”到规定的地点,又用十六个半拍“跑”回到原地,通过游戏锻炼学生的空间概念,并对自己走步、跑步距离的长短、速度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控制水平。这种活动既训练了节奏,又促动了大脑的发育。 3、寓节奏训练于各种声音之中 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动的感性理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才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实行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满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寓节奏训练于学生的创造力之中 对于学生,应首先培养他们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觉到音乐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它也有一定的约束——节奏。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节奏训练的兴趣,发展对音乐不同节奏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如:上课前使用节奏问好,下课使用节奏下课。节奏教学虽然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但以此来作为阶梯,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音乐敏感性,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音乐表现力等,是切实可行的。

非洲鼓节奏型练习100条

非洲鼓节奏型练习 1. B T S 2. B T 3. T B S 4. B. T B S 5. S B SS B 6. B SS B S 7. B S S 8. B T T B S 9. B S S S S S 10.B O S S O S 11.B S O T S O 12.O B T O S B 13.O TT T T 14.O B O S 15.BTTT STTT 16.BOTT SOTT 17.OBTB OTTT 18.SBOB SBOB 19.B.TTT B.TTT 20.B.TOB B.TOB 21.BTT TTT

22.BTTT TTTT 23.BTTTTT BTTTTT 24.BOT TOT 25.TTBBOO TTBBOO 26.B O T 27.O B O T 28.OBOB OTOT 29.BTTO BTTO 30.B B SS S 31.B SS T 32.S B O 33.S S B O 34.SSSS BSSS 35.B O 36.SSB.S 37. T B T B 38.B T B T 39. TTT TBB 40.TTBTT TTBTB 41.BT TT 42.TT B 43.T B O

44.O T O 45.T T 46.B T 47.T. T 48.TTT 49.OT TB 50.BT TO 51.TTTT BBT 52.TTT OTOT 53.B OB B OB 54.TB OB TO 55.T T T T 56.BOOT OOTO 57.BTOT OBTO 58.TTTT 59.TT TT 60. B T 61.SSSS BSSS 62.OT OT 63.T TTT 64.T B 65.T B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

小学音乐课如何训练节奏 内容摘要:我们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在,它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的源泉,每一首乐曲中都有它的存在,它与旋律是不可分隔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在小学音乐课中,节奏的训练不可忽视,为了达到掌握节奏的目的,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循序渐进的进行节奏训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深感到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 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看图识节奏 首先在黑板用不同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充满好奇,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方块儿里有一个字,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

用问答的形式,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兴趣非常的浓厚。 二、象声词模仿节奏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黑板上写出几条节奏,让学生用“da”的形式读,或者是用手拍一拍。如:2/4××︳××︳×—‖其形式比较枯燥,学da da︳da da︱da—‖学生兴趣不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那么,怎样将这些乏味的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呢?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基本节奏型与读法: ⑴×× | ××|| 读作:咚咚咚咚(模仿心跳声) ⑵××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⑶×××读作:哒哒哒(模仿马蹄声)

(完整版)奥尔夫音乐节奏训练课程具体详案

奥尔夫音乐节奏训练课程具体详案(上课话术) 指导师:闫雅琴 课长: 课程类型:公开课 目标:1、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并能根据老师的图片准确的打击节奏。 2、幼儿热爱音乐,喜欢音乐! 活动准备:四分音符卡片一副四个四分音符,共四张;打击乐器与幼儿人数相符。 上课话术:教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体验一下奥尔夫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蹦蹦、小朋友们看呀。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呀?小朋友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他叫什么名字呀? 幼儿:是音符,是四分音符! 教师:答对了,它长着黑色的圆圆的脑袋,长长的身子,像小朋友们吃饭用的勺子一样,它叫四分音符,老师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TA。请小朋友们把小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感受一下音乐的节奏吧,(拍手四次)TA TA TA TA 小朋友们,非常好,我们再来一次吧!(拍手四次)TA TA TA TA !小朋友们,小手会拍了,请小朋友们起立,小手插腰,我们用小脚来踏一踏,(用脚踩四次)TA TA TA TA,非常好,小朋友们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来一次(用脚踩四次)TA TA TA TA,小朋友们我们现在拉起大圆圈向右边走一走,(用脚踩四次)TA TA TA TA我们向左边走一走(用脚踩四次)TA TA TA TA,小朋友们手和脚都会了,真棒呀!现在,我们手和脚连起来一起来做一次,(拍手加脚四次)TA TA TA TA,小朋友们棒棒棒!再来一次(拍手加脚四次)TA TA TA TA!请某某小朋友来做一次我们大家给他鼓鼓掌在请某某小朋友来做一次!非常好! 教师;小朋友们一起拍拍手,我们要请出我们的乐器宝宝了,小朋友们快快做好,乐器宝宝就会过去找你哦!(依次把打击乐器发到每个小朋友的手中)小朋友们可以敲敲手中的乐器,感受一下乐器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出示四分音符图片)小朋友们还认识它吗?他是几分音符? 幼儿:四分音符! 教师:老师还带来了好多四分音符,他们想和小朋友们做朋友!小朋友们想不想呀? 幼儿:想! 教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A TA TA TA。(出示第一幅图) 哇!这里还有,(出示第二幅图)A TA TA TA。 (出示第三幅图)A TA TA TA! (出示第四幅图)A TA TA TA。小朋友们和这么多的音符宝宝做了好朋友,小朋友们开不开心呀?

小学音乐《节奏与节拍》教案

(封面) 小学音乐《节奏与节拍》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内容: 1、拍子及拍号的含义 2、常见拍子的类型及分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拍子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拍子的强弱关系, 掌握拍号的含义; 2、熟悉各种拍子属于哪种类型,能够根据各种拍子的特点写出 节奏或旋律的拍号。 教学重点:拍号的含义和拍子的类型 教学难点:根据拍号的含义以及拍子的类型特点写出旋律的拍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用双手打出一条节奏,让学生分出哪只手打的是节奏,哪只手打的是拍子。 右手:2/4 x xx | xxx xx | xxxx xxx | xx x || 左手:2/4 x x | x x | x x | x x || 左右手同时打出以上节奏,并突出强弱拍。 二、新课教学: 1、拍号: 从引子中我们得出,左手打的是拍子,右手打的是节奏,左手一直是“强弱强弱”的规律,从而得出拍子的概念是:将“拍”按照一定的强弱规律组织起来叫“拍子”,而用以表示不同拍子的符号叫

“拍号”。 这种拍号我们用分数来表示:如2/4、3/8、3/4等。那么这里的分母表示什么,分子又表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这条节奏:2/4 x xx | xxx xx | xxxx xxx| xx x || 根据节奏我们知道“4”表示什么?(表示四分音符) “2”表示什么?(表示两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拍号的含义是:每小节的拍数以何种音符为一拍 如:“2/4”即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内有两拍。 让学生讲出“3/4”“6/8”的含义。 2、常见的拍子类型: (1)单拍子:“单”的特点在于一小节内只有一个强拍。如:2/4,3/4等。 2/4 强弱 | 强弱 || 3/4 强弱弱 | 强弱弱|| 2/4 X X | X XX|| 3/4 X X XX| X X XX|| (2)复拍子:“复”即重复,即一小节内有了次强拍。如:4/4,6/8等。 4/4 强弱次强弱 | 强弱次强弱 || 4/4 X XX X XX | X XXX X XX|| 6/8 强弱弱次强弱弱 || 6/8 X X X X XX X || (3)混合拍子:即二拍子、三拍子的组合。如:5/4(2/4+3/4)、7/4(2/4+2/4+3/4)等。

有趣的节奏训练(音乐)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有趣的节奏游戏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节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在“动”的过程中形 成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多变的感受形式。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灵活反映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开拓创新 能力等。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灵活机智的性格和团结协 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大投影、录音机、磁带、大歌片、彩笔、卡片和一些打击乐器等。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放《看龙船》录音,学生边拍手边身体左右摇摆哼唱,创造轻松活泼、自然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在音乐美的享受中,初步感受节奏的“动态”美。 二、欣赏生活中的节奏:(看投影——读读——感受) 1、 2、 3、 三、感受、演示

1、教师挂大歌片,让四组同学按照歌曲基本节奏,分别朗诵歌词部分。(形式不 限) 2、教师将活动设计好的节奏和对应的字词写在纸条上,分别给四个组中的两个 组。拿到纸条的两个组的同学讨论2——3分钟后,分别给另外两组同学演示节奏,演示几遍后,让观看的两组同学猜出基本节奏及对应的字词是什么。(1) (2) 四、为打击乐器设计节奏型 拿出打击乐器——三角铁、双响筒、碰铃、铃鼓,简单介绍使用方法和音色特点,然后分给四个组的同学。每组同学分别为每件乐器设计一个节奏型,写在卡片上。各组长到前面任意调整节奏卡片,本组同学立即依次打节奏。 如: 三角铁——X —铃鼓——X X X X 碰铃——X X 双响筒—— 五、为歌曲编配伴奏 四个组的同学分别为歌曲编配伴奏,然后用打击乐器奏出。 出示大歌片,有曲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闪烁的小星星》、《这是什么》、《铃儿响叮当》等。 六、展示、表演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出: 1、《打花巴掌》 学唱歌曲《打花巴掌》,创编节奏,边唱边玩“打花巴掌”的游戏 2、节奏传递(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与短时记忆节奏能力) 每个小组每人编写一个2/4四小节的乐句,轮流将自己创作的节奏“接龙式”地传递打在后一个同学的手心上,依次传递。最后一名同学用打击乐器奏出传递的节奏。由创作者出示自己创作的节奏进行核对,评出优胜小组。

小学音乐节奏课教案

小学音乐节奏课教案 【篇一:节拍教案】 【教学目的】 一、复习巩固节奏知识点,从而掌握有关节拍的音乐知识,了解节拍 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二、熟悉掌握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的指挥图式,并能富有表情地 指挥较简单的一段体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的歌曲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的节拍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要求】 一、通过聆听、游戏、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指挥表演歌曲等音乐活动,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学习了解有关节拍的音乐知识,了解节拍的含义 二、熟悉掌握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节奏知识 1.知识回顾 x代表一个苹果,代表被平均切分的苹果,表示两个八分音符; 2.火车座位任你挑小游戏。 用x、 xx分别表示中年人、儿童、青年人,用x、 xx节奏型,按 照2/4、3/4、4/4的规律来任意安排乘客在小火车中的位置,从而自 创一条四小节的节奏型。 二、新授知识

每个小火车的每节车厢里也有规律,在2/4、3/4小火车里,第一个位置都是最大最舒适的,因此它们的强弱特性分别是:2/4强弱;3/4强弱弱。在4/4的小火车里,除了第一个位置都是最大最舒适的,第三个位置也较为舒适,因此它的强弱特性为:强弱次强弱。 1. 用拍手掌的方式分别感受2/4、3/4、4/4的强弱规律。 (1)你拍我猜 老师按强弱拍手掌,学生感受并给出是2/4或3/4或4/4的答案。 (2)听歌曲猜节拍 (一) 回顾复习歌曲《小小鼓号手》 (二) 回顾复习歌曲《童心是小鸟》 (三) 回顾复习歌曲《大雨小雨》 三、常见节拍类型小结 运用和实践:四、常见节拍类型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的指挥的学习和练习 (一) 2/4拍歌曲《小小鼓号手》指挥学习及练习 (二) 3/4拍歌曲《童心是小鸟》的指挥学习及练习 (三) 4/4拍歌曲《大雨小雨》的指挥学习及练习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一些歌曲的学习欣赏,对常见的节拍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通过指挥的学习和练习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知识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一、本节课通过欣赏进一步深刻理解节拍所特有的表现功能

非洲手鼓的基本节奏练习

非洲手鼓的基本节奏练 习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非洲手鼓的基本节奏练习(低音中音转换)1,|TBBB|BTBB|BBTB|BBBT| 2, |BTTT|TBTT|TTBT|TTTB| 3,|BTTT|BBTT| 4,|BBTB|BTBB| 5,|BTTB|BBBT| 6,|BTTT|BTBB| 7,|BBBT|TBBB| 8,|BTTT|TBBB| 9,|BBBT|BTTT| 10,|BBTB|TBBB| 11,|BTBB|TBBB| 12,|BBBB|TBBB| 13,|TTTT|BTTT| 14,|BBTT|BBTT| 15,|BBBB|TTTT| 16,|BTT BTT| 说明如下: 1,B表示低音, T 表示中音 2,一定要左右手交替演奏,一般右手开始左手结束。 3,最后那个是三连音练习,一定要交替着打。

4,在练的时候最好有节拍器,先从慢的速度开始吧,拍子一定要打稳。 5,这些练习可以初步的练习双手的独立性 6,如果你够聪明,勇于思考,你自己也可以编出很多好的练习的,试试吧。 注:这些练习其实是左右手的独立性练习,练习你每只手的独立性的,一般不是左瞥子的话,右手开始。 在演奏时可以同一手连续击打两次,三次,或更多次,第一,这要看节奏型的需要,以后我写一些这种情况的示范节奏型,你自己在练习中可以体会的到为什么要连续的击打。,第二,或者是你自己的习惯问题,只要你自己觉得舒服或有必要,有一些黑人演奏家,会同一手连续击打鼓面很多次,你看着会觉得很潇洒。关于左右手应该怎么用,主要看它的节奏型,空开也要占一只手的。练习时应用左右手必须按规矩来练, 比如节奏kalipuso,要清楚的理解它的节奏,以1st djembe为例,该是:B # # B B # T #,标上左右手的话,就该是:右(左)(右)左右(左)右(左),括号中的既是节奏符号中写成“#”的,也就是说空开,不用打,这样才能形成正确节奏。 但是空开一些音,而你演奏时一般又很快地在打,那么看上去就变成了(把括号中的都不写--不打):右、左、右、右。最后两个音变成右手连打,就是这么回事。 关于标左右手顺序,以后会标的, 要想打出有律动,有层次的感觉,跟力量也有关系,其实是个功力的问题,每个人处理的不一样,时间长了,你会处理的很好的, 关于节拍的速度,我觉得新手先从60开始。一秒一拍。所有的练习都是,先这样练着。找找感觉再提高速度。

节奏训练教学内容

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脉膊,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而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枯燥的节奏训练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那么,学生就能把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要求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把教学中的节奏难点逐步解决,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扎下了稳定的基础;同时,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温习,掌握所学的知识。不仅能唱读节奏,能记节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节奏。 新的难的知识,对学生来讲,就象一座陡峭的高山,爬起来很艰难。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难度设计成一个个平缓的坡度,让学生象散步一样,轻轻松松地到达山顶。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始终遵循一条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顺势而行。具体对节奏而言,教师应该抓住人潜在的节奏意识,并加以挖掘,让学生主动地发挥出来。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节奏感,只是强弱有异。在听音乐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用脚打拍子;在欣赏课时,有的学生一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点头、欢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人潜在的节奏感在起作用。而教师应该抓住这点,使它充分发挥出来,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化解难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

点,设计坡度,指导学生上山爬坡。下面,谈谈节奏教学中的一些探索性做法,与大家商榷。 一、低段。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在了解学生生理特点后,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设计了下面几种方法。 1、节奏模仿练习。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尤其是低段儿童,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才能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满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心脏声:2/4 ×× | ××|| 咚 咚咚咚 大钗声:2/4 ×─ | ×—||

培养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感的方法与教学建议

培养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感的方法与教学建议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是组成音乐的七大要素之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节奏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训练,尤其是从低年级最基础的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循序渐进的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 一、激发小学生对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我们很难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能力,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在节奏方面的兴趣,人是受环境影响的,所以当学生一进入班级,我就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来吸引小学生。 首先,教师用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小学生,教师弹琴让学生倾听,教师跳舞让学生欣赏,并且让学生多接触音乐,除了每周的两节音乐课外,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音乐活动。每天利用各个环节活动时间放音乐,当教师弹歌曲《小星星》时学生会马上感觉是安静的音乐,该上课了,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此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节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因此,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公鸡叫“喔喔喔――”、小猫叫“喵――喵――”等;自然界的声音:小雨声“滴答,滴答”、

吹风声“呼――呼――”,流水声“哗啦哗啦”等;交通工具的声音:火车声“呜――呜――”,汽车声“嘀嘀―嘀嘀”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有趣的前提下,学生产生了模仿这些节奏的兴趣,并用口说、拍手、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学生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到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同时进行的理论教育主要是视唱,都能帮助学生在乐器上表现他已经掌握的各种节奏习惯。但是这主要是音乐的习惯,学生从歌唱中了解和感觉到节奏的性质,而这种了解和感觉也得在演奏上加以表现。我们不能把本来速度很快的用十六分音符写的练习曲改用四分音符来演奏,把速度减慢四倍的害处很大,会养成学生不注意乐曲的真正速度的习惯,以致后来不愿按乐谱上所指示的时值准确地演奏.而这些时值正是音乐进行的本质。在学生理解和表现节奏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困难。只有逐步克服了这些节奏的困难以后,学生才能在演奏中表现出生动的节奏。因此有必要对那些接受过初期教育的学生加以适当的修正.要求他同时完成各种各样的有关姿势、音的奏法、读谱、手的配合动作以及其他演奏细节等的复杂任务。 三、加强听说节奏的训练 ⒈对于低年级初学节奏时,我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听说节奏练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使学生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班级里面学生的音乐程度不一样,年龄特征也不同,因此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与音乐节奏的感受的相互协调能力也不同。特别是七年级新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小学,所受到的音乐训练程度不同,这样的情况就更明显了,所以节奏感不均衡。因此,老师要采用一个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以便于学生能更自如的参与到新阶段的教学之中。在长期的教学中本人通过多元化智能课程,对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大胆尝试及探索,总结出一个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有效方法,现对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发现和理解节奏,让学生多听,首先从感性上认识节奏 音乐来源于生活,而节奏也产生于生活之中。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学生,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学生自己寻找节奏,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枪声、闹钟的滴答声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声音,因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用节奏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反复倾听,反复练习,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如:2/4拍节奏X X︳X X︳X X︳让学生用“da”念节奏,用手轻拍桌子,口念节奏的方式联系,使口、手结合起来加深对节奏的认识以及节拍的理解。 二、通过歌词培养节奏感 在学生对节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后,可组织他们用语言来表现节奏。翻开音乐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首歌曲,都有优美的歌词图,而这些图中有些字是单独一个,有些是两、三个连在一起(在同一图形内)。这些歌词图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如果能利用好,抓住这些词句的节奏,并教会学生正确解读,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选择一些歌词具有一定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歌曲(如一些儿歌或者通俗歌曲),易于学生对节奏的表现。在开始时,我选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如:“1 2 3 4 请你跟我一起来”,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念,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都存在雷同。于是,我做了一个示范,一边说,一边用手打击节奏,x x x x︳xx xx xx x ︳x x x x︳x x xx xx ︳x- - - -‖歌词是:1 2 3

(小学音乐教案)音乐节拍的教案

音乐节拍的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一、掌握有关节拍的音乐知识,了解节拍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二、熟悉掌握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的指挥图式,并能富有表情地指挥较简单的一段体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的歌曲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的节拍及其表现作用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一、学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学习了解有关节拍的音乐知识,了解节拍的含义 二、熟悉掌握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基础性训练:(一)发声训练 5 4 | 3 2 || 1 — lu lu 要求:(1)注意声音的位置 (2)注意气息控制 (二)和声练习 5 6 5 5 5 3 ; 4; 3; 2; 3; 要求:用la模唱,并注意音准 新知识接受:一、新授歌曲 (一)视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部分乐谱板书(略)

(二)视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全部乐谱

注意附点及有关难点的地方 (三)学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注意歌唱时要用正确的发声方法 二、复习回顾 (一)回顾复习歌曲《我们的中队》 注意这是几几拍的并体验它的强弱特性 板书:2/4强弱特性:强弱 (二)回顾小学五年级学过的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是几几拍 ?强弱特性(老师将播放一下这首曲的录音请学生考虑) 板书:3/4强弱特性:强弱弱 (三)注意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是几几拍?强弱特性 板书:4/4强弱特性:强弱次强弱 (四)回顾复习歌曲《小鸟小鸟》 [ 板书:4/4强弱特性:强弱弱次强弱弱

三、常见节拍类型小结 运用与实践:四、常见节拍类型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的指挥的学习与练习(一)2/4拍歌曲《我们的中队》指挥学习及练习 (二)3/4拍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的指挥学习及练习 (三)4/4拍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指挥学习及练习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一些歌曲的学习欣赏,对常见的节拍类型有了一 定的认识并通过指挥的学习与练习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知识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一、本节课通过欣赏进一步深刻理解节拍所特有的表现功能 二、通过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的指挥图式加深对节拍表现功能的理解和认 识 【教学过程】 导入:从回顾复习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的含义、强弱规律中导入。 板书:(略)

简谱节奏型

节奏训练 二拍子节奏 ①AA’A A A’A A A A’A A A A . ②Ax A A’A A A A’A Ax A’A A A . ③A A A’A A A A’A A A A A A’A A A A A . ④AA’A A A A’A Ax A’A A A A . ⑤A Al’A A A’k A A A’k A A A . ⑥Ab A A A A’A A A A A’AA’A A A . ⑦A A A A A’A A A A’k A k A’A k A . ⑧A A Ax A’A A A A A’Alx A’Ab A A A . ⑨Alb A A’A Al’Ab A A A’k A A . ⑩A A A A A’A A A A A’k A A A A’A A A A A . 三拍子节奏 ①AAA’A;A’AAx A A’Akk . ②AAx A A’AAA’Ax A A A A’AAA . ③A;A’Ax A A A’AAx A A’Alx A A . ④Ax A A A A’kAA’AkA’AAA . ⑤AAx A A’Ax A A A’AAx A A’Ax A A A .

⑥Ax A A A’Alx A A’A A A A A A’Alx A A . ⑦Ax A A A A’A;x A A’AkA . 3/8拍节奏 ⑧A A A’A A l A’A A A A’A k A’A A A A A’A k . ⑨A A A A’Al’A A A A’Ab A A’A A A A A A’A A k.⑩Ax A’A A A A A’A A’A A A’A A A k . 四拍子节奏 ①AAx A A A’Ax A A A;A’AAkA . ②Alx A A A A’A A Ax k A A’A l A Ax k A A . ③Ax A A A A A A’Akx A A A A’Alb A A AA . ④Alb A A AA’A A Ax k A A’Ax A A A A A A . ⑤A;x A Ab A A’AAx k A A A A’k A k A k A A . ⑥A A A A A k A A A’AAx A A A A’AAb A A A A A . ⑦AAx A A A A A’A;x A A A A’A l A A A A A A A A A . ⑧Ax k A A A k A’AA;A’A A AAA . ⑨Ab A A A k A A’k A k A k A A’A A A A A A k A A . ⑩k A k A A A A A A A’AL A A A A A A’k A A A A A AA .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许莹莹 内容摘要:节奏在音乐中的意思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训练有素的节拍及节奏感是训练学生乐感的重要环节,对节奏各因素敏锐的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拍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有效又愉快地进行节奏练习、节拍感的训练等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律动游戏,儿歌法、模仿法 音乐的节奏是人的情感外化的一种方式。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拥有良好的节奏感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节奏感的训练就是要培养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节奏感,以达到加快识谱速度,形成节奏意识,获得基本的音乐体验及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的目的。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深感到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唱歌课,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学生又可能会因为枯燥、单调,往往只靠借助一定的死记硬背,一时的记忆在被动地学习。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儿歌法 把难记而又最基础的乐理编成儿歌,让学生容易接受。首先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学生,都应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能认识几个最基本的音符单位。几个常用的时值由长到短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接着再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