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修订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创新改变生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创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创新这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创新的具体内容和创新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感受创新的存在,理解创新的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创新的概念,了解创新对生活的影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创新。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受创新,理解创新的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创新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创新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创新产品,如智能手机、共享单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新?创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材料,如淘宝、微信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创新产品的作用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创新的重要性,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他们对创新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创新的过程,如设计一款新的学习软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2.1《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2.1《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2.1《创新改变生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贴近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创新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创新的内涵和作用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含义,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创新现象,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创新的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2.创新对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现象和作用。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以便进行分析讲解。
2.设计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3.准备PPT,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创新现象,如智能手机、网上购物等,引导学生关注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如高铁、支付宝等,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具体表现。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从不同角度阐述创新的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教材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创新改变生活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创新改变生活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新对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点,提高生活质量。
四、教学内容:1. 创新与生活的关系2. 生活实例分析3. 创新方法与技巧4. 实践演练5. 总结与反思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创新产品,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认为创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创新与生活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讲解创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实例,体会创新改变生活的魅力。
三、生活实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智能手机、共享单车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创新产品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创新点,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创新方法与技巧(15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创新方法与技巧,如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
2. 学生分组练习,运用所学方法与技巧,讨论并提出一些创新点子。
第二课时:一、实践演练(2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2. 学生动手实践,尝试将自己的创新方案付诸实践。
二、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自己的创新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反思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三、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小组讨论与合作能力3. 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4.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六、教案名称:创新改变生活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新对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点,提高生活质量。
2.1创新改变生活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1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知道创新对个人、社会发展及国家的意义。
2.理解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培养创新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3.感受创新带来的变化,逐步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培养创新精神,立志做创新型人才。
教学重点:创新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发展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技发展。
教学难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技发展。
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教学方法:采用“学、探、测”模式教学;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多媒体显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图片,表明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引入课题创新改变生活。
一、感受创新多媒体显示:各种小创意小发明图片,请学生们欣赏。
将废旧物品重新利用,不仅有助于环保,而且充满创新乐趣。
利用废旧轮胎养花、旧饮料瓶改造成墙壁装饰品。
这些创新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生活。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有过哪些利用废旧物品的创意?用旧衣物制作成抱枕、储物袋、购物袋等;用茶叶盒作笔筒;用旧塑料改造成花瓶、花盆;将吃海鲜剩下的贝壳加工成工艺品等。
说明生活处处有创新。
归纳生活处处有创新的表现及影响。
由鲁班发明锯的故事,说明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是创新。
由一滴智慧成富豪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故事,说明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也是创新。
多媒体显示图片:用废旧的花生壳,瓜子壳做成装饰画,用塑料瓶做成花瓶养花养草,用废旧光盘做成墙上的装饰品,用废旧书和报纸做成笔筒,卫生纸筒用作集线器等.说明创新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司马光砸缸,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诺贝尔奖感言。
说明创新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
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归纳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探究与分享一:情境一:我能用新方法解这道数学题;情境二:我和同学走进社区,通过“微心愿墙”帮助居民实现小愿望;情境三:我给家人做了一道新菜,他们可开心啦!情境四:跟乐队的伙伴儿一起给老歌配新曲,挑战真大呀!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创新现象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创新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堂引导和讨论来进一步拓展思维。
此外,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2.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创新的概念和作用;2.创新如何改变生活;3.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创新的力量;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创新案例,制作PPT;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3.准备创新实践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如手机支付、共享经济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新?创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创新实践任务,如设计一款实用的学习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创新点,并动手制作。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鼓励。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让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创新改变生活教案及反思

一、《创新改变生活》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改变生活的意识。
3.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创新,理解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创新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创新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创新的概念(5分钟)2. 创新的重要性(10分钟)3. 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分析(15分钟)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创新案例,进行分析讨论(20分钟)第二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总结创新的意义(10分钟)2. 创新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3. 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分享创新的过程和感受(20分钟)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创新的认识,以及如何将创新应用于生活中(15分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理解创新的过程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六、《创新改变生活》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改变生活的意识。
3.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创新,理解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创新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创新的理解。
十、教学内容:第六课时:1. 导入:介绍创新的概念(5分钟)2. 创新的重要性(10分钟)3. 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分析(15分钟)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创新案例,进行分析讨论(20分钟)第七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总结创新的意义(10分钟)2. 创新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3. 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分享创新的过程和感受(20分钟)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创新的认识,以及如何将创新应用于生活中(15分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2.1 创新改变生活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它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2. 创新对生活的意义探究活动 2:问题探究多媒体呈现:变废为宝我有招每个家庭中都有一些使用之后的废旧物品,比如旧衣服、家用旧油壶、淘米洗菜的废水、洗衣服的废水等,我们可以将它们变废为宝,进行二次利用。
教师总结:生活处处有创新。
我们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样我们就能在创新中激发潜能、超越自我,让生命充满活力。
多媒体总结:创新对生活的意义(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思考问题:(1)对于家中的旧衣服、旧油壶等,你将如何进行二次利用?(2)你认为还有哪些生活废旧物品可以进行二次利用?(3)通过变废为宝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
要求: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
通过活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理解创新对生活的积极影响。
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④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⑤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延伸拓展,生活链接探究活动7:小小辩论会多媒体呈现:“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 Dartmouth 学会上提出的。
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 AI。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教案

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创新的含义。
- 了解创新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创新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 能力目标。
- 通过分析创新案例,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创新带来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创新的重要性。
- 创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2. 教学难点。
- 理解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一些科技创新产品的图片,如智能手机、无人机、智能家居设备等,提问学生:这些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创新改变生活。
(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创新的含义(5分钟)讲解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它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例说明:- 技术创新:如电灯的发明,从最初的白炽灯到现在的LED灯,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照明效率,降低能耗。
- 文化创新:传统京剧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京剧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京剧文化。
2. 创新与生活的关系(10分钟)小组讨论。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 - 6人。
- 给出一些话题,如“日常生活中的创新体验”“创新对消费方式的影响”等,让小组进行讨论。
-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
- 创新让生活更便捷:例如移动支付的出现,使人们出门无需携带大量现金和银行卡,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购物、缴费等各种支付行为。
-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灯光等,提高生活的舒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呼唤创新
1、阅读教材第17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如何理解“创新作为中华文明深厚的内蕴……将成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
3、教师讲解:
(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互联网改变世界
1、阅读教材第16页“探究与分享”,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教师总结:互联网改变世界,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美好。
3、辩论赛:分成小组围绕“创新只是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有无关系”进行辩论。
4、教师归纳: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创新展开,感受创新和创新引擎,重点是创新的重要意义。对创新的感受容易接受,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容易理解,学习创新的重要性,最好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典型例子,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学习。本节课有两个辩论,要注意有所区别,不要用一样的方式进行。
知识目标:
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全面认识创新。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列举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可以说,“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
2、想一想: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哪里?
3、教师总结: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二)创新无处不在
1、活动: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3、教师讲述:(1)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2)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4、阅读教材第19页“拓展空间”。
5、围绕以下辩题,在班级举行辩论会。
正方辩题: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智能。
反方辩题: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提示:反方辩题是正确的。
6、作业布置:了解三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创新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理解。知道了创新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发展和改革创新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
3、师生共同总结:(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二)创新发展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全社会R&D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2、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共同总结: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三)改革创新
1、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深圳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想一想:“智慧家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学习新课
一、感受创新
(一)创新来源于生活
1、材料呈现:2018年2月7日,湖南省益阳市第39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在赫山万源学校举行,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剥莲子的“锤莲籽套环”、多功能家用侍花器、环保扫把、简易乡村山泉来水管疏通器;雨天夜行不方便,在伞上装上LED灯,通过红外感应原理控制灯的照明;人工模拟雌黄脊竹蝗的声音,诱使雄蝗达到指定区域灭杀……让人印象深刻。
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创新改变生活
学科:道德与法治
执教教师:唐良和
执教班级:901、902、903
课时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能力目标:
通过感受创新,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