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案 (2)

合集下载

中药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药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用量等。

(3)了解中药的历史发展、分类、采收加工、炮制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药知识。

(3)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2)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概述2. 中药的基本理论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4. 中药的用法与用量5.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6. 常用中药7. 中药的临床应用8. 中药与中西药联用9.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禁忌10. 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讨论法:针对中药学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药学的应用。

4. 实验法:通过中药的炮制、制剂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中药学知识。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中药学概述、中药的基本理论2. 第二周:中药的性能与功效、中药的用法与用量3. 第三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常用中药4. 第四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与中西药联用5. 第五周:中药的不良反应与禁忌、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发展6. 第六周:综合复习、结业考试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3. 课程论文:撰写一篇与中药学相关的论文,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药学》2. 教学参考书:《中药学教程》、《中药学临床应用》等3.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4. 实验器材:中药炮制、制剂等实验所需器材5. 网络资源:中医药相关网站、数据库等七、教学反思1.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中药学教案模板范文

中职中药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 掌握中药的命名、产地、采收、加工等基本知识。

- 熟悉常见中药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药的能力。

-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中药的能力,如药材识别、炮制等。

- 增强学生运用中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基本概念2. 中药分类3. 常见中药介绍4. 中药炮制5. 中药临床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2. 提问:同学们对中药学有哪些了解?3. 引出课题:中药学。

1. 中药基本概念- 介绍中药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药的多样性。

2. 中药分类- 讲解中药的分类方法,如按药性、功效、药用部位等分类。

-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

3. 常见中药介绍- 介绍常见中药的名称、产地、采收、加工等。

- 讲解常见中药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

4. 中药炮制- 介绍中药炮制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 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中药炮制的操作过程。

5. 中药临床应用- 介绍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如内科、外科、妇科等。

- 分析中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中药材,让学生进行识别和分类。

2. 学生分组进行中药炮制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讨论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案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中药的炮制方法。

2. 收集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中药学 教案

中药学 教案

中药学教案教案标题:中药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 掌握常见中药材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认识,促进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常见中药材的特性和功效;2. 难点:中药学的复杂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对中药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2. 常见中药材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的介绍,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中药材的用途和特点;3. 中药学的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中药材的辨别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第一节课: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的讲解;2. 第二节课:常见中药材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的介绍;3. 第三节课:中药学的实践操作,学生进行中药材的辨别和制作。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课态度、课堂参与和问题解答能力等;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中药学作业,评价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践操作评价:对学生的中药材辨别和制作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学知识;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效果: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针对中药学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需求,欢迎随时与我联系。

中职中药学教案模板及范文

中职中药学教案模板及范文

中药学——《中药炮制技术》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药炮制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 掌握常见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 熟悉中药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中药性质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 能够独立进行中药的炮制操作。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常见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 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 炮制方法的实际操作和技巧。

- 炮制过程中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中药炮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2. 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基础知识,为炮制技术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 讲解中药炮制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介绍常见中药的炮制方法,如炒、蒸、煮、炙等。

3. 详细讲解每种炮制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分析炮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炮制技术的重要性。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中药炮制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操作规范。

(五)总结评价1. 学生总结本次课所学内容,分享实践操作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操作,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中药炮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注重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炮制技术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2. 查找资料,了解中药炮制技术在现代中药产业中的应用。

七、参考资料:1. 《中药学》2. 《中药炮制学》3. 《中药炮制技术》4. 网络资源(范文结束,字数:531字)。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医师承授课教案(中药学)学科中药授课教师白金贵 _______日期2010 年10 月9 日共2 节课内容、方法、重点八、、难点八、、及时间分配授课内容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

(10分钟)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10分钟)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5.中药的采集(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重点难点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教具及全程PPT教学课件、纸质教案、电教用具(20分钟)中医师承授课教案(中药学)学科中药授课教师白金贵日期2010年10 月10 日共2节教具及全程PPT教学课件、纸质教案电教用具中医师承授课教案(中药学)学科中药授课教师白金贵______日期2010年10 月16 日节中医师承授课教案(中药学)学科中药授课教师白金贵日期2010年10 月17 日共_2节授课内容1. 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5分钟)2. 药物“七情”的含义及其与配伍的关系。

(5分钟)3.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含义。

(15分钟)4. 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的内容。

(5分钟)5.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的含义及内容。

(10分钟)6. 服药时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一般原则。

(5分钟)7.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10分钟)8. 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25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1. 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2. 药物“七情”的含义及其配伍关系。

3. 相畏与相杀的区别。

4. 用药禁忌的内容。

5.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的含义及内容。

6. 对待十八反、十九畏的正确态度。

7. “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8. 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禁用和慎用药物的类型。

9. 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中药学优秀教案

中药学优秀教案

中药学优秀教案教案名称:中药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中医药知识普及教材》第四章“常见中药简介”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金银花、菊花、连翘、薄荷、甘草、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田七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基本知识,包括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2.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中医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基本知识。

难点: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中药材标本、中药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中医药实例,如板蓝根预防感冒,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中药材:展示中药材标本和图片,讲解金银花、菊花、连翘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中药材进行调查,了解其生长环境、采集加工方法等,并制作PPT进行汇报。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中药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健茶、食疗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套中药保健方案,包括药材选择、用法用量等。

2. 答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符合个人或家人体质的中药保健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探索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加工厂等,增强他们对中医药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中医药知识普及教材》第四章“常见中药简介”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金银花、菊花、连翘、薄荷、甘草、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田七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中药学老师教案模板及范文

中药学老师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别、炮制、制剂等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2. 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3. 中药炮制、制剂4. 中药鉴别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实验法4. 互动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讲授新知识3. 案例分析4. 实验操作5. 互动讨论6. 总结与回顾7.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3. 实验操作能力4. 案例分析能力二、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别、炮制、制剂等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2. 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3. 中药炮制、制剂4. 中药鉴别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药的应用。

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中药炮制、制剂等技能。

4.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提问:同学们对中药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对中药的兴趣。

2. 讲授新知识(1)讲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介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3.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药的应用。

(2)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1)指导学生进行中药炮制、制剂等实验操作。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中药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药的基本分类方法和炮制技术;3. 了解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4. 建立正确的中药使用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的概念和特点(30分钟)1.1 中药学的定义;1.2 中药学的特点和研究内容。

2. 中药的分类和炮制技术(60分钟)2.1 中药的分类方法;2.2 中药的炮制技术和作用。

3. 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120分钟)3.1 常用中药的来源和采集方法;3.2 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主治功效。

4. 中药的正确使用(60分钟)4.1 中药的用药原则;4.2 中药的贮藏和保管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

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市场和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并进行中药炮制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中药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资源1. 中药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 中药材展示和图片资料;3. 中药炮制实验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评价: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进行考核;4.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和参观实习情况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中药学的概念和特点;2. 第二次课:中药的分类和炮制技术;3. 第三次课: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4. 第四次课:中药的正确使用;5. 第五次课:中药材市场参观和中药炮制实验;6. 第六次课:期中考试;7. 第七次课:案例分析和讨论;8. 第八次课: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参观实习;9. 第九次课:复习和总结。

七、教学后记通过本次中药学教学活动,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并能够正确使用中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

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

(10分钟)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10分)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

(20分钟)4.中药的产地(20分钟)5.中药的采集(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重点难点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1、东汉《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载药365种。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

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

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

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载药1746种。

总结了宋以前药学成就,为最早的一部综合本草。

本书保存了大量药学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总结了明以前的药学成就,其药物分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其内容广博,被后世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

总结了我国16~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某些错误。

收载了大量民间药物和民间验方。

笫二章中药的采制1、道地药材概念2、炮制目的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②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④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使药物纯净,利于称量正确和服用。

3、附子、半夏、大黄、延胡索、地黄、何首乌、巴豆、麻黄、磁石、朱砂、甘草、桑螵蛸炮制目的。

笫三章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1、药物四气的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药物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五味含义及确定依据含义∶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确定依据∶基于口尝,定于临床。

3、药物五味的作用辛∶能散,能行。

即有解表散邪、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

即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

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燥,能泄。

即有燥湿、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

咸∶能软,能下。

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此外,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二、归经1、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2、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

3、学习注意点∶①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②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三、升降浮沉1、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2、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3、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相关性∶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

4、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相关性∶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主沉降。

5、药物升降浮沉与炮制的相关性∶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四、功效1、含义∶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病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2、确定依据∶中药的功效大多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

3、影响中药功效的主要因素∶药物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炮制,制剂,剂量,配伍。

五、毒性1、含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

2、有毒中药分级及分级依据∶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

分级依据大多沿袭历代用药经验。

3、临床用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毒药物炮制不当;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

4、对中药毒性应有正确的认识观。

①药物普遍具有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

临床用药尽量取利避害。

②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笫四章中药的应用一、配伍1、配伍含义∶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

2、药物“七情”的含义∶药物通过配伍,相互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

前人将这种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

3、药物“七情”的内容∶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

相须指性味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使指在性味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味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且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4、药物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相须、相使能提高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能降低毒副作作,临床应用有毒药物时可充分利用。

相恶能降低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

相反能增强原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二、用法1、煎煮方法重点掌握入药方法①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某些有毒药物。

②后下∶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

③包煎∶质地过轻、过细的药物;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药物;含有绒毛的药物。

④另煎∶贵重药物。

⑤烊化∶胶类药物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物及汁液性药物。

2、内服方法重点掌握内服时间清晨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

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

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物。

晚上睡前服∶安神药,缓下药。

四、禁忌1、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重点掌握和熟记“十八反”内容。

十八原指十八种相反药物,但由于其中药物品种分化,如贝母分川贝、浙贝,大戟分京大戟、红大戟等,所以,十八已失去原有的数量涵义,成为相反配伍禁忌的同义词。

2、妊娠禁忌禁用药∶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或有堕胎作用的药物。

慎用药∶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

3、服药食忌∶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有所区别。

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各论解表药1、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功效∶发汗解表。

部分药物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利咽、清利头目作用。

3、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

4、分类∶①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状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为特点。

②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凤热表证。

症状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为特点。

5、使用注意∶①发汗力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②淋证、失血、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等津血亏虚,正气不足者慎用;③入汤剂不宜久煎。

麻黄1、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2、配伍应用∶解表,配桂枝,如麻黄汤;平喘,配杏仁,如三拗汤;利尿,配白术,如越婢加术汤。

3、麻黄炮制目的∶生麻黄发汗力强,用于解表;蜜炙麻黄发汗力减弱,润肺止咳平喘力强,用于止咳平喘。

麻黄绒发汗力减弱,用于止咳平喘。

柴胡1、植物基源及药用部位∶北柴胡和南柴胡(狭叶柴胡);根或全草。

2、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3、配伍∶退热,单用或配黄芩,如小柴胡汤;疏肝,配养血药当归、白芍,如逍遥散;升阳举陷,配黄芪、升麻,如补中益气汤。

4、炮制目的∶柴胡生用退热作用强;醋炙柴胡用于疏肝解郁;鳖血拌炒柴胡用于骨蒸劳热。

其它解表药性能特点桂枝∶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重蟹中毒。

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

祛风解表,透疹疗疮,荆芥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

祛风解表,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

散寒祛风,止痛。

白芷∶辛,温。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止带,消肿排脓。

薄荷∶辛,凉。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辛、苦,寒。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甘,寒。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苦、甘,寒。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葛根∶甘、辛,凉。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2、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

3、适应范围∶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4、分类∶清热泻火药∶适用于以高热烦渴为特点的温病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适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适用于以身热、吐衄、发斑为特点的温病营、血实热证;清热解毒药∶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清虚热药∶适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的虚热证。

5、使用注意∶黄芩、黄连、黄柏功效比较共同点∶三药性味均为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黄芩,善清上焦湿热,用治湿温发热;善泻肺、胆之火,用于肺热咳嗽,少阳病发热;且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还能清热安胎,治孕妇胎热不安。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善清心经火热,兼清肝火、胃火,治高热烦燥、心烦不眠、血热妄行之吐衄血,及胃火炽盛之呕吐、牙痛。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用于痢疾、黄疸、带下、热淋、足膝肿痛;且能退虚热,除骨蒸。

青蒿1、植物基源黄花蒿的全草2、功效①清虚热,退骨蒸②解暑③截疟3、用法∶入煎剂宜后下。

用于截疟,以大剂量鲜品捣汁服为宜。

知母性能特点∶甘寒质润,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故实火虚火病证都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