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野生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产业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大纲》和《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大纲》和《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5.06.05•【字号】云政发[1995]89号•【施行日期】1995.06.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大纲》和《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云政发〔1995〕89号一九九五年六月五日)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李鹏总理签发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也是走向世纪之交的重要任务之一。
尤其是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居于全国之冠的云南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列入重要位置,各级各部门都引起重视,给予支持,优先抢救和保护好珍稀濒危动植物,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必将对云南,对中国,乃至对世界做出重要的贡献;对于贯彻云南省政府生物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战略,对于形成全省新的群体经济支柱,对于留下宝贵的生物基因,发展科学研究,发展生物工程等现代化科学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省人民政府同意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所编制的《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大纲》和《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云南省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大纲和暂行规定将另行编制、下达》,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大纲生物物种及其基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植物物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食物至关重要。
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目前正处于生物多样性急剧降解的时期。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物种,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工作。
1994年6月13日,由国家环保局牵头组织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已正式发布实施。
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与利用

2016年第3期现代园艺4对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展望经过各国多年来的辛勤探索,关于河流修复的各类研究都已经步入正轨,在进程上有了质的飞跃。
包括对修复对象的研究,也已经发展到内里的深根性研究。
理念上也从最基本的概念研究到现在的实践得出真理的探讨。
整个过程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河流自身形态到其结构功能的修复,从单一的、小尺度的修复到多方面的、大层次的、整个区域的、多学科相融的修复的过程。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将以综合性的生态修复为主。
虽然现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依然需要我们去努力构建。
4.1制定完整的相关技术规范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定的河流修复技术规范。
因此,在对河流进行修整时,技术问题没有相关参考的技术标准,因而加大了工程的难度。
针对河流修复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河流的生态实践活动。
4.2确定效果出现的具体时间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后,其效果并非都能短时间显现,有些河流因水质问题或者污染严重,显现效果需要时间。
由于有些河流并不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修复效果,因此,即便此种修复手段没有起到作用,我们亦无从得知。
因此,制定一套评价时间的标准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效果非常必要。
4.3讲求综合性修复的研究仅考虑单一部分的生态修复研究已经不再适用于目前的河流。
对于河流我们应该考虑其整体性,包括它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
同时要注重多学科的应用,以此来完善相关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专业水平。
4.4水生植物的优化配置若要考虑河流的净化效果,那么水生植物的选择尤为重要,针对各类抗性的水生植物进行研究分类,对症下药,才能使水体的净化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1陈兴茹.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与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9)2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力学报,2006(9)3PETERSON M M.A natural approach to watershed planning ,restora tion and management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12)4BOON P J.River restoration in five dimensions [J].Aquatic Conserva 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1998(1)5陈兴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1(5)6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J].水科学进展,2010(21)7BROOKS A ,SHIELDS F D.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 :Guiding prin ciples for sustainable projects [M].United Kingdom ,Chichester.John Wiley1996(责任编辑荷初)1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1.1野生植物资源西双版纳自然地理条件独特,境内生长着很多种类的野生植物。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第一条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法律、法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公众参与、惠益分享、保护受益、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资源利用效率高、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小的绿色生产方式,防止、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采取低碳、循环、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促进绿色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生物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志愿者及当地群众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知识、利用技能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保护知识的宣传,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

一、概述野生动物资源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和环境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原则。
二、保护和持续利用原则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原则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这包括对野生动物种裙数量、分布范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学调查和研究,以及制定保护和利用的科学计划和措施。
只有在充分了解野生动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2.可持续性原则保护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意味着要确保野生动物种裙数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避免过度开发和滥捕滥猎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也要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3.综合性原则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这包括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打击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三、保护和持续利用原则的实践1.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繁殖地,提供了保护和生存的环境。
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种裙,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2.加强执法和监管为了阻止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必须加强执法和监管。
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行为进行打击。
也要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及时掌握资源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3.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认识,是保护和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野生动物保护主题展览等形式,增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支持,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与发展并重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护与发展并重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
地球好似一驾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与许多动物共处在这个生态环境中。
我在百度中查找这次论文的模板及相关文献时,无意中发现一部电影——《地球公民》,是美国一部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影片描述了动物的残忍现状,我现在才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知和残忍!保护动物迫在眉睫,人类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对动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一、野生动物的现状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
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
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
现在,生物多样性正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
生存问题已从人类的范畴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
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
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
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有的濒临灭绝。
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
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
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
我国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
海上石油的开采,工业废油的漏海,飘浮在海面上的油脂鸟类羽毛粘着后,就会失去飞翔能力而死亡。
过度开发: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
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09.21•【字号】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018年9月21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保护第四章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第五章公众参与和惠益分享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法律、法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公众参与、惠益分享、保护受益、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资源利用效率高、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小的绿色生产方式,防止、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采取低碳、循环、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促进绿色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生物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
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

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发文字号】云政发〔1987〕165号【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公布日期】1987.10.06【实施日期】1987.10.06【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1987年10月6日省政府发布云政发〔1987〕165号)第一条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加强对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根据国务院批准公布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均按《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本细则管理。
第三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州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其审批和管理权限如下:(一)国家级自然区,由省人民政府提出区划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委托所在地区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二)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区划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由所在地、州、市或县(市)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三)地州级自然保护区,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提出规划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及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由所在县林业主管部门管理。
第四条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分别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编制,按自然保护区级别,分别报国务院,省、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内容为:(一)资源概况和保护对象;(二)按照以下原则划定的面积和区域界线:保证保护对象所必须的最适宜范围;保持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三)根据需要明确划定的核心区和实验区范围;凡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所在区域或主要保护对象集中分布、栖息地和因其破坏就会直接危及主要保护对象的连片集中的区域,划为核心区,核心区的面积不得少于该自然保护区的50%;核心区以外的区域划分为实验区;(四)基本建设投资规划;(五)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经费的规划;(六)科学研究工作规划;(七)项目的规划。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对我国云南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类型,物种遗传资源等进行的分析研究,论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和特有性等组成特征,并分析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并且提出了关于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一点展望。
关键词:云南;生物多样性;现状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地球生命的基础。
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有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1]。
云南是我国野生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2]。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受破坏,许多物种正在消失[3]。
因此,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与持续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
云南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km,南北最大纵距990km,总面积39.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
全省境内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在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m。
两地相距约900km,高低相差就达6000多m。
云南境内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
根据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的最新统计,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云南境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分布特点既有水平(纬度)上分布,又有垂直变化,反映出与其它省区所不同的独特性,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温带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类型;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省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境内还有与热带草原即稀树草原外观极为相似的“稀树灌木草丛”它是在原生森林长期不断地受到砍伐火烧后所形成的一种次生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