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
处暑Stopping the heat
白露White dews
8月7—9日
8月22—24日
9月7—9日
秋分Autu mn equ inox
寒露Cold dews
霜降Hoar-frost falls
9月22—24日
10月8—9日
10月23—24日
立冬Win ter beg ins
小雪Light snow
(链接)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夏季
Summer
秋季
Autu mn
冬季
Win ter
立春Spring begi ns
雨水The rains
惊蛰In sects awake n
2月3—5日
2月18—20日
3月5—7日
春分Vernal Equi nox
清明Clear and bright
谷雨Grain rain
二十四节气表(详表)
七十二候
季节 月份
太阳到达黄经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315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330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45°
桃始华
仓庚鸣
鹰化为鸠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二十四节气 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 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 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月19—21日
立夏Summer begi ns

[全]高中地理(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时间)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时间)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时间)考点详解(1)二十四节气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接近360°,将它分为24份,即为24节气。

因此从立春开始,地球每绕太阳公转15°,即度过一个节气。

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分为24份,即每个节气大约为15天。

从立春开始,二十四节气分别为: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分3月21日)夏满芒夏暑相连(夏至6月22日)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分9月23日)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12月22日)图1 二十四节气示意图(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正午12:00时太阳在天空中最高,太阳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α最大,α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α=90°-|β-γ|式中β为当地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①当地纬度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②如果太阳恰好直射该地,则太阳高度角为90°;③如果出现极夜现象,则当地的太阳高度较为0°。

图2 太阳高度角示意图例题今天讲解的高考地理真题,是【2016年北京卷】第1题,主要考查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和日出时间。

图3 例题答案:A精讲精析:(1)分析所处的节气。

我国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间隔大约15天。

6月22日为夏至,之后的节气为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因此夏至之后的第四个节气为处暑,因此处暑的时间为:6月22日+15天×4,即大约在8月21日前后。

因此选项A正确。

八达岭漫山红叶应该是十月份,选项B错误。

(2)分析正午太阳高度。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8月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0°~23°26′N之间),因此首尔(38°N)比北京(40°N)距离太阳直射点更近,因此首尔的正午太阳高度更大。

选项C错误。

(3)分析日出日落的时间。

8月的时候,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有地区昼长夜短,并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2018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2018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2018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可能大家知道中国有二十四节气,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具体是哪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也可以叫做节气交接时刻表。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篇一: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THANKS
感谢观看
指导意义
秋季六节气准确反映了秋季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特点,对指导农业生产 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根据节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 正常生长和成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06
冬季六节气间隔时间分析
立冬、小雪、大雪特点及时间差
1 2
立冬
标志着冬季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 日。
小雪
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通常在每年的11月 22日或23日,与立冬相隔约15天。
时间差
秋分到寒露一般间隔约15天,寒露 到霜降也间隔约15天,三个节气共 计约45天。
秋季六节气对农业生产指导意义
01
立秋、处暑、白露时期
是秋季农作物生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旱防
涝,确保作物正常成熟。
02 03
秋分、寒露、霜降时期
是秋季收获和冬季作物播种的重要时期,需要及时收获秋季作物,避免 遭受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适时播种冬季作物,为来年春季农业 生产打好基础。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将二十四节气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向青少年和 广大公众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
利用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二十四节气 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实意 义,提高公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
知度和重视程度。
开展社会宣传
利用户外广告、宣传栏、标语等 多种形式,在公共场所开展二十 四节气社会宣传,营造浓厚的文
化氛围。
推广节气文化产品
开发推广一批具有二十四节气文 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如节气主题 文创产品、节气食品等,满足公

二十四节气详细时间表图

二十四节气详细时间表图

二十四节气详细时间表图冬至(Dōngzhì)•时间:12 月 21 日或 22 日小寒(Xiǎohán)•时间:1 月 5 日或 6 日大寒(Dàhán)•时间:1 月 19 日或 20 日立春(Lìchūn)•时间:2 月 3 日或 4 日雨水(Yǔshuǐ)•时间:2 月 18 日或 19 日惊蛰(Jīngzhé)•时间:3 月 5 日或 6 日春分(Chūnfēn)•时间:3 月 20 日或 21 日清明(Qīngmíng)•时间:4 月 4 日或 5 日谷雨(Gǔyǔ)•时间:4 月 19 日或 20 日立夏(Lìxià)•时间:5 月 5 日或 6 日小满(Xiǎomǎn)•时间:5 月 20 日或 21 日芒种(Mángzhòng)•时间:6 月 5 日或 6 日夏至(Xiàzhì)•时间:6 月 21 日或 22 日小暑(Xiǎoshǔ)•时间:7 月 7 日或 8 日大暑(Dàshǔ)•时间:7 月 22 日或 23 日立秋(Lìqiū)•时间:8 月 7 日或 8 日处暑(Chùshǔ)•时间:8 月 22 日或 23 日白露(Báilù)•时间:9 月 7 日或 8 日秋分(Qiūfēn)•时间:9 月 22 日或 23 日寒露(Hánlù)•时间:10 月 8 日或 9 日霜降(Shuāngjiàng)•时间:10 月 23 日或 24 日立冬(Lìdōng)•时间:11 月 7 日或 8 日小雪(Xiǎoxuě)•时间:11 月 22 日或 23 日大雪(Dàxuě)•时间:12 月 6 日或 7 日以上为二十四节气的详细时间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用来记录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参考。

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时间对照查询表

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时间对照查询表

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时间对照查询表24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篇一: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

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雨水节气雨水是24节[3]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4]惊蛰节气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北京地区,北海冰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2]“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

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

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民俗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

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5]春分节气一年中第四个节气。

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

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或24日)经过此点。

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

春分点的确定,始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玄乌至,雷始发声,始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好。

”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

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北京地区,山桃、加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

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

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

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竖蛋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6] 清明节气“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中国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源于“清明风”。

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

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

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

“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是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

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正是种植庄稼的大好时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所喜欢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

饮食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

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

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

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7]谷雨节气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

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

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

谚语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雨水的重要。

下面说说谷雨期间的主要天气特点:春天由于天气多变,因此在饮食和养生方面很讲究,谷雨到时,已是暮春,我们该如何健康饮食、吃适合这一季节的食物呢?暮春气候复杂,不过绝大多数地区都多大风天气,此时人体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诱发、加重感冒与很多慢性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