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论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浅析作者:赵思源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解读著名电影导演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剖析了他的导演艺术。
认为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导演艺术主要体现在:一是与梦想同步的叙事结构;二是感同身受的记忆符号;三是举重若轻的青春困惑。
【关键词】陈可辛;《中国合伙人》;导演艺术1996年,陈可辛靠一部《甜蜜蜜》缩影了一个时代的爱情,在翌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夺得9项大奖(这个纪录至今未被打破),还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1997年度世界十大电影”名单,和《泰坦尼克号》等大片平起平坐;17年后,他用一部《中国合伙人》,记录了几代人历时30年的梦想,五亿的票房表达了所有观众对片中故事的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导演,他用心在爱着电影本身,用心在做电影,达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双赢。
他是一个聪明的电影人,“一名拍商业片的文艺导演”。
《中国合伙人》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从导演艺术来看,其商业和艺术的双赢主要体现在:一、与梦想同步的叙事结构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创业故事,其中不仅有梦想、激情、磨难、坚持、争执和伤痕,还有30年的集体记忆和让青春飞扬让美好鲜活的友情,更有赋予生活重量的爱情,就是没有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桥段。
具体讲,三个中国土鳖实现梦想的故事,如果平铺直叙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话,电影叙事就会变得冗长、琐碎,即使表演和剪辑再好,再下功夫,这也是一部烂戏。
基于此,这个故事的结构选择,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叙事结构是一部电影的骨骼,决定着故事的起承转合和人物的悲欢离合,最后要表现的是这部电影的世界观。
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特点是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中国合伙人》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集中的叙事情节,而采用多条叙事线索的交叉和互相推进来结构影片。
全片以三个主角的旁白撑起了电影叙事,从三个叙述人成东青、孟晓骏、王阳的视点,用主人公旁白的方式,用一条相同的创业线索,写出了三个不同人物的创业故事。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陈可辛是中国电影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导演之一。
他的电影作品在内地和海外都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可辛的电影作品以其优秀的叙事风格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被广泛认可。
本文通过对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浅析,以期更好的理解他的电影作品并对其创作理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时间编排与双线叙事在陈可辛的电影中,时间编排常被运用到极致。
相比于传统电影时间的直线式发展,陈可辛的电影在时间编排上更加的灵活,可以说是颇为另类,但绝对不失分寸。
例如电影《甜蜜蜜》中,时间的跨度较大,老徐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线在时间上不是连续发展的,而是在片中互有闪回。
穿插的时间与线性叙事的安排之间的对比正是体现了陈可辛另类和精湛的叙事风格。
双线叙事体现出的是导演精细的叙事安排,不仅可以展现出人物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下的变化,同时也可以表现出故事发展主线与侧线之间的相互牵扯。
而陈可辛的电影中常常运用情感线和事件线,将两者交织在一起,剧情发展也因此倍感厚重和真实,给人更强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以《无极》为例,电影中的事件线与情感线并不简单的是并列叙事,而是在相互影响的同时,还发生了双向的扭曲,给整个剧情更深层的意味,让观众对人物与事件之间的隐秘关联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二、百样人物塑造陈可辛的电影除了叙事方式的独到之外,更赢得观众的欢心的是他对人物性格个性的刻画。
陈可辛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多样化,个性鲜明,不论是主角也好,还是配角也好,都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些人物既有各自的优点,也有缺点,但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可能是人情味十足的老板,善良正义的侦探,亦可是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等等。
陈可辛电影中人物鲜活,让人倍感亲切,最为重要的是修辞手法别出心裁。
如《颐和园》中,母亲因为丈夫的外遇而离家离人,离去前将两个女儿带走,留下儿子。
男孩向隔壁的rombold展现出“不顾一切地托举着爱情”这个卖点,他的收养和恋爱既有张扬的情愫和浪漫的魅力,又有着成长中的尴尬和困惑。
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论文

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论文作为一部爱情歌舞电影,《如果爱》结合了舞蹈和音乐艺术,歌舞部分的呈现是本片最大亮点,不仅能对剧情起到较好的叙述效果,同时还能突出鲜明的人物特点、渲染整体故事气氛等。
《如果爱》是陈可辛导演的一部歌舞片力作,片中对音乐的运用炉火纯青,随着同名原声大碟的上市,《如果爱》中的音乐乐曲进一步受到关注,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电影《如果爱》的音乐特征全文如下:摘要:《如果爱》是中国首部现代的爱情歌舞电影,其音乐与舞蹈画面相结合,是本片的魅力所在,歌舞片段作为本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剧情进行,人物刻画和气氛渲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介绍导演及其创作背景,赏析其中音乐,解读音乐与舞蹈,对比以往的电影及音乐剧作品,探寻音乐电影的音乐特征。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除了默片时代以外,可以说,很多的影片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电影和音乐自身的发展,各自表现范围的扩大,功能张力的增强以及人们审美领域的不断拓展,诸多的原因造就了电影中音乐存在的必然性。
但是以往电影当中的音乐总是作为辅料,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而《如果爱》却是以音乐作为主要阐述方式,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使剧情内容表现得更加丰富,深入人心。
一、电影《如果爱》简介(一)导演陈可辛及创作背景陈可辛,男,1962年出生于香港,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监制。
他被誉为香港最具风格、文艺气息的导演之一,是迄今唯一包揽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的电影人。
《如果爱》是陈可辛进军内地的首部作品,但他表示他不善于拍动作片,所以选择了歌舞,因为它是包装影片的华丽外衣,也是全新的一种尝试。
(二)电影《如果爱》的时代背景剧情基于九十年代的北京,居无定所的歌舞厅小妹孙纳,和穷困潦倒的大学生见东在破旧的面馆相识,然后开始了互相扶持鼓励的同居生活。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摘要】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陈可辛导演的作品,通过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影片中准确还原了历史事件,突出了社会问题,展现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陈可辛导演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展现得细腻真实,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观众不仅可以体验电影带来的触动,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关键词】电影《中国合伙人》,陈可辛导演,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描绘现实生活,突出社会问题,准确还原历史事件,人物塑造真实,成功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现实生活的反映。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陈可辛是中国知名导演,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手法而备受称赞。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还原和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展现了其深厚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在影片中,陈可辛通过细腻的描绘现实生活和突出社会问题,成功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会深入探讨他是如何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塑造影片的。
2. 正文2.1 描绘现实生活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陈可辛导演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对话,成功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细节。
影片中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在片中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拥挤的公交车、熙熙攘攘的市场场景等,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繁华景象。
导演还通过对角色生活轨迹的展现,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感受。
影片还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来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在影片中,主人公们面对竞争、合作、欺骗等各种复杂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在商业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导演还通过精心安排的家庭、朋友关系等情节,展现出了人物的家庭背景和情感纠葛,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论电影《亲爱的》艺术性突破

论电影《亲爱的》艺术性突破作者:张丁心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4期摘要:在艺术本体逐渐萎缩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的成功,为电影艺术性的回归带来了新的希望。
陈可辛从常态的社会环境切入,着眼于社会家庭问题,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的揭露都是比较深刻的。
这与“浮”在历史话题和特定环境之上的片子相比,显得更加地贴合现实社会。
影片不失商业水准,又兼具艺术性内涵,并且在艺术性上较当下电影视市场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
关键词:陈可辛艺术性批判叙事颠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080-02“希望是饭,不吃不行。
”田文军说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他寻子无果时,回想之前骗子的种种伎俩,反而觉得有个人来骗骗自己都是好的,至少能给自己带来一点希望。
正是希望,推动他不懈地寻找,直至成功。
笔者认为,在艺术本体逐渐萎缩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一部《亲爱的》改变不了整个市场格局,也无法提升影界整体水平,但《亲爱的》为电影艺术性的回归带来了新的希望。
《亲爱的》在不失商业水准的同时,在艺术性方面较当下电影市场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现实与批判近些年,电影市场少有写实题材的佳作出现。
即使有,也大都会发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样才更具有话题性,引起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唐山大地震》《归来》都是在“地震”“文革”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发生的。
人物的命运变迁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影片反映的不是常态的社会环境。
陈可辛从常态的社会环境切入,着眼于社会家庭问题,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的揭露都比较深刻,这是同类型电影没有达到的。
其难能可贵的就是通过家庭这样一个点,发散、关联、再发散、再关联,点线面在不同的经纬度结合,最终映射出很多现实且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
这与“浮”在历史话题和特定环境之上的片子相比,显得更加贴合现实的社会。
故事中,孩子被拐不具有社会的代表性,但寻子路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却非常具有代表性。
从视听营造和时空架构看《如果·爱》的艺术特色

从视听营造和时空架构看《如果·爱》的艺术特色作者:张同霞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0期[摘要]《如果·爱》是2005年华语电影的一部优秀作品。
该片的摄影风格、电影语言设计和电影剪辑等构思严谨、设计精良。
在视听营造和时空架构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摄影风格叙事时空交叉剪辑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是2005年华语电影的一部优秀作品,填补了近年来华语歌舞片的一个空白。
影片继承了陈可辛导演对爱情主题的一贯关注,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间扑朔迷离的爱恋关系。
有论者认为是讲述了一个包裹在华丽歌舞外衣之下的老套的三角恋故事。
在我看来,影片与一般的三角爱情故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通观整部影片,爱情故事的脉络是模糊的。
“戏里戏外”双层叙事结构及多个叙事时空的交叉剪辑。
使得影片的逻辑结构变得复杂。
现实、回忆及所拍歌舞剧片段间来回切换及跳跃。
所有的元素是打乱顺序之后杂糅在一起的。
更对影片的故事性构成了一种消解,影片的情节性或故事性是很弱的。
正如片名告诉我们的,影片的着力点在“爱”(爱情)本身而不是(爱情)故事。
影片中表现的是三个主人公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各自遭受的心灵的伤痛。
他们或遗忘背叛、或坚守等待、又或者牺牲自己成全爱。
在面对爱情时主人公的迷茫、矛盾、犹豫、痛苦使得影片弥漫着伤感和沉重的气息,加上极具情感冲击力的歌舞形式和语言对白的运用,整部影片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
一、风格化画面呈现和哲理性对白语言相结合与其他的电影类型相比,歌舞片更侧重形式感的表达,富有娱乐性。
在歌舞片中,场面的营构结合歌舞元素的运用,往往使影片的感情外放,最能使观众产生直观的感受。
这种强烈的感情抒发和宣泄。
也是歌舞片最重要的特点。
色彩作为一种表现手段。
是表现影片情绪的重要元素。
电影画面通过环境、服装、道具等对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光线和感光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形成特定色调。
来渲染气氛和传达情绪。
陈可辛《三分钟》分析

陈可辛《三分钟》的视听分析和导演手法苹果贺岁短片《三分钟》刷屏了网络。
讲述的是一个过年不能回家的女列车员在站台与儿子只能相聚3分钟的故事。
情节虽简单,却令无数人动容落泪。
该片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指导拍摄的,全程使用iPhone X拍摄。
片中不着写一个“想”字,也没有一个“爱”字,但那份思念,那份爱,通过陈导细腻的视听语言非常动人地表达了出来,影片展现了陈可辛“现实主义”、“故事化”的叙事风格。
从影片上来说,故事的取材并不罕见,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拍摄手法并不独特;戏剧冲突也是时间类题材常见的;利用快速剪辑来达到影片高潮;利用小特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以上所诉并不独特,而打动我们的是观众的情怀。
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和导演手法来探讨。
陈可辛“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和市场揉合到一起”的人,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
陈可辛以其典型的人生经历,创作出很多部经典作品,如《甜蜜蜜》、《投名状》等作品,将艺术点聚焦在爱情、友情、亲情等多个维度,重视影片基调、细节、质感,表现带有“陈可辛制造”的感情体验,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意愿。
而影片《三分钟》的故事根据列车员刘钟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且有万钧之力。
七分多钟的视频,用一分多钟的开场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片头几个高速镜头通过蒙太奇的叠加,渲染了一股紧凑的节奏。
手拿烟花的小男孩努力地背着乘法口诀,一列火车穿越在画面里。
接着,小男孩的妈妈以在列车上写日记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以及故事的始因。
作为一名列车乘务员,她服务的这趟列车,跑的是中国最长的一趟铁路线路(南宁-哈尔滨),一般要跑6天。
火车站的场面,多次运用摇镜头大场景拍摄,将整个会场热情激烈的气氛衬托出来,直接提升了主人公的气场,展现背景,拉近观影距离,使受众感同身受。
对于人物特写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宣的渴望、对儿子的亲切关怀和火热的情感迸发。
故事中的人设列车员的母亲因为生计不得不把儿子托付给妹妹照顾,当载着满车愁绪的火车终于靠站了,列车员妈妈整了整衣帽,车门打开后,忙着照应上下车的乘客。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

浅析陈可辛电影创作的叙事风格陈可辛以世俗故事、草根人物表达商业话语,体现商业价值的诉求,以影片的主题内涵表达精英思考,从而完成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缝合。
同时,用新历史主义叙述的方式解构传统的历史主义现实观,以世俗大众的视角,从小人物人生际遇、历史轶闻中多侧面多角度的诠释历史,进行商业化表达,而主题意蕴中则体现了其对传统价值观、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人文情怀的彰显,从而使得商业性与艺术性互相渗透、体现在作品中,受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致推崇。
陈可辛电影的创作分期陈可辛步入电影行业从吴字森编剧的《英雄无泪》已经开始的,他同意步入影坛时并没轻易挑选搞编剧,而肢遵从父亲的建议抓起了监制,后来一度被称作香港最优秀的电影豁制之…。
陈可辛共监制28部影片。
其中《神行太保》(1989,导演赵良骏)、《壮志豪情》(1 990,导演柯受良)、《记得香蕉成熟时》(1993,导演赵良骏)、《新难兄难弟》(1993,导演陈可辛、李志毅)、《晚9朝5》(1994,导演陈德森)、《春逝》(2001,导演许秦豪)、《见鬼》(2002,导演彭发、彭顺)、《金鸡》(2002,导演赵良骏)、《会鸡2》(2022,导演赵良骏)、《春天花花同学会》(2022,导演赵良骏)、《l、j徒》(2022,导演尔冬升)、《十月围城》(2022,导演陈德森)、《神奇侠侣》(201 l,导演谷德昭)、《血滴子》(2022,导演刘伟强)等都获得了不俗的票房,其中《会鸡》等影片还成为当时救市佳作。
陈可辛作为电影监制,是成功的。
但是,在他的心晕,一直都指出搞编剧就可以更全面的参予至影片的创作中,他最小的理想还是搞一名杰出的编剧。
于是,陈可辛“监而优则导”。
从1983至2022这三十年之问,陈可辛共执导13部电影和1部短片,其中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22年5月上映。
从他执导的这些电影来看,影片的质量、导演技术的纯熟程度都有明显进步。
鉴于他本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的三次大的改变,以及受到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陈可辛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三个不同的电影理念,因此,我们把陈可辛的创作时段分为香港电影人、亚洲电影人、大中华电影人三个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论
香港导演陈可辛在华语电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91年拍摄处女作《双城故事》起,至今共执导电影14部,收获了各类电影奖项。
陈可辛导演遵循电影市场的商业规律,其作品力求电影市场与艺术创作的完美融合,在保证电影票房的同时,每部电影作品都呈现出陈可辛导演鲜明的艺术风格。
陈可辛的导演经历、其电影呈现的特征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导演艺术风格也是这一时期华语电影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华语电影文化的发展。
因此,系统地对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对当下的电影创作及理论将有重要启示。
本文结合关于陈可辛导演的访谈类书籍与视频等资料,以陈可辛执导的14部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创作主题、叙事方法、视听语言三个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及其综合审视对陈可辛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陈可辛导演的价值与意义,以期对当代电影导演的创作提供有益启发。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含研究问题、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意义的思考。
第一章阐明“导演艺术风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三个主要因素及其成因的划分依据。
本文的第二、三、四章则分别从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三个因素入手,把握陈可辛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呈现的形式与内容上的具体表现。
原因在于,正是这些表现的形成与发展,使得陈可辛导演的艺术风格得以最终展现。
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陈可辛导演的艺
术风格及其成因进行透视与思考。
导演艺术风格研究的三个因素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而这些具体的联系与成因以及价值等是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最后,在结语部分,则肯定了陈可辛导演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充分融入其思想意蕴与艺术创造的执导驾驭能力,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的研究,力求完善并充实对陈可辛导演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华语导演艺术风格的研究。
通过了解陈可辛导演的发展策略,尤其是在特定时代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对陈可辛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对艺术的融合与表现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以及如何将个人的思想意蕴与艺术创造融入到今天商业化的电影之中,这些都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