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

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这是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不同诗歌所描写景物的不同特点,感受诗人在写景中传达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诵读、品词、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鉴赏古代诗歌。
三、知识与技能1、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体裁及作者的简要情况。
2、反复朗读诗歌,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诗词语言,能想象出诗词所描写画面。
3、能简要概括诗歌的景物特点,并体会诗人在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三单元,整个七上册课本都基本是按内容主题来设立单元。
所以,四首古诗虽文体不同,但都有优美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并且在景物描写中又渗透着每位诗人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所以我想,编者这样组篇布局的目的应当是希望学生能延续《春》、《济南的冬天、《夏感》三篇散文及现代诗《秋》的学习,重点领略四首古诗中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描写,进而领会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而并非特别侧重对古诗体裁、作者等基本常识的深入了解。
本课还是初中第一节古诗课内精讲课,考虑到长远的教学连贯性,我认为应当在第一次的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古诗鉴赏方法,以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仍然能一而贯之地运用这些方法,所谓的“授之以渔”。
3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品读能力,对古诗词的诵读没有障碍,能通过自读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的责任恐怕只在于启发诱导、排异解惑,不可字字讲授句句翻译。
若教师通过提示点拨让学生自己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丰富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会更有利于培养或拓展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同时,小学阶段毕竟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诗歌鉴赏的方法,不否认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仍然比较浅显、直观:没有深入品析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意识;对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也比较陌生。
学生是需要教师通过课内精讲来提升他们深入鉴赏诗歌的能力的。
但考虑到教学的延续性,这种精讲也应当是方法的传授而不宜仅仅作答案的给予。
《次北固山下》 学历案

《次北固山下》学历案《<次北固山下> 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次北固山下》这首诗。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1)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名句的深刻内涵。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其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
3、联想想象法:根据诗歌描绘的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交流彼此的感悟和体会。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人们一旦离开家乡,往往要很久才能回来。
因此,思乡之情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经常抒发的一种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次北固山下》。
(二)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
他的诗现存约 10 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
王湾的诗风格壮美,意境开阔,在当时很受推崇。
(三)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解读1、题目解析“次北固山下”,“次”是停泊的意思。
题目表明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
2、诗句理解(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旅途的情景。
“客路”指的是诗人前行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眼前是连绵的青山。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的水面变得更加宽阔。
次北固山下教案三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三篇次北固山下教案一篇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多而杂的心理活动;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知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
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足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驰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出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那时候的宰相张说的极度称赞,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解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
请同学们对比解释,读懂诗歌的内容。
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碰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同学回答,老师辅佑襄助)并增补同学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身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老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
(老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3老师引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知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次北固山下》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体会其中的哲理。
3.鉴赏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把握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并解读诗词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2.讲解(20分钟)
3.分组朗读和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词进行朗读,并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同时保留时间给其他小组提问和发表看法。
4.诗词欣赏(20分钟)
教师播放《次北固山下》的名家朗诵,并与学生一起欣赏。
通过名家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5.创作和表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次北固山下》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段小品或短剧,并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6.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评估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表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评估学生成绩时,除了看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外,还要考察学生成绩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问答,了解学生对诗词中意境、情感和哲理的理解程度。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盛唐诗人王湾的代表作,诗中通过环境的描写逐层把情感推向高潮,其对时间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颇具盛唐诗歌特色,意境开阔,眼界独大,充满生机。
另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历来为世人所推许,残夜孕育着朝阳,江春的新气象闯入旧年,其中的“生”和“入”两个字特别能体现唐诗炼字的特点,气势雄浑,也是本诗的重点,值得学生们体会。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式接触诗歌还不久,了解尚不多,以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为主,细节研究为辅,通过对“生”和“入”的具体讲解,初步体会唐诗景和情的联系及其炼字的特点,再加以适当讲解诗歌常识及诗人生平,对学习本诗会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词中炼字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诗歌中壮丽景物所隐含的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作者所描绘的壮丽景物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体会炼字的表达效果。
(四)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朗读法、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安排一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五言律诗,一起念课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第二环节:介绍诗歌的四联及五言律诗。
(明确:诗歌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
)(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点到即可)整体感知阶段第三环节:朗读全诗。
听老师示范朗读,请同学们标好注音。
同学自由朗读诗歌。
齐读。
第四环节:初读诗歌。
这首诗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说说你的理解。
(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性字词去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次,客路,乡书,归雁,指导学生按思路回答:1.这个字的意思;2.分析所在句的表达效果;3.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归雁也是作者自比。
)重点研读阶段第五环节:描绘画面。
诗词中一个字词,有着丰富的含义,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运用想象和联想,站在作者的立场来品味诗歌。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在进行次北固山下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应该怎么设计教案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
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感悟抒情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第一篇:《次北固山下》教案二、学法指导话说当年曹丕对曹植苦苦相逼的时候,曹植曾语惊四座,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作是什么?对,是《七步诗》。
本学期的古诗学习,我们也来个《七步来学诗》。
不过此七步非彼七步。
这七步是读古诗要过的七关: 文字关 文意关 文理关 文趣关 文采关 文学关 文化关三、学习新课(一)读背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七关:【文字关】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青山:指北固山。
5.绿水:长江6.前:向前航行。
7.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用笔自然, 写景鲜明, 情感真切, 情景交融, 风格壮美, 极富韵致, 历来广为传诵。
这首写冬末春初, 旅行江中, 即景生情, 而起乡愁。
以一个北方人所见, 把江南风物写得新鲜而极致, 同时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 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 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 对仗隐含哲理, “形容景物, 妙绝千古”, 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 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二设计思路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 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 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 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三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 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 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且以“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 生卒年不详, 只知道他是洛阳人, 先天元年(712), 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 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 三面环江, 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 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 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 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 当指驿道, 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 指潮与岸齐, 因而两岸显得宽阔, 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 指顺风, 且风力不大, 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 夜将尽时分, 太阳从东方升起, 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 故称海日。
⑤旧年, 相对于新年而言, 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 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 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 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 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 汉使求苏武, 单于谎称武已死, 后汉使得密报, 知武在某泽中, 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 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 单于无可奈何, 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 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 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 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 与岸齐平, 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 风向不偏, 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 冲破残夜, 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 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 书信早已写好, 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 拜托你们, 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 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故
园之思, 因此, 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
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 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 再抒情, 景为情设, 情因景生, 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 而“客路”在青山之外, 他是看不
见的, 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 很明显, 船
到镇江后, 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
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 在船接近目的
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
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
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
年将到, 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 而他却不能回家, 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 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 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
方。
)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 想像船到镇江后, 还要乘驿车到别处, 暗含旅途
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即将是
天亮时的情景,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
太快了, 诗人已来, 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 尚不能归, 见到此景, 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
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 相为因果, 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 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 江水浩淼, 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
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
而用“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 却
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 又是和风, 帆才能“悬”,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
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 这就是说, 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 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 一年一年地过去, 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 不得回乡, 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 就显得开朗一些, 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 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 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 各有特色, 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 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