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第一章 样品的采取和制备

及处理方法。
第一章 样品的采取和制备
第四节 气体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采样工具:主要包括采样器、导管、样品容器、预处 理装置等。
1. 采样器:玻璃(小于450℃)石英(小于900℃)不锈钢 (950℃)镍合金(1150℃)制成。
总体物料 的单元数
1~10
• 表1-1 选取采样单元数的规定
选取的最小单元数
总体物料 的单元数
选取的最小单元数
全部单元
182~216
18
11~49
11
217~254
19
50~64
12
255~296
20
65~81
13
297~343
21
82~101
14
344பைடு நூலகம்394
22
102~125
15
395~450
第一章 样品的采取和制备
第三节 液体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二、一般的液体样品和采集 2. 从大存贮容器中取样(贮液罐) ①立式圆柱贮液罐: a. 固定采样口采样 b. 从罐顶用采样器,采取上中下部位样品(混匀采样瓶) ②卧式圆柱形蛀罐采样: a. 从固定采样口采样 b. 从进样口采样
第一章 样品的采取和制备
第一章 样品的采取和制备
第一节 概述
五、采样记录和采样安全
1. 采样记录和采样报告 采样时应记录被采物料的状况和采样操作,如物料的 名称、来源、编号、数量、包装情况、存放环境,采样 部位、所采样品数和样品量、采样日期、采样人等。必 要时可填写详细的采样报告。
第一章 样品的采取和制备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SOP文件

HIV抗体初筛实验室SOP文件适用部门:检验科编制:审核:刘启明批准:刘启明生效日期:2011年10月01日兴隆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部分工作制度.................................................................................................................... - 2 -实验室工作制度.................................................................................................................. - 2 - HIV标本采集与接收登记制度.......................................................................................... - 2 - 艾滋病实验室保密制度...................................................................................................... - 3 -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常规消毒清理工作制度...................................................................... - 3 - 差错事故处理制度.............................................................................................................. - 4 - 报告单签发审核制度.......................................................................................................... - 4 - 设备管理制度...................................................................................................................... - 5 - 试剂管理制度...................................................................................................................... - 6 -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 - 6 -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方案.................................................................................. - 7 -第二部分标准操作规程............................................................................................................ - 9 -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处理.................................................................................................... - 9 - 第二章标准操作程序...................................................................................................... - 10 -一、北京金豪............................................................................................................ - 10 -二、上海科华生物.................................................................................................... - 11 -三、英科新创............................................................................................................ - 12 -第三章结果报告与注意事项.......................................................................................... - 14 - 第三部分设备SOP文件 ........................................................................................................ - 15 -一、多功能自动酶标仪RT-2100C .................................................................................. - 15 -二、KHB ST-36W洗板机............................................................................................. - 18 -三、电热恒温水箱............................................................................................................ - 20 - 第四部分流程图...................................................................................................................... - 22 -一、HIV抗体筛查流程图................................................................................................ - 22 -二、暴露级别的评估........................................................................................................ - 23 - 附件:血清加样表.................................................................................................................... - 24 -第一部分工作制度实验室工作制度1.室内应经常保持整洁,各种仪器设备要安装适当,器皿试剂摆放整齐,标志清晰,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工业分析2---第一章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0.5m
1~2m
h=0.3m m=5kg
料堆上采样点的分布
(三)矿石物料样品的采集 矿山取样一般采用刻槽取样、钻孔取 样、炮眼取样、拣块取样或沿矿山开采面 分格取样等方法。
(四)建材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取样
1.出磨生料、水泥的取样 2.水泥熟料的取样 3.出厂水泥取样 4.陶瓷半成品和成品的取样 5.玻璃成品的取样
采 样 单 元 采 样 份样(子样)
( 析样 试品 样
)
3、份样(子样):用采样器从一个采 样单元中一次取得的一定量的物料。 4、样品:从数量较大的采样单元中取 得的一个或几个采样单元(小),或 从一个采样单元中取得的一份或几份 份样。 5、原始平均试样:合并所有采取的份 样(子样)称为原始平均试样。
气体物料的3种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的详细介绍 例:常压状态气体采样 气体状态:等于大气压或略高于或略低于 大气压 采样方法:封闭液采样法 使用容器:采样瓶或采样管
5 4 旋塞 橡皮管 3
弹簧夹
1
气样瓶
2 封闭液瓶
采样瓶装置图
采样瓶采样的步骤
抽气泵减压法采样 (适用于低气压或负压不太高的负压状态气体)
二、采样的目的:
1、技术方面 2、商业方面 3、法律方面 4、安全方面
三、工业物料的分类
四、采样技术
1、采样原则: 3、采样误差: 2、确定样品数和样品量:
五、采样记录和采样安全
1、采样记录和采样报告:采样时应记 录被采物料的状况和采样操作情况, 如物料的名称、来源、编号、数量、 包装情况、存放环境、采样部位、所 采样品数和样品量、采样日期、采样 人等,必要时可填写详细的采样报告。
三、固态物料样品的采集
样品采集、制备、保存和预处理

5、盛样容器可根据要求选用硬质玻璃或聚乙烯 制品,容器上要贴上标签,并做好标记。
第二节 分析试样的制备
• 样品的制备是指对所采取的样品进行分取、粉碎、
混匀等过程。 • 由于用一般方法取得的样品数量较多、颗粒过大 且组成不均匀,因此必须对采集的样品加以适当 的制备,以保证其能代表全部样品的情况并满足 分析对样品的要求。
一、 处理原则
• 总的处理原则:
①消除干扰因素,即干扰组分减少至不干扰被测 组分的测定; ②完整保留被测组分,即被测组分在分离过程中 的损失要小至可忽略不计; ③使被测组分浓缩,以便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④选用的分离富集方法应简便。
• 被测组分的损失可用回收率来衡量:
• 对回收率的要求:随被测组分的含量不同而不同, 一般情况下,质量分数(ω)大于1%的组分,回 收率应大于99.9%;ω为0.01%~1%的组分,回 收率应大于99%;ω低于0.01%的痕量组分,回 收率为90%~99%,有时允许更低。
(二)采样的数量
• 采样的数量应能反映该批食品的卫生质量
和满足检验项目对试样量的需要; • 采样的数量一式三份供检验、复检和备查
用,每份不少于0. 5 kg
(三)采样的方法
• 采样的一般方法
• 具体样品的抽取方法
1、采样的一般方法
• 样品的采集通常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 随机抽样是指不带主观框架,在抽样过程中保证整批 食品中的每一个单位产品(为检验需要而划分的产品 最小的基本单位)都有被抽取的机会。
• 抽取的样品必须均匀地分布在整批食品的各个部位。 • 最常用的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 随机抽样和阶段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整批待测食品中的所有单位产品都以相同 的可能性被抽到的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又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修改第四稿)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第二版编写说明一、为配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和提升土壤测试技术水平,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土壤分析技术规范》(1993年第一版)进行了修订。
二、本次修订根据土壤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当前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要求,对《土壤分析技术规范》(1993年第一版)中第一章,第三章3.1,第四章4.2,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12.1、12.2,第十三章13.1B,第十四章14.1、14.2、14.3、14.4、14.5A、14.5B,第十七章17.2,第十八章18.2、18.4,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22.1和第二十三章等章节进行了修改。
三、本次修订的原则是:方法选择注重使用广泛、准确可靠,在操作上突出快速实用。
部分内容与最新颁布的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相衔接。
量和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等有关规定执行。
四、增加了石灰需要量的测定、土壤铵态氮的测定(靛酚蓝比色法)和土壤硝态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内容,以满足各地开展土壤测试工作的需要。
五、其它说明1、本规范所用试剂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分析纯试剂。
所用水除特别说明外均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符合GB/T 6682要求。
一般常量元素项目分析用水应达到三级水要求,中、微量元素项目分析用水应达到二级水要求。
2、本规范所述溶液如未指明溶剂,均系水溶液。
3、本规范中各元素的含量一律以元素形式(例如N、P、K等)表达,只有少数项目为实际应用需要仍保留以氧化物形式表达。
4、本规范中涉及土液比的项目,用“准确称取x.xxxg”来表达准确度;不涉及土液比的项目,通常用“称取xg,精确至0.xxxg”表达。
5、本规范中统一采用风干样品为计算基础,如需以烘干样品为计算基础,应测定水分后换算。
第一版编写说明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目录第一章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3]1.1土壤样品的采集1.2土壤样品的处理和贮存第二章土壤粘粒的提取[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4-7]第三章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8-13,其中3.1附后]3.1 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测定[附后]3.2土壤最大吸湿水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9]3.3土壤稳定凋萎含水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0-11]A生物法B计算法3.4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1]3.5土壤毛管持水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1-12]3.6土壤饱和含水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2-13]第四章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的测定4.1土壤比重的测定(比重瓶法) [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4-15]4.2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附后]4.3土壤孔隙度的计算[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第五章土壤质地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8-33]5.1吸管法5.2比重计法5.3 手测法(见土壤理化分析,南土所编)第六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附后]第七章土壤氮的测定7.1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蒸馏法)[附后]7.2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附后]7.3土壤铵态氮的测定[附后]A靛酚蓝比色法B纳氏试剂比色法7.4土壤硝态氮的测定[附后]A紫外分光光度法B酚二磺酸比色法第八章土壤磷的测定8.1土壤全磷的测定(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 [附后]8.2土壤有效磷的测定[附后]A、氢氧化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B、氟化铵-盐酸提取-钼锑抗比色法8.3土壤无机磷的分级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48-51]8.4土壤磷酸吸收系数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51-52]第九章土壤钾的测定9.1土壤全钾的测定A、碱熔-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附后]B、酸溶-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附后]9.2土壤缓效钾的测定(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附后]9.3土壤速效钾的测定(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附后]第十章土壤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光密度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57-60]10.1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10.2胡敏酸光密度的测定第十一章土壤pH、交换性酸和石灰需要量的测定11.1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附后]11.2土壤交换性酸的测定(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附后]11.3石灰需要量的测定(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附后]第十二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12.1 EDTA-乙酸铵盐交换法[附后]12.2 乙酸铵交换法[附后]12.3乙酸钙交换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68-69]第十三章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70-75]13.1酸性和中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乙酸铵交换法)A、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中和滴定法)B、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C、交换性钠和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13.2不含盐和石膏的碳酸盐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氯化铵-乙酸溶液交换提取法)A、交换性盐基的提取B、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C、交换性钠和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13.3含盐和石膏的碳酸盐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乙醇洗盐,氯化铵-乙醇溶液交换提取法)(试用)A、交换性盐基的提取B、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C、交换性钠和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第十四章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14.1土壤水溶性盐的提取[附后]14.2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附后]A、电导率法B、质量法14.3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测定(双指示剂中和法)[附后]14.4氯离子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附后]14.5硫酸根离子的测定A、硫酸钡比浊法[附后]B、EDTA间接络合滴定法[附后]C、茜素红S-钡盐滴定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83-84]14.6钙、镁离子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86-88]A、EDTA间接络合滴定法B、原子吸收光谱法14.7钠和钾离子的测定(火焰光度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88-90]14.8离子总量计算第十五章土壤碳酸盐和石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91-96]15.1土壤碳酸盐的测定A、气量法B、非水滴定法15.2土壤中石膏的测定A、电导率法B、EDTA络合滴定法第十六章土壤矿物全量分析[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97-120]16.1样品的熔融与提取A、碳酸钠熔融法B、氢氧化钾熔融法16.2硅的测定(动物胶凝聚质量法)16.3铝的测定(氟化钾取代-EDTA容量法)16.4铁的测定A、原子吸收光谱法B、磺基水杨酸比色法C、邻啡啰啉比色法16.5钛的测定A、二安替比林甲烷比色法B、变色酸法16.6锰的测定A、原子吸收光谱法B、高碘酸钾比色法16.7钙、镁的测定A、原子吸收光谱法B、EDTA容量法16.8钾、钠的测定(火焰光度法)16.9全硫的测定A、燃烧碘量法B、硝酸镁氧化-硫酸钡比浊法C、氮气作载气的燃烧碘量法(试行)16.10磷的测定(钼锑抗比色法)16.11烧失量的测定(灼烧减量法)第十七章土壤铜、锌、铁、锰的测定17.1土壤全量铜、锌、铁、锰的测定(高氯酸-硝酸-氢氟酸消化,原子吸收光谱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21-123]17.2土壤有效性铜、锌、铁、锰的测定(DTPA提取-原子吸收光谱法)[附后]第十八章土壤硼、钼的测定18.1土壤全硼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26-128]A、碱熔-甲亚胺-H比色法B、碱熔-姜黄素比色法C、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18.2土壤水溶性硼的测定A、甲亚胺-H比色法[附后]B、姜黄素比色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30-131]18.3土壤全钼的测定(酸溶-极谱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31-132]18.4土壤有效钼的测定(草酸-草酸铵提取-极谱法)[附后]第十九章土壤不同形态铁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35-139]19.1游离铁(Fed)的测定(DCB法)19.2无定形铁(Feox)的测定(Tamm氏法)19.3络合态铁(Feop)的测定(碱性焦磷酸钠提取-比色法)第二十章土壤有效硫和有效硅的测定[附后]20.1土壤有效硫的测定(磷酸盐-乙酸提取-硫酸钡比浊法)20.2土壤有效硅的测定A、柠檬酸浸提-硅钼蓝比色法B、乙酸缓冲液浸提-硅钼蓝比色法第二十一章土壤铅、镉、镍、汞、砷、铬、氟、硒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44-169]21.1土壤铅、镉、镍的测定A、原子吸收光谱法B、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21.2土壤汞的测定A、冷原子吸收光谱法B、双硫腙比色法21.3土壤砷的测定A、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B、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21.4土壤铬的测定A、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B、原子吸收光谱法21.5土壤氟的测定A、氟试剂比色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21.6土壤硒的测定(荧光光谱法)21.7土壤有效态镉的测定A、DPTA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B、盐酸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21.8土壤有效态镍的测定A、DPTA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B、盐酸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21.9土壤有效态铅的测定(乙酸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21.10土壤水溶态氟的测定(氟离子选择电极法)(试用)21.11土壤水溶态硒的测定(沸水提取-荧光光谱法)第二十二章土壤氧化还原性质的测定22.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电位法)[附后]22.2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2-174]A、硫酸铝提取-重铬酸钾滴定法B、石墨电极伏安法(试用)22.3土壤二价锰的测定(硫酸铝提取-比色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4-175]22.4土壤水溶性亚铁的测定(邻啡啰啉比色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5-176]第二十三章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7-1184]23.1实验室基本要求23.2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23.3实验室间质量控制23.4数值修约、运算及测定结果的判断附录附录1 常用元素的原子量表,建议增加标准筛孔对照表附录2 土壤科学研究某些常用计量单位的变更情况(参考鲁如坤书,附录5)附录3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附录4 常用酸碱水溶液的密度和浓度附录5 常用基准试剂的处理方法附录6 不同组成形式的换算因数表(参考土壤理化分析,南土所编,附录8,或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鲍士旦主编,建议选用李酉开主编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附录2)附录7 正态分布表(单尾)附录8 Q值(a=0.10)附录9 F分布表(1)(a=0.05)附录9 F分布表(1)(a=0.01)附录11 t分布表(1)(a=1.10)附录12 化验室的临时急救措施(参见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鲍士旦主编,附表8)第三章土壤水分的测定[单位改为%]烘干法1 方法提要土壤样品在105℃±2℃烘至恒重时的失重,即为土壤样品所含水分的质量。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 范围本章规定了用于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血清、血浆和全血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适用于HIV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和HIV分离培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uidelines for Using HIV Testing Technologies in Surveillance WHO/CDS/CSR/EDC/2001.16 UNAIDS/01.22E ISBN 9713-92-063-7.3 操作步骤3.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艾滋病检测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
唾液或尿液有时也可作为测试样品。
常用的血液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如下:3.1.1 血清样品采集和处理3.1.1.1 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一定量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h,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血清备用。
3.1.1.2 如用滤纸片采样,则手指或耳垂局部严格按常规进行消毒,在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片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它物体表面造成污染。
采血后要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
3.1.2 抗凝血样品采集和处理3.1.2.1 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反复轻摇,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备用。
3.1.2.2 应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K3EDTA或肝素或枸橼酸钠,HIV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用K3EDTA或枸橼酸钠。
3.1.2.3 用于核酸定性检测时,采集的抗凝全血应在48h内分离PBMC和血浆,否则应在2448h内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病毒载量测定不同方法对样品的要求见第四章4.1中表2;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样品采集要求见第五章4.1。
3.1.3 采集样品注意事项3.1.3.1 采集样品原则上应按临床采血技术规范操作(试剂盒说明书有特殊要求除外)。
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

生成血浆,生化试验 生成血浆,生化试验 血常规试验 凝血试验
黑色 灰色
枸橼酸钠:血液=1:4
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
葡萄糖酵解抑制剂(氟化钠) 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 /草酸钾或EDTA-Na2
红细胞沉降率试验 血糖试验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
血培养
蓝/黑
金黄/ 红
绿/浅 绿
紫
灰
多管采血的血液分配顺序
主要用途
注意事项
全血细胞计数,离心法HCT测定 引起血涂片红细胞皱缩 和白细胞聚集
血沉、凝血试验、血液保养液、 抗凝剂浓度、体积和血
血栓和止血检验
Hale Waihona Puke 液的标本比例要准确快速生化试验、血气分析、红 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瑞
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氏染色的背景变淡蓝
草酸钾干粉常用于血浆标本抗 凝
缩短血清分离时间,特别适用 于急诊生化检验
价廉,快速,操作简便,用血少标本 可直接测定
需血量少,手工或半自动血液分析仪 的检测,适用于大规模普查
因使用抗凝剂,改变了血液性质,影响有 形成分形态
标本代表性大,无组织液混入,可行重复 试验和追加试验 用于需血量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使用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
1、利于标本的手机、运送和保存;利于 防止院内感染和环境保护。
2、为封闭式采血,血样无需容器之间转 移,减少溶血,能有效保护血液有形成 分和血标本的原始性状,检测结果更真 实可靠。
真空采血法的优点
真空采血管的种类及主要用途
采血管帽颜色 添加剂
红色(玻璃管) 无
红色(塑料管) 促凝剂
金黄色
促凝剂/分离胶
操作步骤
采血后不需混匀 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 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
工作总结医学研究中的样本收集与处理

工作总结医学研究中的样本收集与处理在医学研究中,样本的收集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涉及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样本收集的主要步骤、样本处理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样本收集1. 研究对象的选择在进行医学研究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假设,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如人体组织、血液、尿液、细胞等。
同时,要确定样本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2. 规范化的操作步骤在样本收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步骤进行。
这包括消毒、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避免污染样本。
3. 采集合适的样本量样本的数量要根据研究的需求和统计学原理进行确定。
过少的样本容易导致研究结果不够准确,而过多的样本则会增加工作量。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要确保获得足够的样本量。
4. 样本记录和标识在收集样本的同时,要记录详细的信息,如样本编号、采集时间、采集者等。
同时,每个样本都需要进行标识,以便后续的处理与分析。
二、样本处理1. 样本保存与储存在医学研究中,样本的保存非常重要。
不同的样本要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如低温冷冻、冷藏、干燥等。
在进行样本储存时,要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样本预处理有时,样本需要经过预处理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例如,血液样本可能需要离心来分离血清或血细胞。
在进行样本预处理时,要确保操作准确,避免对样本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 数据采集与分析样本处理后,需要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这包括对样本的性质、成分、浓度等进行测量和统计。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技术和仪器来获取所需数据。
三、注意事项1. 符合伦理要求在进行医学研究时,样本的收集和处理要符合伦理要求,尊重研究对象的权益。
研究项目需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
2.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样本的收集与处理过程中,实验条件的严密控制是确保结果准确的关键。
如操作环境的清洁、温度的控制、时间的准确记录等。
3. 重复实验与验证结果为了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对于重要的实验结果,需进行重复实验与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食品的种类繁多,且组成很不均匀。
不管是制成品,还是未加工的原料,即使
是同一种样品,其所含成分的分布也不会
完全一致,如果采样方法不正确,试样不
具有代表性,则无论操作如何细心、结果
如何精密,分析都将毫无意义,甚至可能
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7
要求:
1. 采样时,必须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以确保所采样样品能代表整个供试材料的平均 组成。 2. 采样时 • 认真填写采样记录,写明样品的生产日期、批 号、采样条件、方法、数量、包装情况等。 • 外地调入的食品还应结合运货单、商检机关和 卫生部门、厂方化验单等,了解起运日期、来 源地点、数量、品质及包装情况。 • 注意其运输及保管条件,并填写检验目的、项 目及采样人。
5.禽类 去毛及内脏,洗净并除去表面附着水,
纵剖后将半只去骨的禽肉绞成肉泥状。
***检测农药残留量的同时应进行粗脂肪的测定
6.鱼 每份鱼样至少三条,去鳞、头、尾及内脏
后,洗净并除去表面附着水,纵剖取每条的一
半,去骨、刺后全部绞成肉泥状,混匀。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二、 样品的预(前)处理
2.1
• 总的处理原则:
处理原则
①消除干扰因素,即干扰组分减少至不干扰被测 组分的测定; ②完整保留被测组分,即被测组分在分离过程中 的损失要小至可忽略不计; ③使被测组分浓缩,以便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④选用的分离富集方法应简便。
49
• 被测组分的损失可用回收率来衡量:
• 对回收率的要求:随被测组分的含量不同而不同, 一般情况下, 质量分数 ω大于1%的组分,回收率应大于99.9%; ω为0.01%~1%的组分,回收率应大于99% ω<0.01%的痕量组分,回收率为90%~ 99%
• 预处理的原因: 这些金属离子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等有机 物质结合成为难溶的或难于离解的有机金属化 合物,使离子检测难以进行。
52
• 预处理的机理: 在测定前必须破坏金属离子与食物中 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结合,使被测组分 释放出来。 • 破坏有机质的方法: 根据具体操作的不同,可分为干灰化 法和湿消化法两大类。
50
2.2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
五、离子交换分离法
六、沉淀分离法 七、皂化法和磺化法
一、有机物破坏法
二、溶剂提取法 三、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四、色层分离法
八、浓缩
51
(一)有机物破坏法
• 测定目标:
食品中存在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有些是食 品的正常成分,如K、Na、Ca、P、Fe等;有些 则是在生产、运输或销售过程中由于污染引入 的,如Pb、 As、Hg等。
• 样品预处理:为了方便分析与测定对样品进行 的消化、提取、去除干扰、浓缩等 • 预处理的目的及意义 1、食品分析多数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是在液体 环境下进行的。 2、样品中的成分较复杂,某些成分的存在会严重干 扰待测成分的分析与检测。 3、某些待测成分被包裹在其它大分子物质中,难与 试剂反应。要经过处理才能将待测物质释放出来. 4、某些待测成分含量较低,直接检验时化学反应及 仪器分析的灵敏度达不到,难以将待测成分检验 48 出来,因此要进行浓缩。
本节完
29
•
• • •
第二节
分析试样的制备与预处理
• 一、试样的制备
(一)常规食品样品的制备 (二)测定农药残留量时样品的制备
• 二、试样的预处理
(一)有机物破坏 (二)溶剂提取 (三)挥发与蒸馏 (四)色谱分离 (五)离子交换 (六)沉淀分离 (七)皀化与磺化 (八)浓缩
30
一、试样的制备
• 样品的制备: 是指对所采取的样品进行分取、粉 碎、混匀等过程。 • 由于用一般方法取得的样品数量较多、颗粒过大 且组成不均匀,因此必须对采集的样品加以适当 的制备,以保证其能代表全部样品的情况并满足
14
(1)简单随机抽样 整批待测食品中的所有单位产品都以相同
的可能性被抽到的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又
称单纯随机抽样。 (2)系统随机抽样 实行简单随机抽样有困难或对样品随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已经了解时,可采取每隔一 定时间或空间间隔进行抽样,这种方法叫系统 随机抽样。
15
(3)分层随机抽样
• 按样品的某些特征把整批样品划分为若干 小批,这种小批叫做层。如每一生产班组 • 同一层内的产品质量应尽可能均匀一致, 各层间特征界限应明显。 • 在各层内分别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单位产 品,然后合在一起即构成所需采取的原始 样品,这种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
c.液体样品
如鲜乳、酒或其他饮料、植物油等,充分 混匀后采取一定量的样品混合。用大容器盛装 不便混匀的,可采用虹吸法分层取样,每层各 取500mL左右,装人小口瓶中混匀后,再分取 缩减至所需数量。
24
(2)散装固体食品
可根据堆放的具体情况,先划分为若 干等体积层,然后在每层的四角和中心分
别用双套回转取样管采取一定数量的样品,
21
a.固体食品
如粮食和粉状食品,用双套回转取样管
插人包装中,回转180o取出样品。每一包装
须由上、中、下三层取出三份检样,把许
多份检样综合起来成为原始样品,再按四
分法缩分至所需数量。
22
23
b.稠的半固体样品
如动物油脂、果酱等,启开包装后,用采 样器从上、中、下三层分别取出检样,然后混 合缩减至所需数量。
34
表1 标准筛的筛号与孔径大小
35
36
4. 罐头类
• 水果类 在捣碎头、鱼刺及调
味品(葱、姜、辣椒等)后再捣碎、混匀。 • 制备过程中,还应注意防止易挥发性成分的逸
散和避免样品组成及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37
(二)测定农药残留量时样品的制备
1. 粮食 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取20g粉碎,全
18
2. 具体样品的抽取方法
采样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按
照相关的技术标准或操作规程所规定的方 法进行。
19
(1)有完整包装(桶、袋、箱等)的食品 首先根据下列公式确定取样件数:
• 式中,n为取样件数;N为总件数。
20
从样品堆放的不同部位采取到所需的包
装样品后,再按下述方法采样。
三层五点法:
• 教学重点:
–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 教学难点:
– 样品的采集及制备方法; – 样品的预处理。
4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的意义及要求
二、采样的数量和方法 三、采样的注定事项
5
一、采样的意义及要求
• 定义:采样是指从整批被检食品中抽取一
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供分析化验用。
• 采样是食品分析的首项工作。
33
3.固体样品
• 可视情况采用切细、捣碎、粉碎、反复研磨等方 法将样品研细并混合均匀。常用的工具有研钵、 粉碎机、绞肉机、高速组织捣碎机等。 • 需要注意的是,样品在制备前必须先除去不可食 用部分,水果除去皮、核;鱼、肉禽类除去鳞、 骨、毛、内脏等。
• 固体试样的粒度应符合测定的要求,粒度的大小 用试样通过的标准筛的筛号或筛孔直径表示,标 准筛的筛号及筛孔直径的关系见表1.5。
53
1. 干灰化法
• 干灰化法的机理:
干灰化法是将样品在高温下长时间灼烧,使有
机质彻底氧化破坏,生成CO2 和H2O逸出,而与有机
物结合的金属部分则变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灰化温度 灰化时间 一般为500~6000C, 灰化完全为度(恒重), 4~6h。
54
• 干灰化法的优点: 破坏彻底、简便易行、消耗药品少, 适用于除Pb、As、Hg、Sb以外的其他金
8
二、采样的数量和方法
(一)样品的分类
(二)采样的数量 (三)采样的方法
9
(一)样品的分类
• 样品一般分为检样、原始样品和平均样品三种。 • 检 样:从整批待测食品的各个部分所采取的 少量样品。 • 原始样品:把质量相同的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 •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过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 供分析检验用。
• 缺点:在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酸雾和刺激性气
体,对人体有害,因此整个消化过程必须在通 风柜中进行。
57
湿法消化的种类
敞口消化
• 湿法消化
消化罐法 微波消化
58
• 湿消化法的方法
常用几种强酸的混合物作为溶
剂与试样一同加热煮解。 • 常用的强酸 如硝酸-硫酸、
硝酸-高氯酸、
硝酸-高氯酸-硫酸、 高氯酸(或过氧化氢)-硫酸等。
欢 迎 大 家 回 来
1
2
第一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的意义及要求 二、采样的数量和方法 三、具体抽样方法 第二节 样品的制备及预处理 一、样品的制备 二、样品的预处理 第三节 样品的保存
3
• 教学目的:
– 理解样品采集的定义、意义及要求; – 掌握样品的分类及样品采集的的数量和方法; – 理解采样的注意事项; – 掌握分析样品的制备; – 掌握样品的保存;
26
27
(4)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 根据批号连同包装一起采样。 同一批号取样数量
250g以上包装不得少于3个 250g以下包装不得少于6个
28
三、采样的注定事项
• 1、避免污染,保持清洁 采样工具、容器要清洁, 避免带入新的污染物。 测苯并芘,不能用石蜡封口; 测汞不能用橡胶塞; 测铅不能用含铅橡皮膏。 2、防止成分变化 防止样品吸潮及水分挥发, 防止成分发生变化及分解。 测定VB2时要避免紫外线 3、低温保存,尽快送检 4、分别存放 不同类别、感官差异较大的食品要分 别存放。 5、标识明确、做好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