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台海危机
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的研究

三次台湾海峡军事⽃争决策的研究2019-04-281950年代及1990年代,中国⼈民解放军曾经三次在台湾海峡地区采取军事⾏动,这些⾏动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政府不断追求国家最终统⼀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特殊⽅式。
不同时期发⽣的三次军事⽃争各有其具体⽬的和作⽤,⽽历次决策则存在着⼀些共同的特点,如决策⽬标的多样性、有限性和政策调整的随机性,由此导致了决策过程相当复杂。
从更⼴泛的⾓度看,三次台海军事⽃争都是在中美关系恶化或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的,中国的决策都含有对美国的政策做出反应的成分。
关键词:台湾海峡/ 军事/ 决策/ 统⼀作者⽜军,法学博⼠,1954年⽣,北京⼤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本⽂的⽬的是研究1954—1955、1958、1995—1996年三次台湾海峡地区军事⽃争过程中中国决策的基本特点。
中国学术界在研究1950年代两次台海军事⽃争决策⽅⾯取得不少成果,其共同特点是⼒图⽐较细致地勾画有关的决策过程,试图揭⽰并详细分析中国决策动机的复杂性。
最近出版的⼀些论着表明,这⽅⾯的研究正取得重要的进展。
①「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逄先知、⾦冲及主编《传(1949—1976)》(上),中央⽂献出版社,2003年;赵学功:《第⼆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侯晓佳:《炮击⾦门决策与曲折进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2003年第2期。
不过也必须承认,⼀些档案未公开所造成的限制和由此⽽产⽣的种种问题仍然存在。
迄今为⽌,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研究1995—1996年台海军事⽃争决策的成果问世,⼀个重要原因是事件发⽣的时间⽐较近,因⽽不可避免地缺乏必要的历史资料。
这种情况近来略有改变,如新近出版的钱其琛的《外交⼗记》提供了重要信息。
借助与美国学术界的交流和利⽤美国⽅⾯同样相当有限的历史资料,固然可以帮助加深对有关问题分析,②「钱其琛:《外交⼗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中美关系历史

中美关系历史
1949-1979年期间,即二战结束后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国国内始终存在关于“如何对待红色中国”的辩论。
国际大环境和双方共同利益,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双方开始经贸和人文交往的谈判,以人文交流为例,1979年后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大大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了解。
与此同时,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了中美冲突的两大症结。
1989-2009年期间是中美建交基础消失又重建的过程,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础和共同利益消失,双方关系岌岌可危。
而第三次台海危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在人权和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长期拉锯战等历史事件更是对中美关系构成很大
的冲击。
在此阶段,双方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竞争的时期,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开始,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国,开始对美国的地位发起挑战。
随着各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美关系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提高、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
中国则在此时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仍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保钓运动:那些人那些事

保钓运动:那些人那些事作者:张华来源:《党员文摘》2012年第10期钓鱼岛,一个始终牵动人心的话题。
本文追述全球华人保钓历程,并剖析两岸官方合作保钓的前景第一次高潮:迫使美国承认“移交的仅是行政权而非主权”1971年,日、美两国签署“归还冲绳协定”,将钓鱼岛诸岛划入归还冲绳的区域之内,日本政府也据此主张钓鱼岛属于冲绳县的一部分。
同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日、美两国政府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正是美、日对钓鱼岛的私相授受,引发了世界各地中国人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
1970年10月,台湾大学研究生王晓波、王顺在《中华杂志》发表《保卫钓鱼台》(钓鱼台即钓鱼岛)一文,引述五四运动的口号“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号召全球中国人奋起保钓。
1970年12月16日,在美国的第一个保钓组织“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台行动委员会”由台湾留学生在普林斯顿大学成立。
此后,全美高校的60多个“保钓行动委员会”和数十个保钓刊物也应运而生。
1971年1月30日,旧金山、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和洛杉矶等五地的2000多名留学生同步发起游行示威。
4月10日,来自全美各地以及加拿大的3000多名中国留学生齐聚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浩浩荡荡游行至美国国务院、国民党当局“驻美大使馆”和日本驻美大使馆进行抗议。
由于这次游行人数众多、规模壮大,被视为海外保钓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保钓运动虽然没能从日本手中夺回钓鱼岛,然而掀起的巨大声浪也让美、日等国看到了中国人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决心和意志。
1971年10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在批准“归还冲绳协定”时特别指出,美国仅取得了行政权,而非主权,因此美国将行政权移交给日本的行动,并不构成基本主权(美国无此种主权)的移交。
形势政策

维持现状后再决定的35. 维持现状后再决定的35.8﹪ 35 永远维持现状的人占16 16. 永远维持现状的人占16.8﹪ 维持现状后独立的占15 15. 维持现状后独立的占15.9﹪ 维持现状后统一的占13.7﹪ 维持现状后统一的占 ﹪
不统不独不战不和实质上是维持分裂现状 破坏现状的威胁大陆远甚于台湾 维持现状并不是美国在台最大利益
2、日本因素
冷战后: 冷战后:由谨慎态度转为公开介入
对台特殊殖民情结 本国国家安全因素 经济关系相互依赖
中日关系大局 安全困境
三、台 海 战 争
胡锦涛四条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台湾人民方针决不变。 贯彻寄希望台湾人民方针决不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if
the no
mainland intention
have to
attack
第七次台海危机: 第七次台海危机 2003.
二、台湾问题的解决
(一)大陆台湾双方推动 (一)大陆台湾双方推动
1、加强经济交流 、 2、加强文化交流 、 3、加强人员交流 、
“台湾地位未定”论 台湾地位未定” 台湾不属中国” “台湾不属中国”论 台湾民族主义” “台湾民族主义”论 台湾政治实体” “台湾政治实体”论 “台湾事实主权”论 台湾事实主权” 台湾住民自决” “台湾住民自决”论
颁布反分裂法 独立和分裂势力近期在岛内很难 形成共识 与美国共同制独
(二) 国际关系框架下运作
1、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 50年代 年代—70年代初:协同台湾 年代初: 年代 年代初 对峙大陆 70年代 冷战:模糊的双重性 年代—冷战 年代 冷战:
最新 有关台湾问题和当前的台海局势(1)-精品

有关台湾问题和当前的台海局势(1)关于和当前的台海局势——纪念我国台湾光复60周年最近10多年来,由于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积极推动“台独”活动,使得原本相对平静的台海局势骤然紧张,引起世界华人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现在的“台湾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当前的台海局势怎样?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策略又是什么?下面就这些问题做点分析,共大家参考。
一、现在的“台湾问题”是美国政府造成的1、美国是造成大陆与台湾长期分裂的“始作俑者”在近、现代史上,我国台湾出现过三次大危机:第一次是由荷兰人制造的,1622年荷兰侵犯和占领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直到1683年郑成功之子归顺清政府才最终得予解决;第二次危机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1895年中国清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逼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4月17日依据该条约将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投降后,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文件将台湾与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台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第三次也就是现在的“台湾问题”是由美国政府制造出来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台湾地位未定”为由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不久美国政府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退守台湾的蒋介石与美国互为需要,蒋介石想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好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美国需要利用台湾这艘不沉“航空母舰”以控制东北亚局势,特别是想包围、封锁和扼杀新中国。
这样,台湾又成了“问题”,不过这一次是由美国政府造成的。
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于与前苏联争霸的需要,主动提出与中国发展关系要求,中美终于在1979年建交,并先后签订三个联合公报(1972年上海公报、1979年建交公报、1982年“8.17”公报)。
在这些公报中,美国政府向中国人民作出了承诺。
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承诺美国“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还承诺逐步减少以至最后停止对台出售武器。
1996一级战备的故事

1996一级战备的故事1996年3月7日,彼时月黑风高,全国范围内的百姓都已经入睡了,但是彼时福建军区却十分忙碌。
所有的战士们都坐在宿舍内,低着头趴在书桌上写着什么,只听见沙沙的书写声,走近一看,所有战士们都在写着同一个东西,那就是遗书。
几声导弹划破了寂静的凌晨,在福建永安,所有导弹兵早已完成排兵布阵,正严阵以待,在为最后的决战做好准备。
几枚导弹按照预定轨道打到了台湾高雄的外海。
听到爆炸声后,福建军区立马准备好了第二轮导弹发射,这次打出的是东风15,从南平起飞,在基隆爆炸。
几轮导弹的打击下来,台湾那边马上开始恐慌,据说,当时所有的台湾市民都走上街头,寻找最近的银行,将自己的钱取出来,以免锁死在银行中。
除了银行之外,台湾的各大机场也变得异常的忙碌,几乎所有的人都涌向了各大机场,他们觉得大陆要打过来了,趁早逃跑才是王道,几乎同一时刻,从台湾飞向美国的航班全部被订满。
台海危机而大陆这边,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部集结完毕,这次甚至直接调动了海陆空三军,而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更是直接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只是一场军演,但是,为什么这次军演会达到如此的程度,甚至直接让所有战士提前写好遗书呢?解放台湾,势在必行解放台湾这件事要追溯到1949年6月21日,彼时全国战场基本上已经获得了胜利,为了巩固即将诞生的新政权,毛主席给粟裕大将发去电报,表示一定要重视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势力,如果国民党打算反扑,那么上海和各沿海城市一定会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开始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军队制度进行考虑,在抗战中我们只有陆军,空军和海军少的可怜,吸取了这样的经验,毛主席大手一挥,要求立马开始建立空军,为解放台湾做好准备。
解放台湾不是小事,为了保障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党更是早早地布置好了华东野战军,甚至为其补充了许多强大的兵力。
除此之外,我党还积极地联系苏联方面,希望苏联能够为我们解放台湾提供一些帮助,而苏联最终也提供了帮助。
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一个国际热点问题,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古代清朝时期中美之间就有往来。
近代时期,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冷战对抗到关系的正常化。
但由于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两国关系一波三折,又由于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双方又在许多领域加强合作,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而台湾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的最主要问题。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56年间是第一阶段,中美关系基本特点:平等友好。
主要原因:是美国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当时忙于领土扩张,其对外政策重心在美洲。
综观过去的中美关系演进史,我们可以把中美关系分成两个30年:无外交关系的前30年和建交以来的30年。
•还可以按照中美关系状态的发展演变分成三个20年:•第一个20年(1949-1969)中美相互敌视、对立甚至兵戎相见;•第二个20年(1969-1989)中美跨洋握手、联手制苏;•第三个20年(1989至今)中美在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差异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纠葛中化解纷争、寻求合作。
《建交公报》发表4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了继续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要求美国继续对台出售“防御性”武器,“向台湾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够自卫能力所需数量的防御物资”,并指出美国与中国政府建交是基于希望“台湾的未来由和平方式来决定”。
中美关系的剧烈动荡以及恢复正常化(1989-1998)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内中美关系出现了剧烈震荡。
包括美国意欲在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时附加改善人权状况的条件(虽然最后并未真正实现);美方提升美台关系,提高美台互访官员级别、1995年美方给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发放访美签证;1996年大陆导弹演习震慑岛内台独势力、美国航母驶近台湾海峡,引发中美第三次台海危机;美方不断指责中方对外扩散核技术和导弹等。
最近台海危机经典播客博文

最近台海危机经典播客博文台湾海峡两岸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台湾海峡危机,简称“台海危机”,是指1949年国民党政权由中国大陆败退至中国台湾地区后,海峡两岸军队针对对方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演变成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
而这场军事对峙延续了70多年,仍未结束,只是在不同时期军事对峙的强度有大有小。
两岸军事对峙强度的变化,受两岸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当然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2022年8月2日,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中方对此强烈谴责、坚决反对。
历史背景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在福建前线集结部队,台海危机一触即发。
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登岛战”不得不暂时放在一旁。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面对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勾结”,解放军再度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并且采取强硬行动,成功占领大陈群岛中的一江山岛。
第三次:1958年,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轰炸福建。
这种做法是赤裸裸的挑衅,解放军部队迅速采取行动,台湾海峡爆发的战斗震惊了世界。
在后续的战斗中,因为美国有军队出现在台湾地区,为了避免和美国直接冲突,解放军暂停了炮击。
第四次:1962年,中国大陆内部因为一些失败的运动导致国力空虚之时,蒋介石想要趁机“反攻”,但是在美国的阻拦下并未实现。
第五次:1995年李登辉“访美”,中国大陆采取了强硬的措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警告李登辉的同时,也警示美国。
第六次:在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提出“两国论”,这样的做法激怒大陆。
7月11日,国台办发言人发表谈话表示,“我们严正警告台湾分裂势力,立即悬崖勒马,放弃玩火行动,停止一切分裂活动。
第七次:2022年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