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鹿原》的鉴赏
《白鹿原》文学鉴赏

《白鹿原》文学鉴赏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民间传说为基础,描绘了20世纪初在华北平原上的种种社
会生活情景,对中国现代历史及社会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小说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人物鲜明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中各个角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社会变迁对于不同人群的生活、情感、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
同时,小说中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官场文化、资本主义等不同力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互斗争和影响。
小说语言优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华北平原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环境,揭示了这些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命运的影响。
此外,小说也涉及到了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使读者受益匪浅。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俱佳的长篇小说,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文化传统以及人类命运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启示和帮助。
白鹿原鉴赏述评

白鹿原鉴赏述评白鹿原,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
它以白鹿原这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原一家人的兴衰起伏,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来评述《白鹿原》这部小说。
情节是一部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白鹿原》的情节布置紧凑,扣人心弦。
小说以白鹿原一家人的兴衰为主线,穿插着白鹿原上各个家族的纷争和恩怨。
小说的开篇就以白嘉轩的出生和他与白嘉轩的婚姻为引子,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接着,小说又讲述了白嘉轩的儿子白嘉轩的成长经历,他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冲突,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白鹿原》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
首先是白嘉轩,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也是一个具有很高人情味的人。
他的命运起伏跌宕,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坚持。
其次是白嘉轩,他是白嘉轩的儿子,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白嘉轩性格复杂,既有着善良和正直的一面,又有着冷酷和残忍的一面。
他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次要人物如白嘉轩的妻子和兄弟等,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人生轨迹,共同构建了小说的世界。
主题是一部小说的核心思想。
《白鹿原》通过讲述白鹿原一家人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白鹿原这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原一家人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变迁。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他们有着善良和邪恶、懦弱和坚强等不同的一面。
这些主题的呈现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
《白鹿原》是一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活、主题丰富的小说。
通过讲述白鹿原一家人的命运,它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思考和思想的激荡。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白鹿原》点评

《白鹿原》点评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3年。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小说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围绕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反映了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
同时,小说也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人之生存的悲剧性。
在故事中,白家和鹿家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变迁。
白家后代中规中矩,而鹿家则因为鹿子霖的野心和鹿兆鹏、鹿兆海兄弟的追求理想而充满动荡。
此外,小说还通过黑娃、田小娥等角色的命运,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
在寻根主题方面,《白鹿原》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文本中人物的个性描写,来宣传中国文化的深刻价值,表达自己“寻根”理念。
作者不仅以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突显了寻根性思考,还通过人物语言、行为表现了重构地域文化发展史的强烈意向。
这使得《白鹿原》保持了历史的混沌性和丰富性,成为一部浓缩性的民族命运史和心灵史。
总的来说,《白鹿原》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历史变迁、家族恩怨、人性挣扎和文化寻根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的评论

当代文学作品《白鹿原》的评论
《白鹿原》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部重要之作,由作家陈忠实创作,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论。
首先,本书通过对白鹿原这个小山村的描述,展现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
书中详细描绘了土地的分配、村民的日常生活、习俗等,让读者得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农村的面貌。
同时,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也非常值得注意。
陈忠实通过对于传统观念的描绘和分析,让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演变,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
其次,本书通过对于家族史的讲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书中的角色形象各具特色,其中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人深思。
这些角色的命运和性格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也成为了这部小说最为重要的亮点。
最后,陈忠实的文学风格也非常值得称赞。
他将叙事与思辨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反讽、对比等,使得整个故事显得深邃、感人而又具有思考性。
总的来说,《白鹿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
它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对当时社会的反思,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历史。
陈忠实的文学风格也使得这部小说不仅
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思考性和启示性的文化著作。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代表作,它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
这部小说以它深刻的人性描绘、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出色的文学艺术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从白嘉轩、鹿三等传统人物,到田小娥、黑娃等反叛者,再到白孝文、鹿子霖等矛盾人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这些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的选择和行动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白鹿原》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从清末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例如对家族荣誉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坚守等等。
最后,从文学艺术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
作品。
陈忠实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例如白鹿原上的“白鹿”、田小娥的悲剧命运等等,这些手法都为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学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白鹿原文学评析

白鹿原文学评析第一篇:白鹿原文学评析灵魂的黑洞,浑噩的黎明——浅析《白鹿原》一部白鹿原勾勒几曲轮回的忧伤和怅然。
在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一场场暴雨袭击着白鹿原上的人们,然而春光明媚后的午后,物是人非,只剩下山形依旧枕寒流。
周而复始的逃离、欢好,反反复复的动荡、抵抗,是挣扎、是无奈、是风吹过的浮萍,命运的轮回由不得你的出轨。
即使偏离了原有的轨道,百转千回,俯瞰大地,人性的七情六欲,人情的悲欢离合,儒家的仁义道德,民族的兴衰存亡,冲击着这座平凡的废墟,敲打着庸儒的人心,为我们展现着灵魂深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去感受历史发展中心脏脉搏跳动的视觉……白鹿“缘”,缘生缘灭缘起欲,表为爱。
一场半生缘,到底化为灰烬的是什么?《白鹿原》这部作品并没有只是单纯的论述政治党派的问题,从中夹杂着一段被拍成电影的爱情。
田小娥与黑娃的结合,第一次是所谓的偷欢导致的是田小娥来到黑娃生活的地方,命运的使命总是这么巧妙。
还记得黑娃之前担心,就对小娥说:“只要你好好地跟着我就行。
”是否黑娃的担心就已经预示着田小娥的命运呢?该批判田小娥对以前那户人家的背叛吗?也许不该,田小娥一出现则是侧室,不仅如此,她的作用除了所谓的“泡枣”便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在这样一个畸形的视觉下,这不是出轨,只是求生,求爱,求尊严吧。
也许她本就没有什么自尊心可言,不管是因为那张过人的人皮还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为她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坍塌的房屋结束了她的一生,她的爱情,她的欲望化为灰烬。
是她的罪过吗?为什么如此对待一个只是想找个依靠的女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她只是以自己生存的方式生活着,她只是合乎人性本能而活着。
也许在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下,她是不贞不洁的;在现实主义下,她是艰难的生存者,出卖肉欲本不是她所愿,然而她的到来,引起的是白鹿原上的震动,有色眼镜下还能出淤泥不染?即使有心也恐怕是无力了吧。
田小娥只是一个缩影,世界上有多少个田小娥活着,为了生存,如果仅仅以一个女人的到来而去畏惧她带来的危害,是可笑的。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白鹿原》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白鹿原》介绍《白鹿原》是当代中国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93年首次出版。
小说以河南洛阳北方农村白鹿原为背景,以张献忠劫掠中原的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讲述各个家族世代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转折,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定地区居民族群的嬗变与沧桑。
它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揭示乡土社会生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而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内容1. 小说简介在这一部富有史诗气息的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三个世纪、四代人五十多个角色及众多事件故事线条的交织与串联,呈现了白鹿原这个特殊地域在近百年来所经历的波折和变迁。
同时,透过家族之间复杂而错综不清的纠葛,作者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入。
2. 人物塑造作者通过生动鲜明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丰满、立体又富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
其中包括勇敢无畏却缺乏智慧的豆腐石、善良正直但被命运捉弄的典子、沉默寡言却有邪恶心思的二爷等等。
这些角色展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性弱点。
3. 主题揭示《白鹿原》以白鹿原这片土地为主线,通过描写农民起义、家族纷争、文化冲突等各种情节,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小说中渗透着对封建制度束缚下农民无法逃离命运束缚的思考,也表达了对个体抗争与追求自由意志的探索。
4. 文学风格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巨著,《白鹿原》注重社会现象的真实再现,同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使小说中的形象和故事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陈忠实运用典型记叙和自由豪放两种叙事方式,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5. 影响与评价《白鹿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在文学界也获得普遍认可。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白鹿原》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和个体命运困境,并且传达出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它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思考,还深入探索了人性与社会关系等永恒主题。
结论《白鹿原》以其卓越的文学表达、深刻细致的角色刻画和反映当时历史环境下民众命运转折的描述而闻名于世。
白鹿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

白鹿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白鹿原,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精细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
在白鹿原的世界里,人们的欲望、野心和矛盾纷争构成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图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白鹿原揭示的人性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丑恶。
首先,白鹿原揭示了人性复杂性的方面之一是人性的虚伪和自私。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欲望和目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欺骗、背叛和暴力等。
比如,九儿为了报复酒园园主的迫害,不惜伪装成善良的媳妇,最终陷害了酒园园主。
而五爷和五娘则为了争夺白孝文的继承权,对彼此进行了残忍的算计。
这些人物的行为展示了人性中那股来自内心的虚伪和自私,以及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一面。
第二,白鹿原揭示了人性复杂性的另一个方面,即人性的贪婪和暴力。
小说中的人物渴望权力、财富和地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不惜压迫、剥削甚至杀戮他人。
白鹿原上的人们为了争夺土地,进行了一系列残忍的战斗和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贪婪和暴力不断升级,让整个白鹿原变成了一个人间地狱。
无数人因为欲望而失去了生命,他们被人性中那股无尽的贪婪和暴力所吞噬。
最后,白鹿原还揭示了人性复杂性的第三个方面,即人性的扭曲与破碎。
在小说中,许多人物因为环境和命运的压迫,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人性,变得扭曲和破碎。
比如,白老汉因为家族的诅咒和生活的困苦,逐渐变得冷酷和残忍,最终走上了谋杀的道路。
而九儿则在被迫嫁给酒园园主后,生活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她的心灵也逐渐变得扭曲和破碎。
这些人物的命运展示了人性在困境中的脆弱性和易变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在逆境中容易变得扭曲和破碎的一面。
综上所述,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深入的描写和细腻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
作者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人性中的虚伪和自私、贪婪和暴力、扭曲与破碎等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这些揭示,我们被迫反思人性的本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运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白鹿原》的鉴赏
关键词:传统儒学文化阶级本位背离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史诗巨著。
其中人物较多,形象各异,且彼此关系密切。
其中鹿兆鹏和黑娃在下一辈人中曾一度被认为是正面和反面的代表,二者曾有着多次合作共事的经历,但结局却是鹿兆鹏投入到了革命的大潮中,黑娃最终“跪倒在”象征传统封建儒家思想的、他早年激烈批判的“祠堂里头”。
二者的彻底告别,体现了儒学在20世纪的中国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挑战”的漫长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激烈较量的中外文化和阶级本位文化深深的影响了鹿兆鹏和黑娃的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命运的转变。
最初,鹿兆鹏和黑娃同样反对封建婚姻,一个是“有家不回”,一个是带着“偷来的”媳妇在村外窑洞过活。
他们一起策划在白鹿原上掀起一场“风搅雪”,一起烧粮台打富豪,一同闹革命。
仔细品味他们的成长历程,却可以发现,这对貌似志同道合的战友,自始至终就有着不同的信仰。
他们接受的教育和经历代表的是各自坚守的文化和理想,同时他们的行为也表明,他们乐于为各自的坚守所服务。
因此,笔者认为对鹿兆鹏和黑娃的最终背离是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文化”导致,这一“文化”既体现在那个特定时代中互
相冲撞融合的传统儒学与外来文化,也体现在不同阶级人心底的阶级本位文化。
一.传统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激烈较量
鹿兆鹏小时候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年龄不算最大,书却读的最高”,但是他随着“新文化运动”大潮,中止了传统儒家教育,进城“念新书”,学“西学”,完全接受了西方解放思想,纯熟的掌握了革命理论,并从此坚定了终身的信仰。
他自觉意识到自己属于带有外来性质的“新思潮”,他大胆质疑早年所接受的儒学启蒙教育,对“白鹿原”——自己的母体文化也进行了革命,他所体现的文化心理结构其实是建立在自身所信仰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之上,而这理论体系是经过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理念与新思潮的激烈碰撞之后,其精髓深深植入鹿兆鹏心里的。
他说拜祭祠堂纯属“封建礼仪”,宣称白鹿村是原上最顽固的“封建堡垒”——理由是知县亲自给挂过“仁义白鹿村”的金匾。
鹿兆鹏是白鹿镇上显眼的“洋装洋人”,有名的“洋党”。
鹿兆鹏是彻底的反传统。
黑娃接受的完全是儒家教育,不论是他在为日不多的学堂学到的,还是生活中鹿三的指教。
孝悌,伦理多是在耳濡目染,代代相传中形成。
黑娃生长于“农耕”,同样有着“耕读传家”的思想,他满意于和田小娥过的恬淡的“日月”,他要“蒙着头,闷住声下几年苦,买二亩地再盖两间夏房,保不准过两年添个娃娃……”甚至遵循“耕读传家”的传统计划将来让孩子去读书,给祖上争光。
他相信通过劳
动“日子就一年强过一年”。
黑娃从根本上说是儒家思想的浸染者。
至于后来他出于对鹿兆鹏的崇拜以及对当时处境的潜意识反抗,把鹿兆鹏所宣讲的新思想作为新奇的外来事物,不加以排斥,却是阶级本位文化作祟,并非真正的接纳于心,可以说,在其本心深处,是没有无产阶级先进意识的种子的。
至于黑娃的造反,那实质是一种复仇的行动,而非真正意义的反封建。
黑娃领头走进祠堂大门,突然触景生情想起跪在院子里挨徐先生板子的情景。
他没有迟疑就走上台阶,又一锤砸下去……黑娃久久站在祭桌前头,瞅着正面墙上那副密密麻麻写着列祖列宗的神轴儿,又触生出自己和小娥被拒绝拜祖的屈辱……
黑娃说白嘉轩“你的腰杆太直了”,其实这只是他对幼年所受“伤痛”的回击以及对与小娥被拒拜祖的“屈辱”的掩饰。
错把形式理解成本质,是追随者突出的表现。
认清了黑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反封建这一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他最后选中高秀才的女儿玉凤为妻,“学做好人”,忏悔“我老早闹农协跟人家作对,搞暴动跟人家作对,后来当土匪还是跟人家作对……”,带妻子“跪倒在祠堂里头”。
说到底,黑娃的反叛和皈依最终标榜的是——传统儒学。
在鹿兆鹏和黑娃身上,都有着传统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激烈较量,只是最终在二者身上,外来文化和传统儒学分别占据了主导,这就为二人的背离种下了种子。
二.阶级本位文化的巧妙作祟
鹿兆鹏动员黑娃起事——准确的说是煽动的描写:
“你百事如意呦!”兆鹏揶揄的说,随之刻意的问:“你偷回来个媳妇族长不准你进祠堂拜祖,你心里受活不受活?脸上光彩不光彩?”
“你放屁!”黑娃像遭到火烧水烫似的从椅子上弹起来,脸色骤变,“你当校长闲烦了是不是?想拿穷娃寻开心了是不是?”
“骂的好黑娃。
黑娃你骂的好。
使劲骂!把你小时候骂过的那些脏话丑话全骂出来,我多年没听,太想听你骂人了!”兆鹏笑着催促说:“你怎么只骂一句就不骂咧?”
黑娃鼻腔里哼一声,转身朝门口走去。
兆鹏赶过来抱住他的肩头:“对对对呀,这举动才像黑娃的举动。
听不顺耳的话脖子一拧眼一瞪,拔腿转身就走,我记得黑娃你自小就这号倔豆脾气。
”
这一段话形象刻画了鹿兆鹏的心机,黑娃的坦率。
这就为后来二者在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打下底子。
鹿兆鹏始终是占据主动地位的领导者,黑娃始终是被动的任务执行者。
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过程中,阶级文化被巧妙的隐去了。
但是归根溯源,鹿兆鹏作为富绅鹿子霖的儿子,有其狡猾的一面,黑娃作为“心地踏实”“白鹿原最好的长工鹿三”的儿子,坦率诚恳,尤其有着年轻人的野性。
鹿兆鹏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这种野性。
在上文这段话期间,黑娃对鹿兆鹏是真崇拜,崇拜他的学识和受
人尊敬的校长地位,但随着兆鹏身份的暴露,这种崇拜渐渐异化了,这一点黑娃却不自知,导致了后来迷失自我的追随。
但是,鹿兆鹏对黑娃却是假羡慕。
这就像他早年偷偷的塞块冰糖无言的鼓励“倔豆脾气”一样,成年时用夸奖来调动他的造反性格,使之为我所用。
鹿兆鹏隐秘的遗传了父亲的性格,值得庆幸的是,他这种阶级本性并不像他父亲那样用在乡人身上,而是用在了在激发革命斗志的方面。
此外,黑娃领导的“风搅雪”运动中铡死的两个人,一个是管着庙里几十亩地的老和尚,他交租要女人来,无论美丑一律付出代价;一个是天生风流的碗客,在各村卖碗过程中不断勾引女人——但他们都不是因为剥削或阶级对立,而是因为风流罪。
这一惩治恶霸的举措的确沾染着浓厚的血腥气,但是政治色彩并不浓厚。
相比较带有强烈阶级意识的鹿兆鹏领导的抗击日寇和惩治剥削阶级的运动,黑娃并不具备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
阶级的差异性最终表现为思想和行动的差异,所以,每次鹿兆鹏离开黑娃,黑娃总会不顺利,逼上梁山做土匪,他是一个没有清晰目标的造反者。
当最终黑娃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选择生养他的白鹿原和祖宗,他所选择的其实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的“耕读传家”的踏实和“学做好人”的文化。
“哦呀呀黑娃兄弟呀……你怎能跑回原上跪倒在那个祠堂了?你呀你呀……”——这正是一心追随革命的鹿兆鹏所始终反对的“封建”。
这一分歧恰恰为鹿黑二人的背离给予了土壤和养料。
综上所述,黑娃是一个经历了一系列运动后接受了儒家及本土文化教育的农民,他最终选择回乡祭祖,一方面承认了他的“回归”,另一方面也承认了他之前的“反叛”。
而鹿兆鹏较彻底的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心怀着民族大义,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通过二人的分散——联合——背离的情节发展,使得白鹿原——这个在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覆罩下的基层宗法社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它积淀的深厚底蕴,同时它也向人们展示了它对外来文化的包容。
也许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白鹿原》这部农民史诗巨著结尾却没有给鹿兆鹏一个悲剧结局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许子东.当代小说阅读笔记[m].华东师范出版社.1997.
[2]郑万鹏.白鹿原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3]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0.
[4]於可训.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导读[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张静,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文艺学200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