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药王孙思邈名方:独活寄生汤,既补肝肾气血,又除骨间湿气

药王孙思邈名方:独活寄生汤,既补肝肾气血,又除骨间湿气气血是生命的动力和燃料,肝肾是发力与点火的场所,哪一样弱了都会令身体不爽。
而若风寒湿邪于不经意间入侵,长期滞留于经络关节,令肢体尤其是腰腿疼痛或麻木,便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并累及肝肾。
于是,人体动力不足,燃料不足,发力与点火的工作进行得有一搭没一搭,支撑肢体与行动的腰腿更是难受的只能以痛来表达。
此种症状,属正气虚弱邪气旺盛,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祛散风寒湿邪,又补益肝肾气血。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正是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以致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日久不愈的常用方。
由于气血耗伤,影响心血的运行,肺气的肃降,故心悸气短。
故此症以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独活寄生汤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方中既有健脾益气之良将:人参、茯苓、甘草。
又有补血和血之良将: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
还有补肝肾之良将:牛膝、杜仲、桑寄生。
亦有祛风寒湿邪之大将:独活、秦艽、防风、细辛。
前两组大将再熟悉不过。
第一组是补气祖方四君子汤去掉白术,第二组是补血组方四物汤的熟地黄换成了干地黄。
干地黄便是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这是为了药方的大方向而作出的调整。
在攻伐风寒湿之战中,独活等大将大都辛散苦温燥湿,燥湿利水的白术便显得画蛇添足,滋腻之熟地黄也显得温情黏乎。
于是药王大手一挥作减法,让补气活血的队伍更能适应本战场。
且两个组方中的白芍与甘草相遇,还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
战场开战的根源,是风寒湿邪入侵,且病位在腰腿,于是长于祛这三邪,且善于往下走的独活担起了重任,用量最大。
其性辛散苦燥,微温能通,解表力缓,长于祛风湿,善于往里往下走通行气血,散藏在身体内部的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疏导腰膝与腿足的风寒湿邪,麻木疼痛等。
是治风湿麻木疼痛之要药,凡风寒湿痹,无论新久,均可应用。
千古名方 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唐朝就是个人才辈出得年代,孙思邈就就是一位伟大得医药学家,其撰著得《千金要方》更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后世医家在临床上运用《千金方》,诸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等,尤其就是独活寄生汤,在治疗腰腿痛中作为首选方剂,疗效卓著。
独活寄生汤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如下: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
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
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组成】独活三两(45g) 桑寄生(30g) 杜仲(30g) 牛膝(15g) 细辛(10g) 秦艽(12g) 茯苓(15g) 肉桂心(6g)防风(10g) 川芎(10g) 人参(10g) 甘草(10g) 当归(10g) 芍药(10g) 干地黄(15g)各二两。
本方就是治疗痹证得名方,也就是治疗腰痛得效方。
古人因没有现代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得概念,故凡腰腿痛类证皆从宏观病机分析入手,采取有效方药治之,从而留下了独活寄生汤这首效方、凡就是腰腿痛病证,皆用此方验之,并不断地从药量上,药味上体会用方之妙,最后终于形成了用独活寄生汤治腰腿痛得专方。
中医把上述现代疾病造成得腰腿痛大多归结于痹证一类、在《内经》中即有痹证得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在此明确指出,痹证得成因就是风、寒、湿三种邪气联合侵袭人体、湿邪得特点就是重着、黏滞,其致病特点就是缠绵难愈。
大致就是由于湿邪得这种致病特点,使痹证得治疗颇为棘手,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而不愈,特别就是遇到即将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复发。
风湿名方《独活寄生汤》应用:出自药王孙...

风湿名方《独活寄生汤》应用:出自药王孙...
风湿名方《独活寄生汤》应用 :
出自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文量: 独活三两,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干地黄,芍药,桂心,茯苓,杜仲,牛膝,人参,甘草各二两。
现代用法: 独活15,其它各10克。
功用 :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原方主治 :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痿软无力,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应用心得 : 本人临床应用独活寄生汤*通治*各种风湿痹证,均取得较好疗效。
随证加减效果更佳。
肩痹酸痛明显者加桑枝,片姜黄,威灵仙。
项强筋挛者加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
背后酸痛凉明显者加干姜。
腰痛明显者加狗脊,续断。
膝下明显者加巴戟天,仙茅,牛膝,千年健,地枫皮。
注: 细辛可用10克,一是因为目前国家控制严格正规皆以根须入药,毒性比全草小很多。
二是汤剂用量要比丸散大,小量很难取效(细辛不过钱指的是散剂)。
特加注释,希望不要以此做无必要的争
论。
千古名方:风湿、类风湿—独活寄生汤

千古名方:风湿、类风湿—独活寄生汤风湿类风湿——独活寄生汤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健康,风湿类风湿这个病相信大家都知道,——目前颈肩腰腿痛,老寒腿,风湿热,腰膝关节肿痛,非常常见的疾病。
那么今天我就从讲病历故事说起吧。
我从医这么多年,风湿类风湿患者接触非常多。
症状相信大家也都了解:腰疼,腿疼,有的膝关节疼,有的还游走性疼痛。
现在我们老百姓,有很多自我调理的办法,比如泡药酒啊,比如吃大、小活络丹等等。
可是效果不好。
这是为什么呢?我仅举一个病例:有一次,有个病人40多岁,女的,来找我,说腰腿疼痛20年了,早晨疼的厉害,关节尚没有变形,另外,每天起夜很多次,怕冷明显,已经绝经了,瘦弱,诊察舌淡苔薄,脉细弱。
并且吃过很多种药物,一直没有改善。
经询问,以前治疗的时候,只要一提到腰腿痛,医生就开六味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加活血通络止疼的药物。
其实这个病人确实是风寒痹症,还有肾虚,但是我们现在有个误区,见肾虚就是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
其实大家看看这两个药的组成,就知道。
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的,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而金匮肾气丸,虽名为补阳,而且说明书里说阴虚有火禁用,可是金匮肾气丸只是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了两味超小剂量的附子肉桂,“微温少火”。
体现的是古代医家对阴阳互根互用的认识。
他们认为人体阴液充足,才能阳气旺盛,就像说,我们过日子,钱够多,一个人才可以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活力四射。
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可是如果一个人意志消沉(风寒痹阻),要赚足够的钱,不一定那么容易(滋养肝肾之阴),反而给些鼓励和加油打气(温阳振奋阳气),让人立刻振奋起来,对他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说明白点,金匮肾气丸虽然温肾阳,但力量是比较弱的,必须坚持服用比较久才能体现效果。
而对于内在阴寒很盛的病人而言,这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根据这个病人的情况,我开了一个小方子。
吃过5副以后,疼痛就有了缓解,手脚有了暖意,不那么怕冷了,我守方继进,再吃了10副巩固疗效,她怕冷的感觉基本改善了,寒湿痹症,首先要求得阳气来复,她身子一暖,疼痛感就基本缓解了,夜里起夜也少了,基本在一次左右。
【孙思邈千古名方:独活寄生汤治风湿】

【孙思邈千古名方:独活寄生汤治风湿】独活寄生汤方,记载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里处方:独活9克,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6克,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芍药6克,干地黄6克。
用于:风寒湿导致的风湿性头痛、风湿肩周炎、风湿关节炎、风湿腰痛、风湿坐骨神经痛、风湿老寒腿,小儿麻痹症中医认为,风湿头痛、风湿肩痛、风湿腰痛、风湿关节炎等等都是因为三种邪气入侵导致的:风邪、寒邪、湿邪。
久病必淤,邪气入侵久了必然会导致经络血脉不通,所以再加一个淤血。
寒气是怎么进入身体的呢?比如天冷了没添加衣物,外面刮风下雨没有及时避开,晚上睡觉忘记关空调,大冬天的洗冷水澡,在冷库里工作等等,这些都可能让寒邪悄悄进入你的身体。
这个方子里祛寒(风湿)的有哪些药呢?首推细辛,细而辛烈,还有一股浓烈的芳香,能够快速打开你的皮毛,把身体里面的寒气逼出去,其力度不亚于解表的麻黄。
祛寒(风湿)的还有肉桂心,肉桂可以强壮一身的阳气,尤其善于补充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一足就会鼓动全身的阳气去祛寒(风湿)。
那些手脚很暖和的老年人通常都会长寿,因为他们的命门之火很充足,也不会得风湿病。
祛寒(风湿)的还有独活。
重点来聊聊这个独活。
独活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方子都是用它命名的,可见其重要性。
独活性温,是风湿圣药,这么说吧,凡是治疗风湿病的方子几乎都有它的影子。
独活不仅祛寒,还肩负祛风祛湿的重任,真可谓能者多劳啊。
中医认为,风湿头痛、风湿肩痛、风湿腰痛、风湿关节炎等等都是因为三种邪气入侵导致的:风邪、寒邪、湿邪。
久病必淤,邪气入侵久了必然会导致经络血脉不通,所以再加一个淤血。
寒气是怎么进入身体的呢?比如天冷了没添加衣物,外面刮风下雨没有及时避开,晚上睡觉忘记关空调,大冬天的洗冷水澡,在冷库里工作等等,这些都可能让寒邪悄悄进入你的身体。
这个方子里祛寒(风湿)的有哪些药呢?首推细辛,细而辛烈,还有一股浓烈的芳香,能够快速打开你的皮毛,把身体里面的寒气逼出去,其力度不亚于解表的麻黄。
千古名方 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

千古名圆唐代孙思邈独活寄死汤祛风干止痹痛之阳早格格创做唐往是部分才辈出的年代,孙思邈便是一位伟大的医药教家,其撰著的《千金要圆》更是家喻户晓,家喻户晓.后世医家正在临床上使用《千金圆》,诸如温胆汤、犀角天黄汤等,更加是独活寄死汤,正在治疗腰腿痛中动做尾选圆剂,疗效卓著.独活寄死汤根源于《备慢千金要圆》本文如下:妇腰背痛者,皆由肾气健壮,卧热干天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进足膝为偏偏枯、热痹、缓强痛沉,或者腰痛、挛足沉痹,宜慢服此圆.【功能主治】祛风干,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二盈,气血缺乏,风热干邪中侵,腰膝热痛,酸沉无力,伸伸不利,或者麻木偏偏枯,热痹日暂不愈.现用于缓性闭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缺乏,气血二盈者.【组成】独活三二 (45g) 桑寄死(30g) 杜仲(30g) 牛膝(15g) 细辛(10g) 秦艽(12g) 茯苓(15g) 肉桂心(6g) 防风(10g) 川芎(10g) 人参(10g) 苦草(10g) 当归 (10g) 芍药 (10g) 搞天黄(15g)各二二.本圆是治疗痹证的名圆,也是治疗腰痛的效圆.昔人果不新颖风干性闭节炎、类风干闭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超过症、强曲性脊柱炎、腰椎骨量删死等徐病的观念,故通常腰腿痛类证皆从宏瞅病机分解进脚,采取灵验圆药治之,进而留住了独活寄死汤那尾效圆.通常是腰腿痛病证,皆用此圆验之,本去不竭天从药量上,药味上体验用圆之妙,末尾毕竟产死了用独活寄死汤治腰腿痛的博圆.中医把上述新颖徐病制成的腰腿痛大多归纳于痹证一类.正在《内经》中即有痹证的叙述:“风热干三气纯至,合而为痹也.其民风胜者为止痹,热气胜者为痛痹,干气胜者为著痹也.”正在此精确指出,痹证的成果是风、热、干三种邪气共同侵蚀人体.干邪的特性是沉着、黏滞,其致病特性是缱绻易愈.大概是由于干邪的那种致病特性,使痹证的治疗颇为棘脚,病情时佳时坏,反复收火,大部分患者病程日暂而不愈,特天是逢到将要天气变更时,病情加沉或者复收.普遍认为病程日暂的徐病大多出现二个圆里的变证,一是暂病多真,一是暂病多瘀.暂病多真.分离痹证去瞅,病程日暂,其真多正在气血战净腑.由于本病的日暂,共时加上暂服祛风集热除干等温燥之品,大多出现气血的耗伤,进而引导气血二真证,所以正在治疗此类徐病时,要注意有无气血缺乏的情况.再者,病程日暂,由痹证初期的病正在“筋脉肉骨”乏及“净腑”.由于痹证属于筋骨病变,而“肾主骨”“肝主筋”,其乏及的净腑必定是肝取肾.肝取肾共居下焦而共源,所以正在治疗痹证日暂时,若睹肝肾缺乏者,必配伍补益肝肾之品.暂病多瘀.那种表里根源于叶天士“暂病进络”的瞅面.络即经络,经络是气血运止的通讲.暂病进络而气血通讲受阻,故睹瘀血之象.通过对付痹证日暂的分解,再去瞅一下本圆的组成:独活、桑寄死、细辛、秦艽、防风五药均能祛风集热除干止痛;桑寄死、杜仲、牛膝、肉桂心、搞天黄五药均能补益肝肾:茯苓、人参、苦草、川芎、当归、芍药、搞天黄,即古圆《八珍汤》去黑术,不妨补益气血;牛膝、川芎、当归三药均能活血.可睹本圆既能祛风集热除干,又能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并能活血.取上头分解痹证日暂的病机相普遍.所以本圆主治的特性是:痹证日暂,肝肾缺乏,气血二真,经络瘀滞.其中,病程日暂是最客瞅的指征.此类痹证的证候表示有腰膝痛痛,闭节伸伸不利,或者麻木不仁,或者闭节变形,畏热喜温,或者陪随心悸气短,舌浓苔黑,脉细强或者细早等. 病症分解:风热干邪客于肢体闭节,气血运止不畅,故睹腰膝痛痛,暂则肢节伸伸不利,或者麻木不仁;肝肾缺乏,则睹腰膝痿硬;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由于本圆所含细辛,其止痛力强.独活、秦艽、杜仲、肉桂等均具备较明隐的止痛效率,所以本圆止痛效率隐著,对付于痹证的痛痛具备较强的缓解效率,进而具备隐著的近期疗效.别的,由于本圆中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药物的配伍,只消辨证准确,本圆可少暂服用,以供标本共治,而具备较佳的近期疗效.【圆解】:圆中用独活、桑寄死祛风除干,养血战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死天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苦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衰,有帮于祛除风干;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热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热干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瞅,扶正祛邪之剂.对付风热干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时常使用灵验的圆剂.古圆基础药物组成:独活三钱 ( 9g ) 桑寄死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苦草当归芍药搞天黄各二钱 (各 6g )成果:祛风干,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暂,肝肾二真,气血缺乏证,腰膝痛痛,痿硬,肢节伸伸不利,或者麻木不仁,畏热喜温,心悸气短,舌浓苔黑,脉细强.临床应用:对付痹证风热干痹痛日暂体痛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黑、制草黑、黑花蛇、海风藤、川黑、千年健等,以通筋络,逐热干,活血止痛;热邪偏偏衰者,酌加附子、搞姜以温阳集热;干邪偏偏衰者,去天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干消肿;正真不沉者,可减天黄、人参.本圆若去桑寄死,加黄芪、绝断,也能治疗风热干痹,补气真表的力量较强.主治气血二盈,体验热干而致的脊背痛痛、活动艰易等证.所以喊三痹汤,是一弛古代的体味良圆. 【药理】君独活少于祛下焦风热干邪,蠲痹止痛.┌防风、秦艽 ---- 祛风胜干.│臣┤肉桂 ---- 温里祛热,通利血脉.│└细辛 ---- 辛温收集,祛热止痛. ┌寄死、牛膝、杜仲 ----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当归、芍药、天黄、川芎 ---- 养血活血.│└人参、茯苓、苦草 ---- 补气健脾,扶帮浩气.使苦草 ---- 调战诸药.圆歌:独活寄死艽防辛,芎归天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干顽痹伸能伸.各家叙述 1.《医圆集解》:此足少阳、厥阳药也.独活、细辛进少阳,通血脉,偕秦艽、防风疏经降阳以祛风;桑寄死益气血,祛风干,偕杜仲、牛膝健骨强筋而固下;芎、归、芍、天所以活血而补阳;参、桂、苓、草所以益气而补阳.辛温以集之,苦温以补之,使血气足而风干除,则肝肾强而痹痛愈矣. 2.《千金圆衍义》:风性上止,得干沾滞,则留着于下,而为腰足痹沉,非独活、寄死无以疗之.辛、防、秦艽,独活之帮,牛膝、杜仲,寄死之佐,桂、苓、参、苦以补其气,芎、芍、天以滋其血,血气旺而痹着启矣. 3.《成便当读》:死天、牛膝、杜仲、寄死补肝益肾,壮骨强筋;归、芍、川芎战营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止风自灭也;参、苓、苦草,益气扶脾,又所谓祛邪先补正,正旺则邪自除也;然病果肝肾先真,其邪必乘真深进,故以独活、细辛之进肾经,能搜伏风,使除出门;桂心能进肝肾血分而祛热;秦艽、防风、为风药卒徒,周止肌表,且又风能胜干. 4. 《本草供真》:“桑寄死,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收主血,苦人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古人的智慧,孙思邈的独活寄生汤帮助患者改善坐骨神经痛

古人的智慧,孙思邈的独活寄生汤帮助患者改善坐骨神经痛每一个中医人都有一个自己榜样,把这个人当做自己学医前进的力量,对于我来说,孙思邈就是我的榜样。
我在上大学时就把关于孙思邈老先生的所有医案书籍全都阅览过,其中有张方子我一直沿用,帮助了很多人解决身体疼痛原因。
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吧,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是我的邻居。
当时我刚毕业不久,有一天邻居来找我说家里的老人因为坐骨神经痛,下不来床了。
我赶紧跟过去看。
我到了他们家发现老人脸色发白地躺在床上,腿部蜷缩着他家里人告诉我说,老人很早之前就被诊断为有坐骨神经痛。
这段时间身上疼痛感加剧了,根本不能下床走路,我诊脉,发现脉象细弱,舌淡苔白。
仔细询问,老人还有睡眠不佳、畏寒怕冷、心悸气短、乏力等问题。
思索片刻后我写了这样一张方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炮附子(先煎)。
水煎服。
患者服用2剂后,感觉左侧下肢麻木、冷痛之感大大缓解。
药用5剂之后,可以在别人的搀扶下走路了。
后来,我遵原方为其加减化裁,继续调理,老人家最后可以自己在家里走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事后,这家人来谢我。
其实,面对溢美之词,我心里清楚,你们该谢的不是我,而是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医学家,孙思邈。
因为我用的配伍,就是人家创制的独活寄生汤。
我不过是在其中,加入了一味炮附子。
孙思邈的独活寄生汤配伍里头,独活祛风除湿散寒,是君药。
细辛、秦艽、防风散寒湿、祛风邪,配合独活发挥作用。
所有这些,在于驱邪。
而剩余的,都是为扶正气而设。
比如桑寄生、杜仲、牛膝重在补肝肾而强腰膝。
干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肉桂温阳散寒。
我在这里头加入炮附子一味,用于大力驱散陈年痼寒。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尤其是患有坐骨神经痛多年不愈,导致正气虚衰的,不妨仔细阅读、认真体会。
当然,具体的应用,还是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进行。
解密药王孙思邈治疗老人腰腿风湿骨疼的独门秘方:独活寄生汤临床医案解析

解密药王孙思邈治疗⽼⼈腰腿风湿⾻疼的独门秘⽅:独活寄⽣汤临床医案解析独活寄⽣汤由唐·孙思邈所创,其药物组成为独活三两,桑寄⽣⼆两,秦艽⼆两,防风⼆两,细⾟⼆两,杜仲⼆两,⽜膝⼆两,茯苓⼆两,⾁桂⼼⼆两,⼈参⼆两,⽢草⼆两,当归⼆两,川芎⼆两,芍药⼆两,⼲地黄⼆两,⾸见于《备急千⾦要⽅》。
本书卷⼋《偏风第四》有对独活寄⽣汤所治病证的记载: “夫腰痛者,皆由肾⽓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速治,喜流⼊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拘挛,脚膝重痹,宜急服之。
”风湿久痹病程长,风湿之邪⽇久耗伤⽓⾎,可见肌⾁消瘦、⽓短乏⼒、⼼悸等⽓⾎不⾜之象。
风湿由肌表逐渐⼊⾥,侵⼊筋⾻损伤肝肾,导致肝主筋、肾主⾻功能失常,以致筋⾻痿软出现⼿指变形、腰弯等表现。
⽅药解析本⽅所治之证乃风寒湿侵袭,肝肾不⾜,⽓⾎虚弱所致。
肾主⾻,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府。
风寒湿侵袭,⽇久不愈,损及肝肾,暗耗⽓⾎,导致筋脉⾻节,既不得⽓⾎所养,⼜被风寒湿浸淫,则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不仁;寒盛于外,则畏寒喜温;⽓⾎不⾜,不能滋养与温煦,则⼼悸头晕,⽓短乏⼒,汗出;⾆淡,苔薄,脉弱或沉,皆为风寒湿侵袭,肝肾⽓⾎不⾜之征。
治当祛风湿,⽌痹痛,益⽓⾎,补肝肾。
⽅中独活祛风胜湿散寒,蠲痹⽌痛;肝肾不⾜,以桑寄⽣祛风湿,补肝肾,强筋⾻,共为君药。
防风、秦艽祛风除湿,助独活治痹痛;筋⾻失荣,以杜仲、⽜膝补益肝肾,强壮筋⾻,助桑寄⽣补肝肾,共为⾂药。
寒凝筋脉,以桂⼼温阳祛寒,通利⾎脉;细⾟散寒⽌痛;治风必治⾎,当归补⾎活⾎,通经⽌痛;⼲地黄滋补阴⾎;⽩芍补⾎缓急;川芎理⾎⾏⽓,通经⽌痛;⽓主温煦,以⼈参益⽓补虚;茯苓健脾渗湿;共为佐药。
⽢草益⽓补中,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祛风湿,⽌痹痛,益⽓⾎,补肝肾之效。
本⽅是治疗风寒湿痹,肝肾两虚,⽓⾎不⾜证的基础⽅,临床应⽤以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畏寒喜温,⾆淡苔薄,脉弱或沉为辨治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唐朝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孙思邈就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其撰著的《千金要方》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后世医家在临床上运用《千金方》,诸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等,尤其是独活寄生汤,在治疗腰腿痛中作为首选方剂,疗效卓著。
独活寄生汤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如下: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
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
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组成】独活三两(45g) 桑寄生(30g) 杜仲(30g) 牛膝(15g) 细辛(10g) 秦艽(12g) 茯苓(15g) 肉桂心(6g) 防风(10g) 川芎(10g) 人参(10g) 甘草(10g) 当归(10g) 芍药(10g) 干地黄(15g)各二两。
本方是治疗痹证的名方,也是治疗腰痛的效方。
古人因没有现代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概念,故凡腰腿痛类证皆从宏观病机分析入手,采取有效方药治之,从
而留下了独活寄生汤这首效方。
凡是腰腿痛病证,皆用此方验之,并不断地从药量上,药味上体会用方之妙,最后终于形成了用独活寄生汤治腰腿痛的专方。
中医把上述现代疾病造成的腰腿痛大多归结于痹证一类。
在《内经》中即有痹证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在此明确指出,痹证的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联合侵袭人体。
湿邪的特点是重着、黏滞,其致病特点是缠绵难愈。
大致是由于湿邪的这种致病特点,使痹证的治疗颇为棘手,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而不愈,特别是遇到即将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复发。
一般认为病程日久的疾病大多出现两个方面的变证,一是久病多虚,一是久病多瘀。
久病多虚。
结合痹证来看,病程日久,其虚多在气血和脏腑。
由于本病的日久,同时加上久服祛风散寒除湿等温燥之品,大多出现气血的耗伤,从而导致气血两虚证,所以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要注意有无气血不足的情况。
再者,病程日久,由痹证初期的病在“筋脉肉骨”累及“脏腑”。
由于痹证属于筋骨病变,而“肾主骨”“肝主筋”,其累及的脏腑必然是肝与肾。
肝与肾同居下焦而同源,所以在治疗痹证日久时,若见肝肾不足者,必配伍补益肝肾之品。
久病多瘀。
这种理论来源于叶天士“久病入络”的观点。
络即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久病入络而气血通
道受阻,故见瘀血之象。
通过对痹证日久的分析,再来看一下本方的组成:独活、桑寄生、细辛、秦艽、防风五药均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桑寄生、杜仲、牛膝、肉桂心、干地黄五药均能补益肝肾:茯苓、人参、甘草、川芎、当归、芍药、干地黄,即古方《八珍汤》去白术,能够补益气血;牛膝、川芎、当归三药均能活血。
可见本方既能祛风散寒除湿,又能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并能活血。
与上面分析痹证日久的病机相一致。
所以本方主治的特点是: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经络瘀滞。
其中,病程日久是最客观的指征。
此类痹证的证候表现有腰膝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或关节变形,畏寒喜温,或伴有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细迟等。
病症分析: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由于本方所含细辛,其止痛力强。
独活、秦艽、杜仲、肉桂等均具有较明显的止痛作用,所以本方止痛作用显著,对于痹证的疼痛具有较强的缓解作用,从而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
此外,由于本方中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药物的配伍,只要辨证准确,本方可长期服用,以求标本同治,而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
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
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
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古方基本药物组成:独活三钱( 9g ) 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
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钱(各6g )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临床应用:对痹证风寒湿痹痛日久体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海风藤、川乌、千年健等,以通筋络,逐寒湿,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本方若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也能治疗风寒湿痹,补气实表的力量较强。
主治气血两亏,感受寒湿而致的脊背疼痛、举动艰难等证。
所以叫三痹汤,是一张古代的经验良方。
【药理】
君独活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
┌防风、秦艽---- 祛风胜湿。
│臣┤肉桂
---- 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细辛---- 辛温发散,祛寒止痛。
┌寄生、牛膝、杜仲----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佐┤当归、芍药、地黄、川芎---- 养血活血。
│└人参、茯苓、甘草---- 补气健脾,扶助正气。
使甘草---- 调和诸药。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
独活、细辛入少阴,通血脉,偕秦艽、防风疏经升阳以祛风;桑寄生益气血,祛风湿,偕杜仲、牛膝健骨强筋而固下;芎、归、芍、地所以活血而补阴;参、桂、苓、草所以益气而补阳。
辛温以散之,甘温以补之,使血气足而风湿除,则肝肾强而痹痛愈矣。
2.《千金方衍义》:风性上行,得湿沾滞,则留着于下,而为腰脚痹重,非独活、寄生无以疗之。
辛、防、秦艽,独活之助,牛膝、杜仲,寄生之佐,桂、苓、参、甘以补其气,芎、芍、地以滋其血,血气旺而痹着开矣。
3.《成方便读》:熟地、牛膝、杜仲、寄生补肝益肾,壮骨强筋;归、芍、川芎和营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参、苓、甘草,益气扶脾,又所谓祛邪先补正,正旺则邪自除也;然病因肝肾先虚,其邪必乘虚深入,故以独活、细辛之入肾经,能搜伏风,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肾血分而
祛寒;秦艽、防风、为风药卒徒,周行肌表,且又风能胜湿。
4. 《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
缘肾主骨,发主血,苦人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