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

合集下载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三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

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挟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挟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注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深度(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

四肢、臂、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棉棒、污物碗。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为一次性使用器具,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消毒,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

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

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
毫针刺法是中医中的一种针灸方法,它以微针针尖为主要治疗工具,后配以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刺激人体穴位,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刺法
刺法是毫针刺法的主要手法,它分为两种:快刺法和缓刺法。

快刺法是将毫针快速地插入穴位,并快速地拔出,这种方法适用于较浅的穴位和肌肉组织;缓刺法是将毫针缓慢地插入穴位,一般用于深部穴位和脏器穴位。

二、按法
按法是将毫针插入穴位后用适当的力度向四面八方扳动或用轻微的力度在穴位上按摩。

三、推法
推法是将毫针插入穴位后用适当的力度向一定方向推动,既可以推向表面,也可以推向深部。

四、拨法
拨法是将毫针插入穴位后用适当的力度向左右或上下方向拨动,也可施以反复拨动。

以上是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医生在应用毫针刺法治疗时要掌握这些基本手法,并视疾病和穴位的不同,综合使用这些手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毫针刺法名词解释

毫针刺法名词解释

毫针刺法名词解释毫针刺法,又称起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14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手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毫针刺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刺疗法的主题,一切针灸疗法所能治疗的病证都可采用毫针疗法治疗。

毫针刺法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的要求,其中针刺的术式、手法、量度、得气等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毫针刺法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

在实施毫针刺法时,需要全神贯注,使刺穴准确,进针顺利,手法对证,运针自如,得气明显。

医生需要观察病人,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

同时,调动病人神气,使精神专一,意守病所,促使气感的来临或使之增强。

在针刺得气后,医生和患者双方仍应注意力高度集中,心神凝聚,守气勿失。

施术者需要精神聚集,密切观察患者神的变化,根据神的盛衰变化施以相应补泻措施。

受术者则需要心定神凝,细细体会针刺感应,意守病所,气为神使,加强疗效。

在应用毫针刺法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症。

例如,患者不宜在饥饿、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进行针刺。

对于身体瘦弱、气血虚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可过重,尽量选择卧位。

孕妇的针刺不能过猛,针感不宜过强,尤其腰骶部和下腹部穴位以及劳宫、涌泉、行间、太冲、十宣等穴都不能刺。

小儿囟门没有闭合时头颈部腧穴不能针刺。

对于出血性疾病、慢性病末期诊断不明的危笃病人也要慎用针刺。

对于胸胁、腰背、脏腑所及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不宜深刺。

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位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

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该适当掌握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误伤膀胱。

身体过分虚弱和情绪过分激动的患者以及醉酒、过饱都不应该针刺否则易于引起晕针等变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毫针的基本刺法

毫针的基本刺法

毫针的基本‎刺法持针法(一)"刺手"与"押手": 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 称"压手")。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说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进针时,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双手‎配合动作,如《标幽赋》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确是经验之‎谈。

(二)持针姿势: 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 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

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 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进针法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在进针时要‎注意指力与‎腕力的协调‎一致,要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毫针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使用进针‎器具分等。

现代常用的‎进针法举例‎如下。

(一) 以进针速度‎分法1.速刺法(图示):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一、导言皮肤科毫针刺法,顾名思义,是皮肤病学领域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它是以针刺穴位为根本手段,通过改变人体内的生理活动调整机体机能的一种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无创、快速、方便等优点,而且不需要外用药物,对于某些皮肤病来说有独特的疗效。

二、毫针刺法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毫针刺法是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由于针头极为微小,因此也就避免了皮下组织损伤,刺激程度较浅,而且不会破坏真皮层,因此很少出血和疼痛感。

这种治疗方法在针刺穴位的选择、针刺深度的控制、刺激频率和强度的调节等方面非常考验医生的医术水平。

作用机制方面,毫针刺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点的刺激来达到促进体内膜交换的作用,激活人体细胞、组织等多种机能,改善病人免疫力、代谢功能和神经调节系统的平衡,最终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三、适用范围目前,皮肤科毫针刺法已经广泛运用于许多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如过敏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瘙痒症、脱发等常见病。

其中,特别是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疾病,在临床治疗中效果突出,因此深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四、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四个基本步骤如下:1. 穴位定位在针刺治疗前要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确定需要刺激的穴位位置,随后再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和调整。

2. 医生体位和病人体位由于毫针深度较浅,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同时还需要病人採用合适的体位。

通常情况下,横卧位是较常用的方法。

3. 针头消毒及取针由于毫针是非常细小的,因此必须非常小心地进行消毒并在需要的时候换针。

4. 毫针刺法操作毫针刺法在操作过程中应非常小心谨慎,以免误伤血管、淋巴管等组织。

五、毫针刺法的优势和不足毫针刺法与传统针灸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多个明显的优势。

例如,毫针直径非常细小,对人体影响较小;因此,病人不容易感觉到痛苦,治疗过程也非常方便和适合家庭自行操作。

同时,毫针刺法还可以在不增加药物使用量的情况下,达到与一些口服或者外用药物相同的效果。

毫针 刺法

毫针 刺法

➢ 毫针刺法
震颤法
方法:用小幅度、 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动作,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作用:催气、守气
➢ 毫针刺法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也称针感)
得气的表现:
医者:下沉紧/徐和/ 患者:麻/胀/酸/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
➢ 毫针刺法
得气的意义
毫针构造与检查
针尖:松针状钩。 针柄:圈柄、花柄(盘龙
针)平柄、管柄 针根:牢固。 针身:光滑挺直、弹性。 针尾:装饰
➢ 毫针刺法
规格
长短规格

1 1.5 2 3 4 5 6
毫米(mm) 25 40 50 75 100 125 150
粗细规格
号数 24 26 28 30 32 34 36
毫米(mm) 0.45 0.40 0.35 0.30 0.25 0.22 0.20
➢ 毫针刺法
原因: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晕 症状: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 出 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严重 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
➢ 毫针刺法
项目四 针灸技能
任务一 毫针刺法
➢ 毫针刺法
毫针
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细微,故也称 “微针”、“小针”。现在临床所用毫针多用不锈钢制 成,也有用金、银制成的。不锈钢毫针有较高的强度和 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 腐蚀,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
➢ 毫针刺法
持针法:
消毒
一、针具器械消毒
1.高压蒸气灭菌法: 1-1.4kg/cm2 ,115~123oC, >30min 2.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 30~60min 3.煮沸消毒法:水沸后15~20min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 毫针刺法简介 • 毫针刺法的操作技巧 •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 毫针刺法的疗效与安全性 • 毫针刺法的未来发展与展望01Leabharlann 毫针刺法简介定义与历史
定义
毫针刺法是一种使用极细的针具 刺激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以达 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历史
毫针刺法源于古代中医,已有数 千年的历史,是针灸疗法中的主 要方法之一。
刺激相关穴位,调整气 机,缓解哮喘症状。
胃痛
刺激足阳明胃经相关穴 位,疏调胃气,缓解胃
痛。
外科疾病
01
02
03
04
颈椎病
刺激颈项部相关穴位,舒缓肌 肉紧张,缓解颈椎病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刺激腰部相关穴位,调和气血 ,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肩周炎
刺激肩部相关穴位,舒缓肩部 肌肉,缓解肩周炎症状。
网球肘
刺激肘部相关穴位,调和气血 ,缓解网球肘症状。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刺激相关穴位,调节冲任,治 疗月经不调。
痛经
刺激相关穴位,温经散寒,缓 解痛经。
乳腺增生
刺激相关穴位,疏肝理气,缓 解乳腺增生症状。
产后缺乳
刺激相关穴位,促进乳汁分泌 ,治疗产后缺乳。
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刺激相关穴位,发散表邪,治疗小儿感冒。
禁忌症
对于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的患者不宜进行毫针刺法治 疗。
02
毫针刺法的操作技巧
针具选择
01
02
03
毫针的材质
选择不锈钢等材质制成的 毫针,以保证其坚固、耐 用和安全。
毫针的规格
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 规格的毫针,包括长度、 直径和针尖形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基本操作方法•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爪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进针方法•1、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行针手法•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一)中风病•(二)头痛•(三)面瘫病•(四)肩凝症•(五)腰痛病中风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

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

•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中风病(中经络)•1、半身不遂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袁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随证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特别提示:急性期每日1 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 次,每次留针20~30 分钟,10 次为1 疗程。

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 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 寸。

•2、口角歪斜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颊车、地仓。

随证配穴:按病情酌情配取牵正、下关、水沟、四白等穴。

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特别提示:每日1 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 次为1 疗程。

头痛•临床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两类。

针灸治疗主要应用于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需根据病因进行诊治。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不论感受外邪还是犯于内伤,皆可导致头痛。

外感以感受风、寒、热、湿邪为主,内伤与肝、脾、肾三脏的阴阳失衡有关。

此外,外伤跌仆,气血瘀滞,经络被阻,也可导致头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以及高血压、眼、耳、鼻等疾病引起的头痛。

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

•取穴:太阳头痛(后枕痛):天柱、风池、后溪•少阳头痛(侧头痛):率谷、悬颅、外关•阳明头痛(前额痛):上星、印堂、合谷•厥阴头痛(巅顶痛):百会、前顶、太冲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1)外感头痛•治法:取足少阳、手太阴经穴为主。

•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2)内伤头痛•治法:取督脉、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百会、头维、风池。

•随证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虚头痛加血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

•特别提示: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

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 次为1疗程。

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面瘫病•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

•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

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肩凝症•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

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

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

•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

•治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

泻法。

•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

•随证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腰痛病•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等。

•治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

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

•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劳损者加次髎;肾虚者加命门。

•特别提示:肾俞直刺0.5~1 寸;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次,10 次为1 疗程。

针刺禁忌症•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潴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刺刺激太强等,患者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汗出、晕厥等。

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2、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3、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

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4、断针: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人体内。

用左手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X 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之法。

•6、气胸: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

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对于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