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明确记叙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的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3. 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记叙文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记叙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让学生明白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3. 示范:以一篇范文为例,分析其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展示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两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总结自己在阅读记叙文时的经验和感悟,与同学交流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记叙文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运用方法和技巧的情况,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其阅读记叙文的分析能力和感悟。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记叙文的奥秘。
2. 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和阅读方法。
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范文为例,分析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展示阅读方法。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及句子赏析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及句子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句子层面赏析记叙文,提升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基本特点: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 记叙文的结构:引子、发展、高潮、结局。
3. 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快速浏览、细致阅读、找出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意图。
4. 句子赏析的方法:分析句子结构、品味句子含义、关注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句子层面赏析记叙文,提升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阅读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和句子赏析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展示记叙文的特点、结构和阅读方法。
2. 优秀记叙文选文:提供多篇优秀记叙文供学生阅读。
3. 句子赏析练习题: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记叙文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记叙文特点: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3. 分析记叙文结构:介绍记叙文的引子、发展、高潮、结局结构,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阅读方法指导:教授学生快速浏览、细致阅读、找出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意图等阅读方法。
5. 句子赏析示范:选取一篇优秀记叙文,示范如何从句子层面进行赏析。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选取文章中的几个重要句子,让学生进行句子赏析练习。
八、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记叙文进行阅读和分析。
2. 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和句子赏析体会,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悟。
九、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记叙文的特点、结构和阅读方法。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记叙文阅读的意义3. 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记叙文阅读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记叙文阅读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记叙文阅读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4. 总结:总结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的记叙文,锻炼写作能力。
第二章: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2. 记叙文的结构:引子、主体、结尾3.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悬念、起伏、过渡、描写、抒情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分析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的要素与结构,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构成。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记叙文。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分析文章的要素与结构。
2. 写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锻炼写作能力。
第三章: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培养学生快速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提高记叙文阅读的效率。
1. 记叙文阅读的方法:略读、精读、猜读2. 记叙文阅读的技巧:抓住文章线索、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事件发展、把握文章主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提升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2.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3. 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分析4. 练习与反馈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引发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概括、评价记叙文的能力。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互相学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写作技巧: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其在记叙文写作方面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记叙文的定义、特点、阅读方法等知识点。
2. 记叙文阅读练习材料:提供一篇记叙文,供学生实践阅读方法。
3. 写作练习:布置一篇记叙文写作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记叙文进行阅读,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
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包括他们如何分析记叙文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3.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2.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的分析方法。
八、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记叙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阅读方法。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和分析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学体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
2. 记叙文的结构:介绍记叙文的导入、发展、高潮、结尾等基本结构,并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3. 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的细节描述、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提高阅读效果。
4. 记叙文阅读实践:通过课堂阅读和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记叙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有趣的记叙文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和示例: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通过示例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和阅读方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分享阅读心得和分析成果。
4. 课堂练习:布置一篇记叙文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和分析。
5. 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记叙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阅读作业:评估学生完成阅读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记叙文结构的分析和对细节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阅读心得和分析成果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结构等内容。
2. 记叙文素材:收集不同类型的记叙文,用于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
3. 学生评价表:制定评价表,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记叙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第一章: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记叙文阅读的意义3.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方法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概念、特点和阅读意义。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尝试运用基本阅读方法。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受。
2. 家长签字确认阅读情况。
第二章:记叙文的人物描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来加深对记叙文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2. 人物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等3. 人物描写的实践运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和实践运用。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尝试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2. 家长签字确认阅读和分析情况。
第三章:记叙文的情感表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中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情感表达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情感表达来感受记叙文的美妙。
二、教学内容1. 情感表达的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2. 情感表达的作用:让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等3. 情感表达的实践运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情感表达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情感表达的方法、作用和实践运用。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尝试分析情感表达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及其作用。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明确记叙文的主要要素。
2.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2. 记叙文的主要要素: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环境描绘、情感表达。
3.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概括归纳、细节分析、情感体会、推理判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叙文的基本特点、主要要素和阅读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记叙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简短的记叙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阐述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的重要性。
3. 分析记叙文的主要要素:通过举例,讲解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环境描绘、情感表达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4. 教授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归纳、细节分析、情感体会、推理判断等方法阅读记叙文。
5. 实践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理解,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记叙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内容。
2.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记叙文题材,写一篇短文,注意运用记叙文的要素和阅读方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记叙文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分析记叙文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记叙文阅读方面的进步。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文来讲解记叙文的要素和阅读方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采用差异化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八、教学资源:1. 选取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记叙文文本,用于教学和实践练习。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PPT,展示文本结构和关键信息。
小学记叙文阅读教案

小学记叙文阅读教案【篇一:小学记叙文阅读教案】(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相声.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找各个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总分总(掐头去尾)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设问语言生动、形象。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
出事物特征,引起联想。
加强语气增强语气,充分抒情。
提醒人们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拟人:把()当作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方法:1.拆分法2.换词法3.必须结合文中环境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用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11、重点句理解的方法:(1)结合文中的人物行为谈理解;(2)结合生活谈理解(可以是学过的课文、看过的故事)母亲50 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非常关键。
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
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
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
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无论是做哪一类型的短文阅读,都要做到“两读”——略读、细读。
看到短文时,不要急着去解答,要先把文章大略看一遍,大概了解文章的意思。
然后,再去看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
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把答案写完整。
记叙文阅读技巧
1.着重对人物和事物的分析。
ﻪ文章的思想意义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
的描述来展现的,这就要由表及里,由文字反映的意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2.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
就好掌握了。
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
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ﻪ
3. 把握记叙的顺序。
ﻪ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
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
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
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
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4.分析多种表现手法。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
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总之,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5.分析语言的运用。
好的语言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且句式多变化,运用多种修词法。
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
例题: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
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
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
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
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
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
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
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
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
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
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
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
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
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
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
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
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
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
13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指( ),又指( )。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参考答案:
1、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2、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父亲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3、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4、A
5、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6、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
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