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卷高考情景默写高中十四篇解析
高中14篇必考课文理解默写(情景默写)整理版及答案(1)

高中必背课文14篇之《诗经•氓》1 •《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奉劝年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2•《诗经•氓》中,“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写出了男子婚后对待女子的恶劣态度,与婚前的“蚩蚩”形成鲜明的对比。
3. 《诗经•氓》中,通过写叶子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青春不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4.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年少时与男子恋爱的美好时光,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用一个祈使句来宽慰初次求婚失败的男子同时给予对方期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6. 《诗经•氓》中,“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婚后的实际情况与婚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期待有着巨大的反差。
7. 在面临不幸婚姻的时候,古代大多数女子都会选择隐忍和消沉,但《诗经•氓》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却让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8《诗经•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分别写出了女子和男子婚后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对比鲜明,反差极大,字句中充斥着女子对男子变心的控诉。
9 •《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这两句用了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出了女子婚后每天起早摸黑、忙里忙外的辛劳生活。
2016届全国卷高考语文背诵情景默写(高中部分)

-----高中部分
(一)《阿房宫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 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 中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 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 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小家,对秦统治者 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 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 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说》答案 •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
高中语文必背14篇情景式默写含答案

1.《荀子•劝学》中表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两句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4.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5.课文《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了总在思考也不如学习一会儿的道理。
《师说》1.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逍遥游》1.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3.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天之苍苍,其正色耶?5.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默写背诵目录几历年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默写第10题共6分2016年25个省(市)适用湖北省江西省广东省云南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福建省湖南省海南省宁夏省吉林省辽宁省新疆省青海省贵州省广西省西藏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黑龙江内蒙古高考语文历年新课标卷默写考查篇目一览表1.(2015年新课标Ⅰ卷)2.(2015年新课标Ⅱ卷)(1)《离骚》(1)《逍遥游》(2)《使至塞上》(2)《琵琶行》(3)《念奴娇》(3)《赤壁》3.(2014年新课标Ⅰ卷)4.(2014年新课标Ⅱ卷)(1)《离骚》(1)《逍遥游》(2) 《蜀道难》(2) 《行路难》(3) 《春望》(3) 《赤壁赋》5.(2013年新课标Ⅰ卷)6.(2013年新课标Ⅱ卷)(1)《观刈麦》(1) 《劝学》(2) 《阿房宫赋》(2) 《三峡》(3) 《赤壁赋》(3) 《琵琶行》7.(2012年新课标卷)8.(2011年新课标卷)(1)《鱼我所欲也》(1)《论语》(2) 《师说》(2) 《蜀道难》(3) 《永遇乐》(3) 《醉翁亭记》9.(2010年新课标卷)10.(2009年新课标卷)(1)《劝学》(1)《出师表》(2) 《杂说》(2) 《陋室铭》(3) 《游山西村》(3) 《虞美人》一.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高中14篇)01劝学荀子08蜀道难李白02逍遥游庄子09登高杜甫03师说韩愈10琵琶行白居易04阿房宫赋杜牧11锦瑟李商隐05赤壁赋苏轼12虞美人李煜06氓诗经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07离骚屈原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二.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初中50篇)01论语26 望岳杜甫02鱼我所欲也孟子27 春望杜甫0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04曹刿论战左传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0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06出师表诸葛亮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07桃花源记陶渊明32 观刈麦白居易08三峡郦道元3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09马说韩愈34 雁门太守行李贺10 陋室铭刘禹锡35 赤壁杜牧11 小石潭记柳宗元36 泊秦淮杜牧12 岳阳楼记范仲淹37 夜雨寄北李商隐13 醉翁亭记欧阳修38 无题李商隐14 爱莲说周敦颐39 相见欢李煜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40 渔家傲范仲淹16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41 浣溪沙晏殊17 关睢诗经42 登飞来峰王安石18 蒹葭诗经43 江城子苏轼19 观沧海曹操44 水调歌头苏轼20 饮酒陶渊明45 游山西村陆游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46 破阵子辛弃疾22 次北固山下王湾47 过零丁洋文天祥23 使至塞上王维48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49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25 行路难李白50 己亥杂诗龚自珍新课标卷高考语文历年默写真题汇编1.(2015年新课标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鉴定的表示:“ , 。
2016j届高三语文全国卷默写篇目的理解与翻译(补充十篇)

补充部分必背篇目的翻译(2016届)一、《离骚》1、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关于屈原: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内容结构梳理:一段: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也不同流合污。
二段: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3、对照翻译离骚第一段:长太息①以掩涕兮,哀民生②之多艰。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余虽好③修姱ku ā以(革几)羁兮,謇ji ǎn 朝谇su ì④而夕替。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但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到贬黜。
既替余以蕙纕xiāng ⑤兮,又申⑥之以揽茝chǎi。
既然因为我佩戴香蕙而遭贬斥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⑦其犹未悔。
爱慕芳草是我内心的信念啊,虽九死也绝不悔恨停止。
怨灵修之浩荡⑧兮,终不察夫民心⑨。
怨只怨君王是这般荒唐糊涂啊,始终不明察我的用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⑩兮,谣诼zhuó⑪谓余以善淫。
许多美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德行。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 iǎn规矩⑫而改错。
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大字版高中14篇必考课文理解默写(情景默写)2016整理版与答案

高中14篇必考课文理解默写(情景默写)2016整理版及答案高中必背课文14篇之《诗经·氓》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奉劝年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男子婚后对待女子的恶劣态度,与婚前的“蚩蚩”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诗经·氓》中,通过写叶子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青春不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年少时与男子恋爱的美好时光,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用一个祈使句来宽慰初次求婚失败的男子同时给予对方期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婚后的实际情况与婚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期待有着巨大的反差。
7.在面临不幸婚姻的时候,古代大多数女子都会选择隐忍和消沉,但《诗经·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却让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8.《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写出了女子和男子婚后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对比鲜明,反差极大,字句中充斥着女子对男子变心的控诉。
9.《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了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出了女子婚后每天起早摸黑、忙里忙外的辛劳生活。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古诗文背诵64篇篇目情景式默写答案篇

高考古诗文背诵64篇篇目情景式默写【答案】高中部分(一)《劝学》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逍遥游》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三)《师说》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四)《阿房宫赋》1.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6.明星荧荧,开妆镜也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8.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赤壁赋》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016年古诗文背诵情境式默写(新课标卷高中14篇)

2016年古诗文背诵高中14篇备考名句(新课标卷)(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荀子的《劝学》中用比喻手法,反面强调 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 ,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 5、《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实践(学习)的 句子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荀子《劝学》中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名 句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1篇 《劝学》
1、荀子《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
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
是:
,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
和君自子省博才学能而成日为参有省道乎德己有则学知问明的而人行的无两过句矣是 :
,
。
3、《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
《劝学》篇中,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 句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4、概括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 军容之盛的句子是: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 5、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 作用和力量的名句是: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 6、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 渺小的语句是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
境是”:的境界的两句,同上
。
7、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
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
飞我行决和起休而息飞的样抢子榆来枋嘲而笑止大鹏鸟的句子是:
第1、3篇韩愈《《师是于师说故弟说》弟 子》子中不,必引不用如孔师子,的师“不三必人贤行,
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
4、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是对现实社
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
句5、德子文合分中一别写君是宋:荣,故而子夫征看知一淡效国了一者世官间。的,行荣比子是:
_6且_、_举庄__世子__誉《__之逍__而遥__不游__加》__劝中用,举对世待_非_“_之_誉_而_”_不_和_加_“_沮_非__”。
第4篇 《阿房宫赋》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吸 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是: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这两个四字短 语,写出了秦人对六国的金银珠宝不甚珍惜。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 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 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管__弦__呕__哑__。多于市人之言语
7、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喻说理的名 句是 :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 8、《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 的存在的名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情“风感雨的兴的焉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第2篇 《逍遥游》 1、《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 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_2_、朝_举_菌_现_不_实_知_生_晦_活_朔_中_,的蟪_实_蛄_例_不_,_知_通_春_过_秋_舟__的。浮动对水 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 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风__之__积__也__不__厚___。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 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 “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举了三类 人__的__至句__人子__无是__己:___神_。_人__无__功,_圣__人__无__名_,
4、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 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 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5、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 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 是: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 6、《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 是: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
”
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2、《师说》中辩证看待老师、弟子才能的句
子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
关系,这两句话是: ,
。
4、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与韩愈《师说》中“
,”
观点相近。
5、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 是: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
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
对其子“
择师而教”之;对自身
“ 则耻师焉 ”。
11、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
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
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
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
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
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
“善”,文中“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
8、圣《心荀备子焉·劝”学可》见中。阐明君子的本性跟一般
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
了的两句是 :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 9、古代诗文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
6、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身上出现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 是: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7、《师说》中高度概括老师责任的句子 是: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8、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 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9、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
7、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 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
同上
第5篇 《赤壁赋》 1、苏轼《赤壁赋》中,极言生命短暂渺小的 句2、是苏:轼寄在蜉《蝣赤于壁天赋地》中,渺慨沧叹海人之生一短粟暂,。并向 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哀吾生之须臾 , 3、羡《长赤江壁之赋无》穷中。用“水”和“月”来阐释 “变”与“不变”的人生道理的句子 是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