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成语故事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2篇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2篇唐朝时期,有一个叫___的女子,她非常聪明,喜欢写诗。
但是,当时女子不能上学,更不能当官,所以她只能在家里默默地写诗。
她的父亲很支持她,经常给她买纸笔,让她写作。
有一次,___的父亲去外地办事,她在家里独自写诗。
突然,她的母亲把她写的诗抢了过来,说:“你这个女子,写诗有什么用?还不如多学点家务活呢!”___很伤心,但她并没有放弃写作。
她把自己的诗写在了衣服上,然后把衣服洗了,这样就把诗洗掉了,母亲也就看不到了。
___的诗很有名,被誉为“韦编三绝”,成为了唐代的经典之作。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因为别人的反对而放弃。
韦编三绝”形容诗文优美,成为经典。
5、卧薪尝胆春秋时期,楚国的___之父被晋国的太子___俘虏,___为了救父亲,不惜卧薪尝胆,忍受饥饿和疼痛,锻炼身体,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成功救出了父亲。
卧薪尝胆”比喻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忍受艰苦和痛苦。
6、金戈铁马西汉时期,有一个叫___的人,他是一名出色的将领,善于用兵。
他在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了汉朝的一名重要将领。
他的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所以被称为“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形容军队强大,装备精良。
7、飞蛾扑火飞蛾是一种爱光的昆虫,常常被灯光所吸引,最终飞得太近,被灯光烧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和目标。
飞蛾扑火”比喻人盲目追求,最终自取灭亡。
8、画蛇添足晋代有个叫___的人,他画画画得很好,但是他总是画蛇添足,让人觉得不自然。
有一次,他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这条蛇不够完美,于是他在蛇的身上加了一些腿。
结果,这条蛇就变得很奇怪,不像蛇了。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过度,反而弄巧成拙。
9、杀鸡取卵有一个农夫,他有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
他每天都要杀鸡取卵,想要一次性得到更多的金蛋。
但是,他最终杀死了母鸡,失去了以后的金蛋。
杀鸡取卵”比喻贪心,不顾长远利益,只求眼前的利益。
10、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是指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小圈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11、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
他年轻时十分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一个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的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打盹的时候,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是有名的政治家。
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很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囊萤映雪囊萤是指晋代的车胤由于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很多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指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来看书。
车胤就很爱学习,但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学习。
因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车胤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到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猛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来一个白绢口袋,然后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是很明亮,但勉强可以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些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终于有所作为。
同是晋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每天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这样让时间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1. 囊萤映雪: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人,他家里很穷,夏天的时候就捉萤火虫来照亮读书;还有孙康,冬天就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
哎呀,这得是多爱读书呀!就像现在有些同学,为了学习可以在微弱的路灯下看书呢!2.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里穷,但特别好学。
他把墙壁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借着那点光读书。
这可真是够拼的呀,你说要是我们现在,谁能有这样的决心呢?比如小李为了考研,天天早起去图书馆占座,和匡衡也有得一拼呢!3. 悬梁刺股: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一打瞌睡就扯痛头发让自己清醒;战国的苏秦则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这也太狠了吧!就像那些为了梦想日夜奋斗的人,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呢!4. 闻鸡起舞:东晋的祖逖和刘琨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
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呀!好比有些健身的人,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跑步锻炼,不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嘛!5. 牛角挂书:隋朝的李密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随地阅读。
哇塞,这真的太厉害了!就好像有的人不管走到哪儿都带着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这得多爱学习呀!6. 韦编三绝:孔子读《易》,翻来覆去地读,竟然把编连竹简的皮绳都弄断了多次。
哎呀,这是读了多少遍呀!就好像我们为了学好一门知识,反复钻研,不也会有这种情况吗?7. 手不释卷:三国时期的吕蒙勤奋好学,不管什么时候都拿着书。
这多励志呀!现在也有很多人一有空闲就捧着书,不正是手不释卷的写照吗?8. 昼耕夜诵:崔光年轻时白天种地,夜晚读书。
这得吃多少苦呀!就跟那些边工作边学习的人一样,不放弃任何提升自己的机会,真的很了不起呀!我觉得古人这些勤奋读书的故事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他们为了获取知识可以克服那么多困难,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努力读书呀!。
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范文模版)

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范文模版)第一篇: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范文模版)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一:"闻鸡起舞”,这是东晋著名爱国将领祖逖与刘琨自勉奋发的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二:“囊萤夜读”车胤三: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四:铁杵磨成针李白第二篇:古人勤学成语故事关于勤学苦练的成语和名言警句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

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今天,语文迷小编为大家分享勤奋好学的历史典故,快来看看吧!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关于古代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古代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 头悬梁锥刺股:汉朝的孙敬呀,那可真是勤奋得让人佩服。
他为了读书不打瞌睡,竟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这得多疼啊!战国时候的苏秦也是,读书疲劳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你想想,要是咱,能对自己这么狠吗?这就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哦。
就说现在咱们学习要是有这股劲,那还有啥学不会的呀!2.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里穷得很呐,但他特别爱学习。
为了晚上能读书,他把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家的光亮来读书。
哎呀呀,这得是多渴望知识才能干出这样的事儿呀!我们现在晚上灯火通明,还不好好读书,那可真说不过去了吧!3. 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他可真有办法,夏天捉来萤火虫放在白绢口袋里用来照明读书,那场面得多神奇呀!还有孙康呢,冬天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
这真的是想尽一切办法在学习呀,咱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是不是也得加把劲呢?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习吗?4.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的祖逖和刘琨,他俩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那精神头得多足啊!每天一听到鸡叫就知道该奋斗了,他们这种自律和勤奋难道不让我们汗颜吗?我们每天是不是也应该早点起床努力呀?5. 韦编三绝:孔子读《易》那可是下了大功夫,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几次。
他对知识的追求简直太执着啦!如果我们对待学习也能这样,那还有什么难题攻克不了啊?6. 昼耕夜诵:崔光呀,白天种地,晚上读书,这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一边劳动一边学习,这是多么坚韧的毅力呀!咱也得把时间好好利用起来,别虚度呀!7. 牛角挂书:李密骑在牛背上,还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拿起来读。
哇塞,这也太刻苦了吧!他连在牛背上的时间都不放过。
我们有时候还嫌学习累呢,和他比起来,我们不惭愧吗?8. 手不释卷:三国的吕蒙,经过孙权的劝说后,那是手不离书啊。
从一个大老粗变成了有学识的人。
他都能做到,我们还有什么借口不读书呢?难道我们还不如他吗?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古代勤奋好学的例子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他们那种对学习的执着和热情,应该时刻激励着我们努力前行,不断提升自己,让学习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
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
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手不释卷发音 shou bu shi juan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示例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
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
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
”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
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
勤奋好学成语故事

勤奋好学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001凿壁偷光 ------- 用心读,看看人家多不容易!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 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 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 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 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 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 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 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002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中的囊萤是晋代的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 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 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 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 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 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 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 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 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 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 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 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 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 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 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003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 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 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 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 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 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 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 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 很疲倦,常打盹,真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 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 004 韦编三绝 春秋战国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 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 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 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 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 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 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 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 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 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005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 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 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 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 传为佳话。 006 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 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 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 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 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 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 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 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007不耻下问 圉 【拼音】:[y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奋好学--成语故事中国古代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001凿壁偷光-------用心读,看看人家多不容易!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002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中的囊萤是晋代的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003 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真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004 韦编三绝春秋战国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005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006 闻鸡起舞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
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
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
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
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
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007不耻下问圉【拼音】:[yǔ]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
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
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008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009圆木警枕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大学问家,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
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
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
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
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
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
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
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010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传说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跑去玩,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他很好奇问老奶奶在干吗?老奶奶说在磨针!李白不敢相信,老奶奶就说: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李白听到这话深有感悟,之后李白开始奋发图强,好好学习!最终成为人称诗仙的大家!我觉得你也应该学学李白,先不管这传说是真是假,但是这样的精神值得钦佩!这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有好的成绩或成功,就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011 手不释卷释义“卷”指书。
手中的书舍不得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指看书入了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