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 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1. 囊萤映雪: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人,他家里很穷,没钱买灯油,但他又想晚上读书,咋办呢?嘿,他就捉来很多萤火虫,装在白绢口袋里用来照明读书,那可真是厉害啊!就像你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把火炬,指引着你前进。

比如,当你晚上想学习可又没电的时候,难道你就不可以学学车胤,想办法创造条件吗?2.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都点不起。

但他可机灵啦,居然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家透过来的光读书。

哇,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呀!这不就是告诉你,只要你想学习,啥困难都挡不住你嘛!就好比你在困境中,也要努力找到那一丝希望的光呀。

3. 悬梁刺股:东汉的孙敬读书那叫一个拼命啊,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把头发系在房梁上,一打瞌睡,头皮就被扯得生疼。

还有战国的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哎呀呀,这是多狠的对自己呀!你想想,要是你也能有这股子劲,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4. 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这俩小伙子,每天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多有斗志啊!这就好像你每天早上被闹钟叫醒后,不是赖床,而是马上起来为自己的目标努力,那该多棒呀!难道你不想像他们一样充满激情吗?5. 手不释卷:三国时期的吕蒙,以前不太爱读书,后来听了孙权的话开始勤奋读书,到哪都拿着书。

这不就是告诉你,不管你以前啥样,只要开始读书就不晚呀!你看,人家行军打仗都书不离手,你还有什么借口不读书呢?6. 牛角挂书:李密可有意思啦,他骑在牛背上,还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随地都在读书。

哇塞,这也太好学了吧!你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一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呢?7. 韦编三绝:孔子读《易》那叫一个认真啊,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线都翻断了好多次。

哎呀呀,这对知识是有多渴望呀!就像你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样,孜孜不倦。

你难道不佩服孔子这种精神吗?8. 昼耕夜诵:崔光这个人白天种地,晚上读书,真真是两不误呀!这就好像你一边做着自己手头的事情,一边还不忘提升自己。

关于刻苦读书成语故事

关于刻苦读书成语故事

刻苦读书成语故事关于刻苦读书成语故事读书,给我带了莫大的乐趣,每当翻开书,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感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刻苦读书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悬梁刺股悬梁的故事发生在楚国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到洛阳求学,为了勤於学习,怕受睡眠困扰,因而把头发绑住悬於梁上,假如读书疲累,眼睛一合上,头低下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醒过来,而后他苦读有成。

刺股的故事发生在战国苏秦身上。

他在鬼谷子那儿学合纵连横之术,学成后到秦国游说,不被采用。

旅费用完只好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非常羞愧难过,於是发愤苦读。

读累了打瞌睡,就拿一把锥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赶跑,又继续苦读。

后来,再出发游说诸侯时,无不成功,身挂六国相印,好不威风。

2、囊萤读书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点灯。

日子久了,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才行。

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假如捉十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3、映雪读书古时有一读书人名叫孙康,也因家贫,冬夜经常在雪地借助雪光返照来读书。

随月读书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

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4、牛角挂书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

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5、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0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0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0篇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关于勤学成语故事的30字解释

关于勤学成语故事的30字解释

关于勤学成语故事的30字解释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

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二、苏秦刺股: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

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

苏秦为之大耻,发奋读书。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三、悬梁苦读: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

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

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四、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

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

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五、截蒲为牒: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

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六、临池学书:古代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

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

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七、负薪挂角: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古代好学的成语故事

古代好学的成语故事

古代好学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9 条古代好学的成语故事:1. 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读书,他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就把头发系在房梁上。

战国的苏秦呢,也是勤奋好学,深夜读书疲倦想睡觉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这难道不是太厉害啦!你看现在有的人,稍微读会儿书就喊累,和他们比起来简直差太远啦!例子:要是你也能有悬梁刺股的精神,那还有什么考试能难倒你呀!2.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特别好学呀,晚上点不起灯,就把墙壁凿个洞借邻家的光来读书。

这得是多强的求知欲呀!你想想,换做你在那样的环境下能不能做到呢?例子:像匡衡这种凿壁偷光的行为,多值得我们学习呀,环境再差咱也不能放弃学习不是。

3. 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

哇塞,他们真的太有办法啦!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就算遇到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去学习嘛!例子:咱们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努力读书,真该学学囊萤映雪的精神呢!4.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的祖逖和刘琨,他俩一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为的就是报效国家。

这种坚持和决心,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像咱要是有个目标,也得这样坚定地去努力呀!例子:你要是能像祖逖他们一样闻鸡起舞,何愁没有大成就呀!5. 手不释卷:三国时期的吕蒙啊,本来没什么文化,但是后来他勤奋好学,手都不离开书。

这变化多大呀!咱们是不是也得随时拿着书看看呢?例子:平常多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知识不就积累起来啦!6. 昼耕夜诵:崔光这个人呀,白天种地,晚上还读书,两头都不耽误。

哇哦,这真不简单呢!想想咱们有时候还找借口不学习呢!例子:学学崔光昼耕夜诵,咱们就没啥时间不够的借口啦。

7. 牛角挂书:李密可牛啦,他一边骑在牛背上赶路,一边还把书挂在牛角上读呢。

这多有意思呀!你说咱能不能也想点特别的法子读书呢?例子:要是你也来个牛角挂书的方式,多有趣呀,肯定记得更牢呢。

8. 韦编三绝:孔子读《易》,翻来覆去地读,竟然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线都磨断了多次。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2篇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2篇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2篇1.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

这样以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

这就是苏秦“刺骨”的故事。

“悬梁刺股”形容人刻苦读书,坚韧不拔的精神。

2、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他一天到晚干活,只有歇晌时才看,一卷书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白天没有时间看书,晚上才有时间来看书。

可是家里根本买不起点灯的油。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书。

突然看到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走近一看,原来是邻居的灯光。

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3、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这就是车胤“囊萤”的故事。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精选30则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精选30则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精选30则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关于古代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十个关于古代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晚上想读书却没有灯。

他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意思就是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造句:你看看人家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再看看你,学习条件这么好还不努力!2.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夏天就用练囊装萤火虫来照明读书;晋代的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比喻人勤奋好学。

造句:古代有囊萤映雪的励志故事,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3. 悬梁刺股: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的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

形容刻苦学习。

造句:那些学霸们哪个不是悬梁刺股般地努力,你就知道玩!4.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他们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造句:祖逖都能闻鸡起舞,你怎么就不能早起背背单词呢?5. 牛角挂书: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比喻读书勤奋。

造句:哇,李密牛角挂书,这也太厉害了吧!6. 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简。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造句:孔子韦编三绝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啊!7. 昼耕夜诵:白天种地,夜晚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

造句:古代有人昼耕夜诵,你现在有这么多时间还不珍惜!8. 手不释卷:三国时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手不释卷。

指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或看书入迷。

造句:瞧瞧人家吕蒙都能做到手不释卷,你呢?9. 圆木警枕:司马光用圆木做枕头,睡觉时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开,人自然也就会惊醒,因此他醒来后就立刻起床读书。

形容时刻保持警惕,勤奋学习。

造句:司马光圆木警枕,你怎么就不能有点这样的毅力呢?10. 目不窥园: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001凿壁偷光-------用心读,看看人家多不容易!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002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中的囊萤是晋代的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003 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真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004 韦编三绝春秋战国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005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006 闻鸡起舞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

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

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

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

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

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007不耻下问圉【拼音】:[yǔ]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

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

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008程门立雪“程门立雪”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009圆木警枕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大学问家,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

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

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

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

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

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

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

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010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传说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跑去玩,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他很好奇问老奶奶在干吗?老奶奶说在磨针!李白不敢相信,老奶奶就说: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李白听到这话深有感悟,之后李白开始奋发图强,好好学习!最终成为人称诗仙的大家!我觉得你也应该学学李白,先不管这传说是真是假,但是这样的精神值得钦佩!这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有好的成绩或成功,就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011 手不释卷释义“卷”指书。

手中的书舍不得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指看书入了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