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空间观念是核心(陆佩香)
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空间观念

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空间观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为此,教学时,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让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引导观察比较,培养空间观念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
观察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为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等感知活动,使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比较中形成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
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观察、比较,形成清晰的几何形体表象,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课本第64页的情境图,再在黑板上抽象出几个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1)在比较中找相同:这些四边形图形有哪些相同之处?(2)在比较中进行分析: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辨析,逐渐建立起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关注边的特点,也关注对角的特点,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观念。
2.在观察中感悟空间观念。
许多几何形体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悟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概念的本质意义,也培养了空间观念。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体积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讲台桌上一个盛有水的玻璃容器,记录原有水的高度,然后把一块长方体的铁块放入容器中,再记录现在水的高度,师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使学生理解了这是由于容器中的铁块占据了一定大小的空间,并把水挤开,所以水面就会升高。
这样,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看得到、摸得着的感知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空间”“体积”的实际意义,也感悟到一定的空间观念。
谈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落实核心素养

谈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落实核心素养作者:王玉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18年第01期薛春风(哈尔滨市新阳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该形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
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们就结合《黑龙江教育》“同课异构”栏目进校园现场会——哈尔滨市数学专场的活动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落实核心素养”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杨思微(哈尔滨市新发中心校):针对李老师的这节课,我想从知识的迁移、思维的转化和核心素养的落实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完成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已经在一年级时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那么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相联系,利用前后左右来记忆东南西北,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并且体会到前后左右所描述的物体位置是相对的,而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具体位置才更加精准,进而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李老师的这节课上,她通过一首小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巧妙地把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结合起来,很好地利用了知识的迁移,把陌生的“东南西北”与学生熟悉的“前后左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用旧知来解决新问题,化新为旧,化难为易,为后续的教学做了一个很扎实的铺垫。
二、重视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认为,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动手学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样的抽象,如果脱离实践活动,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空间观念的培养。
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空间位置、方向、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感知和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小学生对于空间的感知能力是其空间观念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和运用空间概念的基础。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1. 视觉感知:示图片、示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环境中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来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2. 触觉感知:让学生通过触摸物体来感知物体的形状、表面的特征等。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用手握住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也用手模仿这些不同形状,来培养学生对空间形状的感知能力。
3. 听觉感知:通过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方向等,来让学生感知声音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可以让学生分辨声音的远近、高低等特征,从而培养他们对空间中声音的感知能力。
通过这些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敏感地感知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形状等特征,为后续的空间概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空间位置和方向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培养小学生对空间位置和方向的认知能力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 实物操作: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与物品进行互动,来感知和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关系。
可以利用操纵玩具、积木等实物来让学生摆放、拼凑,从而培养他们对空间位置和方向的认知能力。
3. 平面图形:通过给学生呈现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上的标记、符号等来判断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关系。
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标出物体的方向、位置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空间位置和方向的概念,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者:丘辉燕来源:《师道(教研)》2021年第09期“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这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所以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举足轻重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以趣为引,建立空间观念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观察范围》这一内容时,我让两个学生来做了一个实验,学生A站到桌子上往窗外看,学生B站在地上往窗外看,然后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A说出的景物由近及远,非常多,但学生B只能说出近处的几个,对比之下,我让学生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来总结他们的实验结果。
此时学生们兴趣高涨,齐声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了“兴趣”,学生接下来对探究教材中猴子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的桃子数量最多;当你走到某个位置时能否看到后面那座高大的建筑物;路灯下的影子如何变化;老鼠要在哪个区域内活动才不會被猫看见这些问题时就显得轻松自如多了。
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切身的感受建立空间观念,接触多了,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发生并逐步建立。
二、途径多样,发展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多种多样。
”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们回忆长方形的特征,接着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从实物中观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形成立体图形占一定的空间的概念。
然后通过摸一摸、拼一拼等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再通过猜一猜长方体的相对的面相等嘛?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吗?更进一步细化了长方体的特征。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思维模式,具有适应社会发展与促进自我实现的数学特质和关键能力。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联系生活情境以激活空间观念,开展实践活动以构建空间模型,运用信息技术以打造空间画面等方式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理解认知能力,通过联想情境与实践活动提升其空间意识,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的理念与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空间观念一、数学核心素养中空间观念的概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由于小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老师们可以运用几何图形设计视觉化、形象化、直观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猜想、类比、思考与交流等,让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推理,将有待解决的抽象问题转化为简单清晰的直观图形问题,学生既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主动建构了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是否记得我们以前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呢?我们可不可以借助之前所学过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方法将圆通过图形之间的转化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等实践操作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方法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们通过激活学生的转化思想,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启迪下,自主进行操作、探究、分析、归纳等活动,在具体的形象感知体验中强化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增强其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一)联系生活情境,激活空间观念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加强对生活情境的创设,这样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激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采用学生常见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进行课堂教学,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既把学习的难度有效降低,也让课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培养空间观念“六感”

培养空间观念“六感”作者:林凤蓉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1年第09期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交流的重要工具。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空间与图形”知识为载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六点感受。
一、问题情境是形成空间观念的契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学习情境,以“问题情境——体验建构——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展开。
教师要将相关问题情境作为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及时捕捉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空间认知经验、体验、感悟,因时制宜地建立并形成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链,整体架构课堂。
情境1:寻找迷失方向的轮船。
让学生根据船员的报告寻找迷失方向的轮船。
(1)轮船在灯塔西北方向。
(2)轮船在灯塔的西偏北30度。
(3)轮船在灯塔西偏北30度方向6千米处。
情境2:寻找藏着宝藏的神秘岛。
说一说神秘岛位置的方向和距离,或者动手操作和测量找一找宝藏位置。
情境3:快乐的旅行。
让学生找飞机的飞行路线,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城市确定位置。
探索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
情境中,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比,发现第(3)种说法确定的位置最准确,对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有了整体的感知,获得空间知觉;情境中,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有意识地变换观测点描述“藏着宝藏神秘岛”的位置,并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分辨和选择中深入理解确定位置的几个要素。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空间观念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
空间观念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状、大小、方向等方面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间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无论是几何学还是代数学,都离不开空间观念的应用。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变换、运动等现象,进而分析和抽象出几何性质和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而在代数学中,学生需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这时也需要借助空间观念的理解。
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空间观念的发展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空间观念也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具有直观感受和思维想象,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概念和方法。
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几何思维的重要途径。
几何思维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几何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推理思维、创造思维等。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感受和空间观念来认识几何概念和性质,推理思维是基于几何概念和性质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断和证明,而创造思维则是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方法,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和兴趣。
空间观念是学生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广义的感知和思维方式。
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和兴趣。
而对于学生来说,认同感和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落实核心素养——以李晓璐执教“认识东南西北”一课为例的研讨

薛春风(哈尔滨市新阳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该形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
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们就结合《黑龙江教育》“同课异构”栏目进校园现场会———哈尔滨市数学专场的活动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落实核心素养”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杨思微(哈尔滨市新发中心校):针对李老师的这节课,我想从知识的迁移、思维的转化和核心素养的落实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完成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已经在一年级时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那么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相联系,利用前后左右来记忆东南西北,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并且体会到前后左右所描述的物体位置是相对的,而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具体位置才更加精准,进而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李老师的这节课上,她通过一首小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巧妙地把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结合起来,很好地利用了知识的迁移,把陌生的“东南西北”与学生熟悉的“前后左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用旧知来解决新问题,化新为旧,化难为易,为后续的教学做了一个很扎实的铺垫。
二、重视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认为,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动手学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样的抽象,如果脱离实践活动,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概念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对于前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实物和几何图形;加强实验操作获得直观感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前者概念建立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
练习的设计也很重要。
如
四年级上册“圆的认识”。
学生已经知道画圆的方法,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
练习巩固阶段,我设计以下练习:
1、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圆的特
征:“圆,一中同长也。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照样子在右边的方格里画出阴阳太极图。
(图略)
如果大圆直径长6厘米,那么每个小半圆的半径是()厘米。
学生在讨论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圆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别样意味,也一定会为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骄傲自豪。
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以充分发展。
高行小学陆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