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PPT
合集下载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ppt(共32张PPT)

玻片 说明:细胞内的水通过细胞膜排出
2、植物细胞的质体(p5) 刮去花生子叶细胞少许置于载玻片水滴中央,加1滴苏丹III染色,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5、移动装片时要明确“倒像原理”。
3、观察 低倍镜:找到叶片细胞 蔗糖溶液中细胞壁与细胞膜分离了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片表皮细胞
3、用削尖的铅笔(一般用3H),根据观察到的物象轻轻地画出轮廓,经修改后再正式画好,线条要光滑均匀,衔接自然。
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与结构
刮去花生子叶细胞少许(置 3)脂肪的观察
于载玻片水滴中央,加1
滴苏丹III染色,制成 临时装片观察。
细胞内大的具同心圆结 构的就是淀粉粒
较小的颗粒,被染成金 黄色的球形或晶体结构
的,是糊粉粒
橙红色的是脂肪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镜臂
镜座
目镜
镜筒
转换器 物镜 聚光器
5、移动装片时要明确“倒像原理”。即:在显微镜下 观察到的物体是倒像。因此,要使物象向上移动,就 要向下移动装片;要使物象向左移动,就要向右移动 装片。
绘图方法及注意事项
1、实事求是,科学准确,简单明了。
2、图的大小要是适中,在纸的位置一般要偏左上方,以便在右 侧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写图名的地方。
3、用削尖的铅笔(一般用3H),根据观察到的物象轻轻 地画出轮廓,经修改后再正式画好,线条要光滑均匀,衔 接自然。 4、图中较暗的地方要用小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小点越 密集,绝对不能用阴影表示。 5、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要用尺子引出水平的指示线, 然后注字。 6、最后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绘图的名称。
黑藻
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分布
(叶绿体:扁平的椭球形,并散乱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课件

学习交流PPT
12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学习交流PPT
13
学习交流PPT
14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 双层膜 • 类囊体 • 叶绿体基质
学习交流PPT
15
1. 叶绿体膜
• 外膜:厚6-8nm, 通透性大,含孔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达104的分子亦可 • 内膜:厚6-8nm, 通透性小,不含孔蛋白,仅允许O2、CO2、H2O分子自
学习交流PPT
3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含20-200个叶绿体 •稳定性: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体积和数目的稳定
•动态性:叶绿体定位(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受到的动态调控) 包括叶绿体的移动及移动后在新的最适位置上的“锚定”
躲避响应:叶绿体通过位移避开强光的行为
积聚响应: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叶绿体汇集到细胞的受光面的行为 动态连接(通过内外膜延伸形成管状突出——基质小管,实
学习交流PPT
24
• 半自主性 起源
学习交流PPT
20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 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状物质 • 叶绿体DNA(cpDNA)或称质体DNA(ptDNA) • 半自主性: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依赖数以千记的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时,这两种细胞器还具有自身遗传物质,编码一小部分必需的RNA和蛋白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013级非师1班2组
李红艳 程鸿敏 陈昆鹏 陈杨 董哲旭 贺蒋勇 金超凡 刘 罗茜 谭新苗 肖开元 袁莉 曾俊岚 张雪
学习交流PPT
1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学习交流PPT
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绿体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
.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双层膜 类囊体 叶绿体基质
.
1. 叶绿体膜
外膜:厚6-8nm, 通透性大,含孔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达104的分子亦可通过
内膜:厚6-8nm, 通透性小,不含孔蛋白,仅允许O2、CO2、H2O分子自由 通过,但有许多转运蛋白选择性转运大分子进出叶绿体
膜间隙:内、外膜之间的腔隙
.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分布及位置影响的示意图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叶鞘和真叶细胞中的原质体相继分化叶绿体,这 种分化依赖于光照 分化表现:形态上,体积的增大,内膜系统的形成,叶绿素的累积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功能所必需的酶、蛋白质、大分子的 合成、运输及定位
时,这两种细胞器还具有自身遗传物质,编码一小部分必需的RNA和蛋白质
.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叶绿体DNA呈环状,分子大小因物种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在200-2500kb之 间
叶绿体内含有4种RNA, 30中(烟草)或31种(地钱)或31(地钱)tRNA以 及100多种多肽
核质互作: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线粒体、叶绿体之间在遗传信息和基因 表达调控等层次上建立的分子协作机制
.
分化障碍形成白化苗
特定情况下,叶绿体的分化是可逆的,即可发生去分化 如:叶肉细胞经组织培养形成愈伤组织细胞时,叶绿体去分化再次形成原质体
.
.
叶绿体分化及分化异常的表现
三.叶绿体的分裂
.
三.叶绿体的分裂
部位:生长中的幼叶内 前叶绿体:幼叶中的叶绿体,体积为成熟叶绿体的1/10-1/5,基质内置形成
核质冲突:核质互作相关的细胞核或线粒体、叶绿体基因单方面发生突变, 引起细胞中的分子协作机制出现严重障碍时,细胞或真核生物个体通常会表
.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双层膜 类囊体 叶绿体基质
.
1. 叶绿体膜
外膜:厚6-8nm, 通透性大,含孔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达104的分子亦可通过
内膜:厚6-8nm, 通透性小,不含孔蛋白,仅允许O2、CO2、H2O分子自由 通过,但有许多转运蛋白选择性转运大分子进出叶绿体
膜间隙:内、外膜之间的腔隙
.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分布及位置影响的示意图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叶鞘和真叶细胞中的原质体相继分化叶绿体,这 种分化依赖于光照 分化表现:形态上,体积的增大,内膜系统的形成,叶绿素的累积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功能所必需的酶、蛋白质、大分子的 合成、运输及定位
时,这两种细胞器还具有自身遗传物质,编码一小部分必需的RNA和蛋白质
.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叶绿体DNA呈环状,分子大小因物种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在200-2500kb之 间
叶绿体内含有4种RNA, 30中(烟草)或31种(地钱)或31(地钱)tRNA以 及100多种多肽
核质互作: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线粒体、叶绿体之间在遗传信息和基因 表达调控等层次上建立的分子协作机制
.
分化障碍形成白化苗
特定情况下,叶绿体的分化是可逆的,即可发生去分化 如:叶肉细胞经组织培养形成愈伤组织细胞时,叶绿体去分化再次形成原质体
.
.
叶绿体分化及分化异常的表现
三.叶绿体的分裂
.
三.叶绿体的分裂
部位:生长中的幼叶内 前叶绿体:幼叶中的叶绿体,体积为成熟叶绿体的1/10-1/5,基质内置形成
核质冲突:核质互作相关的细胞核或线粒体、叶绿体基因单方面发生突变, 引起细胞中的分子协作机制出现严重障碍时,细胞或真核生物个体通常会表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课堂PPT)

动态连接(通过内外膜延伸形成管状突出——基质小管,实现叶绿 体间相互联系
基质小管的融合与分断有助于实现实时的物质或信息交换,还可能具备其他重要 生理功能
5
CHUP1: chloroplast unusual positional 1, 一种微丝结合蛋白, 编码该蛋白的基因突 变后叶绿体呈现定位 异常
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含20-200个叶绿体 稳定性: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体积和数目的稳定 动态性:叶绿体定位(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受到的动态调控) 包括叶绿体的移动及移动后在新的最适位置上的“锚定” 躲避响应:叶绿体通过位移避开强光的行为 积聚响应: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叶绿体汇集到细胞的受光面的行为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分布及位置影响的示意图
6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7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叶鞘和真叶细胞中的原质体相继分化叶绿体,这 种分化依赖于光照
分化表现:形态上,体积的增大,内膜系统的形成,叶绿素的累积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功能所必需的酶、蛋白质、大分子的
合成、运输及定位
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液态胶体物质
主要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
如Rubisco,叶绿体DNA,核糖体, 核糖体,脂滴,植物铁蛋白和淀粉粒等 物质
19
20
五.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半自主性 起源
21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状物质
23
DAPI对细胞进行染色
24
2. 叶绿体的起源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Mereschkowsky):叶绿体来源于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与宝箱 相当
基质小管的融合与分断有助于实现实时的物质或信息交换,还可能具备其他重要 生理功能
5
CHUP1: chloroplast unusual positional 1, 一种微丝结合蛋白, 编码该蛋白的基因突 变后叶绿体呈现定位 异常
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含20-200个叶绿体 稳定性: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体积和数目的稳定 动态性:叶绿体定位(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受到的动态调控) 包括叶绿体的移动及移动后在新的最适位置上的“锚定” 躲避响应:叶绿体通过位移避开强光的行为 积聚响应: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叶绿体汇集到细胞的受光面的行为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分布及位置影响的示意图
6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7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叶鞘和真叶细胞中的原质体相继分化叶绿体,这 种分化依赖于光照
分化表现:形态上,体积的增大,内膜系统的形成,叶绿素的累积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功能所必需的酶、蛋白质、大分子的
合成、运输及定位
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液态胶体物质
主要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
如Rubisco,叶绿体DNA,核糖体, 核糖体,脂滴,植物铁蛋白和淀粉粒等 物质
19
20
五.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半自主性 起源
21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状物质
23
DAPI对细胞进行染色
24
2. 叶绿体的起源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Mereschkowsky):叶绿体来源于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与宝箱 相当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
2. 类囊体
定义:叶绿体内部由内膜衍生而来的封闭的扁平膜囊,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 脂类(60:4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膜流动性强
形成基粒与基质片层(或基质类囊体) 类囊体膜的主要蛋白有: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物,光系统Ⅰ
(PSⅠ)及CF0-CF1ATP合酶复合物
-
3.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液态胶体物质 主要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 如Rubisco,叶绿体DNA,核糖体, 核糖体,脂滴,植物铁蛋白和淀粉粒等
物质
-
-
五.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半自主性 起源
-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状物质 叶绿体DNA(cpDNA)或称质体DNA(ptDNA) 半自主性: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依赖数以千记的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同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013级非师1班2组 李红艳 程鸿敏 陈昆鹏 陈杨 董哲旭 贺蒋勇 金超凡 刘晨 罗茜 谭新苗 肖开元 袁莉 曾俊
岚 张雪
-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绿体
绿色 凸透镜或铁饼状 分布在细胞质膜与液泡间薄层的细胞质中,呈平层排列
-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核质冲突:核质互作相关的细胞核或线粒体、叶绿体基因单方面发生突变, 引起细胞中的分子协作机制出现严重障碍时,细胞或真核生物个体通常会表
- 现出一些异常的表型,这种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即为核质冲突
-
DAPI对细胞进行染色
2. 叶绿体的起源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Mereschkowsky):叶绿体来源于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与宝箱 相当 基因组与细菌基因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分裂方式与细菌相似 与线粒体的膜一起与其他的膜存在明显不同
2. 类囊体
定义:叶绿体内部由内膜衍生而来的封闭的扁平膜囊,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 脂类(60:4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膜流动性强
形成基粒与基质片层(或基质类囊体) 类囊体膜的主要蛋白有: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物,光系统Ⅰ
(PSⅠ)及CF0-CF1ATP合酶复合物
-
3.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液态胶体物质 主要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 如Rubisco,叶绿体DNA,核糖体, 核糖体,脂滴,植物铁蛋白和淀粉粒等
物质
-
-
五.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半自主性 起源
-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状物质 叶绿体DNA(cpDNA)或称质体DNA(ptDNA) 半自主性: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依赖数以千记的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同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013级非师1班2组 李红艳 程鸿敏 陈昆鹏 陈杨 董哲旭 贺蒋勇 金超凡 刘晨 罗茜 谭新苗 肖开元 袁莉 曾俊
岚 张雪
-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绿体
绿色 凸透镜或铁饼状 分布在细胞质膜与液泡间薄层的细胞质中,呈平层排列
-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核质冲突:核质互作相关的细胞核或线粒体、叶绿体基因单方面发生突变, 引起细胞中的分子协作机制出现严重障碍时,细胞或真核生物个体通常会表
- 现出一些异常的表型,这种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即为核质冲突
-
DAPI对细胞进行染色
2. 叶绿体的起源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Mereschkowsky):叶绿体来源于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与宝箱 相当 基因组与细菌基因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分裂方式与细菌相似 与线粒体的膜一起与其他的膜存在明显不同
5章 叶绿体

3.基质
类囊体的片层结构均是悬浮于叶绿体基质中。基质 主要为一些可溶性蛋白成分,其中大约 60%RuBPcase 。 RuBPcase(56OkDa)由8个大亚基 (56kDa)和8个小亚基 (14kDa)构成,每个大亚基上均含有一个催化部位和一 个调节部位,基质中还含有一些有形成分,如核糖体、 DNA、RNA、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叶绿体 基质中的核糖体大小为70S,DNA的含量低,约叶绿体干 重的 0.03% 。叶绿体 DNA 为环状分子,长约 15Onm ,每个 叶绿体中含有20-60个拷贝。DNA分子通常总是靠近或附 着在叶绿体内膜上。
内层膜 膜间隙 外层膜
外被
叶绿体
类囊体 基质
1.叶绿体被膜
由外、内双层膜组成,每层膜厚约6-8nm,其间的 间隙厚约10-2Onm。 外膜的通透性大,细胞质中的大多数营养分子如核 苷、无机磷、磷酸衍生物、羧酸类物质和蔗糖等均 可自由穿过外膜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穿运物质有严格的选择性,物质不能自由穿 过内膜进入基质,必须依靠其上的特殊载体才能将 物质从膜间隙转运至基质中,如磷酸、磷酸甘油酸、 苹果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酸等。
五、叶绿体的发生
在个体发育中,叶绿体是由前质体分化而来。前 质体为卵圆形小体,存在于根的生长区和芽的分生组 织细胞中。前质体的大小一般为 0.5-1.0(1.0-1.5 ) µ m ,外面包围有双层膜,内部为无结构的基质,含有 DNA丝、核糖体和淀粉或其他碳水化合物。在未发育的 前质体中有小管状的类囊体原基。
叶绿体是发现最早的细胞器。
17世纪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76)即对叶 绿体做过描述。 1883年,Schimper首先使用了质体一词,并认为 质体是由原有的质体产生而来。 Meyer(1883)坚持了这一主张,并且他还在某些 有花植物如兰花的叶绿体中发现了绿色的小颗粒, 把其命名为基粒。 关于叶绿体的细微结构只有在发明了电镜之后, 才进入了深入细致的观察。
物质的能量转换2叶绿体(共67张PPT)

电子传递是一种闭合的回路,故名循环式. (2)类囊体膜的化学组成 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及质体醌。
、光合磷酸化。 在红藻和蓝细菌中还有藻胆素。
分布:均匀分布在胞质中,或聚集在核周围或沿壁分布,光照影响分布。
1、光吸收
• 指叶绿素分子被光激发至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 的过程,包括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是光反应 最初始的反应,又称原初反应(primary reaction)
• NADP+是最后的电子受体,接受两个电子 内膜上有很多运输蛋白,选择性地转运出入Chl的分子。
膜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 铁氧还蛋白也是通过Fe3+与Fe2+循环传递电子
被还原
• 同线粒体一样,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载体也 组成复合体
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沿叶绿体长轴平行排列。 内膜上有很多运输蛋白,选择性地转运出入Chl的分子。 四、叶绿体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 已知由ctDNA编码的RNA和多肽有:叶绿体核糖体中4种rRNA(20S、16S、4. 内膜上有很多运输蛋白,选择性地转运出入Chl的分子。
• 可分为3个主要步骤: 光能吸收、电子传递 类囊体膜中的电子传递及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一、叶绿体与质体
• 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与其它质体不同 ,叶绿体是唯一含类囊体膜结构的质体 。
• 质体还包括:白色体、有色体、蛋白质 体、油质体、淀粉质体,均由前质体分 化发育而来。
二、叶绿体的形态与数量
• 1.形态:高等植物:呈双凸透镜形。藻:网 状、带状和星形等,可达100um
• 2.数量:因种、细胞类型、生态、生理状态 不同。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含50~200个,占 细胞质的40%。
、光合磷酸化。 在红藻和蓝细菌中还有藻胆素。
分布:均匀分布在胞质中,或聚集在核周围或沿壁分布,光照影响分布。
1、光吸收
• 指叶绿素分子被光激发至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 的过程,包括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是光反应 最初始的反应,又称原初反应(primary reaction)
• NADP+是最后的电子受体,接受两个电子 内膜上有很多运输蛋白,选择性地转运出入Chl的分子。
膜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 铁氧还蛋白也是通过Fe3+与Fe2+循环传递电子
被还原
• 同线粒体一样,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载体也 组成复合体
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沿叶绿体长轴平行排列。 内膜上有很多运输蛋白,选择性地转运出入Chl的分子。 四、叶绿体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 已知由ctDNA编码的RNA和多肽有:叶绿体核糖体中4种rRNA(20S、16S、4. 内膜上有很多运输蛋白,选择性地转运出入Chl的分子。
• 可分为3个主要步骤: 光能吸收、电子传递 类囊体膜中的电子传递及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一、叶绿体与质体
• 叶绿体是质体的一种,与其它质体不同 ,叶绿体是唯一含类囊体膜结构的质体 。
• 质体还包括:白色体、有色体、蛋白质 体、油质体、淀粉质体,均由前质体分 化发育而来。
二、叶绿体的形态与数量
• 1.形态:高等植物:呈双凸透镜形。藻:网 状、带状和星形等,可达100um
• 2.数量:因种、细胞类型、生态、生理状态 不同。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含50~200个,占 细胞质的40%。
叶的结构ppt课件

42
精选ppt
43
1、表皮
表皮是叶的保 护组织,它由表皮 细胞、气孔器、排 水器、表皮毛、腺 鳞等组成。
精选ppt
44
(1)表皮细胞
叶片的表皮细胞一般是形状不规则的扁平 细胞,侧壁凹凸不齐,彼此紧密嵌合,表皮细 胞一般不具叶绿体。
精选ppt
45
表 皮 细 胞
精选ppt
46
(2)气孔器 一般双子叶植物
精选ppt
70
精选ppt
71
(1)表皮
由表皮细胞、泡状细胞和气孔器有规 律地排列而成。
表皮细胞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组成。短 细胞有硅细胞和栓细胞两种。硅细胞向外 突出如齿或成刚毛,使表皮坚硬而粗糙。
精选ppt
72
精选ppt
73
精选ppt
74
泡状细胞(运动细胞):位于相邻两 叶脉之间的上表皮,为几个大型的薄壁细 胞,其长轴与叶脉平行。
精选ppt
92
离层
离层 木本双子叶植物及裸子植物落叶前,叶
柄或叶基部所形成离区的部分细胞层。离区是横
隔于叶柄或叶基部的若干薄壁细胞层,其中与叶
柄相邻接的两层或数层迭生在一起的细胞层,叫
做离层,而与茎干相接的细胞层则为保护层。
离层细胞的细胞壁若发生变化,如在中层发
生粘液化,就会引起细胞互相分离;因叶片本身
精选ppt
75
气孔器:由一对保卫细胞和一对副 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为哑铃状,两端 膨大,壁薄,中部胞壁特别增厚。
精选ppt
76
(2)叶肉
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为等面叶。小麦、水稻的叶肉细胞具有 "峰、谷、腰、环"的结构。
精选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
2013级非师1班2组 李红艳 程鸿敏 陈昆鹏 陈杨 董哲旭 贺蒋勇 金超凡 刘晨 罗茜 谭新苗 肖开元 袁莉 曾俊 岚 张雪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2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3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绿体
绿色 凸透镜或铁饼状
分布在细胞质膜与液泡间薄层的细胞质中,呈平层排列
部位:生长中的幼叶内 前叶绿体:幼叶中的叶绿体,体积为成熟叶绿体的1/10-1/5,基质内置形成
少数基质类囊体,尚未或正在开始形成基粒类囊体。
分裂机制:分裂环(外环和内环)缢缩 叶绿体分裂装置:所有与叶绿体分裂相关的蛋白组成的分裂功能单位(未知)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1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7
2. 类囊体
定义:叶绿体内部由内膜衍生而来的封闭的扁平膜囊,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 脂类(60:4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膜流动性强
形成基粒与基质片层(或基质类囊体)
类囊体膜的主要蛋白有: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物,光系统Ⅰ (PSⅠ)及CF0-CF1ATP合酶复合物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5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分布及位置影响的示意图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6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7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叶鞘和真叶细胞中的原质体相继分化叶绿体,这 种分化依赖于光照
分化表现:形态上,体积的增大,内膜系统的形成,叶绿素的累积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功能所必需的酶、蛋白质、大分子的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2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叶绿体DNA呈环状,分子大小因物种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在200-2500kb之间
叶绿体内含有4种RNA, 30中(烟草)或31种(地钱)或31(地钱)tRNA以及 100多种多肽
核质互作: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线粒体、叶绿体之间在遗传信息和基因表 达调控等层次上建立的分子协作机制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4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含20-200个叶绿体 稳定性: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体积和数目的稳定 动态性:叶绿体定位(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受到的动态调控) 包括叶绿体的移动及移动后在新的最适位置上的“锚定” 躲避响应:叶绿体通过位移避开强光的行为 积聚响应: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叶绿体汇集到细胞的受光面的行为
合成、运输及定位
分化障碍形成白化苗
特定情况下,叶绿体的分化是可逆的,即可发生去分化 如:叶肉细胞经组织培养形成愈伤组织细胞时,叶绿体去分化再次形成原质体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8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叶绿体分化及分化异常的表现
三.叶绿体的分裂
9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0
三.叶绿体的分裂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1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状物质
叶绿体DNA(cpDNA)或称质体DNA(ptDNA)
半自主性: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依赖数以千记的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同 时,这两种细胞器还具有自身遗传物质,编码一小部分必需的RNA和蛋白质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Mereschkowsky):叶绿体来源于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与宝 箱相当
基因组与细菌基因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分裂方式与细菌相似 与线粒体的膜一起与其他的膜存在明显不同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Bye Bye
25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6
1. 叶绿体膜
外膜:厚6-8nm, 通透性大,含孔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达104的分子亦可通过
内膜:厚6-8nm, 通透性小,不含孔蛋白,仅允许O2、CO2、H2O分子自由 通过,但有许多转运蛋白选择性转运大分子进出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8
3.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液态胶体物质
主要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
如Rubisco,叶绿体DNA,核糖体, 核糖体,脂滴,植物铁蛋白和淀粉粒等 物质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9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五.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20 半自主性 起源
动态连接(通过内外膜延伸形成管状突出——基质小管,实现叶绿 体间相互联系 基质小管的融合与分断有助于实现实时的物质或信息交换,还可能具备其他重要 生理功能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CHUP1: chloroplast unusual positional 1, 一种微丝结合蛋白, 编码该蛋白的基因突 变后叶绿体呈现定位 异常
ARC5:与叶绿体分裂必需的 dynamin相关蛋白
PDV1/PDV2:外膜跨膜蛋白
12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高等植物叶绿体分裂过程中相关蛋白的定位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13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4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5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双层膜 类囊体 叶绿体基质
核质冲突:核质互作相关的细胞核或线粒体、叶绿体基因单方面发生突变,引 起细胞中的分子协作机制出现严重障碍时,细胞或真核生物个体通常会表现出 一些异常的表型,这种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即为核质冲突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3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DAPI对细胞进行染色
24
2. 叶绿体的起源
1
2013级非师1班2组 李红艳 程鸿敏 陈昆鹏 陈杨 董哲旭 贺蒋勇 金超凡 刘晨 罗茜 谭新苗 肖开元 袁莉 曾俊 岚 张雪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2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3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绿体
绿色 凸透镜或铁饼状
分布在细胞质膜与液泡间薄层的细胞质中,呈平层排列
部位:生长中的幼叶内 前叶绿体:幼叶中的叶绿体,体积为成熟叶绿体的1/10-1/5,基质内置形成
少数基质类囊体,尚未或正在开始形成基粒类囊体。
分裂机制:分裂环(外环和内环)缢缩 叶绿体分裂装置:所有与叶绿体分裂相关的蛋白组成的分裂功能单位(未知)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1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7
2. 类囊体
定义:叶绿体内部由内膜衍生而来的封闭的扁平膜囊,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 脂类(60:4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膜流动性强
形成基粒与基质片层(或基质类囊体)
类囊体膜的主要蛋白有: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物,光系统Ⅰ (PSⅠ)及CF0-CF1ATP合酶复合物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5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分布及位置影响的示意图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6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7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叶鞘和真叶细胞中的原质体相继分化叶绿体,这 种分化依赖于光照
分化表现:形态上,体积的增大,内膜系统的形成,叶绿素的累积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功能所必需的酶、蛋白质、大分子的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2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叶绿体DNA呈环状,分子大小因物种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在200-2500kb之间
叶绿体内含有4种RNA, 30中(烟草)或31种(地钱)或31(地钱)tRNA以及 100多种多肽
核质互作: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线粒体、叶绿体之间在遗传信息和基因表 达调控等层次上建立的分子协作机制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4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含20-200个叶绿体 稳定性: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体积和数目的稳定 动态性:叶绿体定位(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受到的动态调控) 包括叶绿体的移动及移动后在新的最适位置上的“锚定” 躲避响应:叶绿体通过位移避开强光的行为 积聚响应: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叶绿体汇集到细胞的受光面的行为
合成、运输及定位
分化障碍形成白化苗
特定情况下,叶绿体的分化是可逆的,即可发生去分化 如:叶肉细胞经组织培养形成愈伤组织细胞时,叶绿体去分化再次形成原质体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8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叶绿体分化及分化异常的表现
三.叶绿体的分裂
9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0
三.叶绿体的分裂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1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状物质
叶绿体DNA(cpDNA)或称质体DNA(ptDNA)
半自主性: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依赖数以千记的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同 时,这两种细胞器还具有自身遗传物质,编码一小部分必需的RNA和蛋白质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Mereschkowsky):叶绿体来源于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与宝 箱相当
基因组与细菌基因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分裂方式与细菌相似 与线粒体的膜一起与其他的膜存在明显不同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Bye Bye
25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6
1. 叶绿体膜
外膜:厚6-8nm, 通透性大,含孔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达104的分子亦可通过
内膜:厚6-8nm, 通透性小,不含孔蛋白,仅允许O2、CO2、H2O分子自由 通过,但有许多转运蛋白选择性转运大分子进出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8
3.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液态胶体物质
主要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
如Rubisco,叶绿体DNA,核糖体, 核糖体,脂滴,植物铁蛋白和淀粉粒等 物质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9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五.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20 半自主性 起源
动态连接(通过内外膜延伸形成管状突出——基质小管,实现叶绿 体间相互联系 基质小管的融合与分断有助于实现实时的物质或信息交换,还可能具备其他重要 生理功能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CHUP1: chloroplast unusual positional 1, 一种微丝结合蛋白, 编码该蛋白的基因突 变后叶绿体呈现定位 异常
ARC5:与叶绿体分裂必需的 dynamin相关蛋白
PDV1/PDV2:外膜跨膜蛋白
12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高等植物叶绿体分裂过程中相关蛋白的定位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13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4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15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双层膜 类囊体 叶绿体基质
核质冲突:核质互作相关的细胞核或线粒体、叶绿体基因单方面发生突变,引 起细胞中的分子协作机制出现严重障碍时,细胞或真核生物个体通常会表现出 一些异常的表型,这种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即为核质冲突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3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DAPI对细胞进行染色
24
2. 叶绿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