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
马克思觉得真理可不是那种飘在空中、摸不着边的东西。
他认为真理是实实在在跟咱生活、跟社会紧密相连的。
马克思说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这就好比咱做饭,不亲自下厨试试,光在那空想,永远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吃。
得动手做,从实际操作里才能找到真正的门道。
而且呀,真理还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咱的生活,一直在变,真理也跟着时代和环境在变。
不能抱着老一套的想法不放,得跟上节奏。
马克思还强调真理是有阶级性的。
这可不是说真理只对某些人有用,而是说不同阶级的人,因为所处的位置和利益不同,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也会不一样。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让我们明白要脚踏实地,与时俱进,还要看到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这样才能更接近真正的真理。
你觉得呢?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哈。
马克思眼中的真理,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清楚的简单事儿。
他觉得真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就像走路,不迈开步子,永远不知道前面的路啥样。
真理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在进步,真理也得跟着“进化”。
不然,老抱着过去的所谓真理不放,那可就要落后啦。
还有哦,马克思说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社会的各种因素都相互影响。
比如说经济、政治、文化,都能影响真理的形成和发展。
而且,真理也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接受和明白的。
有时候,得经过一番斗争和努力,才能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真理的价值。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探索,去实践,不怕困难,不怕挑战,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对我们有用的真理。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对马克思的真理观是不是有点新的想法啦?。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周口师范学院八斗才猫)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
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
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 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 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 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 辩证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是不是”
现出来,如经验、表象、概念、判断、知
识、理论等。真理同它所反应、认识的客 观对象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应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不同人对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有所不同,但是对于 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
02
二者互相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 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关系: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思维的至 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 的表现。总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关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 种属性。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真理与价值
1 2 3 4
真理的客观性、绝 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 统一 结束
CONTENT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 相对性
对真理的定义
客观唯心主义
“真理是某种超验的、 永恒的‘理念’” ——柏拉图 “真理是‘绝对理念’ 的自我实现”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观念与主体感觉 相符合” ——休谟 “真理存在于观念 之中” ——贝克莱
马哲-认识论:真理观价值观自由观

政治要点归纳:马原第四讲真理观、价值观、自由观A、真理观一、真理客观性(过程)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内容客观,标准客观真理是认识范畴,不是客观实在。
一元性:对于特定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差别变化而变化(绝对性)二、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上的唯物论就真理发展过程及人们认识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的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抽象)与相对性(具体):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三层含义: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不依赖于主观,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客观性);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可知性);从真理发展而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相对真理,承认发展的无限性必须承认绝对真理。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三层含义:广度上说,他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深度上说,他只是对特定事务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进程上说,他只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绝对性不可推翻,相对性有待发展。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不可分割。
(类似个性共性关系)两者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逼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3、真理的具体性(有条件性,存在适用范围)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统一,真理是具体的:认识对象是具体的,认识主体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定条件范围内的。
内容上是多方面总和,多样的统一。
形式上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构成的理论体系。
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关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目的,就是不断地获利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创造价值。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做出了正确的反映,而其表述的内容则是客观规律。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既然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就不一观事物本身,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思想形式,因此,真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真理就其内容来说又是客观的,它反映的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们在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同时,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呢?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因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代表任何阶级的意志,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有阶级性。
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能单纯的说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从结果看真理无阶级性”。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们应用真理的时候,都是有选择性、有倾向的发现、应用真理。
所以真理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3
文化大革命与思想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大革命后进行思想解放 ,重新认识真理标准,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 发展。
03
设中的应用
指导社会改造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改造 ,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
• 初步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阐述了马克思 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
0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唯物主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 义思想,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辩证法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立统一”和“质 量互变”等重要思想,深化了真理 观的发展。
03
坚守真理和道义的价 值
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强调对真理和道义的坚守,引导人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价值 意蕴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深刻揭 示了这一历史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提供 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及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为我们认识和解决 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02 03
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谬误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的真理观认为:
1.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历史条件下的相对的;
2.真理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真理;
3.真理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真理观;
4.马克思主义是对资产阶级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是建立在实践和阶级斗争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得到跃进的理论成果。
总之,马克思真理观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真理也随之不断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关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精神之于物质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卫衣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核心部分,是同旧哲学从根本上忽视人和人的实践有着根本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功用,并贯彻始终。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个过程性的范畴,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的全部真理观都是建基于实践的大厦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一点便不能
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重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现实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实践性。
它建立于当时的实践格局之上,并随着格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
马克思道出了哲学变革的实质: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主体为坐标的,是人的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昭示,这种生存意义上的真理观把真理紧紧地和此在在世联系在一起。
以人为中心、以主体为坐标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把真理完全建基于以人的实践为核心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真理是人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动态的观察、展开和诠释。
实践无非是人的生活最基础的样式,实践即生活,因此真理问题其实是人的现实生活问题,真理就是人通过实践在现实生活世界所造就、对现实生活的表达,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实来考察真理。
马克思的哲学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即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来证明以往哲学中那个抽象世界的产生。
(四)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框架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又体现时代精神,是与时俱进、凸显新的大实践格局的特点。
真理建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生存实践活动之中,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真理的根本特点是主体性;真理的本质即自由。
(四)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其他真理观
迄今,对真理范畴的理解就有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
应该将这些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区分开来。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唯心论和符合论。
唯心论的符合论几乎把“真理”理解为“理性认识”。
把真理仅仅理解为“理性认识”,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人们获得真理,可以通过理性认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而且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否则理性世人是不可靠的。
把真理理解为既包括正确的感性认识,又包括正确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反对唯心论的符合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符合论就是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否认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使理性认识脱离了感性认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自生的东西了。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唯物主义唯理论的符合论。
说真理是客观的,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说真理是主观的,主要是指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唯心主义符合论,只看到真理是主观的,而没有看到真理同时又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坚持这一点,有利于反对不可知论的符合论。
每个人或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任何真理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某个具体发展过程的有限认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但是,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都不能被推翻,并且这种正确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所以,真理又是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符合论所指的“真理”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坚持这一点,
有利于反对实用论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符合论。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丰富、发展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丰富与发展,为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探索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探索真理的根本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是能否认识真理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并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它要求人们要有探索真理的勇气。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有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它要求人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发现不了真理的,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发现真理的重要条件是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邓小平指出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
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正确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
检验真理的科学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它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客观标准,突出了以往人们所忽视的“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
把真理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加以双重揭示构成生存论视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大特色。
求真过程既是按照辩证运动规律能动展开和实现的过程,而且始终伴随着主体的自我反观、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建构的认识运动,因此既是主体本体的运动,又是主体的认识活动,也是辩证发展的认识运动。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黑格尔.《小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54.
[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