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之民族观教案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 V.I. 列宁对 K. 马克思、 F. 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 3 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一国家是一个级个阶级压压个迫另一个阶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控个阶级控制机制的机器器。
对列宁对马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层包括层含含义:①国家有是有阶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从不是从来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结发展的结果果,是私现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家国家也然也必然伴伴级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观亡的客观规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国质,即国家哪家是哪个个政阶级的政权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个任何一个阶的阶级的统统源治都来源于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靠必须依靠它政它的政治治维统治来维护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位统治地位的级的阶级。
治政治统治是统是统治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量志和力量的现的表现,,是一般都是通过通过国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阶奴隶主阶级统级的统治治,封制建制国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是的本质是资阶资产阶级级的统治,会社会主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器家是机器。
形。
它形象象国地指出国家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与组织与其其组它社会组织的织的主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意从国家意志能志的能力力,使有行使这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等狱等强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这国债。
这项成项构成一一力种组织力量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思马克思主主义民族观第一,族民族是是个一个历历范史范畴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人民族是人们历们在历史史的上形成的一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在及表现在共文共同文化化同上的共同心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五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 , 宗教的发生和发展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 ,宗教的社会功能 ,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民族团结

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 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 敏感性、国际性和普遍性。 什么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全面 发展,社会得到全面进步,自身 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生活水平、 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与提高, 共同走向富裕文明的社会。
民族团结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第二、 各民族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第三、 在多民族国家里,要求各民族团结、联合起 来。 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民族平等 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政策,民族语言文字 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 的政策。
2、为什么说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每一个 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每一个民族居 住的区域都是祖国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的 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同呼吸, 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 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密,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 结的祖国最强盛。在前进的道路上,任何艰难险阻,任何 外部力量,都不能动摇众志成城的中华儿女建设强大祖国 的坚定信念,都不能阻挡紧密团结的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 活的坚定步伐。
为什么要努力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团结? 2000多年来的历史清晰地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政权的稳定统一自古 以来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新疆各 族人民的团结互助自古以来就是推动新疆发展进步的 强大动力。不论是维吾尔族、汉族,还是其他民族, 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祖国文明的形成和延 续,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共有的 历史、相同的信念,使新疆各民族成为一个团结和睦 的大家庭,携手并肩,跨越历史长河走到了今天。
民族观提纲[大全]
![民族观提纲[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aa9fff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8.png)
民族观提纲[大全]第一篇:民族观提纲[大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提纲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我们党在民族观上的八个基本观点:一是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二是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三是民族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四是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五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六是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七是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八是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党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内容?(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五观之民族
观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五观之民族观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通过学习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维护化作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自觉把个人今天的成长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和睦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总是朝着相互依存、团结互助方向发展的.但是,由于受诸多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当中,有少部分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还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族观。
二、回顾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
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三、教师讲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学习了解有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特别是党中央对新疆的惠民政策。
讲解民族团结模范的故事。
大爱无疆爱心妈妈阿尼帕
五、教师小结:
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
作为学生要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就要以坚实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充实他们,并使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