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场雷达威胁的变化及其对抗途径探讨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概述: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气象、导航、交通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1. 早期雷达技术早期雷达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用于军事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技术被用于探测敌方飞机。
当时的雷达系统主要基于电波的反射原理,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速度。
2. 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雷达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展,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此后,雷达技术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如航空、气象、导航和交通等。
3. 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雷达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
现代雷达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目标探测和跟踪,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如地形测绘、气象预测和隐身目标探测等。
二、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高精度和高分辨率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更高精度和更高分辨率的目标探测。
通过引入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更先进的硬件设备,雷达系统能够实现对小型目标的精确探测和跟踪,提高雷达系统的目标识别能力。
2. 多功能集成未来雷达系统将趋向于多功能集成,实现多种功能的融合。
例如,将雷达系统与其他传感器和系统集成,如红外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和卫星导航系统等,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综合性能和适应性。
3. 自适应和智能化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自适应和智能化。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雷达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进行自主调整和优化,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4. 高效能源和环境友好未来雷达系统将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性。
通过采用新型的能源供应和管理技术,如太阳能和储能技术,以及降低功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雷达系统可以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碳排放。
新体制雷达及其对抗技术综述

1 1 1 有源 固态 相控 阵雷达 .. 有源 固态 相控 阵雷 达可 以通过 计算 机控制 数控 移相 器来 实现 波 束 扫描 控 制 。 目前 , 种 雷 达 在美 这 军 已获得 了广 泛应 用 , “ 国者 ” 弹系 统应 用 多 如 爱 导 功 能相控 阵雷 达后 , 具有 了高 低空监 视 、 敌我识 别等
能 同时跟踪 和打 击多 个 目标 。 机 载有 源 固态相 控阵雷 达 的发展 不仅 装备 了新
一
合 成孔径 及逆 合成孔 径雷 达 、 截获 概率 雷达 、 型 低 新
脉 冲 多 普 勒 雷 达 、 布 阵 综 合 孔 径 ( 波 ) 达 、 米 稀 米 雷 毫
代 战 斗 机 , 且 还 用 于 改 进 提 高 已有 战 斗 机 , 美 而 如
0 引 言
近年来 , 达界不 断应 用新 技术 , 雷 如频 率 、 波束 、
1 新 体 制 雷达 及 其 关键 技 术
1 1 新 体 制 雷 达 .
波形 、 功率 、 复频率 等雷达 基本 参数 的捷 变或 自适 重 应捷 变技术 , 功率 合成 、 配滤波 、 匹 相参积 累 、 恒虚 警
21 0 0年 8月 第 3 卷第 4 3 期
舰 船 电 子 对 抗
SHI BOARD P ELE CTRONI C COUNTERM EAS URE
Au 2 0 g. 01
VO O L 33 N .4
新 体 制 雷达 及 其 对 抗 技 术 综 述
陈文 奎 , 陶建 义
( 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 5 中 1研 究 所 , 海 2 10 ) 上 0 8 2
雷达对抗试验替代等效推算原理与方法

雷达对抗试验替代等效推算原理与方法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电子战中雷达系统与对抗措施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找到能够在不进行实际对抗试验的情况下,准确评估雷达对抗效果的方法。
以下是对这一领域的基本介绍和相关概念的解释。
1. 基本原理雷达对抗试验通常涉及雷达系统和电子对抗(EC)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雷达系统的目的是探测、跟踪和识别目标,而电子对抗系统则旨在干扰、欺骗或压制雷达系统,以保护友方目标不被敌方雷达发现或识别。
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物理对抗试验往往成本高昂、风险大,并且可能受到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和其他外部因素的限制。
因此,研究者和工程师寻求通过理论推算和计算机模拟来替代或补充实际的雷达对抗试验。
2. 等效推算方法等效推算方法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模型建立:首先,需要建立雷达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的数学和物理模型,这些模型应当能够准确反映系统的实际性能和相互作用的机制。
- 参数设定:为了进行有效的模拟,必须准确设定模型参数,包括雷达的工作频率、功率、天线特性,以及电子对抗系统的干扰类型、强度等。
- 仿真运行:使用专业的仿真软件运行模型,模拟在各种条件下雷达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 结果分析: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评估电子对抗措施对雷达系统的影响,包括干扰效果、欺骗效果等。
3. 关键技术和挑战- 模型的准确性:建立高度准确的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模型是一大挑战,需要深入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 复杂环境模拟:现实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如地形、气象条件、多路径效应等,都会影响雷达对抗的效果。
如何在模型中准确地模拟这些因素,是提高仿真准确性的关键。
- 计算资源:高精度的仿真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优化算法和提高计算效率是实现有效仿真的重要条件。
4. 应用前景雷达对抗试验替代等效推算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电子战能力、减少实际测试成本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技术和仿真软件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为雷达对抗和电子战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支持。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雷达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定位的技术,它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雷达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其发展历程。
1. 起源雷达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04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赫兹首次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这一发现为雷达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展雷达技术的实际应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战争中,雷达被用于探测敌方飞机和舰船的位置,为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的性能不断提高,探测距离和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雷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包括天气预报、空中交通管制、海洋探测等领域。
3. 应用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雷达被广泛用于目标探测、导航和火控系统。
在民用领域,雷达被用于天气预报、空中交通管制、海洋探测等。
在科研领域,雷达被用于大气物理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二、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雷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以下是雷达技术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1. 多功能化未来的雷达系统将更加注重多功能化的设计。
传统雷达主要用于目标探测和跟踪,而未来的雷达系统将具备更多的功能,如目标识别、通信和干扰抵抗等。
这将使得雷达系统更加灵活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2. 高精度化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雷达系统将具备更高的精度。
高精度雷达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目标定位和跟踪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这将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3. 小型化未来的雷达系统将趋向于小型化。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雷达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将不断减小,从而更便于携带和安装。
这将使得雷达技术能够应用于更多的场景,如无人机、移动通信等。
4. 集成化未来的雷达系统将更加注重集成化的设计。
传统雷达系统通常由多个独立的部件组成,而未来的雷达系统将更多地采用集成设计,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系统中。
新体制雷达与雷达“四抗”

6低截获概率雷达
低截获概率雷达是随着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是雷达抗干扰、抗侦察、 抗摧毁技术、战术的综合体现。低截获概率雷达的低峰值功率和设计上采取的综合措施(减 少雷达的辐射时间、采用双(多)基地雷达技术和低截获概率设计),使其难以被电子支 援措施(ESM)或电子情报(EL巧rr)接收机侦测和识剐,因此雷达探测到敌方目标的同 时,被敌方截获到雷达信号的概率最小,使侦察截获接收机很难甚至不能发现雷达的存在. 抗反辐射导弹能力低截获概率雷达是反辐射导弹的克星,因为它可将辐射能量以类 噪音的形式扩散在宽频率范围上,从而使反辐射导弹定位系统精度下降,使雷达免遭反辐 射导弹的攻击。其主要原理,一是雷达发射的脉冲随机变化,使反辐射导弹难以捕捉和跟 踪一个“恒定”的信号;二是对雷达实施热屏蔽,以有效的抑制或屏蔽寄生电磁辐射,一降低 雷达的红外特征;三是降低雷达旁瓣,缩小波束辐射度,使反辐射导弹难以从主瓣方向进
型高性能的激光雷达也将相继问世,并必将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大显身手.
5超视距雷达
超视距雷达工作在短波波段(2"~30MHz),由于电离层对短波波段电磁波的折射性能 更好,因此,可以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和电磁波在地球表面跳跃传播, 探测地平线以下超远距离的空中和海上目标,其作用距离不受地球曲率限制。按电磁波传 播途径的不同,超视距雷达可分为地波超视距雷达、天波超视距雷达和大气波导超视距雷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能够对抗电子干扰、反辐射导弹、超低空突防和隐身目标的高灵敏度雷 达,不仅能精确测定目标距离、方位和速度,还具有普通雷达所不能胜任的探测隐身飞机、 潜艇、水雷、有毒气体和生物武器的能力,而且体积小,抗干扰能力强,因而其发展一直
受到各国军方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由于它具有分辨率高、特征稳定性好以及能产生三维图
军用雷达的未来趋势分析

军用雷达的未来趋势分析军用雷达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最初的早期版本到如今的高性能技术,其重要性在军事应用中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变化,军用雷达的未来趋势也必将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多功能化和多模式雷达的发展随着战争的复杂化和军事需求的多样化,未来军用雷达将趋向多功能化和多模式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雷达主要用于目标侦测与跟踪,但未来的军用雷达将具备更加广泛的功能,如对抗各种干扰、探测隐形目标、进行高精度制导等。
同时,多模式雷达也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任务下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
二、无人化雷达系统的兴起未来军用雷达还将逐渐实现无人化,即发展出不需要人员常驻操作的自动化雷达系统。
这样的无人化系统将提供更长时间的持续侦察和监控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的目标侦测和跟踪。
此外,无人化系统还可以降低人员伤亡风险,并在复杂环境中发挥更好的性能。
三、高精度探测和辨识能力的提升未来军用雷达将更加注重提升雷达的探测和辨识能力,以满足对目标识别的更高要求。
目前,隐形技术的发展使得目标对雷达的反射信号减弱,传统的雷达在探测和辨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未来军用雷达将采用更为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和系统,提高目标的辨识率和判别力。
四、多波段雷达的广泛应用未来军用雷达将广泛应用多波段雷达技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和数据。
多波段雷达可以同时获取不同波段的反射信号,从而更好地探测目标的特征和性质。
例如,德国E-Scan雷达系统就采用了多波段雷达技术,可以在不同频率条件下同时进行空中和地面目标的侦测和跟踪。
五、雷达与其他传感器的融合未来军用雷达还将与其他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进行深度融合,提高目标探测和跟踪的能力。
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各个传感器的优势,提高目标检测和追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实现更高效的联合作战和决策支持。
六、小型化和可穿戴雷达的发展未来军用雷达还将趋向小型化和可穿戴化的发展方向。
雷达对抗战术发展趋势浅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修成日期:.//.-/&-/,作者简介:,:张澍范,男(,&(/年(月-),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军事学硕士生导师,兵种战术学学科带头人。
主持及参与九五计划课题和部、院科研课题共六项,主编及参与编写的专著及部队统编教材,/余部,并获军队优质教材奖、全军科研成果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等数项,发表论文#/余篇。
.:宛东生、黄岩泉,男,均系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兵种战术学硕士研究生。
雷达对抗战术发展趋势浅析张澍范宛东生黄岩泉(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合肥・.#//#’)摘要:雷达对抗战术是伴随着雷达及雷达对抗的发展而发展的。
通过对雷达对抗战术的发展阶段的回顾,在分析影响雷达对抗战术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对雷达对抗战术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雷达对抗战术预测!"#$%&’&()*+,-,.,$(/0,"*12,"3()4#3#25(6"*,20,#&62,1#7*’7&01)%23456789,:)%;<9=6>4?9=,1@)%2A 896B589(!C ?D E F <9G D !9=G 9??F G 9=H 9>E G E 5E ?,I J ),1?7?G ,.#//#’,*4G 98)!8&*2#7*:$4?E 8D E G D ><7K 8L 8F D <59E ?F M ?8>5F ?L ?N ?C <O 8C <9=P G E 4E 4?L ?N ?C <O M ?9E <7F 8L 8F 89L F 8L 8F D <59E ?F M ?8>5F ?>Q $4F <5=4E 4?F ?E F <>O ?D E G <9<7O 48>?><7F 8L 8F D <59E ?F M ?8>5F ?>E 8D 6E G D >89L <9E 4?R 8>?<7E 4?898C S>G ><9E 4?78D E <F >P 4G D 4G 97C 59D ?E 4?E 8D E G D ><7F 8L 8F D <59E ?F 6M ?8>5F ?>,E 4?L ?N ?C <O M ?9E E F ?9L <7F 8L 8F D <59E ?F M ?8>5F ?>E 8D E G D >G >L G >D 5>>?L >S >E ?M G D 8C C S Q 9,%:(23&:F 8L 8F D <59E ?F M ?8>5F ?>;E 8D E G D >;O F ?L G D E G <9;引言雷达对抗是在雷达信号环境范围内夺取制电磁权的重要作战行动,雷达对抗战术作为指导和进行雷达对抗战斗行动的方法,是人们对以往战斗实践进行的归纳总结和对未来战斗进行的预测展望而形成的全面、客观和深刻的理性认识,随着军事技术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必将在信息时代迎来新的发展。
人类未来的战争形态与冲突解决

人类未来的战争形态与冲突解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未来面临的战争形态和冲突解决方式也将发生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未来战争形态的预测以及可能的冲突解决方法。
一、未来战争形态的预测1. 网络战争未来的战争将更多地发生在虚拟世界中,网络战争成为主要形态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将不再仅仅通过实体部队对抗,而是通过网络攻防、网络间谍活动等方式展开攻击和防御。
2. 无人系统战争由于无人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可能会由无人机、无人舰艇、无人车辆等无人系统组成,成为主要的作战力量。
这种形态的战争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减少人员伤亡并降低战争风险。
3. 空间战争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战争可能扩展到太空领域,形成空间战争。
各国可能通过太空武器系统对敌对国家发动进攻,从而在地球上形成制空权。
二、冲突解决方法的探讨1. 和平谈判不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和平谈判始终是解决冲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话并倾听各方意见,找到共同利益点,并通过互相妥协和调解来达成和平共处。
2. 国际组织调停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在未来的冲突解决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通过国际组织的调停,各方可以更加平等地进行协商和对话,并达成公正的解决方案。
3. 全球合作与发展冲突的出现常常与资源分配和利益博弈有关,因此全球合作与发展也是解决冲突的重要途径。
通过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4. 科技赋能科技的进步也为冲突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来预测冲突的发生和演变趋势,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5. 教育与文化交流人类冲突的根源往往是来自于误解和文化差异,因此通过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有助于解决冲突。
三、结语人类未来的战争形态与冲突解决将受到科技和社会的共同影响。
合理预测未来战争形态,积极探索冲突解决方法,有助于为建立和平稳定的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论坛未来战场雷达威胁的变化及其对抗途径探讨靳学明 胡元奎 徐 龙(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合肥230088)摘 要 随着雷达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来信息化战场将形成一个以高密度、多频谱、多参数捷变以及多种工作体制和多种抗干扰技术综合应用为特征的雷达威胁信号环境,从而对现有的雷达对抗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
文章分析了未来战场雷达威胁的变化,并提出了发展雷达对抗技术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 雷达组网 变化 电子对抗 数字阵列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Radar Threat in the Future Battlefield and Electronic Counter MeasuresJin Xueming Hu Yuankui Xu Long(No.38Research Institute of CE TC,Hefei230088,China)Abstract:As the radar technology develops rapidly,the future information war will take the form of complicated radar signal enviorment.Because the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stic of high density,much spectrum,many parameters agility,a variety of work system and many antijamming methods etc,it brings the stern challenge to radar EC M technology.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of radar threat in the future battlefield,lastly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radar EC M technology.Keywords:radar netting;change;ECM;digital array0 引言新军事变革引发战争形态发生变化。
未来战争将是陆、海、空、天、电一体化、大范围、大纵深的作战,利用信息对抗武器装备对敌方信息系统的攻击是主要作战手段,作战对象不再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打击的重点将是敌方的C4ISR系统以及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民用基础设施,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主战武器装备和威慑力量。
雷达作为最重要的探测、制导传感器,具有远距离、大范围、高精度、全天候等优势,成为现代空天防御体系和各种武器系统的眼睛!。
除了各种武器装备威力的发挥,战区的监视和警戒外,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调配、联系、指挥和控制等,也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雷达的效能。
因此在战争中破坏了雷达的正常工作,也就破坏了整个武器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很可能使其成为聋子!、瞎子!,这对于取得军事优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雷达对抗成为信息战的最重要领域,也是影响战争进程和胜负的重要因素。
雷达对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随着威胁的变化而快速变化。
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雷达对抗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0年第6期2010,No.6电 子 对 抗ELECTRO NIC WAR FARE总第135期Series No.135收稿日期:2010年9月13日1 未来战场雷达威胁的变化1)雷达向分布式、网络化、一体化等方向发展图1 雷达分布式组网结构视图如图1所示,雷达组网后,在战场上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战斗体系,具有全频段、多体制、多重叠系数等技术性能,是当前雷达对付 四大威胁!的有效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防空、进攻武器的战术性能。
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平台硬武器及软武器攻击,明显地提高目标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增强一体化态势感知能力。
分布式组网传感器系统同单一传感器性能相比,其系统性能、可靠性、抗损性及生存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通过组网、有无源一体化以及利用他源的探测,实现综合态势感知,使得电子对抗分不清哪是威胁,是否被锁定,何时遭受攻击;并且组网后,反隐身能力强、抗干扰效果好,定位精度高,对电子对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雷达向防空反导一体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在现代战争环境下,目标种类越来越多,如隐身飞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直升飞机等,其截面积、飞行高度、飞行速度以及运动轨迹都差别很大,以前单一工作模式的战术三坐标雷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需要。
采用二维有源电扫阵列的防空反导一体化多功能雷达系统,可充分利用有源电扫阵列波束控制灵活、覆盖空域大的优点,根据战争需要设计多种工作模式,根据目标类型灵活选择工作模式。
如INSYTE 公司多功能雷达、法国THALES 公司M3R 雷达、以色列EL/M -2080多功能雷达等这些系统都具有搜索警戒和跟踪火控等多功能。
图2 雷达探测、火控、反导一体化示意图雷达功能和工作模式复杂多变,超出了传统电子侦察关于雷达的分类方法,对电子对抗的信号分选、目标识别、干扰产生等提出了巨大挑战。
3)雷达阵列化、数字化、软件化新型雷达大多采用有源相控阵体制。
采用二维阵列技术的雷达具有发射副瓣低(-35~-50dB),波束扫描无规律,参数可脉间、脉组大范围捷变,发射波束可实现自适应能量管理等特点。
图3 数字阵列雷达示意图将数字技术和雷达阵列技术进行完美结合,2 电子对抗2010年第6期在发射和接收模式下均以数字波束形成(DBF)取代传统模拟波束形成(AB F)便产生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数字阵列雷达(DAR)。
数字阵列雷达具有大的动态范围、波束形成灵活、超低副瓣、一体化多功能等优点,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雷达阵列技术的发展方向。
2007年10月11日在美国海军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研讨会上,专家指出了雷达阵列技术演进发展历程,即由最初的无源阵列演变为当前的有源阵列,再到未来雷达的数字阵列,并提出了未来数字阵列雷达是美国海军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向。
数字化软件化使得雷达自由度增加,智能化程度提高,重构升级快捷。
雷达阵列化、数字化、软件化,要求雷达对抗装备具备更高灵敏度、对瞬变的目标信号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4)新体制雷达不断出现,对抗难度大稀布阵雷达、MI MO 雷达,突破传统雷达相干积累概念,具有低功率大时宽全向辐射、波形正交、搜索跟踪功能同时完成、全数字处理的特点,处理自由度进一步提高,对电子侦察提出了新的挑战。
(a)稀布阵雷达(b)水平面波瓣(c)立体波瓣图4稀布阵雷达及其波瓣图图5 MIMO 雷达及其收发波束成像雷达瞬时带宽大、工作模式多、处理得益大,有效对抗难度增大,新一代机载火控雷达均具有超宽带成像模式,对现有的对抗系统提出严峻挑战。
5)电磁环境日趋复杂未来战场上,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增加,雷达对抗系统所面对的电磁环境呈现以下态势:信号密度:一方面雷达信号成指数增加,未来战场雷达信号密度将会达到100万~1000万脉冲/秒;另一方面在隐身思想的指导下雷达辐射信号时间的大为缩短,如美四代战机具有寂静探测、寂静攻击以及完善的射频管理能力,雷达只有在必要时才辐射信号,且工作在LPI 模式下;信号样式:种类繁杂,如通信、雷达、导航、制导、广播电视以及各种干扰信号;调频、调相、调幅总第135期靳学明,等:未来战场雷达威胁的变化及其对抗途径探讨3及复合扩谱调制等多种样式信号并存;动态交迭:空域上交错、时域上混叠、频域上重合、能域上起伏。
面对复杂的电磁环境,再加上已方电子装备自扰互扰严重,对电子对抗装备分选、识别、电磁兼容提出巨大挑战。
2 对新的雷达威胁对抗途径探讨1)信息作战体系化、网络化目前,雷达系统绝大部分已组网,在各种网络的支持下,实现信息融合、资源共享、协同工作,抗干扰能力增强。
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法难以有效对抗作战体系中的雷达网,必须采用多机协同工作,融合多种对抗措施,形成系统对抗系统、体系对抗体系的局面[3]。
现代战场环境中,作战平台一般均在网络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工作,如F-22这类四代战机一般都通过JTIDS这种集通信、导航、识别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战术通信系统,从机外信息源获得必要的战术信息,其机载AESA雷达的实际开机概率较低。
对抗这类目标,不仅仅是AESA雷达对抗,需要综合对抗其通信、导航、敌我识别、数据链等多种信息系统,因此,四代战机的对抗属于体系对抗。
对抗系统首先应想办法干扰敌方作战体系的数据链,使其各种信息系统不能协同工作,将体系对抗变成编队对抗或单机对抗。
新一代火控雷达(如F-22上的AN/APG-77雷达)采用二维相扫技术,波束扫描无规律,可在无源系统引导下猝发工作,参数脉间/脉组大范围变化,侦察设备截获信号难度加大,为了提高截获概率和干扰效果,必须实施体系作战,具备副瓣侦察副瓣干扰能力,并且能够快速反应,发现即干扰,在干扰的同时实时监视目标变化。
2)对抗装备阵列化、数字化未来战场电磁威胁的变化,要求对抗装备具备更强的复杂电磁环境适应能力,以及高灵敏度、宽空域覆盖、多目标干扰、多站协同工作、优良电磁兼容能力。
这些综合的能力需求,对雷达对抗技术和装备提出了严峻挑战。
数字阵列技术在发射和接收模式下均以数字波束形成(DB F)取代传统模拟波束形成,通过在数字域内幅相加权代替模拟移相器、衰减器以及馈电网络来形成波束,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同时减小了体积、重量。
数字阵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雷达系统,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是双多基地、MI MO体制雷达的核心支撑技术。
数字阵列技术应用于电子战领域,将会解决电子战领域的多项技术瓶颈。
其主要优势如下:(a)高灵敏度截获,宽空域覆盖数字阵列技术可同时实现多个高增益波束,克服了宽波束增益低,窄波束空域覆盖范围小的问题,实现同时对多个目标信号的高概率、高灵敏度侦察。
(b)电磁兼容性能好,适应复杂电磁环境能力强数字阵列技术可以实现灵活波束控制,发射波束具备在一定空域形成空域陷波的能力,并且具备自适应功率管理能力,电磁兼容性能优良;接收波束具有空域稀释和滤波能力,可以在多个干扰方向上形成零陷,抗干扰能力强。
图6 空域覆盖与天线增益关系示意图图7 空域滤波示意图(c)情报质量高数字阵列技术,将所有阵元的信息数字存储,便于进行软件化处理,综合各种算法,获得更高参4 电子对抗2010年第6期数测量精度。
数字阵列技术,波束形成较为灵活,波束宽度、数目、指向均灵活可变,能实现对感兴趣目标的 凝视!侦察,连续获取目标信息,进而提高定位精度与收敛速度。
(d)多目标干扰能力强数字阵列技术,可形成同时多个干扰波束,同时对抗多目标;波束捷变、波束扫描无惯性,可顺序多波束对抗多目标;具有波形捷变能力,并进行智能功率管理,可适应对新体制雷达及雷达网的对抗作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