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及其理论
初级经济师人力-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识点(2)

第三节情绪1.情绪和情感2.情绪的两极性3.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4.情绪状态5.情绪的基本理论6.情绪在理解个体上的作用与局限性一、情绪和情感情绪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人们往往对于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2.从产生顺序来看,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3.从引起原因上讲,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而情感则与人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联系在一起。
情绪和情感仍然属于同一性质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2.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
在特定的时候,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会因受情感的社会内容的影响而改变它的原始形式。
【例题·多选题】关于情绪和情感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B.从产生顺序来看,情绪反应在先C.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D.情感的变化受情绪的制约E.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
二、情绪的两极性情绪的两极性是指人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如爱与憎、喜与悲等对立的情绪。
1.按照情绪对人的意义分类: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肯定的和否定的情绪、增力的和减力的情绪。
2.按照快感度划分,情绪可分为愉快和不愉快两种。
3.按照紧张度划分,情绪分为轻松和紧张两种。
4.按照激动度划分,情绪分为平静和激动两种。
三、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
心理学中的情绪智力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情绪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在情绪的识别、理解、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会对个体的情绪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智力理论的内涵和研究现状,以及其在教育、工作和社交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情绪智力理论的内涵情绪智力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彼得·索尔维和约翰·迈耶在1990年代初提出,并于1997年正式发表在《心理办公室》杂志上。
他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识别、测量、理解和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
情绪智力理论还将情绪智力分为四个方面:情绪识别、情绪利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
首先,情绪识别是指个体能够识别自身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包括面部表情、声音特征和肢体语言等。
其次,情绪利用是指个体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情绪来达成目标,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幸福感。
再次,情绪理解是指个体能够理解情绪的来源、性质和变化规律,能够对情绪做出准确的解读和判断。
最后,情绪管理是指个体能够应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调节情绪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表达方式,以达到自身和他人的利益。
二、情绪智力理论的研究现状自情绪智力理论提出以来,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神经影像等方式,探讨了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社交关系、学业成绩和工作绩效等方面的关系。
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高情绪智力的个体更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更有能力应对情绪困扰和应对压力,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此外,情绪智力对社交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也具有重要作用。
具备较高情绪智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需求,更具同理心和情感支持能力,从而促进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研究还表明,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和工作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情绪智力高的个体更擅长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工作中的挑战,从而提高了工作效能和学业成绩。
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

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以面部表情作为情绪的研究手段,不少人存有疑问。
尽管人们把达尔文关于人和动物表情的论述视为经典,但一百年来又把它搁置一旁;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达尔文的情绪理论很少见持续的深入研究。
人们承认面部表情和情绪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作为研究手段,由于把它看为似乎是主观自生的东西,不足以作为研究的客观指标。
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情绪理论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测量技术的难度造成的。
近二十年来,情绪的理论研究和方法探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面部肌肉运动模式测量已经被多数情绪心理学家采用。
本文拟对面部表情问题作些理论分析,并对测量方法作些介绍。
一、面部表情作为情绪的研究手段的理论根据把面部表情作为情绪的研究手段,在现今已经具有相当充分的理论根据。
它涉及情绪的性质和组成成分这些根本问题。
从情绪的进化发展观出发,它具有先天性与适应性、动机性与组织性、社会性与交际功能。
情绪是脑的各级水平,包括皮质、皮质下边缘结构与丘脑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系统的整合活动的结果。
情绪又是社会情境关系与有机体或人的“利”、“害”所在的评价产物,从而又是心理各认知水平,包括感知、思维、记忆、判断、意识上与意识下的整合活动的结果。
情绪本身是多侧面的,具有不同的维量和极性。
情绪具有短暂的存在形式,影响和干扰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有延续相当长时间的持续状态,成为其他心理活动的背景。
情绪可以以心理状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以心理特质的形式蕴涵在人的个性之中。
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的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客观的外部表现。
面对如此繁复的现象,情绪心理学家积累多年的研究成果,逐渐地理出了一些头绪。
有些学者把情绪归纳为三个不可分割的成分。
例如,伊扎德(Izard,1977)把这三个成分归之为生理的、体验的和表情的三方面,刘易斯(Lewis,1984)归之为状态、体验和表情。
他们的理论概括已经成为当代强有力的情绪心理学学说,从而在研究方法上也得出了比较明朗的概念。
微表情心理学-教你解读八种面部表情的含义

微表情心理学:教你解读八种面部表情的含义人们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但除了语言性的交流外,非语言性的身体符号也可以传递和传达出个体的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
面部表情就是一种身体语言符号,表情肌的改变可以生成各种丰富的面部表情,这些表情可以表达出个体的心态和情感。
人们的面部表情和思维一样的活跃,变化是很明显的,因此很容易被人察觉,但个体通过训练可以掩盖一些表情的改变。
所以,识别各种情绪的面部表情可以判断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和真实的情感表达。
平静的面部表情平静的面部表情是最常见的表情,它代表内心没有较大的情绪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说明此刻内心并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平静的面部表情是指人的面部肌肉是一种松弛的状态,分布平稳均匀,没有较大的变化,保持面部表情的时间是最长久的。
快乐的面部表情人在情绪达到喜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微笑,微笑是人表达快乐情绪的一个象征,但不是所有的微笑都是内心愉悦的表达。
许多情况下人们受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假笑的情况。
真正的快乐的表情是嘴角上扬并且眼睛会变小,同时眼角上扬,这才是真笑的表情,若仅仅嘴角上扬,眼睛周围肌肉并无变化,此刻就是假笑的表现。
愤怒的面部表情愤怒的表情是人生气时表现出的表情,当人们遇到挫折无法实现,或者是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等情况下就会出现愤怒的情绪。
愤怒的面部表情是眼睛瞪大,瞳孔变小,眉毛下压,鼻孔不自觉的张大,并且会带有呼吸变粗,手握拳头等动作。
悲伤的面部表情悲伤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消极的情绪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并且也会危害身体的健康,调节自己内心,去除抑郁和悲伤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悲伤的面部表情是面部的肌肉会整体向下垂,眉毛稍微紧皱并且向下压,眼睑处下垂。
惊讶的面部表情当人们突然接收到某种信息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通常会出现惊讶的面部表情,这是一种突发的状况,人们会瞬间整理思绪进行面对,因此表情会维持不到一秒钟。
惊讶的表情是眼睛睁大,瞳孔放大,上眼皮和眉毛都会向上扬,并且嘴巴张大。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保罗埃克曼的情绪表情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保罗埃克曼的情绪表情理论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保罗·埃克曼是口述者和研究者的情绪表达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提出了情绪表情理论。
本文将探讨保罗·埃克曼的情绪表情理论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保罗·埃克曼是美国心理学家,他通过对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人脸表情的研究,提出了“情绪表情”的概念。
他认为,表情是人类情感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通过表情,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情绪状态,包括愤怒、快乐、恐惧、悲伤等。
保罗·埃克曼的情绪表情理论主要包括六种基本情绪: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和惊讶。
他认为,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基因所决定的,无论文化和民族的差异,人们对于这些情绪的表达都是普遍相同的。
他通过观察人脸表情的微小变化,揭示了每种情绪所对应的特定表情特征。
保罗·埃克曼的情绪表情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情绪表情理论对于情绪识别和情绪测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人脸表情,研究者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进而了解其心理状态和需求。
这对于心理咨询、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情绪表情理论在社交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表情,来推测对方的情绪状态和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并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尤其在非语言交流中,情绪表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情绪表情理论还对于情感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实现情绪表情的自动识别和分类,对于情感智能驱动的技术和产品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例如,语音助手、人机交互设备等都可以借助情绪表情识别技术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
总之,保罗·埃克曼的情绪表情理论对于理解和研究人类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情绪的本质和作用,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情感体验的理解有着重要贡献。
心理学之面部表情

提高微表情识别能力技巧分享
学习微表情知识
视频案例分析
了解微表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 握识别微表情的基本理论知识。
观看微表情分析视频或案例,学习专 家如何识别和分析微表情。
观察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 尤其是微表情的变化,积累实践经验。
实际应用场景下面部表情管理建议
社交场合
在社交场合中,保持自然、友好的面 部表情,展现自信和亲和力。
高兴
嘴角上扬,眼睛眯起,面部肌 肉放松,通常表示喜悦、满足。
愤怒
眉头紧锁,眼睛瞪大,嘴唇紧 闭,通常表示不满、生气。
厌恶
嘴角向下,鼻子皱起,眼睛斜 视,通常表示反感、不屑。
微表情识别技巧与方法
高速摄像机捕捉
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瞬间 变化的面部表情,以便进 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面部肌肉编码系统
根据面部肌肉的运动和变 化,将面部表情划分为不 同的编码,以便进行更准 确的识别。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相 同情绪的面部表情可能存在差
异。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表达相同情绪时 ,面部表情可能存在细微差别 。
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增长,面部肌肉松弛 和皱纹等因素可能影响面部表 情的呈现。
人格特质
不同的人格特质可能导致个体 在表达情绪时呈现出独特的面
部表情。
04 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应 用
不适宜的面部表情
如皱眉、瞪眼、撇嘴等,可能传递出 不满、厌恶、轻蔑等消极情感,容易 引起他人反感。
如何通过观察他人面部表情理解其内心状态
观察眼神
眼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注意力 集中程度。
解读笑容
不同类型的笑容可能代表不同的情感,如真 诚的微笑、尴尬的假笑等。
不同情绪状态对面孔识别的影响

2.3情绪对面孔识别的影响的研究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不同的情绪导致不同的认知判断,因此关于情绪状态和面孔识别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开始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Mickley和Kensinger(2008)研究发现情绪效价影响受试者情绪识别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积极情绪的识别正确率更高。然而有研究证明不同的情绪状态对于面部表情判断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显著(陈潇,2009)。随后在Ma和Han(2010)的研究中,通过与自我概念相关的刺激启动被试的积极、消极情绪,然后要求他们对看到的面孔图片(包括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进行归类。结果发现,启动负性情绪之后自我面孔优势消失。这一效应在中国和美国被试中均存在,但只有用左手反应时才出现。此外彭彭等人(2014)在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提出,高愉悦度为启动情绪的识别效果要好于低愉悦度。
微表情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就是通过人的肢体与面部上的行动或表情知道他现在内心的想法与感受,说实在的,不怎么想去学习这个,因为有时候想想被骗也是种幸福把,但是还是想知道一个人在与我面对面的时候我们谈话的时候他的一些真实想法,或是人心里真情实感.。
.。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
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
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像这个,大家能看出来她现在心里的真实想法吗?人在说谎是会时不时的去抹脖子或者是把玩身上的饰物,而且眼神是闪烁不定的,从而来掩饰此时心里的不安和焦躁,这是典型的机械动作.给大家举一些例子,先说面部的表情,·眉毛上挑并挤在一起表示恐惧。
·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当人陷入悲伤的时候,额头、眼角都应该有纹路产生。
做过拉皮手术的人,会因为脸部肌肉麻痹,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假笑时眼角是没有皱纹的.·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抿嘴表示对自己的话没有信心。
·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会微微上扬。
·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显露出不屑,说明你的问题触到了对方的痛处.·害怕、愤怒和兴奋都会使人的瞳孔放大。
·眉毛上扬、下颚张开表示惊讶。
·眉毛朝下紧皱、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表示将要实施血腥暴力行为。
·说话时两边嘴角下拉、眼睛向下看表示尴尬.·鼻孔外翻、嘴唇紧闭是生气的表现。
接下来就是动作!!!·摩挲双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
当你对自己所说的话感到心虚时,摩挲双手可以让自己安心.·单边耸肩表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及其理论刘红艳张积家=摘要>情绪面部表情的沟通对人的社会交际有重要意义。
/神经文化理论0认为,人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普遍的,所以,不同文化的人们能识别和理解对方的情绪;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由表现规则和解码规则造成。
新近的研究则发现,情绪的面部表情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0,这种效应可以很好地被/方言理论0所解释。
=关键词>情绪面部表情;组内优势效应;方言理论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74(2008)01-0070-04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
情绪会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流露出来。
根据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表达情绪,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还可以推测他人的情绪。
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社会交际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因此,面部表情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经典课题,也是争议颇多的课题。
早在1830年,达尔文在周游世界时就发现,虽然他不懂得当地人的语言,但却可以毫无困难地理解当地人的面部表情。
因此,他在5人类和动物的表情6一书中提出,人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普遍的。
达尔文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的研究支持,但同时也有人提出面部表情主要受文化和教化影响,不同文化的人面部表情的表达模式不同。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围绕着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是受先天遗传影响还是受后天文化和环境影响争论不休[1-4]。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虽然还存在着争议,但绝大部分研究者似乎都默认了情绪理解和识别是天生的观点。
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是Ekman等人提出的神经文化理论。
新近的研究发现,情绪的理解和情绪识别中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0[2-3]。
对于这种效应,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方言理论0来加以解释[5]。
1情绪面部表情的神经文化理论(Neuro cultural theory)达尔文认为,面部表情是天生的。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以同样的模式表达和识别情绪。
这种观点符合常识。
如果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情系统,那么,中国人将看不懂美国的电影。
在经济走向全球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0课题(2005C B52280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06200524)、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06JDXM XLX01)资助。
作者单位:510631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系通讯作者:张积家Email:Zhangjj@ 化的今天,如果人们不能识别其他文化团体的人们的面部表情,后果将不能想像。
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
观察表明,婴儿生来就具有表达和识别不同面部表情的能力。
许多研究者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具有和成人一样的面部肌肉运动系统。
3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对抚养者的冷漠表情表现出忧伤情绪,表明婴儿对人的面部表情非常敏感。
出生后4个月左右的婴儿,就能对高兴表情和中性表情的照片、惊讶表情和高兴表情的照片表示出不同的视觉注视时间。
这些面部表情是随着婴儿的生理成熟而逐渐显现的[6]。
20世纪60年代末,Ekman和Izard采取同样的方法:让不同文化的被试选择适合白种人面部表情照片的词,虽然采用了不同系列的情绪词,但研究结果一致:西方和非西方文化的人们都能识别高兴、愤怒、害怕、悲伤、讨厌和惊奇六种面部表情。
由此,他们认为,表情识别具有普遍的模式,受进化和生物因素影响,表情识别不是后天习得的[1,7]。
为了排除不同文化可能受共享的媒体材料的影响,Ekman到新几内亚高原调查住在这里的土著人。
这里的人们没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几乎没有见过杂志,相片和电视。
Ekman给这里的人们讲了一个故事,然后让他们选择一张最适合这个故事的表情的图片。
结果发现,不论男女老少,他们的判断和西方人高度一致。
唯一例外的是他们不能区分害怕和惊奇。
在另一个任务中,Ekman让这些新几内亚人表达出适合所讲故事的表情。
结果发现,这些表情和西方人的表情没有差异。
而且,这些土著人的表情也能准确地被西方人辨别[8]。
Ek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神经文化理论。
神经文化理论认为,表情主要受先天因素影响,面部表情的沟通受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facial affect pr o-g ram)控制。
在这个系统里,一个人体验到的情绪和他表现出来面部表情是一致的。
所有文化中的人面# 70 #部情感系统是一致的。
神经文化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情绪的面部表情可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表现规则0(display rules)和/解码规则(de-coding rules)0造成的。
他们认为,在非社会情景中,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表达情绪,以同样的模式识别情绪。
但在社会情景中,人们可能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0(m anagement techniques)即/表现规则0来控制或掩饰自己情绪面部表情。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现规则,这些规则会加强、减弱、中性化或掩饰情绪表现[1]。
Matsumo to进一步认为,所有文化的人们都以同样的方式识别情绪,但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解码规则0,这些解码规则决定人们是否承认理解这些情绪[9]。
这个理论认为,不同文化的人们识别情绪的模式和能力都一样,但是,有些文化可能存在着一些潜在规则。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女子大笑是不合伦理规范的,虽然人们认识这些情绪,但可能会潜意识地否认识别这个面部表情。
一句话,神经文化理论认为,情绪的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绪面部表情沟通中存在着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
不同文化的人们情绪沟通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的表现规则和解码规则造成的。
2面部情绪识别中的组内优势效应(group advantage effect)和神经文化理论主张的情绪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看法不同,新近很多研究发现,情绪的面部表情识别中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
所谓的组内优势效应,是指当情绪由自己文化群体中的成员表达时,就更容易被识别。
换言之,人们识别自己文化中的人们的情绪面部表情比识别其他文化中的人们的情绪面部表情更为准确。
其实,这种组内优势效应在以往的研究数据中就已经存在,只是由于研究者对情绪的普遍性感兴趣,在分析数据时忽略了这种现象。
例如,Izard在1971年就发现,美国人识别美国人情绪面部表情照片时,正确率为83%;欧洲人识别美国人面部表情的照片时,正确率为75%~83%;日本人识别美国人的面部表情照片时,正确率为65%;非洲人识别美国人的面部表情照片时,正确率为50%。
这表明,对同一文化团体成员情绪面部表情的识别准确率最高。
文化越相近,识别的正确率就越高[7]。
Effenbein等[3]使用元分析技术分析了97个情绪识别研究的结果,其中包括Ekm an和Izard的经典研究,一共有182个不同的样本,包括22000个被试。
元分析的结果一方面证实了情绪面部表情的识别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即人们能够准确识别来自不同团体的情绪表情,同时还发现在情绪面部表情识别方面具有组内优势效应,被试识别同一文化群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比识别其他文化群体成员的面部表情准确性更高。
元分析还发现,文化团体之间地理位置越接近,团体之间联系越密切,组内优势的效应量就越小。
M arsh等[10]在2003年的实验里,进一步证实了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
他们严格控制了实验材料和程序,确保刺激材料只在情绪面部表情和中性面部表情这个维度上有变化,平衡面部的物理特征,妆饰和其他的无关变量。
实验从JACFEE(日本人和高加索人情绪面部表情系统)和JACNeuF (日本人和高加索人中性面部表情系统)中挑选了9个日本人(出生后一直定居日本)和9个日本美籍人(出生于日本,后移民到美国)的照片,选择每个人的一张情绪照片(表情或为愤怒,或为厌恶、害怕、悲伤、惊奇,未选择高兴,因为JACFEE系统中没有日本人高兴情绪的照片)和一张中性照片,共36张照片。
把材料分成两个系列,每一系列都包括9张中性照片和9张情绪照片。
这些照片在国籍上作了平衡。
实验前让被试者熟悉这些照片。
被试为本族的美国人或加拿大人。
接着,给被试随机呈现18张照片,让被试评价这些照片的6个人格特性:效率,独立,无知,开放,喜爱和粗鲁。
然后,告诉被试者实验材料中有9个日本人和9个日本美籍人。
让每一被试判断18张照片中人物的国籍。
结果发现,被试判断情绪面部表情照片的国籍的准确率比判断中性面部表情照片的国籍的准确率显著高。
研究者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情绪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造成。
情绪面部表情照片中存在着文化变量。
由于不同的文化中存在一些细微的面部情绪表达模式,这些细微的差异只有处于文化团体内部的成员才能觉察[10]。
许多研究者考察了产生面部情绪识别中组内优势效应的原因。
Mandal等[11]人发现,人的右脸的表情受大脑左半球的认知控制更多,因此受社会沟通影响而有意调整的机会更大。
相反,人的左脸的表情是更自动化的,受个人特质和深层文化的影响更大。
左脸表情比右脸表情的运动强度更大,更加自动化和个性化。
Matsumo to[12]认为,情绪表达者面部表情的信号特征的差异(如肌肉运动和强度水平)会导致情绪表情识别中的组内优势效应。
Elfenbein 等[13]人使用左脸和右脸的复合情绪表情,考察左、右脸的表情差异是否会导致组内优势效应。
他们让来自美国、印度和日本的被试判断来自三个文化团体的情绪面部表情。
结果发现,对左脸表情的识别具有更大的组内优势效应。
也就是说,非同一文化团体的成员在识别左脸的面部表情时准确性更低。
不同文#71#化团体的人在识别右脸表情时,一致性更高。
这说明,左脸表情比右脸表情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表达和表情识别中的确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
人们识别自己文化团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时比识别其他文化团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时准确性更高。
左脸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比右脸更为显著。
这种组内优势效应表明,情绪面部表情存在着一些细微的文化变量。
这些细微的文化变量使团体内的成员更容易识别,而团体外的成员就不容易觉察。
正如在言语交际中那样,语言的口音虽然不妨碍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整体沟通,但来自同一地区的人能更确切地理解和沟通。
因此,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有时也被称之为情绪表达和理解的/口音0效应。
对于这种组内优势效应有很多解释。
有人认为,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是由民族偏见造成的。
被试者在判断团体内成员的情绪面部表情时,会比判断团体外成员的情绪面部表情投入了更多的注意资源[14-15]。
H ess,Senecal和Korouac发现,面部表明判断的差异主要来自主试是否告诉被试者情绪表情是自己文化团体的还是其他文化团体的[16]。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被试者在判断不知道刺激是否是来自自己文化团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时,也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