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哺乳动物-PioneerTravel

合集下载

什么叫热气球-PioneerTravel

什么叫热气球-PioneerTravel

热气球历史飞上蓝天是人类最大的梦想之一。

神话在中有的坐在飞毯飘飞, 有的像鸟一样长个翅膀飞翔, 孙悟空更是离奇, 坐着一片云彩或翻个筋斗就能到十万八千里。

但真正把幻想变为现实,还要靠科学的发展。

1782年法国的蒙特哥菲尔兄弟开始对热气球的研究。

他们看到浓烟能滚滚升空,炉火烤的衣物能被热气掀起上飘,产生了做热气球的念头。

1782年至1783年上半年他们多次制作热气球模型,做升空试验。

1783年6月他们用亚麻布和纸做了个800立方米的热气球,在球体下方燃烧稻草,他们认为浓烟有助于气球升空, 在稻草中又特意加些湿布和腐肉。

滚滚浓烟充入气球后,气球升空近千米高, 飞行了二公里远。

同年9月19日,兄弟俩又在法国国王和众大臣们在场的情况下,把他们用亚麻漆布制作的1400立方米的热气球(直径12米,高26米),载着一只母鸭、一只公鸡、和一只绵羊,升到了五百米高,气球飞行8分钟、4公里后降落在巴黎郊外。

这次飞行为人类升空树立了信心。

1783年11月21日蒙特哥菲尔兄弟将他们精心制作的2200立方米的热气球放到巴黎市中心, 请两名法国青年乘上热气球, 升空1000米, 飞行时间25分钟,飞行距离10公里,创造了人类首次升空的历史。

法国国王、王后和大臣们及半数的巴黎市民观看了这一值得纪念的壮观场面。

热气球的升空圆了人类上天飞行的梦,它比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飞行还早120年。

热气球的飞行成功,为人类对天空及大气的科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空气随高度升高密度小,湿度和压力降低等都是用气球探测后得知的。

又如监测大气污染,了解同湿层大气规律等。

热气球飞行对早期的大气研究预报、探险、环球飞行等起到了其它航空器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期的热气球的球体及加热方式受到时代限制, 难以普及和大量应用。

1956年4月15日美国人研制成功了高热效应的轻便丙烷气燃烧器,加之高强度的尼龙织物出现, 给热气球的生产和应用带来了新生。

人们把这种新型技术和材料生产的热气球称为"现代热气球"。

澳大利亚的鸟类-PioneerTravel

澳大利亚的鸟类-PioneerTravel

澳大利亚的鸟类冠鸽(Crested Pigeon)冠鸽是头上有一顶黑色的薄薄的类似鸡冠一样的冠,因而得名。

毛色大部分为棕色,灰色,下体有粉红色。

在澳大利亚冠鸽只有两个品种。

冠鸽是土生土长的澳洲品种的鸽子。

极易在内地城市地区,农村及平原中发现。

极易在水边发现,因为它们每天都要喝水,极少在茂密森林中发现。

食物主要是当地的种子,以及农作物,昆虫也吃,笑翠鸟(Kookaburra)笑翠鸟是澳洲的特产,是澳洲标志性鸟类之一。

分布于澳洲东部和西南部。

笑翠鸟的身长可达45厘米,是体形最大的森林翠鸟,因叫声类似人类的笑声而得名。

笑翠鸟是一种食鱼鸟,也吃蛇,蜥蜴与昆虫。

整年保护自己的领域。

在树洞中筑巢,单配性,每次产卵2-4枚,卵白色。

因为笑翠鸟的鸣叫在凌晨或日落时可以听到,故有「林中居民的时钟」之称。

笑翠鸟在悉尼奥运会上被当作吉祥物。

鸸鹋(Emu)Emu,学名鸸鹋,又名澳洲鸵鸟,特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鸟之一,也是最古老的鸟。

外表很像鸵鸟,是世界第二大鸟,其体型仅次于非洲鸵鸟,高度约1。

5——2米左右,善奔跑,跑的速度每小时可达70公里。

并可连续奔跑上百公里之遥。

鸸鹋虽有双翅,但同鸵鸟一样已完全退化,无法飞翔。

以野草、种子、果实等植物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为食。

耐饥渴,其长相一直维持史前模样。

鸸鹋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但是在开阔地区比较常见而在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等地比较罕见。

鸸鹋易于饲养,比较广泛引入其他国家,在很多动物园中都能见到。

天蓝翠鸟(Azure Kingfisher)翠鸟分水栖翠鸟和林栖翠鸟两大类型,上面提到的笑翠鸟就属于林栖翠鸟,天蓝色翠鸟属于水栖翠鸟,中文别名蓝翡翠。

因其上体为亮丽华贵的蓝色/紫色而得名。

体长大约30厘米。

其生态习性与科内其他种相似。

以鱼为食,也吃虾、螃蟹、蟛蜞和各种昆虫。

常单独站立于水域附近的电线杆顶端,或较为稀疏的枝丫上,伺机猎取食物。

晚间到树林或竹林中栖息。

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这些洞穴的洞底一般不加铺垫物。

澳大利亚内陆动物之谜

澳大利亚内陆动物之谜

澳大利亚内陆动物之谜在其他各大陆演化出有蹄的食草哺乳动物时,澳洲大陆逐渐出现一大批大足善跳的有袋动物,就是袋鼠。

澳洲的有袋哺乳动物,在一个与外间隔绝了千百万年的孤立大陆上,依循自己的方向演化。

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由产卵的爬虫演化而来的,演化路线之一是首先不再产卵,进而产下发育未全的幼儿装在母亲的育儿袋里。

这就是有袋动物的演化方向。

有袋动物中有袋鼠科,是后腿特长的跳跃动物。

这一科动物约共有50种,大小不一,有平常蹲踞时高达4英尺半的红大袋鼠,有仅高约1英尺的弋。

袋鼠在澳洲所处的地位,与其他大陆反刍动物相同。

为了奔跑迅速和行动灵活,有蹄动物演化出修长的腿和包蹄的足趾,袋鼠则演化出远较其他有袋动物为长的后腿,并且采用跳跃的走路法。

同时,袋鼠还演化出有力的长尾巴。

以它们而言,那是跟四肢之外添了额外一肢一样。

袋鼠的尾巴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在连续跳跃时能保持稳定。

在休息或食草时,用尾巴来支撑身体;到要以后腿站起来搏斗时,尾巴又成了一支支杆。

红大袋鼠也许是较大型袋鼠中最出名的一种。

雄的通常是红棕色,雌的则是蓝灰色。

雌性红大袋鼠产后很快再交配。

胚胞(由受精卵衍生出一群围成空心球形的细胞)延迟约200天才着胎。

这段时间内,前胎生下的幼鼠则在育儿袋中完成发育。

胚胞约须经235天才成熟,而新幼鼠通常在前胎所生的那只幼鼠离袋不到一天便出生。

雌性接着再交配,因此在身怀另一未着胎的胚胞时要照顾两只幼鼠,一只在地上走动,一只装在育儿袋里。

如果袋中的幼鼠死去,胚胞就可以在31天后成熟,再产一只填补。

红大袋鼠产于半干燥地区。

4英尺高的灰袋鼠则产于水源较充足的区域。

两种灰袋鼠多半居于稀疏的树林中。

岩大袋鼠有三种;东岩大袋鼠、黑岩大袋鼠和羚羊型袋鼠。

岩大袋鼠多半约高4尺,比红大袋鼠或灰袋鼠都壮健。

通常生活在植被很少的干燥区域,所以很能适应干旱环境,完全不喝水也至少可以生存14天。

它们更有把尿液浓缩的能力,从而减少水分散失。

岩大袋鼠在日间阳光最烈时,躲到岩头下面或洞穴里避暑。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是澳大利亚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化石遗址。

考古学家在这里采集到已经灭绝的巨袋鼠化石52具;在洞中发现了袋狮骨骼化石,此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

后来,考古学家又在这里先后发现了几万块袋狮下颚骨和头骨化石,同时还发现了针鼹、鸭嘴兽以及鸟类、爬虫类的骨骼化石。

其中有的骨骼化石长达2米,直至今天依然在洞穴中保存着。

此外,化石洞也是最多岩洞中较大的一个,洞中保存着成千上万的脊椎动物化石。

据考古学家分析,遗址群中最早的化石可追溯到28万年前,这处化石遗址提供了澳大利亚远古时代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里弗斯雷和纳拉库特)英文名称: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 / Naracoorte)编号:611-011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届会议报告。

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化石遗址位于澳大利亚里弗斯利的和纳拉库特的化石遗址向人们揭示了古澳大利亚的气候与环境,揭示了澳大利亚近2500万年里有袋动物的进化史,从而受到世界的瞩目,并于公元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纳拉库特山洞洪积世的化石于公元1859年被一个叫泰内森的人首次披露,他相信在澳大利亚找到了圣经里“大洪水”的证据。

当时在英国、在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有关进化论和上帝创世论的激烈辨论,此处化石遗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公元1980年斯特林教授描述了自斯贝西蒙山洞发现的谜一般的有袋类“狮子”的遗骨,这引起了科学组织的些许兴趣,但更深的研究并没有进行。

公元1963年~公元1964年南澳大利亚的洞穴探测组织在海斯泰山洞采集到已经灭绝的巨袋鼠三个亚科的52具化石,随后更多的化石在佛克斯山洞被发现,所有的化石都被保存在南澳大利亚博物馆里。

此时古生物学者罗德·威尔士和洞穴探测组织的成员开始对岩洞进行更细致的搜寻,以求发现更多化石。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独特的动植物
1859年,好事的移民从英国带来了12只欧洲野兔,由于澳大利亚没有 鹰、狐狸这些天敌,它们开始了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到了1907
年,兔子已遍布整块大陆。由于兔子和牛羊争夺牧草,澳大利亚的畜牧业
遭受了巨大损失。 从以上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推断出
独特的动物种类
与其他大陆相对隔绝的环境 地理位置:独立的大陆
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 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 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雌 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育儿 袋里有四个乳头。“幼崽”或小袋 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 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鸸鹋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 但是在开阔地区比较常见而在 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等地比较罕 见。
直到1770年,英国航 海家詹姆斯·库克抵达澳 大利亚东海岸,才发现了 这块传说中的大陆。 库克船长的“奋进号”(仿制品)
一、古老的动物
一、古老的动物
针鼹
鸸鹋
袋鼠
袋鼠(kangaroo)原产 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 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 利亚独有。
鸸鹋
鸸鹋,又名澳洲鸵鸟,它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国徽, 得益于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动 物之一,鸸鹋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鸟之一,也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鸟种之一。
东南沿海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
英国移民首先到达地,开发时间早。
其他地区人口稀少 广大内陆、西部地区 东北部沿海
气候干旱,多为沙漠和草原。
高温多雨,原始热带雨林,尚未开发。
澳大利亚这个后起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的城市、人口分布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①说出首都堪培拉、 最大城市悉尼、第二 大城市墨尔本的特征, 并在图上找出这三个 城市。 ②联系旧知思考:澳 大利亚人口分布和城 市分布特点,说明原 因

澳大利亚的保护动物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保护动物是什么

澳⼤利亚的保护动物是什么 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动物。

那么,澳⼤利亚的保护动物是什么呢?下⾯是店铺精⼼为⼤家搜集整理的澳⼤利亚的保护动物,⼤家⼀起来看看吧。

澳⼤利亚的保护动物 尽管澳⼤利亚的内陆地区被⼲旱占据了70%,森林覆盖率也仅为5%,但丝毫不影响它跻⾝为全球12个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在澳洲丰富的物种中,作为澳洲哺乳动物代表的有袋类动物⼀共有141种,其中131种都为澳洲所特有。

⽽考拉,更是如中国的熊猫⼀样,作为澳洲的国宝被世⼈所熟知。

考拉是树栖有袋类动物,⽣活在澳洲⼤陆东海岸,⼤多聚集在具有开阔树冠的桉树林⾥。

在澳⼤利亚⽣存着三百多种桉树,但以桉树叶为⾷的考拉极为挑剔,仅选20种桉树叶作为⾷物。

成年考拉体长70~85厘⽶,雌性体重为6~11千克,雄性考拉为8~15千克,最长寿命为约20年。

考拉模样呆萌,⼤头、⼤⿐⼦和⼤⽿朵,外表看起来憨态可掬,加上背部长满棕灰⾊绒⽑,腹部则为淡黄⾊绒⽑,整个⾝体犹如⽑绒玩具,更是被⼈们爱称为“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

考拉最初本是陆栖动物,但在⼤约四千五百万年前,澳洲⼤陆脱离南极洲,使得陆地的热带⾬林被桉树为主的耐旱树⽊所取代。

于是考拉的先祖也随着环境的变化⽽演变成树栖动物,其前⽖进化成可以“抓握”的“⼿”,凭此更好地适应了树栖⽣活。

也许是由于考拉⾏动缓慢、⽣性慵懒,它们⼀⽣⼏乎都待在树上,只有在从⼀棵桉树转移到另⼀棵桉树时,才会从树上下到陆地。

尽管考拉的弹跳⼒⾜以⽀撑它们在树枝上远远地跳跃,但它们更愿意⽤强有⼒的肌⾁来抓住树⼲睡觉。

考拉之所以把⼀⽣的⼤部分时间都⽤在睡眠上,其因有⼆:⼀是考拉⽣性胆⼩,因此它们选择昼伏夜出,⽩天停在树⼲上睡觉,夜间才醒来觅⾷;⼆是每天长达15~19个⼩时的睡眠,可以让它们极⼤程度地节省能量,这也是考拉能仅靠营养价值极低的桉树叶就能存活的重要原因。

考拉是独居型动物,它们长年待在⾃⼰的领域,只有在繁衍的季节,雌性考拉才会跨出领地,前往雄性考拉领地交配。

澳大利亚的哺乳动物PioneerTravel.doc

澳大利亚的哺乳动物PioneerTravel.doc

澳大勿亚的哺乳动畅一・什么是哺孔劝肠?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髙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

哺乳动物的件骼系统发达,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完善。

在头计的保护下有一个发达的大脑。

哺乳动物的心脏有四瓣心室,把新鲜血液从使用过的血液中分析出来,保证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防止血液逆流.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

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

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

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冇仔兽。

哺乳动物都有四肢,用来支持他们进行游泳或飞行。

二. 澳大创亚的哺乳动畅分类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哺乳动物分为三大类:1. 单孔类;2. 有袋类;3. 胎盘类。

三. 澳大刮亚的卑孔目类哺乳劝畅单孔目动物因其没有分肛门,尿道及产道,而是由合一的总排出腔代替而得名•而且他们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单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生物。

世界上单孔目类动物仅有鸭嘴兽和针嚴两种。

1.鸭嘴兽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哺乳动物,最奇特的要数鸭嘴曽。

鸭嘴兽也是现生哺乳动物中最原始而奇特的动物,在250 0万年前就出现了,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的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

是全世界仅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鸭嘴兽的嘴和脚像鸭子大,尾部像海狸,是世界上仅有的三种生蛋的哺乳动物之一(另一种是针嚴和澳大利亚的有袋小刺猬).鸭嘴兽不是胎生而是卵生。

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

母体没有乳房和乳头,在腹部两侧分泌乳汁。

幼仔就趴在母兽腹部上添食.鸭嘴曾生长在河,溪的旁边,它的大多时间都在水里,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的身体在较冷的水温中还能保持在32C左右的温度。

雌兽挖大约16米长的涧穴,将卵产于湿水草筑成的巢内,每产最多3卵,在洞中孵卵。

小鸭嘴兽孵化后,要靠母乳喂养4个月后方能自己外出觅食。

2.针嚴针嚴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针漲外表是坚硬的刺,口中无牙,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能帮助树木淸除虫害。

每年5月左右,雌性针露的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冇儿袋,产下一个白卵并能用嘴把卵放入冇儿袋中进行孵化,幼针嚴出生后就在母亲的口袋里吮吸经母亲毛孔分泌岀来的乳汁,7— 8周后断奶,母针嚴的冇儿袋也随之消失.目前针畿已是濒临绝种的动物.针嚴用四肢挖掘白蚁为食。

白足鼠:澳大利亚独特的珍稀生物

白足鼠:澳大利亚独特的珍稀生物

白足鼠:澳大利亚独特的珍稀生物1. 引言自然界充满了各种形态各异、令人惊叹的生物,而其中之一就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白足鼠(Scientific name: Antechinus leucopus)。

作为澳大利亚大陆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白足鼠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引人入胜的生态习性,吸引着众多动物学家和自然爱好者的目光。

本文将详细探讨白足鼠的动物学特征,包括其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与生育、亚种分化等方面,同时还将涵盖白足鼠在文化与象征意义、历史与研究、保护措施与倡议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2. 动物学史白足鼠最早由西方科学家在19世纪初期发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白足鼠的了解也逐渐深入。

从最初的外部形态观察到现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我们对白足鼠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形态特征与近种区别白足鼠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通体被覆盖着柔软的毛发。

其名字源自于其特征性的白色足部。

成年白足鼠体长约8至14厘米,尾巴长度约为10至16厘米,体重在20至60克之间。

与其他近缘种类相比,白足鼠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独特的白色足部,这使得它在草地和灌木丛中更加显眼。

4. 栖息环境白足鼠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的森林、灌木丛和草原地带。

它们偏好生活在密集的植被中,以获得足够的庇护和食物来源。

这些栖息地为白足鼠提供了丰富的猎物和隐蔽之处,有助于维持其种群的稳定。

5. 生活习性白足鼠主要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往往躲藏在树木的树洞、岩石缝隙或草丛中。

它们以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为食,是一种杂食性动物。

由于其体型较小,白足鼠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环节,对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6. 分布范围白足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地区,包括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等。

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白足鼠的分布范围逐渐受到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大利亚的哺乳动物一.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

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发达,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完善。

在头骨的保护下有一个发达的大脑。

哺乳动物的心脏有四瓣心室,把新鲜血液从使用过的血液中分析出来,保证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防止血液逆流。

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

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

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

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

哺乳动物都有四肢,用来支持他们进行游泳或飞行。

二.澳大利亚的哺乳动物分类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哺乳动物分为三大类:1.单孔类;2.有袋类;3.胎盘类。

三.澳大利亚的单孔目类哺乳动物单孔目动物因其没有分肛门,尿道及产道,而是由合一的总排出腔代替而得名。

而且他们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单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生物。

世界上单孔目类动物仅有鸭嘴兽和针鼹两种。

1.鸭嘴兽澳大利亚的单孔类哺乳动物,最奇特的要数鸭嘴兽。

鸭嘴兽也是现生哺乳动物中最原始而奇特的动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的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

是全世界仅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

鸭嘴兽的嘴和脚像鸭子大,尾部像海狸,是世界上仅有的三种生蛋的哺乳动物之一(另一种是针鼹和澳大利亚的有袋小刺猬),鸭嘴兽不是胎生而是卵生。

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

母体没有乳房和乳头,在腹部两侧分泌乳汁。

幼仔就趴在母兽腹部上添食。

鸭嘴兽生长在河,溪的旁边,它的大多时间都在水里,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的身体在较冷的水温中还能保持在32℃左右的温度。

雌兽挖大约16米长的涧穴,将卵产于湿水草筑成的巢内,每产最多3卵,在洞中孵卵。

小鸭嘴兽孵化后,要靠母乳喂养4个月后方能自己外出觅食。

2.针鼹针鼹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针鼹外表是坚硬的刺,口中无牙,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能帮助树木清除虫害。

每年5月左右,雌性针鼹的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育儿袋,产下一个白卵并能用嘴把卵放入育儿袋中进行孵化,幼针鼹出生后就在母亲的口袋里吮吸经母亲毛孔分泌出来的乳汁,7-8周后断奶,母针鼹的育儿袋也随之消失。

目前针鼹已是濒临绝种的动物。

针鼹用四肢挖掘白蚁为食。

针鼹针刺十分锐利,且长有倒钩。

一旦遇到敌害,针鼹就会背对敌人,它的针刺能脱离针鼹的身体,刺入来犯者的体内。

一段时间以后,脱落处又会长出新的针刺。

在御敌和受到惊吓时,针鼹还有两个绝招。

一个是在坚硬的地面上,它会像刺猬那样,迅速地把身体蜷缩成球形,使敌人看到的只是一只没头没脑的“刺毛团”,很难下手。

再一个是在柔软的地面上,它的四肢短而有力,有五趾或三趾,趾尖是锐利的钩爪,能快速挖土,然后将身体埋入地下,或者钩住树根,或者落入岩石缝中,使对方无法吃掉它。

3.奥运会吉祥动物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上,澳洲本土动物鸭嘴兽、针鼹猬和笑翠鸟挤掉了众人熟知的考拉和袋鼠,荣幸地成为奥运会吉祥物大家庭的一员。

四.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哺乳动物有袋类的特征是早产,早产儿会待在母体之育儿袋里吸奶长大。

该类动物以其口袋状之育儿袋得名。

育儿袋是一层覆盖乳头的皮肤。

现在存活的此类动物如袋鼠,负鼠(POSSUM),袋熊(WOMBAT)及无尾熊(KOALA)。

1.袋鼠(KANGAROO)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共有17属52个品种。

本科动物除树袋鼠一种外,都在陆地上生活。

其中有些品种为澳大利亚特有。

所有的澳大利亚袋鼠,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

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岛热带地区。

袋鼠是食草动物,以矮小润绿离地面近的小草为生,将长草和干草留给其它动物。

袋鼠一般身高有1。

6米,体重约有80公斤。

他们的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坐地,以跳代跑。

最高可跳到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

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张满肌肉。

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进行平衡,当他们缓慢行走时,尾巴则可以作为第5条腿。

袋鼠通常以群居为主,有时可多达上百只。

但也有较小品质的袋鼠如wallabies会单独生活。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即出生,非常微小,身长只有两厘米,体重不到一克,生下后即存放在母亲的育儿袋中。

在育儿袋里有四个乳头。

小袋鼠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

一年后才能断奶。

要经过三四年才能发育成熟,可以离开母亲独立生活。

母袋鼠长着两个子宫,经常时右边子宫里的小仔刚刚出生,左边子宫又怀了小仔的胚胎。

这样左右子宫轮流怀孕,生殖力惊人。

现在据估计,澳大利亚一共有1200万只袋鼠,数目惊人。

政府拟通过捕杀袋鼠合法化的条令以限制袋鼠的疯狂繁殖。

(1)红袋鼠红袋鼠又名大赤袋鼠。

这类袋鼠是袋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1。

5—1。

8米高,体重70—90公斤。

产于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是澳大利亚的特产动物之一。

红袋鼠的雄性体色是红色或红棕色,其雌性则呈蓝灰色。

头小,颜面部较长,鼻孔两侧有黑色须痕。

他们一般1。

5—2岁成熟,寿命20—22年,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附录上。

(2)灰袋鼠灰袋鼠的形态特征和红大袋鼠相似,体型较小,体长1。

1—1。

3米,体重60—80公斤。

鼻孔两侧无黑色须痕;体毛呈深灰色。

灰袋鼠主要生活在灌木丛中,食物以树叶和野菜为主,也吃草类,但食草量比红袋鼠少,其它生活习性与红袋鼠相似。

(3)沙袋鼠(W ALLABY)沙袋鼠是袋鼠科中几种中等大小的有袋哺乳动物的统称。

主要产于澳大利亚。

身体结构似大袋鼠。

体长45—105公分,尾长33—75公分。

其中主要品种有红颈沙袋鼠,俊面沙袋鼠,岩沙袋鼠,兔沙袋鼠,灰沙袋鼠和短尾灰沙袋鼠。

红颈沙袋鼠是常见品种。

后颈和两肩为浅红色,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的灌木地区。

俊面沙袋鼠(又名鞭尾沙袋鼠),具有独特的颊斑,见于澳大利东部海岸疏林中。

岩沙袋鼠常栖息于临水的岩石间,毛色鲜艳,褐灰色相间,具条纹、斑片或其他花纹。

在多岩石地形中活动轻快。

兔沙袋鼠形小,有些动作及习性似兔。

灰沙袋鼠分布于新几内亚及俾斯麦群岛至塔斯马尼亚,体小壮实,鼻尖,後腿短,常为人捕猎以取其肉及皮。

短尾灰沙袋鼠与之近似,现仅残存于西澳大利亚2个近海岛屿。

(4)岩大袋鼠(Wallaroo)岩袋鼠的形态和大赤袋鼠、大灰袋鼠相似,但其体型较小,体长90-120厘米,尾长70-90厘米,体重为60-70公斤。

腿、足较短且粗。

岩袋鼠主要生活于多岩石的干旱的丘陵山区。

生活习性与大赤袋鼠、大灰袋鼠相似。

只是它们的食物比较粗糙,除树叶、草、根茎外,还经常吃一些较硬的多刺植物。

岩袋鼠有较强的耐渴能力,这是在干旱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性。

1-2岁性成熟。

寿命1 8-20年。

岩大袋鼠产于澳大利亚东部,西部和北部。

是动物园中的主要观赏动物之一。

(5)树袋鼠树袋鼠极有可能是现在生活在陆地上的袋鼠的远古祖先。

他们是生活在树上的一种小型有袋类动物。

体长在52厘米到81厘米之间。

分布在中部一代,他们仅以树叶为食,偶尔吃一些花。

现存的树袋鼠有两种。

拟熊树袋鼠(Lumholtz Tree Kangaroo)和古氏树袋鼠(Goodfell ow’s Tree-Kangaroo)。

Lumholtz Tree Kangaroo Goodfellow’s Tree-Kangaroo2.考拉——树袋熊,无尾熊(KOALA)树袋熊又名考拉,无尾熊,可拉熊,是仅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

KOALA来源于古代土著语言,意思为“不喝水”。

树袋熊身体长约70—80厘米,成年体重8-15公斤,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

它的尾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退化为一个“座垫”,因此能长时间的舒适的坐在树上。

它的爪尖利,前掌有5个手指,其中两个手指和其它三个相对,就像人类的拇指,可与其它指对握,使它更安全自信的紧握物体。

树袋熊善于攀树,且多数时间呆在高高的树上,就连睡觉也不下来。

树袋熊身上长有厚厚的皮毛,这对他们保持温度的恒定很有利。

而这些皮毛还是可以防水的。

下雨时还可以当作雨衣使用,以免身体遭到潮气和雨水的侵扰。

考拉的皮毛呈现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种颜色,其中胸部、颈部、四肢和耳朵内侧具白色斑块。

树袋熊是一种对食物非常非常挑剔的动物,它仅采食澳大利亚的桉树叶为生。

几乎从不下地饮水,这是因为他们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

在澳大利亚的桉树种类超过600种,但树袋熊只吃其中的12种。

在有些地区,它甚至只吃一种桉树叶。

一只树袋熊一天大约采食200—500克的桉树叶。

而桉树含纤维特别高,营养却特别低,而且对其它动物来说,还具有很大的毒性。

为了适应这一低营养的食物,树袋熊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从而保证食物可以长时间的停留在消化系统,从而最大程度的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而为了能最大程度的节省能量,保存体力,所以,树袋熊每天都要睡上18—22个小时。

所以,树袋熊的昏睡并不像人们认为是吃了桉树叶而中毒的原因。

考拉有时也会尝试采食其它植物,例如金合欢树叶、茶树叶或者白千层属植物。

树袋熊的繁殖季节为8月至次年2月。

雌性树袋熊一般3-4岁开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胎。

怀孕期为35天,每胎只产一仔,刚生出来的小熊不足一寸,体重仅5.5克重。

出生后,小树袋熊会在完全没有母亲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爬到母亲的育儿袋中,在育儿袋中有两个乳头。

同时,母考拉会收缩育儿袋的肌肉以防止小树袋熊跌落出去。

小树袋熊在母亲背上的育儿袋中生活6个月后爬到母亲的背上生活,当幼崽长到1岁时便会离开母亲独立生活。

到3-4年性成熟,寿命为20年左右。

有些雌性树袋熊每2-3年才会繁殖一次。

通常,雌性的寿命比雄性更长,成年雄性的寿命一般为10年左右,雌性的平均寿命则能达到15年。

这就意味着,一只雌性树袋熊一生中仅能繁殖5-6只小树袋熊。

现在,树袋熊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国宝级的动物,每年都有很多游客从世界各地来与它进行亲密接触。

★亲近树袋熊的注意事项◎游客尽量保持安静,如果游客声音比较大,会使它们惊惶失措。

◎树袋熊是个“近视眼”,但对近处的干扰相当敏感,容易被激怒,所以游客不要拍打玻璃和使用闪光灯。

◎树袋熊睡觉时请勿打搅。

3.袋熊袋熊属于有袋目熊科,主要分布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部,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

体型粗壮似熊,眼小,脸似鼠。

成年的袋熊体重在22-40公斤。

身长70-120厘米。

袋熊所有牙齿无齿根,可以终身生长。

尾巴退化,只有2。

5厘米长。

袋熊是世界上最大的穴居动物之一,它一生的2/3时间都住在地底下的洞穴。

洞穴向外开着,或位于岩石堆下。

洞穴保护袋熊免受热浪,寒冷,雨水和森林大火的侵袭,袋熊富有挖掘能力,一个晚上就能挖两米深的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