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变化的规律

合集下载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在复杂的色彩关系中,冷暖关系是写生色彩最重要的色彩关系问题。

色彩的冷暖变化是复杂的,但有规律可循。

1.就整体而言,亮部冷则暗部倾向暖,反之,亮部暖则暗部倾向冷。

其冷暖之间的差距有时明显,有时微妙。

应视具体对象而定。

2.在暖色环境中的灰性色有冷的倾向,在冷色环境电韵灰性色有暖的倾向。

3.固有色相同而且在同样光照情况下,一般近处较暖,远处较冷;近处冷暖对比较强,远处冷暖对比较弱。

4.物体亮部色彩的冷暖,除固有色的因素外,主要是光源色起关键作用。

光源色暖,亮部则暖;光源色冷,亮部色彩则冷。

光源色冷暖倾向越明显,亮部色彩所受影响越大。

光源色冷暖倾向不明显时,则以固有色为主形成亮部色彩的冷暖。

5.暗部色彩的冷暖受固有色与环境色两个因素的影响.但不等于固有色与环境色的等量相加。

究竟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应看固有色纯度的高低,环境色影响的强弱;同时,应看它与亮部和背景的对比。

要作具体分析以获得正确的冷暖倾向。

6.中间调子(半调子)色彩的冷暖,以固有色起主要作用.因为它受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反射都较弱,而界于亮部色彩与暗部色彩的冷暖之间。

7.高光的色彩冷暖,主要是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

但高光不甚强烈时,其冷暖为光源色与固有色共同的作用。

8.反光部分色彩的冷暖,主要是环境色的影响,固有色次之。

因为它是属于暗部的一部分,其色彩基本上与暗部应是统一的,但明度上较暗部稍亮,受周围环境色的影响较暗部为强,它的色感是物体固有色加暗再加环境色。

9.明暗交界线的冷暖,介于亮部与暗部之间。

它既不受光源色影响,环境色影响也很微弱,色彩多与亮部形成冷暖对比,而与暗部相同,只是在明度上更暗,色感较暗部更弱,一般多以固有色加暗即可。

10.投影色彩的冷暖,和暗部色彩的冷暖有统一性。

但要具体分析三个方面情况:一是影子着落物的固有色;二是与亮部的冷暖对比;三是光源色与环境色反射的影响。

一般强调以一方面的因素为主,兼顾其它。

以上情况是色彩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运用这些基本规律不难找出物象色彩的冷暖关系。

色彩的规律

色彩的规律

人的眼球视觉结构是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是眼球里专司感光的网膜上的圆柱细胞(或称棒状细胞),它敏感于黑、白的吸收和补充;一种是眼球里网膜上针对瞳孔的感光——黄斑上的专司感色(亦能感光) 的圆锥细胞(亦称简状细胞),它敏感于色彩冷暖的吸收和补充。人的眼睛生理造成了对色彩的冷暖明暗要求,就保人的身体对温度的要求一样,太热了想阴凉一点,太冷了想暖和一点,光线太强就想弱一点,太弱了又想强一点。而人的视觉看太暖的色彩时间长了,就想看点冷的,看太冷的色彩时间长了就想点暖的才舒服。这是人的视觉上的正常要求,这种要求构成人的视觉上的补色现象。
色彩空间透视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视觉在一定距离限度内可以看清物体的形象和色彩特征,超越了这个限度,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人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二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气层是含有微小颗粒的空问,其中有许多灰尘、水蒸气、烟雾和空气分子等,肉眼看去它似乎是透明的空间,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空间变化规律后,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把握空间色彩层次的处理。
1、色彩的空间透视:
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因为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的。同样大小的东西,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小。这是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尤其是画风景写生,因为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这种色彩透视变化的规律格外突出。而画静物空间小,色彩的透视变化程度也相应的减小。这样的例子不用特指,你到室外找几个物体远近比一比,立即就会证实这种感觉。一切物体不仅形象特征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而且色彩关系也随之逐渐削弱,这就是空间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得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美术规律知识点总结

美术规律知识点总结

美术规律知识点总结美术规律是指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遵循的一系列客观规律和原则。

它不仅是美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对美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掌握和运用美术规律对于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美术规律的知识点总结。

一、色彩规律色彩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要素,艺术家运用色彩可以表达情感、创造氛围、构图等。

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形成,其本质是光的属性。

在色彩的运用中,有一些基本的规律需要遵循:1. 色彩对比色彩对比是指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

在色彩对比中,最常见的是冷暖对比和对比色的运用。

冷色与暖色的搭配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对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对比色是指色相对的两种颜色,例如红绿、黄紫等。

对比色的搭配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往往能够吸引人的眼球。

2. 色彩的明度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改变色彩的明度来构图、表现光影效果。

色彩的明度关系到画面的整体效果,对于绘画的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3. 色彩的饱和度色彩的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

在绘画中,通过色彩的饱和度可以表现出色彩的鲜艳或是柔和。

色彩的饱和度是影响画面氛围和色彩的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二、构图规律构图是指画面上物体的分布和布局。

艺术家可以通过构图来塑造画面的形式和空间感,构成画面的整体结构。

构图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黄金分割法黄金分割法是古希腊的一种美学原理,也是构图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按照黄金分割法,画面被分割成相对比例的区域,使画面更具有动态平衡和美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2. 对角线构图法对角线构图法是通过将画面分割成对角线,使画面具有动感和张力,让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对角线构图法常用于人物画和风景画中。

3. 透视法透视法是通过透视原理表现三维空间在二维画面上的方法。

在绘画中,艺术家常常使用线性透视、大气透视等透视方法来表现深度和空间感。

三、形态结构规律形态结构规律是指绘画中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色彩的透视变化规律

色彩的透视变化规律

色彩的透视变化规律一、什么是色彩透视色彩透视是指在视觉中,物体的颜色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与形体透视规律不同,色彩透视主要体现在物体的颜色上,呈现为近处物体色彩明确而饱和,远处物体色彩模糊、趋向灰暗、冷暖感的视觉现象。

在自然界中,光线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眼睛,随着视距的增加,空气的厚度增加,导致物体的颜色在视觉上发生变化,这就是色彩透视现象的产生。

二、色彩透视的规律近明远模糊、近纯远灰、近暖远冷:近处物体在色彩上呈现明显的对比,颜色较为饱和,而远处物体则表现为颜色模糊、趋向灰暗,冷暖感的变化也很明显。

例如,在远处的红色旗帜在近处呈现为鲜艳的大红色,而远处的同样红色旗帜则会逐渐趋向灰暗,甚至难以看清红色。

视觉距离影响透视效果:视觉距离越远,色彩的感觉就越弱。

这是因为空气等因素的影响,远处的物体通过较厚的空气传递给我们的视觉,使颜色感觉减弱。

这在风景写生中特别显著,远处的景物往往呈现出蓝紫色调,而近处的物体色彩更为饱和。

光线和空气洁净度的影响:光线的状况以及空气的洁净度也会影响色彩透视。

在清晰的天空下,我们能够看得更远,而在有雾的天气中,远处的景物可能会呈现模糊的状态,色彩感觉也会受到影响。

三、在写生中的运用利用冷暖感表现深远的景色:在描绘远处的山脉、树木等景物时,可以适度加入冷色调,如蓝色,以增强远处的色彩透视效果。

这有助于表现空间的深远感。

前景与远景的色彩对比:在构图时,对前景和远景的色彩进行对比处理,使前景色彩更为鲜艳,而远处的景物呈现出冷暖调和的感觉。

这有助于强化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理解色彩规律,准确捕捉视觉变化:在绘画实践中,要通过对色彩规律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准确捕捉视觉中的色彩变化。

这需要练习和对实际景物的深入观察,以提高对色彩透视的敏感度。

总的来说,色彩透视规律是绘画中的重要原理之一,正确运用色彩透视可以使画面更具有深度和立体感,同时增强观者的视觉体验。

通过实际写生和观察,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创作出更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印刷调色技巧

印刷调色技巧

印刷调色技术一般情况下,打样样张的颜色与用油墨再现出来一模一样的色相是不可能的,只能说调配油墨的颜色与打样样张的颜色最大程度地接近。

一、色彩变化的规律调配油墨必须掌握的色彩学的基本知识。

1、调配油墨就是利用色料三原色Y、M、C按一定的比例能混合出黑色的原理来进行的。

2、三原色油墨Y、M、C按等比例混合能混合出黑色,再加上不同比例的冲淡剂,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中性灰。

3、三原色油墨Y、M、C以不同比例混合能得到不同色相的间色或复色,Y、M、C三原色油墨的间色为R、G、B,Y、M、C是复色,注意一点是调配出来的色相偏于比例大的油墨的色相。

4、二个原色的油墨等量混合,得到标准间色。

二、配色方法1、色谱色标比较法。

如彩稿上的实地满版专色,通过从色谱、色标上面就有配该色的油墨量的比例。

从色谱上可以查找到半色调带网点的颜色呈现的Y、M、C各版的百分比的网点数。

2、颜色三属性的比较法分别比较彩稿试样配出来的油墨颜色的明度、色相、饱和度。

①如果明度上有差距,可以通过加冲淡剂来纠正;②如果色相有差距,偏某色,可以利用互补色规律纠正,但由此会增加中性灰,降低黑色的明度。

三、调配油墨的具体要求1、油墨的色相必须符合装潢设计的彩稿,尽量缩小差距,力求色调一致。

2、调配出来的油墨过稀过稠都不妥当,应使油墨具有一定的粘度和流动性。

3、满版实地的烟、酒包装装潢、商标都要加入一定量的红、白燥油,不能超过墨量的5%,燥油加多了会出现晶化现象,影响墨色无光泽,燥油加少了会出现背面粘脏,所以说,燥油数量要适当,切不可过多或者过少。

4、选择质地优良的油墨,不同厂家油墨原墨的性质与色相都不相同,最好选择一个生产厂家的油墨产品。

5、调墨时要考虑所印纸张的性质,纸张粗糙,吸墨性就强,印刷时消耗的墨量多,掌握温度的差别增减燥油的放入。

6、调配出来的油墨要求一次性够用,略有剩余,避免调墨数量少不够用再调配,印出来的色相有差异,调墨量多造成浪费原墨。

色彩变化的规律

色彩变化的规律

色彩变化的规律光色是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把光分离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光谱,并把阳光分解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现代科学证实,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具有波动性及粒子性。

色彩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光波运动,缤纷的色彩是光线辐射的结果,而不同物体对吸收和反射光波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如我们看到的绿色树叶,它是吸收了光线中的其他色彩,从而将绿色的光波反射出来。

黄色、红色、蓝色的色彩显现也都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至于白色,则是反射了所有的光线,而黑色则把光线全部吸收了。

我们在进行色彩写生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色彩是如何变化的,受那些因素影响,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表现.色彩作品不外孚这么几大类:写生色彩/装饰色彩/表现色彩,后面两种色彩表现形式都是较为主观地表现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这里我们暂不作讨论,下面我们主要就写生色彩进行研究.写生色彩是按照色光变化的科学原理进行的,首先必需要在光源固定、物体固定、环境固定这三个基本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画面的色彩关系将是杂乱无章的。

前一节我们已经把这几个概念给大家解释了,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比较一下下面两面两张不同光源色下的同一物体吧!光源色影响物体亮部的色彩(光源色对物体的冷暖产生决定性影响),环境色影响物体暗部的色彩,在光线间间接照射部份以物体的固有色为主.下面先分析光源色:在一定的光源下,物体的色彩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受光部会产生暖的感觉,而阴影部就会产生冷的色彩感觉,这种经验几乎每个人都有直观的体会。

如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白色墙面上,受光照射的白色墙面会产生暖黄的色彩,背光的墙面阴影处或树干、枝叶留在白墙上的投影则会产生一种偏浅紫蓝灰的冷色彩。

如果再细细地观察这些阴影的色彩,我们又会发现墙的上方阴影偏蓝灰色,接近地面的阴影则给人以蓝中带些黄的色彩感觉。

这是环境色对投影进行反射的结果。

色彩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色彩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相互联系制约。

色彩也是如此,任何有色物体也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它们的色彩也必然与周围邻接的物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色彩关系。

它的变化规律就是固有色与条件色的对立统一规律。

如在我们的静物写生中,常可看到这样的现象,被描绘出来的苹果,由于过多地注重条件色对其固有色的影响,使本来颜色很鲜艳的苹果,画出来后给人的感觉很脏很烂。

还有在描绘物体时只注意了其固有色,忽视了条件色对它的影响,给人的感觉好像此物体不是放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物体。

以上两例所描绘出来的物体都给人以不典型、不生动的感觉,原因多在于缺少用色彩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原理去理解和分析对象的色彩。

因此,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使我们观察色彩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使我们在色彩写生和创作中占有主动权,免于被动地模仿对象的颜色,而是按照客观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色彩关系进行描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画是画关系,而不是画东西。

在静物写生中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些质感特殊的物体,如瓷器、金属制品,它们对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反射能力很强,它们所反映出来的光源色和环境色有时与被反映的物体的颜色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有些如陶制品、木制品类的物体等,它们对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反射敏感程度很弱,很难辨出受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对反射能力极强的物体要找出其固有色的因素,反射光色能力弱的物体寻找出其光源色及环境色的成分。

总之,要求我们对待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避免只靠感觉作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只靠感觉作画有时也可能画得很好,但只限于写生,离开了具体对象你将束手无策。

此外,单凭感觉作画不能排除不必要的光源色对物体的影响,画面常出现色彩凌乱、光线不统一的感觉,因此,单靠感觉作画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取的。

色彩变化基本规律

色彩变化基本规律
警示标志、服装
冷暖规律的前后感也称空间感、距离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大量的 运用。如一些警示标志、服装等,充分利用了暖色的向前突出、放大、 近距离、扩散的感觉。
冷暖规律的前后感也称空间感、距离感,在日常生活 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如一些警示标志、警灯的颜色等, 充分利用了暖色的向前突出、放大、近距离、扩散的感觉。
色彩
第二讲 色彩变化基本规律 主讲:王倩
1、色彩的冷暖规律



色彩的冷暖并非色彩之间真有温度上的差异,而是 指不同颜色带给人们的各种不同的冷暖感觉。 1.冷暖的成因 ①体验和联想 ②生理反应 2.冷暖的相对性 3.冷暖色的距离感 4.物体亮部和暗部的冷暖规律

1.体验和联想
看到蓝绿色联想到蓝天、大海、冰川,给 人以清凉的感觉

冷暖的距离感



冷暖规律是色彩关系中普遍存在和起着重要作用的 一条规律。 暖色有向前突出、放大、扩散的感觉,冷色则相反。 冷暖规律的前后感、也称空间感、距离感,在日常 生活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有彩色系中橙色称为暖极,蓝色称为冷极。 无彩色系中黑色称为暖极,白色称为冷极。
色彩冷暖规律的应用
莫奈《干草垛》 物体的亮部受光源色左右,物体的暗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物体各部位的色彩转换规律
高光 受光部
有 色环 反 色 境光 固
环 有投 境 色影 色 固
+
+
暗 部
明暗交界线
半受光部
从物体的色 彩变化得出: 观察物体一 定要从光源色、 固有色和环境 色三方面来分 析。
今天分享了这么多?印象最 深刻的是什么?
3、物体各部位的色彩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彩变化的规律
光色是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把光分离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光谱,并把阳光分解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现代科学证实,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具有波动性及粒子性。

色彩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光波运动,缤纷的色彩是光线辐射的结果,而不同物体对吸收和反射光波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如我们看到的绿色树叶,它是吸收了光线中的其他色彩,从而将绿色的光波反射出来。

黄色、红色、蓝色的色彩显现也都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至于白色,则是反射了所有的光线,而黑色则把光线全部吸收了。

我们在进行色彩写生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色彩是如何变化的,受那些因素影响,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表现.色彩作品不外孚这么几大类:写生色彩/装饰色彩/表现色彩,后面两种色彩表现形式都是较为主观地表现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表达,这里我们暂不作讨论,下面我们主要就写生色彩进行研究.写生色彩是按照色光变化的科学原理进行的,首先必需要在光源固定、物体固定、环境固定这三个基本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画面的色彩关系将是杂乱无章的。

前一节我们已经把这几个概念给大家解释了,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
比较一下下面两面两张不同光源色下的同一物体吧!
光源色影响物体亮部的色彩(光源色对物体的冷暖产生决定性影响),环境色影响物体暗部的色彩,在光线间间接照射部份以物体的固有色为主.
下面先分析光源色:在一定的光源下,物体的色彩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受光部会产生暖的感觉,而阴影部就会产生冷的色彩感觉,这种经验几乎每个人都有直观的体会。

如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白色墙面上,受光照射的白色墙面会产生暖黄的色彩,背光的墙面阴影处或树干、枝叶留在白墙上的投影则会产生一种偏浅紫蓝灰的冷色彩。

如果再细细地观察这些阴影的色彩,我们又会发现墙的上方阴影偏蓝灰色,接近地面的阴影则给人以蓝中带些黄的色彩感觉。

这是环境色对投影进行反射的结果。

上部分阴影偏蓝,是因为天光()的色彩的反射而形成的;下半部的阴影在蓝色调中逐渐产生偏黄的色彩,是因为地面的色彩对它的反射而形成的。

另外,在阴天的光色中和在日光灯的照射下,由于天光和日光灯都属冷色,亮部就非常明显地呈现冷光色(如上图中的梨),而暗部的色彩则偏暖。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它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物体的受光部冷,暗部就暖;受光部暖,暗部就冷。

这种色光现象的
冷暖变化本身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同时它与人类的视觉生理及心理密切相关。

理解并掌握物体的色彩冷暖变化的规则十分重要,它是我们认识物体在空间中的色彩变化并进行色彩写生的基本依据,否则画面中的各类物体的色彩关系将是无序和混乱的。

在光源色色光的照射下的物体,色光必须要统治或改变物体受光部分的色彩,光色的强弱,物体离光的远进,决定物体受光部分色彩的变化程度,这一点在作画时对我们处理色彩极为重要。

其次我们还应了解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彩与环境色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环境色:世界是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件物体能够脱离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孤立存在,色彩同样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环境色被视为决定色彩的第三重要因素。

总的说来,白色反射最强,所以受环境色影响也最大,以下依次是橙、绿、亲、青、紫,而黑色则由于吸收所有光而不反射任何光,所以反射最弱。

一切物体的固有色都不是孤立的,不但受到光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受环境色的制约,而且受环境的反作用。

我们还清楚以下几点:表面光滑或物体间距离近的相互之间的影响交大,而物体的背光部分与受光部分相比受环境色影响明显增强。

所谓物体的固有色,是该物质的成分对光的吸收与反射作用的结果。

我们知道,耀眼的日光在三棱镜的分离下呈现出七彩的光源,不同的颜色对光线中不同波光的色光的吸收程度是有差异的,由此我们得到了在视觉中所感受到的不同物体的固有色彩。

物体固有色,只是人们对某一物体的颜色的一个基本概念。

如果我们把它与空间中的光源、环境中的物体的色彩联系起来进行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由于物体本身的起伏、高低及前后、远近的因素,导致色彩发生很多细微的变化。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物体亮部、中间调、暗部、投影、反光等几大区域的色彩变化逐一加以说明,使大家能在繁复的色彩中把握其基本倾
向的成因。

概括地说,物体的受光部是暖色,与之相对的背光部就是冷色。

亮部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的混和,高光色基本是光源色+微量固有色+白色。

中间调子层次则以固有色成分最强,有少量的光源色和环境色成分,交界线是物体色彩+该物体色彩的补色。

暗部色彩主要是物体固有色+环境色。

反光色主要是环境色+少量暗部色彩,投影色是物体的补色+受投影物体色彩+环境色。

反光色的强弱与该物体的表面质感相联系,光滑物体反光色彩强,粗糙物体反光色彩弱。


确了上述基本概念,我们在色彩静物写生或其他一些内容的色彩写生中就会胸有成竹,主动地把握画面中各部分的色彩关系,概括也好,深入也罢,都会得心应手地表现出物象丰富变化的色彩关系。

空间透视(空间色)是一切造型艺术都遵循的透视变化规律,由于物体距观者距离远近的不同,也就产生大小不同的透视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我们在观察时的感觉是近大远小,视平线以下的东西低近远高,而视平线以上的东西则近高远低。

同样色彩也因透视变化发生着变化,诸如红黄类暖的物体色彩近的变暖而且鲜艳,远的物体变冷而且灰暗;青蓝类冷色物体色彩近的冷而艳,远的物体变冷而且灰暗,明晓这些以后,有利于我们在作画过程中准确把握物体的形与色,以便于恰切生动地将心中之象落实为纸上之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在于人的视觉能力有一定限度,处于人视觉限度之外的物体会变的模糊或消失。

客观上是因为地球上的大气层含有微小颗粒(灰尘,水蒸气,空气分子),所以并非真正的透明,视觉效果会因这一空间的薄厚而发生强弱明暗和模糊清楚的变化。

了解以上的应素,有利于我们准确掌握写生要点,较为理想地表现出色彩的空间透视变化。

物体质感影响:不同种类的无台质,其表面有着坚硬、光滑、粗糙、柔软之别,以致感光程度不同,反射光线也产生了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

光滑表面反射出的光按一定方向反射,称为正反射;较粗糙表面反射出的光线是没有一定方向性的,称为漫反射。

所以,表面质感不同的物体,即使具有同样的一种色相和相同的固有色,反映出来的色彩也不一样。

甚至有些表面过分光滑的物体,会因为反光太强而失去其固有色。

也就是说,正常光照下,我们既能看到物体的基本形状和固有色,又能看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反光和色彩,对这一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真实地表现出多种物体质感和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色彩的远近变化规律是:距离越近色相越明确,色彩越鲜明;距离越远色相越模糊,色彩越变灰。

了解色彩远近和扩张、收缩的变化这种规律,对于我们表现画面的空间关系非常重要。

色彩的远近变化规律是距离越近,色相越明确,色彩越鲜明;距离越远,色相越模糊,色彩越变灰。

同时我们也了解色彩本身也有远近感,暖色有向前冲的感觉,冷色有隐退的感觉。

暖色近,冷色远。

比如一片黄色油菜花地,近处是黄色,远一点的是黄绿灰色,再远一点就呈冷黄灰色。

色彩明暗对比的强弱,也直接影响着色彩空间透视的变化。

对比强的有前进感;对比弱的有后退感。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1) 物体亮部色彩主要是光源色与固有色的结合,受光部分是冷色,背光部分必然是偏暖色。

(2) 物体亮部与暗部冷暖程度取决于该物体所处的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冷暖程度。

(3) 同一色彩的物体,前面物体的色彩冷暖对比强,后面物体冷暖对比弱。

(4) 物体呈暖色,周围色必定偏冷;物体呈冷色,周围色必定偏暖。

(5) 物体色彩较艳,周围色彩纯度需减低,达到灰艳对比的效果。

(6) 物体的固有色通常出现在明暗交界的亮部灰色区。

亮部灰色区呈暖色时,亮光则呈现冷色。

(7) 物体暗部的色彩主要是环境色与固有色的混合,暗部和投影色彩一定是亮部色的补色关系。

反光部分受环境色影响最大,随环境反射的色彩变化而变化。

以上属于自然界色彩冷暖变化的一般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在绘画时观察和表现对象,只要遵循客观规律,认真观察研究,就可找到丰富的色彩冷暖变化的微妙关系。

但这又不是绝对的,要求在写生过程中对对象的深入观察, 从而来掌握这些规律。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要了解光色变化的基本原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自已的感观去观察和体会,而不是照章办事,那样的画面会显得生硬和千篇一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